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有多悲哀?一代雄主治得了天下,卻治不了多情的皇后

2020-12-25 弋說歷史

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論略》評價孝文帝:「後魏代居朔野,聲教之所不及,且其習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爾不群,遷都山解辮髮而襲冕旒,祛氈裘而被龍袞,衣冠號令,華夏同風,自非命代之才,豈能至此?比夫武靈胡服,不亦優乎!然經國之道有餘,防閒之禮不足,臣主俱失,斯風遂遠。若其威儀技藝,魯莊公之匹也,虧損盛德,籲可惜哉!」

一代雄主,風採卓絕

北魏的孝文帝一生勤學,自幼便喜好讀書,時常手不釋卷。又天性聰慧,精通五經史書。善於《莊子》、《老子》,通曉佛教義理。常常是在馬車之中都不忘記講經論道。

因而孝文帝十分博學多才,擅長作文,詩賦銘頌,其文採卓絕,在歷代帝王之中,亦是當仁不讓之流。並且在他親政以後,每日處理國事十分盡心盡力,從不拖延懈怠。

國事之中,無論大事小事,他都親歷親為,十年如一日。孝文帝時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君怕的是不能處心公平,推誠待人。

孝文帝甚是崇尚漢族文化,因而他舉都遷往洛陽,下令實行漢化,嚴禁穿胡服、說胡語,並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

孝文帝的漢化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進行民族融合的一次重要舉措,亦是對日後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獨寵馮家長女,不惜廢掉皇后

身為一代雄主,他的政治生活自是無可說,但他的感情生活卻是為後世所議論不已。

太和七年,即是公元483年,馮太后為其選妃,這其中便有自己的兩個娘家侄女——馮妙蓮和她妹妹。

馮妙蓮是太師馮熙,也就是馮太后兄長的庶出大女兒,她的生母是小妾常氏。馮太后將她帶進宮中時她不過剛剛十四歲,馮家姐妹倆便一同被封為了貴人。

馮妙蓮年齡尚小卻已經是長得嫵媚動人,加上十分善於人心攻計,剛剛入宮就得到了孝文帝的喜愛。原本馮太后時想要讓馮妙蓮當幾年妃子之後,再順勢讓她當皇后,以此來穩固馮家在朝中的地位。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如馮太后所料,馮家姐妹在宮中三年後,妹妹馮姍因懷上龍種最後卻難產而亡。而馮妙蓮卻是生了一個怪病,突然咯血不止,最終也被送回了家中,據說馮妙蓮還被下令出家當了尼姑。

太和十四年,馮太后崩逝之後,孝文帝居喪三年期滿後,便遵從馮太后的意願冊立了馮妙蓮同父異母的妹妹——馮媛為皇后。馮媛是嫡出的馮家女兒,其母是正室夫人,更是皇家公主出身,身份比馮妙蓮尊貴了不少。

奈何孝文帝心中一直是念著馮妙蓮的,等到她病癒之後又回到了皇宮,最後還成功的擠下了自己的妹妹馮媛,成為了孝文帝的皇后。

馮氏行為不當,帝王深情卻成笑話

其實,孝文帝對馮妙蓮已經是夠好的了,多年來始終沒有忘記她,甚至為了她還不惜是把嫡女皇后給趕下臺,讓僅僅是一個庶女的她登上了後位。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馮妙蓮卻因為孝文帝常年在外南徵北戰,而感到閨中寂寞,竟然公然在宮中與假宦官高菩薩、中常侍雙蒙等多位男子私通,更是鬧得人盡皆知。

原本在外領兵打戰的拓跋宏還並未知曉,是拓跋宏的女兒彭城公主,被馮妙蓮逼得將此事告知了拓跋宏。

彭城公主本事嫁於劉昶之子為妻,但丈夫早亡,她年紀輕輕便守了寡。馮氏逼她改嫁自己的親弟弟馮夙,彭城公主自然氏十分不願,因此便悄悄乘輕車去進見拓跋宏,將皇后與高菩薩私通的事都說了出來,拓跋宏聽了當下是憂憤交集。

但因拓跋宏顧念舊情,不忍將其賜死,最後只是誅殺高菩薩了事,就連廢后的敕書也遲遲沒有下來。直到拓跋宏得大病後,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才召來了彭城王拓跋勰囑咐後事,提及了對馮妙蓮的處置:「後宮久乖陰德,自尋死路,我死後可賜她自盡,惟葬用後禮,亦可掩馮門大過。」

太子拓跋恪即位後,便按孝文帝的遺囑派侍臣帶毒藥入宮,賜馮皇后一死。馮妙蓮自是不願自盡,最後還是內侍將其拉住,強迫她喝下毒藥自盡。而拓跋恪亦是遵照遺言,用皇后的規禮葬了馮妙蓮,諡為幽皇后。

這一年,孝文帝33歲,而幽皇后30歲。

據《北史》中記載:彭城王、鹹陽王等知道馮後已死的消息後,相視說:「若無遺詔,我兄弟亦當做計去之。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殺我輩也?」

孝文帝到死之時也沒有親自處死馮妙蓮,這或許是他過於仁慈,也或許是他終究不捨得如此對待自己愛的女子。

而他臨死留下處死馮妙蓮的遺詔,一是怕她的存在會對下一代君主造成威脅,二則可猜測,他是怕他死後馮妙蓮會再與別人有染,這道遺詔包含了一個男人的嫉妒。

小結

孝文帝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無疑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對於中華民族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稱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他對於馮妙蓮的幾番隱忍,也只是一個愛錯了人卻無法狠下心對待的行為罷了。

參考資料:《論略》、《北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魏版《甄嬛傳》奇葩皇后出軌太監,氣死深愛她的一代雄君拓跋宏
    文:姜楠(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彭城王遞了鐵一樣的眼神給兄弟們,「即使皇兄遺詔留她一命,咱們也得這樣幹,難不成留淫婦主宰天下,殺盡我們!」此時,嫂嫂馮潤半裸上身,白膩皮膚幾道血痕,逶迤一地的秀髮正被太監腳踩著,毒藥碗幾乎扣進嘴裡。她軟成一灘,抽搐漸止。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為北魏徹底改革創新的是馮太后,「出名」的為何卻是孝文帝?
    雖然,孝文帝在位的改革也促進了北朝的發展,但幕後默默付出,為北魏徹底改革創新的是馮太后,出名的為何卻是孝文帝呢?孝文帝性格良好是加分項從小,孝文帝就是託馮氏撫養,馮氏對於孝文帝的親情是真的沒話說,不管幫忙臨政的時候有多忙,要處理的事事務有多繁雜,她都不會忽略掉對他的教育和陪伴。
  • 熱播大劇《錦繡未央》的劇情就發生在咱山西大同 殊不知北魏古都竟然有這麼多好玩的去處
    《錦繡未央》講述了北魏皇室鬥爭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在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啦),1600年前這裡是北魏的都城。各位看官在沉迷劇中男女主人公絕戀、北魏皇室鬥爭、官府小姐們勾心鬥角的同時,殊不知,男主角羅晉飾演的拓跋浚原型為文成帝拓跋濬,就是他下令復興佛教並開鑿了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而他的皇后文明皇后——馮太后,也就是劇中唐嫣所飾演的李未央原型。
  • 【看歷史】李未央的真實原型:北魏馮太后
    然而,歷史上北魏真有一個叫做李未央的皇后嗎?依據《錦繡未央》中的故事背景設置,李未央是北魏皇后。只是,她的角色應該是綜合了歷史上不同的原型併集於一身。 依史料記載中北魏有名的馮太后,既是李未央的最主要原型。
  • 北魏馮太后的兩次垂簾聽政奠定了北魏強大的根基
    作為一個王朝的皇后,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胸懷、視野和能力?她又有怎樣曲折的經歷?她的成功是個人奮鬥的奇蹟?還是時代催生的傳奇?。 北魏文成帝之妻馮皇后(約公元439~490)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值得大書一筆的卓越政治家,一個極富個性的女人。
  • 三個見證北魏歷史的女人,為什麼命運各不相同
    在北魏一個多世紀的史冊中,她的故事最為精彩和感人。一個漢人罪臣之女,登上權力巔峰,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她就是文明馮太后(441年-490年)。和平六年(465年),太華殿前,宮人們燃起熊熊大火。原來是幾天前26歲的文成帝拓跋濬駕崩。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太武帝拓跋燾之後,北魏與劉宋南北對峙,進入相持階段。北魏又迎來了一代文治之主,一生致力於漢化改革的孝文帝元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是與馮後的功勞離不開的。孝文帝崇尚漢族文化,是「精神漢人」的鮮卑皇帝。太和改制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整頓吏治。
  • 孝文帝的漢化轉變
    為了更好的麻痺馮太后,保證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統治者的地位不被剝奪,孝文帝在馮太后面前保持著是一種十分恭敬、孝順的態度,對於國家之中的大事,孝文帝都詳細的稟報給馮太后,對於馮太后對於他的任何責罰,他都默默承受。自身實力不足的他,一直在順從中等待著時機,準備重新奪回自己的政權對於馮太后的漢化措施,他的順從也只是為了更好讓馮太后對他信賴的一種隱忍方式。自覺地認同階段。
  • 北魏馮太后:歷史,你不懂我!
    她是北魏第五任皇帝拓跋濬的乳母,13歲的拓跋濬即位不久,生母鬱久閭氏就死了。第二個月,拓跋濬尊常氏為保太后,接著,又尊她為皇太后。常氏在後宮中呼風喚雨,她的老家恰好是遼西人,曾是北燕的臣子。「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常氏對這個故主家的後人也是疼愛有加。馮昭儀和常氏雙管齊下,馮氏被選為拓跋濬的貴人,這一年她11歲。
  • 馮太后與她一手培養長大的孝文帝,拉開北魏改革大幕
    文成帝的皇后馮氏(442-490),因死後諡為文明太皇太后,又稱文明太后,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女政治家。文成帝死後,她實際掌握政權達20年,對北魏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01、馮太后廢帝 天安二年(467),文成帝拓跋濬長子、獻文帝拓跋弘,生子拓跋宏(467-499),即後來的孝文帝。兩年後立為太子。
  • 皇后與人私通,痴情的皇帝氣重病,遺詔:妃嬪免死,皇后需陪葬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確立了天子制度,但以天子之妻為皇后的制度直到漢代才開始實行。在人們的印象中,當皇后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而不是德才兼備。在年代,婦女的貞操被視為與生命一樣的東西,尤其是女王。然而北魏時期,卻有這樣一位皇后,她與別的男人有染,還給皇帝戴了綠帽子。結果,她被逼死了。這位皇后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弘的皇后馮妙蓮。
  • 女人不狠,地位不穩,北魏馮太后為穩定地位都做過什麼?
    北魏馮太后是北魏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曾兩度臨朝聽政,執掌北魏政權近二十五年。 馮太后出身北燕皇族,其父馮朗是北燕皇子,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攻打北燕,馮氏的祖父——北燕皇帝馮弘倉皇而逃,馮朗投降北魏才得以保住全家性命。
  • 好色的北魏馮太后,更是一個執政的女強人啊
    馮氏出生不久,馮朗因罪被殺,馮氏淪為北魏後宮中的婢女。 拓跋浚十三歲時幸運地成了北魏的皇帝,年僅十一歲的馮氏幸運地成了拓跋浚的妃子,被封為貴人。自此,她的命運開始了改變,當時的太后常氏祖籍遼西,與馮氏不僅同鄉,又都是原北燕的人,所以對她十分關照,馮氏十四歲時被立為皇后,打破了漢人不可以為皇后的北魏祖制。
  • 李未央原型大同北魏馮太后
    只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她的報仇計劃,從不會傷及無辜。當劍在她手,她卻意識到,朝代的更替只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的過程,個人的恩怨情仇在百姓的福祉之下變得微不足道。最後她放下心中的仇恨,輔助拓跋浚登上帝位,成為一代賢后。
  • 錦繡未央劇中女主原型千古一後北魏馮太后,為什麼她是千古一後
    她歷經 3 帝,垂簾聽政 20 多年,助孝文帝打造北魏鼎盛時期。中國歷史上,臨朝聽政掌握中樞大權的太后有不少,不過沒有一位的歷史功績比得上北魏的馮太后。影視劇《錦繡未央》的女主人公就是以她為歷史原型塑造的。
  • 北魏馮太后24歲守寡,南朝皇帝:派壯男當使節,兩國果然實現和平
    孔子有云:「食色,性也!」在美人面前,在荷爾蒙的刺激下,即使再理智、再英明的決策者也可能「因色制昏」。從古到今,「美人計」一直都是成本極低、成功率極高的計策。然而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是,「美人計」的實施者未必只能是女人,有時候也可以是男人,而且也同樣能夠奏效。南北朝,是中國一大分裂時期,由鮮卑人建立的北朝和漢人建立的南朝劃淮河為治。為了爭奪天下,兩國經常發生戰爭。
  • 理不清楚南北朝?這有個規律:北魏與劉宋,帝王更迭幾乎神同步
    到了公元422年,正當劉裕策劃出徵北魏時,不幸患病不起,並在3個月後去世,享年60歲。在誅滅拓跋紹後,拓跋嗣既位,他對內體察民情、改革官制;對外南徵北討, 驅逐柔然、攻打劉宋,搶佔了青州、兗州等共計三百多裡的土地。公元423年11月,他因常年徵戰積勞成疾,病逝於西宮,年僅32歲。他的長子——一代雄主拓跋燾即位。
  • 孝文帝是馮太后改革的繼承者,為何他卻比馮太后還要出名?
    引言:北魏馮太后在歷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女強人,她強悍到什麼程度?在搜史君眼裡能力是是堪比「武則天」,而且名聲也要比武則天好得多,馮太后去世那一年,北魏孝文帝已經二十四歲了,孝文帝四歲登基,整整做了二十年多的「擺件皇帝」,為何孝文帝整整當了20年有名無實的皇帝,還能夠名垂青史呢?
  • 北魏馮太后,改革除弊創造強大北魏,卻也喜愛男寵
    正所謂「女性能頂千萬家」,古時候也是有女性可以擔起整治國家的重擔,並且並並不一定的女性掌權者,都像慈禧太后那般荒誕;也並不一定女性掌權者都像武側天那般慘忍,幾近暴虐。魏晉南北朝,北魏政黨就出現了一個賢明的優秀女思想家,她不但牢固了北魏政黨,還實施各項改革,選賢任能,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生產主力發展趨勢,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女性執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