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據考古研究發現,宋代錢幣種類繁多,北宋的錢幣主要有以下四種:銅錢為主,另有白銀,鐵錢以及改變歷史的紙幣「交子」。宋代錢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號和使用字體均很多,字體包含了篆書,隸屬,楷書,行書和草書,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典範。
在北宋時期,銅錢是除四川等地以外主要流通的貨幣。銅錢種類十分多,且具有7大特點:
(1)年號錢基本固定下來。除宋太祖的乾德、開寶,太宗的雍熙、端拱,真宗的乾興,宋仁宗的皇祐,其他皇帝都遵循了這個規律。
(2)宋代銅錢的字體使用豐富。除篆書,隸屬,楷書,行書和草書之外,還有宋代發明的瘦金體、宋體和九疊篆。宋徽宗時期把瘦金體推向了藝術巔峰,小編最喜歡的一枚崇寧通寶就是使用瘦金體,藝術感十足。
(3)北宋時期對錢盛行。對錢始鑄於仁宗天聖年號錢天聖元寶,錢文書體篆真成對。北宋對錢由兩種字體組合配對,而篆書必具其一,有一篆一隸,或一篆一真,或一篆一行,組對嚴謹,書法優美,製作精整。北宋對錢,以錢文名稱及形制相同為特徵,是我國錢幣史上一顆燦爛明珠,深受泉友(古錢幣收藏者)的喜愛。對於古錢幣愛好者來說,搜集一些標準對錢,頗有趣昧,其樂旡窮。
(4)鐵錢的使用。從漢代到清代,都有鐵錢的使用,但只有宋代的鐵錢是作為常制貨幣,從始至終與政權更迭使用的。
(5)配料合理。據專家研究,宋代銅錢中銅、鉛、錫之間的配比最為合理。
(6)存世的銅錢數量十分龐大,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古代王朝之一,宋代古錢幣是收藏家必不可少的收藏種類。
(7)錢監多。由於宋代地域廣闊,錢幣發行量大,能夠查到名字的鑄錢監多達90多個,例如廣寧永豐監、饒州永平監、建州豐國監和韶州永通監等等。
在明代以前,老百姓很少接觸到白銀,白銀的支出多用於宮廷和官宦子弟。唐朝時,一兩白銀可兌換1000文(一貫)銅錢。而宋代,銀兩與銅錢的兌換很混亂,且每個地區兌換的金額都不一樣,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有的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帳。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宋史 職官志》記載:「每鬥(米)折錢三十文」。我們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所以在北宋,白銀使用的並不是特別多。
另外,宋代常與遼金髮生戰爭,銅稀缺,而鑄鐵錢,但是65斤鐵錢的購買力只相當於一貫銅錢,因而攜帶和支付起來相當困難。尤其巴蜀地區,道路崎嶇,因而私商開始發行紙質票證,俗稱「交子」,這就是紙幣的雛形。
北宋錢幣的真假辨別,最容易混淆的北宋銅錢和鐵錢之間的區分。辨別兩者真假一個比較重要的依據是看氧化的顏色,銅錢氧化後主要是發綠色,而鐵錢氧化後多為紅褐色。再者,北宋銅錢出土量很大,絕大多數銅錢市場價值不高,因此造假的也少。只有極個別的宋代銅錢因數量極少,從而價格極高,如元豐重寶,元祐通寶背「陝」者篆書小平銅錢,皇宋九疊篆通寶等等,此類古錢幣的稀有性使得市場中出現較多的仿製品,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除了多了解歷史知識以外,還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收藏心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