北魏孝文帝在我國歷史上所進行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進行漢化的改革措施,經過實踐的證明,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也發揮出來了很多積極的作用。但是孝文帝在進行漢化的過程中,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他本人對於漢化的態度也是經歷了三個階段。
被動地順從階段。
孝文帝在登基的時候年齡還比較小,這也是他剛開始接觸漢化的措施,當時國家的政權主要掌握在馮太后的手中,國家所實行的一系列的漢化措施都是馮太后所頒布的,根據魏收在《魏書》中記載,馮太后在頒布「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聖大夫」等漢化措施的時候,孝文帝年齡才十歲左右。這時候的孝文帝由於各項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仍然屬於兒童時期,自身對於各項措施的認知能力還比較有限,因此在他的意識中,只是單純的去順從。
同時,當時的馮太后在孝文帝登基之後,實際上一直掌握著國家的政權,孝文帝一直在馮太后的勢力之下被壓制,因此,雖然孝文帝很早便已經登基稱帝,但是大約在他統治的前二十五左右的時間中,都是一個空有虛名但是沒有實權的統治者。同時馮太后本人是一個權力欲望較強的人,她為了避免孝文帝與她爭奪政權,一直對於孝文帝進行嚴格的監視和打壓,甚至還會使得孝文帝面臨著被廢除皇帝位置,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地步。所以說,這種情況下的孝文帝對於馮太后所實行的漢化措施只能夠去順從,無力去反抗。
另外,孝文帝本人由於從小登上皇位,因此他的成長曆程經常性的面臨各種危險,長期的緊張壓抑的生活使得孝文帝形成了一種隱忍的性格,因此在自己尚且沒有實際權利的時候,孝文帝能夠做到壓抑自己內心的不滿,表面能夠平靜如常,實際上卻在韜光養晦,等待自己實力的提升之後在進行反抗。
為了更好的麻痺馮太后,保證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統治者的地位不被剝奪,孝文帝在馮太后面前保持著是一種十分恭敬、孝順的態度,對於國家之中的大事,孝文帝都詳細的稟報給馮太后,對於馮太后對於他的任何責罰,他都默默承受。自身實力不足的他,一直在順從中等待著時機,準備重新奪回自己的政權對於馮太后的漢化措施,他的順從也只是為了更好讓馮太后對他信賴的一種隱忍方式。
自覺地認同階段。
隨著孝文帝在位之後的年齡不斷增長,孝文帝的各方面認知能力逐漸發展成熟起來,對於北魏當時的時機發展狀況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由此對於漢化政策而逐漸由順從轉變為了認同。
孝文帝的從小所接受的各種教育很大一部分都是與漢族的文化有關,因為當時太后本身就出身於漢族的官宦之家,所學習到的漢族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在對於孝文帝的培養時,也就格外的注重漢族文化的教育,並且給孝文帝找來了許多漢族的名人學士作為他的輔導老師。孝文帝本人也是一個比較愛好學習的人,經常手不釋卷,對於《五經》等漢族的書籍典經的學習十分深入和廣泛,這就為當時孝文帝對於漢族文化的認同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也就促使孝文帝對於漢化的措施的主動認同。
北魏當時的政治環境混亂也是促使孝文帝轉變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孝文帝登基之後,北魏一直面臨著統治危機。北魏作為鮮卑族的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地區,雙方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原地區的發展也想比較鮮卑族來說更為先進,所以落後的鮮卑族在對發達的中原地區管理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鮮卑族在進入中原之後,仍然按照鮮卑的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對於漢族人民進行壓迫,搶掠經濟,這自然就引起了漢族百姓的反抗,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更是不斷,根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徐州民桓標之、兗州民徐猛子等所在蜂起為寇盜」,由此可見當時北魏的政治環境十分混亂。
面對如此混亂的局勢,根本措施還是需要解決民族之間的衝突,而解決民族之間的衝突,自然是讓一個民族去主動適應另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鮮卑族作為外來政權,加上統治的地區本就是以長期生活在這裡的漢族為主,同時鮮卑族相對於漢族來說人數更少,更能方便進行漢化,所以自然就需要鮮卑族主動地去進行漢化,加快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穩定國家的統治。孝文帝長期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自然也開始具備了這種國家意識,對於漢化政策也就轉為認同了。
同時,馮太后本人也是十分重視對於孝文帝的培養,將孝文帝作為她漢化措施實行的繼承人進行栽培,根據李延壽在《北史》中的記載,孝文帝二十歲時,馮太后讓他「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此時的孝文帝已經可以自己獨立的進行國家管理措施的制定。馮太后為了更好的培養孝文帝的漢化的能力,主動的讓孝文帝參與重大的漢化措施的決策,比如均田制等土地方面的改革,都有孝文帝的參與,由此也使得孝文帝接觸了較多的漢化措施,也更加的加深了孝文帝將漢化措施作為自己治國思想的意識,在這種長期的漢化措施的薰陶之下,孝文帝自然就認同了這種漢化措施的改革理念。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時的孝文帝已經認同了漢化的改革措施,在國家治理方面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能力,但是國家的最根本的統治大權還是在馮太后手中,所以即使孝文帝認同了漢化的理念,但是還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順從心理,不能從根本上對於漢化的措施進行調整和發展,所以並沒有達到的內化的階段,只是處於一個自覺地認同階段。
積極地內化階段。
雖然一個人的心理變化過程很難有明確的分界線來界定,我們也很難去了解一個人的心理變化狀況,但是從孝文帝所處的環境當中我們也可以明確的判定,馮太后的去世,孝文帝正式掌握國家的政權,是孝文帝對於漢化措施進行積極地內化的重要分界時間。
此時的孝文帝明確認識到漢化對於國家存亡的重要意義。在馮太后掌握國家政權的時候,所採取漢化措施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更好的穩定國家的經濟發展,帶動國家的經濟實力的提升,但是孝文帝顯然比馮太后更為清楚當前國家的局勢變化。
馮太后去世之後,孝文帝終於能夠掌握國家的政權,不用再受到其它強權的壓制,此時的他正處於一個意氣風發的階段,他有著十分遠大的理想,要將國家建立成為一個盛世,而建立盛世的前提,就是需要促進鮮卑族的進一步前進,他將這種前進視作國家存亡的關鍵要素。漢族作為當時最為先進的地區,其文化、經濟和政治等方面都是先進於鮮卑族的,所以鮮卑族的發展前進之路,就要首先從學習漢族,進行漢化開始,孝文帝也就開始積極的在國內實行漢化的改革措施,推動鮮卑族的進步發展。
孝文帝在明確漢化對於鮮卑族的重要意義之後,對於漢化的改革一直秉持著一種高度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在國家之中一直不斷地推行者漢化政策,這也能夠充分地表現出孝文帝已經將這種漢化的信念積極的內化到自己的心中。由於漢化的過程中必不可免的會損害到鮮卑族中一些上層貴族的利益,這也就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抗,當時的北魏確實也發生過許多次的鮮卑貴族勢力進行反叛的情況,比如穆泰和陸睿所進行的叛亂,甚至帶動了當時鮮卑大部分的貴族勢力,由此可見當時孝文帝進行漢化過程中所遇到阻力之大。
很多情況下,在面對如此之大的阻力之下,統治者的改革措施都很難實行下去。但是孝文帝卻並沒有放棄,而是憑藉自己強大的毅力和絕不屈服的態度,積極的同這些抵抗勢力進行鬥爭,漢化的思想在他心中內化成為一種信念,全心全意的在國內進行漢化措施的改革,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孝文帝本人對於漢化的態度經歷過被動地順從到主動地同化,再到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充分的體現出信念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影響,孝文帝所進行的漢化措施對於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魏收,《魏書》司馬光,《資治通鑑》李延壽,《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