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世界,金融最為發達的是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這與其率先開啟資本主義時代,邁入近現代文明時期有關。但是,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卻並不是發明於西方,而是公元10世紀的東方。
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於中國的巴蜀地區。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蜀地較少受到唐後期與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波及,經濟相對獨立,得益於西鄰吐蕃、南鄰大理,蜀地的貿易相對繁榮。
而蜀地卻又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缺乏鑄造錢幣的銅料。北宋滅後蜀後,將原後蜀境內的銅錢等全部運抵京師,這就使得四川地區變成了徹底的鐵錢流通區域。鐵錢相對於銅錢最大的劣勢在於鐵的單位價值大大低於銅,這就造成鐵錢單位購買力低、相對沉重臃腫。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錢幣考》中對此描述道:「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類似描述鐵錢沉重、使用不便的文字在兩宋時期的史料中多見。
與吐蕃諸部、大理之間旺盛的茶、馬、鹽、布等貿易,加上四川作為北宋境內極絕無僅有的純鐵錢流通區域、地理環境相對封閉,使得「交子」得以出現在10世紀的四川。
「交子」的最初發行是純粹的民間行為,是由於鐵錢沉重、流通不便的客觀困難導致的民間自發行為。這實際上是一種作為一種私人票據,作為絲綢、金屬錢幣等貨幣的替代品。「交子」從一開始實際上就是仿照唐代的「飛錢」,實際上是一種民間使用的商業匯票。
等到宋真宗鹹平六年(公元1003年),張詠就任益州知州,對民間盛行的交子業務進行了整頓。第一,將交子的貨幣單位規定為「緡」,也就是每單位的交子代替千枚鐵錢行使流通職能;第二,規定交子的有效流通期限為3年,三年為一界,到期以舊換新;第三,交子集中統一發行,由官府授權當地十六家富戶聯合發行,淘汰那些財力不足的交子發行戶,確保交子的兌現能力。
這也是官方力量第一次介入交子發行業務。
但之後不久,由於聯合發行交子的十六家富戶財力衰弱,不足以全額兌付民間持有的交子,導致出現了訴訟。在這種情況下,朝廷開始出現將交子發行權力收歸國有的呼聲開始愈演愈烈。宋真宗大中祥符末年的益州轉運使薛田就曾奏請朝廷正式設立交子務,實現官營交子的發行業務,但並未被採用。等到宋仁宗繼位之後,薛田轉任益州知州,再次提出交子官營的建議。
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北宋朝廷正式批准了薛田等人奏請於益州設立交子務的建議。自此,私營交子徹底轉為官營交子。如同之前私營交子一樣,在官營交子的發行和流通中,制定了相關的法規制度,比如發行限額、準備金、定期界兌、限定流通區域等等。
至此,世界上第一種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誕生,比西方國家要早六七百年。首界交子的發行限額為125.6340萬緡,發行準備金則為36萬緡鐵錢,這和3.6億文鐵錢,用於交子的對象,準備金率約為28%。每一界交子的流通時限為3年,第3年初開始發行新一界交子以舊換新,至第3年末舊一界交子停止使用。
從表面上看,交子的發行流通如果能夠嚴格遵守貨幣發行紀律,自然對於經濟有害無利。但是,我們應當明白的是,對於壟斷紙幣發行權力的政府而言,通過增發鈔票補貼財政是一種天然行為,無論人民如何警惕,都沒有辦法制止。一旦財政收支狀況惡化,開動印鈔機就成為必然的選項。
官交子發行十多年後,就第一次迎來了超發。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由此,宋、夏進入戰爭狀態。四川地區第一次額外發行了多達60萬緡的交子用於宋夏戰爭前線的陝西地區的貨幣流通,而這些額外發行的交子是沒有相應比例準備金作為支撐的,對於陝西地區的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宋仁宗慶曆年間,由於宋夏戰爭的龐大消耗,陝西地區成為了繼四川之後的第二個鐵錢流通區域。而後,在宋神宗時帶,宋夏戰爭又起,北宋朝廷正式決定在陝西推行紙幣(與宋仁宗年間四川支援陝西的模式不同),在陝西地區發行的紙幣卻並無準備金作為後盾,從一開始就嚴重影響了陝西當地的經濟秩序。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財政危機,北宋朝廷第一次打破了三年一界、到期收兌的交子發行制度,在四川地區額外發行了了一界交子,卻並不按照慣例將舊一界交子回收。至此,四川地區第一次出現兩界交子並行的局面,紙幣發行量由此陡增一倍,政府無形中從四川民間榨取了大量財富。紙幣信用由此大跌,交子出現了折價抵現錢的情況。
隨著紙幣發行數量的增加,交子的流通區域多次擴展到蜀地之外的陝西等地區,又多次為了避免通脹擴散,收縮回四川地區。等到宋徽宗即位之後,交子的流通區域已經擴展到陝西京西北、淮南等廣大地區。
等到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之後,紙幣發行量的失控已經是無法避免。北宋朝廷開始頻繁超限額發行交子,定期足額收兌舊幣的制度也形同虛設。
等到宋哲宗之弟宋徽宗即位之後,重啟與西夏的戰端。不同的是,這一次宋夏戰爭之中,北宋卻是佔盡優勢。為以資軍用,宋徽宗再一次把主意打到了交子上。交子的實際發行量達到每一界交子限額的20倍以上,每一界交子流通終結、以舊換新時,往往是以四換一的比例,貶值75%。每一界新交子在流通過程中都無法足額兌換現錢,故而造成了長期的貶值預期。
宋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宋夏戰後不久,宋徽宗下詔改交子務為錢引務,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提高紙幣的信用。但是,更換名字實際上無濟於事,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貨幣發行紀律,才能保證紙幣不會出現大幅貶值的情況。交子改錢引後,貶值仍然在繼續。直到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張商英代替蔡京為相,同時宋徽宗詔令恢復紙幣發行限額。而後,經過長期的整頓,直到十年之後的宣和年間,民間對錢引的信心才得以恢復。
宋徽宗在位的二十餘年,宋夏戰爭、方臘起義、宋金聯合滅遼等等頻繁的戰爭,由於軍費浩大,為應付龐大的財政開支,大規模濫發紙鈔,致使交子流通制度走向徹底衰亡。
而伴隨著官營交子制度一起走向衰亡的,則是已經積重難返的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