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王朝一般會分三個階段:建立、興盛、滅亡。北魏在南北朝的歷史長河裡,是一曲慷慨的頌歌,最後卻變成一闋悲戚的輓歌。
今天的三位女主,正好站在最重要的三個歷史節點上。100多年的大戲不僅被她們見證,而且她們還包場了。
01
獻明皇后賀氏:智謀無雙 初建之功
網上有句話是這樣定義優秀母親的:是生活中的保姆,精神上的導師。
獻明皇后賀氏(351年-396年),除此兩條,她還是最成功的編導,最出色的保護神。
生死存亡之時,她用一餐酒飯救了兒子一條命。
她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北魏的開創者道武帝拓跋珪。由於她的機智果敢,拓跋珪面臨三次險境都化險為夷。
她出生的年代正好是天下大亂,南方的東晉,北方的前梁、後趙、代國相互混戰。
各個小國為了抵抗勢力大的國家,他們就採取聯姻的方式,結成聯盟。
她娘家是匈奴賀蘭部,父親賀野幹是東部首領。為了賀蘭部的利益,父親把美貌的她送入代國宮中。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記載,「後少以容儀選入東宮」,她成為代國太子拓跋寔的太子妃,公爹是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
她是個命運不幸的女子。
371年6月,年輕的拓跋寔為了救父王被刺客刺殺。扔下即將臨盆的她。
兩個月後拓跋珪出生,他是標準的遺腹子。她守著兒子萬般呵護,盼他長大成人。
從太子被殺後,老國王沒再立太子,這就埋下了內亂的隱患。
老國王病重期間,庶長子拓跋寔君聽信部下挑唆,殘忍的殺了所有的弟弟,親弒老父親,還不算完,又想殺拓跋珪,嚇得賀蘭氏帶領兒子連夜逃到娘家,避過一難。
376年,前秦苻堅消滅代國,車裂了拓跋寔君。這些皇族婦女孩童、舊日臣屬都向北遷徙避難。6歲的拓跋珪和母親也在逃難的隊伍中。
逃到劉庫仁部,劉庫仁對待他們很不錯。招致他兒子劉顯大為不滿,動了殺心。
巧的是,劉顯的弟媳是拓跋珪的姑姑,得到消息,趕緊告訴嫂嫂。
賀氏嬌美柔弱,卻是一個處變不驚的女子,當晚就梳洗裝扮妥當,等著劉顯來。並和幾個親身侍從交代好路線,只要這邊笑語歡聲響起,趕緊帶小公子逃跑,去賀蘭部避難。
劉顯來到屋內,一看美女美酒香氣襲人,忘記自己來幹嘛了,一會功夫就醉酒,趴在桌上打起呼嚕。
約莫等了幾個時辰,他突然聽到馬廄裡傳來嚎啕大哭聲,他迷迷糊糊走出屋子,賀氏質問他為什麼殺了他兒子,她哭天搶地,竟然哭得休克過去。
過了一兩天,賀氏怕露馬腳,也偷偷的回到娘家。
風險過去,母子團聚。幾年後,拓跋珪在賀蘭部長成英武少年,威望還越來越高,這招致了小舅舅賀染幹的不滿和忌憚。
怕他以後復國對賀蘭部不利,趁著黑夜帶侍衛圍住他們的營帳,想殺拓跋珪。
賀氏是機警之人,早就察覺到,她責問弟弟後又甩出來很多張親情牌,最終躲過了一大劫難。
她還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母親。拓跋珪看上他美貌的小姨要娶,可惜她嚴重反對無效,十幾年後,真的是一語成讖。
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如果沒有她的機智,拓跋珪也許早遭陷害,當然就沒有北魏了。她的諡號是「獻明皇后」,她的貢獻和明智是有目共睹的。
02
文明馮太后:以文治國 豐功偉績
看過一句話非常認同: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
在北魏一個多世紀的史冊中,她的故事最為精彩和感人。
一個漢人罪臣之女,登上權力巔峰,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她就是文明馮太后(441年-490年)。
和平六年(465年),太華殿前,宮人們燃起熊熊大火。
原來是幾天前26歲的文成帝拓跋濬駕崩。鮮卑族有「燒三」的習俗,就是死者死後第三天,要把死者生前的所有用品燒乾淨。
火勢正旺時,誰也沒有預料,遺孀馮皇后突然跳進大火,想殉情。周圍人趕緊把她救出來,昏迷虛弱的她,只能被抬回後宮養傷。
在別人眼裡已經絕望無力的馮皇后,可沒閒著,在暗處留心觀察。
皇后養病,太子還小又在守喪,這可給野心勃勃的乙渾創造了機會。
他積極培養黨羽,矯詔誅殺忠良,一手遮天,一時權傾朝野。一場乙渾在明處,馮後在暗處的心智較量拉開序幕。
一個輕敵狂妄,一個巧設良計蓄勢待發。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消滅勁敵,渣都不留。
接下來是屬於她一個人的獨角戲。
太子拓跋弘還年幼,她只能從幕後到前臺,開始代理朝政。
一個23歲的女子怎麼有如此魄力?這和她曲折坎坷的經歷有關。
她出生於長樂信都(河北省冀州),家族是北燕皇族。五歲時慘遭滅門之禍。因是小女孩,被押著去北魏宮廷充當奴役。
不幸中的幸運是,姑媽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她沒受苦還能學習文化。
在《魏書·皇后列傳》中記錄:太后性聰達,自入宮掖,粗學書計。
12歲那年,因滿腹學問加上長得漂亮,她被文成帝拓跋濬注意到並寵幸,不久就被封為貴人。太安二年(456年),又被冊封皇后。
拓跋濬的突然離世,讓她絕望痛苦。但聰明人是善於調整自己人生方向的,她振作精神,決定擔起責任,和北魏一起渡過難關。
她開局順利,大赦天下,興辦教育,重視提拔人才,重用良臣,廣開言路,把國家治理得像模像樣。
馮太后掌權不戀權,幾年後隨著孫子拓跋宏出生,她專心撫養,於是就還政於兒子拓跋弘。
拓跋弘是李貴人所生,卻是她一手調教養大的,對她這位嫡母還算敬愛。政權歸還後,拓跋弘沒執政幾年也駕崩。當然也有史書說,是馮太后為奪權毒殺了他。
馮太后只能再次臨朝。這次臨朝她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
她大刀闊斧的改革與變法。每年至少改革一項,甚至是兩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諸多方面。
她下詔禁止同姓通婚,這項改革對改良優化人口質量大有益處。太和八年(484年)「班祿制」實施。她給每個官員每月按時發放俸祿,不再出現貪腐。
隨後接著出臺新措施,歷史上叫「均田制、租調製、三長制」。
改革的成效是國家稅收猛增,農民賦稅減輕安居樂業,經濟繁榮。
當然最成功的是培養了一代偉大帝王孝文帝。馮太后從思想上向他灌輸治理天下獨霸中原的理念。
從小跟奶奶長大的孝文帝耳燻目染,尊孔崇儒,對漢文化的經典了熟於心,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型」皇帝。「孝文遷都」、「漢化改革」,一系列政治舉措和偉大壯舉,被歷史銘記。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日夜操勞的馮太后,病逝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享年49歲,諡號「文明太皇太后」。
史書上對她養情人這事,也提了幾句,但是她的情人們都是賢臣能將,對國家發展出力獻策。
她歷經三朝,撫養教育兩代帝王,她以文治國,銳意改革,她的豐功偉績,影響深遠。因此也被稱為「千古一後」。
03
靈太后胡氏:多情亂情 誤國害己
這位胡太后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兒媳,是宣武帝元恪的皇后,是孝明帝元詡的生母。
拓跋改姓「元」,這是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成果。從衣食住行到思想文化,一切漢化。
胡氏(?—528年),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是司徒胡國珍的長女。
她能進宮是靠姑姑,她的姑姑是一位很能講經解佛的尼姑,能言善辯。
北魏時期,佛教流行,寺廟廣布,她姑姑能接觸到皇上皇后和皇親貴戚,她很會推銷,一直誇自己的侄女如何美貌如何懂佛等。
說的皇帝元恪心動,於是將胡氏招進宮,果然姿色美豔,胡氏因此得以被寵幸並被封為充華。
宮裡佳麗如雲,可不是那麼好混的,有個巨大的危險等著她。
早有高皇后,這位皇后嫉妒心很強,心狠手辣。
好在胡氏小心周旋,處處提防,兩人的較量是胡氏贏。
這源於一項殘酷無情的宮規,「殺母留子」。從拓跋珪立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元恪,所以北魏的後宮嬪妃都害怕生孩子,尤其怕生皇子。生了皇子被立太子,就是自己的死期。
胡氏不按常規出牌,高調行事,大膽懷孕生子。高皇后每天盼著對手被處死的好消息,結果只是白高興了一場,因為元恪廢除了這項規定。胡氏不但活得好好的,還被封為貴嬪。
公元512年(延昌元年),兒子元詡被立為皇太子,當然多虧朝中大臣劉騰、於忠、崔光等從中相助。
又過了幾年,宣武帝去世,兒子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元詡年幼,由胡太后臨朝聽政。大權在握後,她先把政敵高皇后逼迫出家為尼。
《魏書》說:太后性聰悟,多才藝。
胡太后聰穎頗有才學,能親自處理紛繁事務,親筆批閱公文。執政初期對朝政還算盡心盡力。
然而佛教盛行可能對她的影響太深,她大肆興建寺廟佛堂。
她接手時,北魏國庫豐盈,財力雄厚,可是人啊,權力大了就無限膨脹,她追求奢靡更不懂節制,隨心所欲地對臣子進行賞賜。
如果這些尚能原諒,後來她有兩條罪過就是不可饒恕,歷史上對她的批判也不絕於耳,甚至把她歸到蕩女隊伍中。
一是太好色,對長相漂亮的男子,貪慾過旺。她利用權力,先霸佔了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元懌。
接著又強迫大將楊大眼的兒子楊白花和自己同房,楊白花十分害怕,又厭惡這種關係,就偷偷帶著自己的家眷侍衛,連夜逃到南梁去了。
得到消息的胡太后傷心欲絕,眼淚橫流,沒喜歡夠,人家就跑了。她揮筆寫下一首詞,就是有名的《楊白花歌》: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裡。
她的縱情淫蕩,使得整個朝堂,風氣不正。
二是糊塗又狠毒,兒子漸漸長大,她霸權不給,和兒子關係密切的近臣,她都派殺手暗殺,這樣母子兩個的關係惡劣僵化。
兒子對她淫亂宮帷的醜事更是深惡痛絕,處處表現出不滿。
胡太后的情人們給她狠吹枕邊風,她一不做二不休,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她利用最後的權力繼續演戲,把剛出生一個月的元姑娘立為帝,對外謊稱是皇子,胡太后一看別人沒異議,當天接著又廢黜元姑娘,立元寶暉三歲的兒子為帝。
這時的朝堂,文武官員人心渙散,各地叛逆作亂。將領爾朱榮以皇帝元詡死因不明,直接發兵洛陽。
輕而易舉攻克洛陽後,又以胡太后淫亂誤國為由,派手下將領把胡太后和小皇帝扔進滾滾的黃河淹死了。
五年後,到了孝武帝時,才按照皇后之禮安葬,諡號「靈太后」,含貶義。
三個女子三類性格三種命運,她們見證了一個國家從開始艱難立國,到中期繁榮鼎盛,再到後來的覆滅。也許歷史潮流不是幾個女子能左右的,但後世人對她們的評價,是有因才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