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遍亞洲和東非的宋朝銅錢,是被什麼力量推上了國際貨幣的地位?

2021-01-10 讀歷見聞

掘地所見的大量宋朝銅錢

1981年8月30日,赤峰市巴林右旗上石匠山的村小教師於貴山在家裡砌牆,他從院子裡取土時挖到一個巨大的陶甕,裡面發現了重達360斤的古錢幣。考古調查確認那是一處遼國時期的古幣窖藏,其中有戰國燕國的一化錢、漢朝的半兩錢,漢朝至隋朝各時期的五銖錢,唐朝及五代十國的銅錢,以及北宋「元祐通寶」、遼國「壽昌元寶」等年號錢。其中北宋銅錢的數量最多,總重量達到249.2斤,佔窖藏錢幣總量的69.2%;數量最少的是僅有123枚的遼國自鑄錢幣,在窖藏錢幣中所佔比重微乎其微。

1982年8月29日,巴林右旗灰通河第二生產隊的村民肖文有在平整自家麥場時,發現了一個埋藏古錢幣的窖坑,隨後考古人員從中清理出12289枚古錢幣,並推斷出那處窖坑的埋藏發生在金國時期。其中發現了漢代及新莽、隋唐、遼國和南北宋等各個時期的古錢幣,其中遼國錢幣僅有4枚,南宋錢幣有6枚,北宋銅錢的數量則多達10846枚,佔到所發現錢幣總數的88.2%。

這兩處遼、金時期古錢幣窖藏的發現,說明當時在遼、金境內有著大量宋朝銅錢的流通,也可以說遼、金市面上是以宋朝銅錢作為主要流通貨幣,而同時期的西夏也是這種情況。

1975年,寧夏鹽池縣八盆梁發現一處西夏時期錢幣窖藏,從其清理出各種錢幣多達75公斤,其中一半是北宋銅錢,一半是兩漢、隋唐、五代、南宋等時期銅錢,而西夏自鑄錢幣僅發現區區數枚。1984年銀川賀蘭山滾鐘口發現的一處西夏時期的29506枚窖藏錢幣中,約85%是北宋銅錢。1993年甘肅古浪縣千城鄉大東灘發現的一處西夏時期的23139枚窖藏錢幣中,北宋銅錢比例高達93%,西夏自鑄錢幣則僅有87枚。

像這種大量發現宋朝銅錢的遼、金、西夏時期錢幣窖藏,在當年屬於遼、金、西夏轄境的地區內還有很多,這些考古發現充分說明宋朝銅錢是在遼、金、西夏境內佔據主導地位的流通貨幣。

在兩宋時期的歷史時間段內,不僅國內考古發掘的錢幣中以宋朝銅錢的數量為最多,高麗、日本、越南乃至東非、北非地區所發現的古錢幣中,宋朝銅錢也同樣佔據相當大的比重。

比如,1899年越南河內出土的23000多枚古錢幣中,有多達20618枚是宋朝銅錢。1930年日本學者入田整三對日本出土的554714枚銅錢進行分類統計,其中宋朝銅錢所佔比例高達83.82%。此外,在菲律賓、印尼、印度、伊朗、沙特、阿曼以及東非、北非沿岸等地區和國家,都曾發現過佔有很高比例的宋朝銅錢,反映了以宋朝銅錢為代表的中國古幣在絲綢之路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

宋朝銅錢是怎麼流通到遙遠的宋境之外?

「錢本中國寶貨,今乃四夷共用」,出使過遼國的蘇轍曾說「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宋朝每次增鑄新的銅錢,過不了多久就會流通到遼國境內。出使過金國的範成大曾說「金本無錢,惟煬王亮嘗一鑄正隆錢,絕不多,餘悉用中國舊錢」,而西夏的情況則得到前述大量考古發現的印證,周邊的大理、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地區也同樣有宋朝銅錢的流通。

「牛羊之來於外國,皆私易以中國之實錢,如此之比,洩中國之錢於北者,歲不知其幾何」,周邊地區與宋朝的貿易往來是宋朝銅錢外洩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宋朝與吐蕃之間的馬匹貿易則大量使用銅錢進行交易結算,史料記載「廝鐸督馬三匹,估直百七十貫」,宋朝每年向吐蕃部落買馬的花費約達到50多萬貫銅錢,王安石曾說「今蕃戶富者,往往蓄緡錢二三十萬」,可見宋朝銅錢大量流入吐蕃地區。

甚至在宋朝出臺嚴刑峻法限制銅錢外流後,民間走私中的銅錢外洩也始終廣泛存在著,「沿邊禁錢條法雖極深重,而利之所在,勢無由止」,金國甚至採取「短陌」等方式刻意吸引宋朝銅錢流入。此外,宋朝在對周邊少數民族的賞賜中,銅錢也是其中重要的賞賜物,吐蕃、回鶻等部落都收到過宋朝包含銅錢在內的賞賜。

除了這些周邊地區外,宋朝銅錢的海外流通還從亞洲流通到印度洋西岸的非洲沿岸國家和地區,包括東北亞的高麗、日本,東南亞的交趾、佔城、真臘、三佛齊、勃泥、闍婆、麻逸、蒲端,南亞西亞的朱羅國、大食國,以及非洲沿岸的桑給巴爾、布臘瓦、庫加迪沙等地。

那麼當時中國銅錢是怎麼越洋跨海,流通到遙遠的異國他鄉的呢?

1987年8月廣東陽江海域的海底意外發現一條古代沉船,經過水下考古調查確認那是一條宋朝的遠洋貿易商船。隨後這條宋朝古船被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並於20年後的2007年被成功整體打撈上來。考古人員從古船中清理出了大量的瓷器、鐵器、金銀銅錫器、竹木漆器等文物以及多達17000枚的銅錢,這些銅錢顯然是宋朝商人用於赴外貿易的。

像這種發現大量銅錢的古船遺址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海域也不在少數。比如,馬六甲海峽附近發現的 10世紀至14世紀沉船中,也同樣有大量中國古銅錢被打撈出水。韓國全羅南道新安郡海域也曾發現一艘宋元時期的中國沉船,船中所載的中國錢幣有 800 多萬枚銅錢,其中宋朝銅錢的數量佔到了絕大多數。

基本上當時凡是與宋朝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在其境內都有著大量宋錢的流通,史料所描述的景象是「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海外東南諸番國無一國不貪(宋錢)」。尤其是當時日本人酷愛宋朝銅錢,所謂「倭所酷好者銅錢而止」,那時日本商人赴宋貿易以獲取銅錢為主要目的,南宋淳祐年間甚至由於日商大量收進銅錢,導致台州城內一度鬧起了無銅錢可用的錢荒。作為宋朝寶貨的銅錢在事實上成了「四夷共用」的國際貨幣,更有甚者「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而這則已經為現代的考古發掘所印證。

銅錢一直是我國封建時期的主流貨幣形式,宋朝雖然先後發行過「交子」、「會子」等紙幣,但這些紙幣最終都因過度濫發而激烈膨脹和貶值,唯獨銅錢是始終堅挺和廣受歡迎的硬通貨。市場流通對於銅錢的強烈和大量需求,甚至在宋朝多次引發大範圍的錢荒,那麼宋朝銅錢出境、出海之後的購買力有多大呢?宋朝軍隊打敗仗會影響其銅錢在外流通的幣值嗎?

是什麼力量把宋朝銅錢推上國際貨幣的地位?

作為當時國際市場上的硬通貨,宋朝銅錢的表現可謂是異常地堅挺,不僅未受到宋朝內政和宋軍外戰等影響的影響,甚至在宋朝滅亡後的元明清時期仍舊活躍在國際貿易中。而在當時,宋朝錢幣在海外的購買力甚至是國內的十倍以上,宋代刑部尚書包恢在《敝帚稿略》中的記載,銅錢出海後「一貫之數可以易番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可以易番貨千貫之物」,高額利潤是宋朝商人甘冒觸犯朝廷禁令的風險,大量攜帶銅錢出海的主要驅動力。

那麼為什麼銅錢在海外能夠具有這麼強大的購買力呢?一方面是宋朝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宋朝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雄厚的社會經濟實力帶動了對外貿易的極大繁榮,宋朝在當時世界貿易體系中因此獲得了很大的主導地位。宋朝商人在國際貿易中國的廣泛和大規模參與,是宋朝銅錢大量出海的現實基礎。

另一方面,宋朝有著相對豐富的銅礦資源,掌握著高水平的冶煉技術和鑄幣技術,這是當時世界上其他地區和國家所不具備的。比如,日本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才開始模仿唐朝「開元通寶」自鑄錢幣,但所鑄錢幣質量粗濫、輕重大小不一,信用低下而難以正常流通,到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就基本停止了自鑄貨幣,而轉向於引進和使用質量優異、信譽良好的宋朝銅錢。

朝鮮半島的高麗直到北宋時期才開始進行自鑄錢幣,同樣因為所鑄錢幣質量差、數量少而難以正常流通,所以仍是以宋朝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當時主要是以金銀為主幣,大額交易能夠使用金銀進行支付結算,但大量的小額貿易以及民間日常買賣,則長期處於使用海貝或零碎金屬結算的原始形態。當宋朝銅錢隨著貿易往來而大量流入後,便在這些地區大受歡迎成為重要的輔幣。

不僅日本、高麗等等域外國家和地區的鑄錢水平遠遠不及宋朝,遼、金、西夏自鑄的銅錢也無法與宋錢相媲美。遼地早期幾乎沒有商品經濟,在阿保機時代才開始鑄造錢幣,但每年所鑄錢幣的數額因銅產量不足而嚴重受限,有時年鑄造額只有500貫,而且質量粗糙、分量不足。西夏境內銅資源匱乏,銅錢的鑄造質量和數量也同樣得不到保障。金國直到開國四十多年後才開始少量自鑄錢幣,其統治者不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鑄造數量和質量,而是想盡辦法吸引宋朝銅錢的流入。

這種情況下的宋朝錢幣鑄造業,在不經意間擔當起了為世界貿易鑄造國際貨幣的重任。隨著當時冶煉技術的提高,銅的生產率在宋朝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實現了宋朝銅錢的更大規模鑄造。

在宋仁宗天聖年間以前,宋朝銅錢鑄造保持著年均約100萬貫的巨大數額,相比之下盛唐時期的每年鑄錢數最多也才只有30萬貫。從宋仁宗天聖年間到宋神宗熙寧年間,宋朝銅錢的年鑄造額增長到373萬貫,再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又增長到506萬貫的歷史高峰,宋朝大規模優質銅錢的鑄造為銅錢流向海外擔當國際流通貨幣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沿著海陸絲綢之路延伸開來的「宋錢區」,是古代中國經濟圈在宋朝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宋朝銅錢依賴歷代積累下來的完備貨幣制度,以及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雄厚的社會經濟實力,被世界貿易的「無形之手」推上了國際貨幣的地位。

相關焦點

  • 錢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貨幣的歷史
    到了宋朝,宋朝商業經濟比唐朝更加繁榮,金屬貨幣和飛錢根本不夠用。所以,宋朝由政府出面,發行國家紙幣。但是紙幣本身只是一張紙,紙容易壞,又不漂亮,紙幣毫無價值啊!所以宋朝政府必須保證紙幣可以兌換成等於面額的金屬貨幣。
  • 【揭秘】古代各國用什麼錢交易?原來兩千年前就有了"國際貨幣"...
    在今天英國倫敦的金融城,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英格蘭銀行,為了紀念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自己的後花園,種植了兩棵桑樹。一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上,宋朝的中國人用桑樹皮和葉子,製作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為了便捷地完成物資交易,人們在絲綢之路上,創造著各種商品交易載體,這種包含著信用約定的載體,演化到今天,就是我們熟知的貨幣。
  • 紙幣和白銀是怎麼影響帝國命運的—帝國貨幣史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先進」的帝國紙幣常常遭到「愚民」的抵制,連帝國政府自己也更願意接受實物而不是紙幣,這就表現為一種現象:古代東亞帝國似乎從來沒有走出過「原始簡陋」的實物稅和物物交易模式。在最早力推紙幣的宋代,除了銅錢、金銀,絹帛、香料、茶葉種種實物,都曾是民間重要的交易和支付手段。
  • 馬可·波羅說中國遍地黃金,為何古人還要使用銅錢?
    但蒙古和元是個世界性的帝國,容納天下客也毫不稀奇。最重要的是,無論《馬可·波羅遊記》是真是偽,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富庶,是首屈一指的,尤其唐宋。大宋朝的富庶是人們很難想像的。宋仁宗皇祐年間,宋的財政收入達 3900 萬,宋神宗熙寧年間,財政收入有五千零六十萬。那時,馬可·波羅所說的紙幣還沒起勢,人們用來流通的是銅錢。
  • 「銀子」其實是高額貨幣,明朝終身職的絕色ㄚ鬟賣幾兩?
    從高價貴金屬變成貨幣首先,我們得先搞清楚一件事,古代一直都是以青銅(明代中期以後改用黃銅)製作的銅錢(孔方兄,方孔圓錢)為交易貨幣;黃金與白銀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金銀並不是法定貨幣,所以無法拿來當作交易的媒介,它的地位就像是珍珠玉石這樣的珍貴物品,可以拿來炫富但卻無法直接使用。
  • 古代貨幣到底有多重,可能令現在的人難以想像
    要知道古代的銀兩這個兩不單是我們「元」這種貨幣單位,也是重量單位,也就是說幾兩幾兩,就真的是重幾兩,幾千兩的話,即便古代的重量單位和現代不同,一斤是十六兩,那也起碼是一百乃至幾百斤,想像一下,一個一百多斤的人從兜裡拿出一個幾百斤的銀子,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 理財-一枚清朝銅錢值多少錢2017清朝銅錢價格表一覽
    那麼,一枚清朝銅錢值多少錢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清朝銅錢收藏價值: 清代的五帝錢也並非都是一個時期,清代五帝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不是同一時期的五帝錢其價格不同。即便同樣都是康熙通寶、或者都是乾隆通寶其幾個也不一定相同,還要看是這個時期那個年份生產的銅幣。
  • 交子的誕生:繁榮的宋朝卻積貧積弱,連年屯兵,財庫虧空,何解?
    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繁盛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它的貨幣經濟體系呈現出一種十分特別的局面。它繼承了過去的銅幣體系,但也流行鐵幣、紙幣,甚至在這一時期,白銀的流通性也有了初步的發展,為明朝白銀之貨幣屬性提供了萌芽的基礎。在宋人的貨幣中,紙幣的出現無疑是極具先驅性和創造性的,是我國商業經濟發展上的一個創舉!為什麼宋朝會想發行紙幣呢?
  •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沒有信用制度,使交子無法取代銅錢
    宋代發行的"官交子"雖然也是紙質印刷,但也有圖案,甚至還有密碼、分界、印章等印記,用以標明面值和防偽,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法定紙幣。但是,宋朝沒有儲備足夠的貴金屬作為發行紙幣的信用支持,沒有建立完善的"紙幣本位制",所以一旦國家開始濫發,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人民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國家信用一旦喪失就不可逆轉。
  • 「富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某些眼神不好使的人把《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公元1000年時全亞洲的GDP總量——「78.9(單位為10億國際元)」看成是中國GDP佔世界的比例了,所以鬧出了「大宋GDP佔世界80%」的大笑話。  戳穿了這個神話,咱們再來聊聊宋朝的財政收入問題。
  • 曹勝熙:數字貨幣為國際貨幣體系發展提供新方向
    為什麼數字穩定幣成為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挑戰?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將向什麼方向演變?始終穩定的美元主導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的國際貨幣主導地位隨著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化遭受了兩次主要挑戰:日元的國際化趨勢與歐元的出現。
  • 貨幣與權力:國際關係研究新視角
    為了繼續維繫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和世界主要產油國籤訂秘密協議以確保以石油為代表的最重要的國際性大宗商品交易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當然,美元霸權是以美國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為保障的。總之,國際性的貨幣權力體系需要國際性貨幣,於是出現了各國貨幣之間的競爭,美元霸權由此產生。
  • 國際經濟重心加速向亞洲轉移
    如果美國要繼續逆世界潮流而動,那麼美國將在衰退的道路上加速狂奔,亞洲將會接替美國乃至整個北美洲成為世界新的經濟重心。美國全球經濟中心地位不保RCEP對亞洲乃至太洋洲國家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和福音,但對美國來說無異於噩耗,因為美國已經無法阻止亞洲的崛起,從而也無法避免美國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和動搖。
  • 中國歷史上最貴的「銅錢」,錢僅存世3枚,其中一枚還是半邊!
    我們不過多贅述歷朝歷代的銅錢的價值幾何,我們只來看這中國歷史上最貴的銅錢。在此期間,政府發行了有別於春秋戰國的刀幣和布幣,到後來,更是將貨幣分了多等多品,造成幣制的混亂不堪,政府信用漸失,貨幣流通不便,使得民間交易十分不順暢。貨幣是否能正常流通,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 十萬兩白銀在古代屬什麼水準?說出來你別不信,就是這麼享受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貨幣基本以主要以金,銀以及銅錢為主要貨幣。在宋朝前,是銅本位制,宋朝後,也就是明清兩代是銀本位制,金銀銅的兌換利率也都一直不穩定。可不論是在金庸先生的眾多武俠小說中還是現在的古代影視劇中,江湖大俠們大多都是用白銀支付的,皇帝們在封賞的時候,也都是賜予白銀多少多少兩,國庫又是一年多少多少兩。
  • 巨推超好看|《銅錢龕世》by木蘇裡
    以防看不到推送tvt設置更新提醒如下:點擊上方「圈姐推文」→點擊右上角「…」→選「設為星標」
  • 資訊時代下電子貨幣有哪些利於我們生活的好處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貨幣的演變進程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的「以物易物」形式。大約從公元前開始,進入到金幣、銀兩和銅錢的貴金屬實物形態,在全世界盛行了兩千多年。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活躍,大宗生意的買賣用金屬貨幣交易容易出現破損且不便攜帶。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此情況下,出現了紙幣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