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宣和通寶怎麼「跑」到了北魏?
今年暑假期間,顧則行翻看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 第19課時,發現了古錢幣照片與說明不太符合平日知識。
他查閱相關資料,請教了專家後,提出了教科書用圖有誤的質疑。該教材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和中華地圖學社出版,其責任編輯確認後表示,確實有一點不妥,會考慮在明年修改教材時將這一處圖文刪掉。
顧則行 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中考發布」微信公眾號
顧則行是上海光華中學七(3)班學生,在學校老師眼中,他是個愛好廣泛,性格陽光,能輕鬆駕馭各學科學習的「小學霸」。
暑假時,顧則行翻看《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的第41頁時,看到引用了兩枚古錢幣照片,文字標註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
直覺告訴他,宣和通寶的「宣和」不是北魏孝文帝的年號,他立即上網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號,同時還查閱了其他古錢幣書籍,確認「宣和通寶」是宋徽宗時期所造。
顧則行質疑的古錢幣圖文
是教科書的備註錯了嗎?為此,他向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第七屆理事傅為群求證。傅為群直言「這是個硬傷」:「如果具備一些錢幣學方面的知識,就能發現這個明顯的錯誤。『宣和通寶』不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貨幣,書中配圖和說明都錯了,中小學教材更需要科學嚴謹。」
傅為群表示,北魏孝文帝年號有延興、承明、太和,沒有「宣和」。宣和,是北宋宋徽宗第六個年號。宣和通寶錢鑄於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至1125年),有青銅、鐵兩種材質。宣和通寶有小平錢、折二錢等,面文「宣和通寶」,有楷、隸、篆等書體,對讀。
傅為群還引導顧則行關注圖片左面錢幣「太和五銖」的文體,看看有何不妥。由此,顧則行又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太和五銖」上「太」字的筆意寫法有點怪。
在傅為群指點下,他查閱了華夏古泉網圖庫,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錢幣》一書中的圖片,發現「太和五銖錢始鑄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青銅質。面文『太和五銖』,篆書,對讀」。
「我比較了有關的圖譜,發現教科書中的這枚古錢『太』字在字體、鏽色上也有些可疑。」顧則行說,最近,傅為群鼓勵他寫一篇小論文,分析教科書上的這個小問題,建議教科書中插圖註明博物館或藏家名,既有利於嚴謹考證,也可供感興趣的小朋友前往參觀。
中華地圖學社《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的責任編輯張懷表示,將「宣和通寶」這枚古錢幣放在孝文帝時期確實有一點不妥。他在收集資料編輯教材的過程中發現,宣和通寶錢幣在孝文帝時期存在過,只是時間很短。「宋徽宗時期的宣和通寶給大家的印象很深,是公認的,而孝文帝時期的宣和通寶可能存在爭議。」
張懷表示,作為教材,內容應該是權威的、公認的,接下來,他會考慮在明年修改教材時將這一處圖文刪掉。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