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是馮太后改革的繼承者,為何他卻比馮太后還要出名?

2021-02-13 三千年讀史
引言:

北魏馮太后在歷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女強人,她強悍到什麼程度?在搜史君眼裡能力是是堪比「武則天」,而且名聲也要比武則天好得多,

馮太后去世那一年,北魏孝文帝已經二十四歲了,孝文帝四歲登基,整整做了二十年多的「擺件皇帝」,

為何孝文帝整整當了20年有名無實的皇帝,還能夠名垂青史呢?僅僅是因為,史書中記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不夠的,但是孝文帝卻為北朝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孝文帝:性格決定高度

孝文帝一直是有馮氏撫養長大的,而馮氏執掌北魏朝政近二十五年,當年選擇親自撫養孝文帝也是有著將他培養成一個可控性皇帝的原因,

但馮氏並沒有什麼壞心思,而在這種情況下將孝文帝教導成為了一名性格良好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說馮太后執掌北魏時,一心都是為了北魏的發展,但是畢竟整個國家的大權都在她一人手中,難免對於身為皇帝的孫子不是那麼的放在心上,人們一般害怕的不是皇帝發火,

而是太皇太后發火,馮氏曾懲罰孝文帝禁食,還一度曾想過要將孝文帝廢除,扶鹹陽王拓跋禧上位,而最終為何沒有出現一位新的皇帝呢?

當然是朝廷中有人勸阻,代表人物就是東陽王拓跋丕和大臣李衝,有了他的勸阻馮氏才作罷。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歷史上如果有過女人把持朝政,下一位接任者一定會將朝廷上的官員進行一次大清洗,而在孝文帝正式掌權之時,對於馮氏親近的人按理說應該被換掉,

孝文帝並沒有這麼做,最值得一說的就是李衝,李衝跟馮氏關係及其親密對於馮氏來說李衝就是她的心腹,而等孝文帝親政的時候卻繼續將李衝當做重臣。

而史書《魏書·卷五十三·列傳四十一·李衝傳》中是這麼描述的:「高祖亦深相仗信,親敬彌甚,君臣之間,情義莫二。

」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少有的。而馮氏死後,孝文帝竟然整整五天沒有吃飯,這麼看來孝文帝是完全沒有記恨馮氏當初要廢除他這件事。

性格決定高度,這句話用在孝文帝身上可以說是十分恰當,孝文帝沒有記馮氏的仇,也沒有記李衝的仇,正因如此他才能有後來的成就。

孝文帝的性格並不是不記仇,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而他身上的灑脫也使得他和其他北魏帝王有著極大的不同,對於他和氏之間的關係,完全就像。

是民間祖孫一樣,馮氏對她的懲罰就如同坊間祖母對孫兒一樣,雖說後來一怒曾要廢除孝文帝而最終卻沒有實施。

馮氏去世後,孝文帝的種種表現,表明他對馮氏是真的有祖孫之情的。而馮氏執政時的舉措也一改北魏歷代君主的「重武」思想,開始「興文」,這對後來的孝文帝改革有著極大的意義。

二、南政北用

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武力相比南朝來說要強大很多,但是南朝就體系來講有比北朝要完善的多,而北朝的建立者大多都是少數民族,所以在制度上一直都是北朝在學習、模仿南朝。

在馮太后執政時期,就已經把學習漢魏時期的制度提上議程了,因為她認為北魏之前只重視軍事力量,而國家的發展必須要重視制度的改革。孝文帝上臺後的一系列改革可以說是在將馮太后的改革思想繼承下去。

南朝的朝政雖然混亂,但是南朝的很多制度都是值得北朝去學習的,孝文帝就希望自己可以細緻的了解南朝的一些典章制度,可惜的是一個國家的典章制度又如何能輕易讓別國學去呢?

可是巧的是,就在孝文帝登基後的第三年,南齊雍州刺史王奐誣告劉興祖後,將其殺死,順勢起兵但沒過多久就被平定了,王奐被殺後,兒子王肅就逃往了北朝,

王肅逃往北朝其實沒什麼,但她他這個身份就意義重大了,王肅祖籍琅琊,提到琅琊王氏,那王肅就不一般了,琅琊王氏可是東晉開國大臣王導的家族,王氏的後人們出身大族,

對於魏晉和南朝的典章制度也算是頗為了解,於是逃到北魏的王肅就被孝文帝當成了坐上賓,王肅從此也從一個南齊的逃犯一躍成為「南北文化」傳輸的重要人物了。

其實有很多北逃或者被俘的南朝官員都加入了對北朝的大改造之中,魏文成帝時期,劉宋宋文帝之子劉昶(chang)被誣告後逃到北魏,還有獻文帝時期被俘的蔣少遊,不斷輸入的南朝「人才」

對北魏的朝儀、典章、服帽等制度進行改革,等到了孝文帝時期更是重用北逃的王肅,甚至在去世前留下遺詔任命王肅為宰輔,

就連當時很多北魏貴族的地位都不如一個南朝逃亡過來的官員,由此可知孝文帝對於南朝制度學習有多麼看重。

南朝的制度在北魏得到運用,可以說是北魏在進行一個很宏大的項目,這個項目在一代人手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馮氏開啟了這個項目,孝文帝將他延續下來後,

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而北魏貴族在擁有強大戰鬥力的同時,長期處於一種自滿的狀態,北魏君主真正要做的就是想這種「自滿狀態」消磨後,給北魏開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南伐,南遷,選哪個?

孝文帝在改革時,給北魏的大臣們出了一個選擇題,對北魏貴族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題,無論如何孝文帝都是最後的贏家。

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決定遷都洛陽,但卻沒有明說。他給了臣子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南下伐齊,另一個就是遷都洛陽。

北魏貴族對於南伐都是十分牴觸的,在朝堂上孝文帝首次提出南下伐齊的時候,自己的叔父任城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顯然不給面子,

但任城王在鮮卑貴族中德高望重是宗族中的老人,要想將整個朝堂動員起來,就必須要先將任城王動員起來。

孝文帝將自己南伐的真正目的告訴了任城王說:「皇叔,南伐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咱們鮮卑族是在北方靠武力崛起的,所以當時定都在平城,而此處並不適合國家以後的發展,

國家要想強盛起來就必須要發展文治。如今要改變大家的風俗的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借南伐的名義,遷都洛陽,您覺得如何?」

任城王在知道孝文帝真正的意圖後,舉雙手贊成,他也認為國家要想發展好就一定要定都中原。

北魏鮮卑族對於故土還是十分的留戀,想要讓大批朝廷官員同意遷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和十七年七月,孝文帝宣布南下伐齊,並在八月親自出徵。

其實從這裡搜史君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南下伐齊,一定要皇帝親徵嗎?這只不過是孝文帝的一個幌子,罷了。

皇帝都南下了,這些臣子待在平城還有什麼用呢?軍隊行至洛陽,而看著孝文帝對於南下伐齊信誓旦旦,隨軍的大臣們心裡都十分牴觸,一個個跪地不起,請求孝文帝停止南下,「一怒之下」孝文帝給了大臣們兩個選擇:南伐,還是南下?

雖然北魏人不願意南遷,但是他們更怕南伐,北魏經過太武帝之後的混亂,雖說還是比南朝強大,但也不適合再起兵戈,所以只能同意南遷。

南伐真正的目的其實就是南遷,南伐其實就是一個幌子。在大臣們同意孝文帝南遷的提議時,這個坑早就挖好了,

只要大臣們裡面有幾個人響應,一眾大臣就會高呼:「皇上聖明」,這就是孝文帝運動群眾取得的效果,「南伐」其實就是孝文帝準備的一場唱給那些不願南遷臣子們的大戲。

南遷後,就是孝文帝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北魏孝文帝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改革」了,也是因為這些改革讓他名垂青史,而具體孝文帝又做了那些改革呢?搜史君就先為大家羅列出來。

(1)禁止士族百姓胡服。

(2)將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

(3)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4)設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東、西、南、北四門小學,教導貴族子弟。)

(5)鑄造太和五銖錢,命公私使用。

這些改革對於現在的北魏來說變動是很大的,孝文帝要革除舊俗,改變北魏的一些生活習慣,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對,

而令孝文帝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元恂卻成了反對自己這些舉措的第一主力,孝文帝要推行這些改革,如果連自己的兒子都要反對自己那還有誰能遵守這些改革呢?

孝文帝之子元恂的身材比較肥大,對他來說穿胡服要比漢服舒服得多,所以經常偷著穿胡服,後來還準備逃回平城,

而這在孝文帝推行的改革之下是絕對不允許的,隨後這位帝子迎來的就是孝文帝和自己的叔父鹹陽王的混合雙打,最後將元恂廢為庶人,最後逼他自殺。

從元恂不遵守孝文帝改革,最後導致這樣殘酷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決心是十分堅決的,如果有人阻撓他可以將這些阻礙統統掃除。

結語:

北魏真正的改革發起者其實是北魏馮太后,而孝文帝只能算是馮太后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孝文帝改革之所以在歷史上名氣比馮太后改革的名氣大,搜史君認為是在於孝文帝的宣傳與推廣做的很好在孝文帝時期,

北魏都城南遷,這件事就可以成為北魏史上一個分界線,這是馮太后沒有做到的。

還有在推行改革時,對於元恂的處理,對改革的實施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北魏貴族們都知道,這次改革並不是一紙空文。

從長遠角度來看,孝文帝的這些改革都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鮮卑族人和南方的漢人在血統上也有了融合,在風俗習慣上也有了交融,

這對於北魏日後的強大也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著很大的關係,而民族的融合在此時也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所以為日後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魏書·卷五十三·列傳四十一·李衝》、《魏書·帝紀第七·高祖紀上》、《魏書·帝紀第七·高祖紀下》、《北史·魏本紀第三·高祖本紀》

相關焦點

  • 為北魏徹底改革創新的是馮太后,「出名」的為何卻是孝文帝?
    孝文帝四歲就登基,而一直以來是馮太后在背後扶持他和處理國家相關的緊急事務,可以說直到馮太后去世之前孝文帝也只是個掛名的皇帝,背後一直使北魏發展之人是馮太后。然而,名垂青史的之人史上記載的卻是孝文帝。雖然,孝文帝在位的改革也促進了北朝的發展,但幕後默默付出,為北魏徹底改革創新的是馮太后,出名的為何卻是孝文帝呢?孝文帝性格良好是加分項從小,孝文帝就是託馮氏撫養,馮氏對於孝文帝的親情是真的沒話說,不管幫忙臨政的時候有多忙,要處理的事事務有多繁雜,她都不會忽略掉對他的教育和陪伴。
  • 北魏馮太后:為了男寵,不惜毒死皇帝!
    文/晚風暮雨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先後扶立兩位皇帝,兩輔朝政,獨攬大權長達20餘年。馮太后掌權期間,勵精圖治,大刀闊斧改革,使北魏再次強大起來,史稱為「太和新制」。馮太后是北燕皇族,爺爺是北燕昭成皇帝馮弘,父親是秦雍二州刺史馮郎。
  • 千古第一後北魏馮太后
    但是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卻覺得馮太后孤兒寡母軟弱可欺,所以他膽大妄為,假傳聖旨,誅殺了自己的許多政敵,圖謀反叛奪權。在處理乙渾的問題上,馮太后顯得十分老道,她表面上示之以弱,實際上卻暗中發展眼線,裡應外合,出其不意的處死了乙渾,歷史上只說她殺伐決斷俄頃,從不優柔寡斷,但是沒有詳細說怎麼扳倒了乙渾,從此馮太后開始臨朝聽政,直到孝文帝出生後,她開始拉扯孝文帝。
  • 北魏馮太后,改革除弊創造強大北魏,卻也喜愛男寵
    誅滅李弈惡性事件,惡化了母女二人中間的分歧,促使馮太后迫使獻文帝讓坐落於幼年的皇孫,以獨掌朝廷。讓位以後,獻文帝突然突然死亡不幸身亡,那時候很多人都猜疑是馮太后做的。可是這件事情無論與馮太后有木有關聯,大家都能從獻文帝的諸多當政徵兆看出去,他並不是一個達標的當政者。
  • 馮太后與她一手培養長大的孝文帝,拉開北魏改革大幕
    拓跋宏改由馮太后親自撫養。這時,她不再臨朝稱制,讓獻文帝拓跋弘當政。 獻文帝拓跋弘也是一個很能幹的人。雖然年輕,但勤於政事,剛毅果斷。他與馮太后在權力上是有矛盾的。 獻文帝拓跋弘並非馮太后所生,其母是李貴人。這種矛盾越來越發展。凡馮太后信任的人,他多厭惡疏遠。凡馮太后不喜歡的人,他卻常加以重用。
  • 【看歷史】李未央的真實原型:北魏馮太后
    她是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臨朝聽政期間她殺了一批政敵,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後局面,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打下基礎。
  • 北魏馮太后:歷史,你不懂我!
    馮太后眼光掃過群臣,大家紛紛投了反對票。獻文帝只好禪位給太子。作為一個男人,他做了最後一搏,自稱「太上皇帝」,而不是「太上皇」,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太上皇」是徹底退休,「太上皇帝」是退而不休,國家大事還要向他匯報。這樣,母子達成妥協。太子拓跋宏即位,史稱孝文帝,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 是非功過,北魏馮太后,從沒落貴族,成就「千古一後」
    馮太后並沒有讓他得逞,成功鎮壓了他的叛亂,藉此機會,馮太后順利掌握了朝政實權。他掌權後殺了馮太后的情人李奕,李奕本是能力出眾、才華人品都非凡的臣子,卻慘遭殺害。獻文帝執政甚雅,但是他追尋佛道之理,厭煩了馮太后的插手政事,所以更厭倦了世事和國政。於是他18歲時就把皇位傳給了5歲的太子拓跋宏。
  • 好色的北魏馮太后,更是一個執政的女強人啊
    這令馮太后十分不滿。 獻文帝十六歲了,已經是一個少年,他不想被馮太后控制,想親政,有意整治朝綱,立威臣下,他殺了李敷、李奕之後,大開殺戒,又先後除掉幾個太后寵信的大臣,這令馮太后更加憤怒。
  • 北魏馮太后:一個很黃很暴力的女人
    由於文帝太過年幼,車騎大將軍乙渾一直有篡位之心,不把文帝和馮太后放在眼裡。馮太后知道後,並沒有驚慌,反而胸有成竹的部屬著一切,成功鎮壓了乙渾叛亂,穩定了朝中局勢。馮太后怕朝中再出問題,臨朝稱制。公元467年,文帝的妃子李夫人生下一子拓跋宏。馮太后喜得長孫,非常高興,把政權還於文帝。文帝親政後,頗有作為,提拔了很多不被馮太后重用的人。
  • 馮太后:以罪奴之身,18歲當上皇后,25歲當上皇太后,手段比慈禧還厲害,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因為孝文帝年幼,不到三十歲的馮太后,不但成了太皇太后,並再次臨朝稱制,亦再次被人稱奇。     但是,獻文帝雖然成了太上皇,卻無「遺世之心」,凡「國之大事,鹹以聞」。不僅屢屢下詔,直接處理國家大事,還親率軍隊南徵北討。特別是延興五年(公元475年)十月,他在平城北郊搞了一次盛大的閱兵,以顯示自己的威望。這讓馮太后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 北魏馮太后的兩次垂簾聽政奠定了北魏強大的根基
    說到中國古代的皇太后,人們熟悉漢代的呂后,她是我國實行皇帝制度以來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則天,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熟悉慈禧,她是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在位時間僅次於康、乾……而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則知之者甚少,她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劃人,使這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國家空前強盛,而且加速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融合
  • 馮太后的傳奇人生:15歲封皇后,輔佐兩代帝王,不是只會養男寵
    如果他足夠有本事,就不會輕易被人蠱惑,從而疏遠甚至反對馮太后,他這樣做造成權力的離散,對政局有壞無好。 執掌朝政的馮太后,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但改革這兩個字,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比如秦國商鞅變法車裂而死,宋朝王安石變法鬱鬱而終,明朝張居正改革死後被抄家。改革,總是會觸動舊勢力的神經,動了老一派的「奶酪」。
  • 錦繡未央劇中女主原型千古一後北魏馮太后,為什麼她是千古一後
    北朝女子的強悍能幹,在《顏氏家訓》中有清楚的記載,而這群「悍婦」中的一姐,又非馮太后莫屬。她執掌北魏政權 20 多年,實行了大量社會政治改革,包括後來孝文帝的改革也與她緊密相連,這一系列舉措讓北魏國力達到鼎盛。24歲成了皇太后北魏滅北燕後,她的父親馮朗降魏,並擔任北魏秦州、雍州刺史。
  • 北魏馮太后24歲守寡,南朝皇帝:派壯男當使節,兩國果然實現和平
    於是馮太后當機立斷,逼迫18歲的獻文帝將皇位傳給孝文帝拓跋宏,並將之幽禁於宮中。而獻文帝,也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不久後,馮太后又將獻文帝拓跋弘毒死。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顯祖(拓跋弘),密行鴆毒。」拓跋弘死後,馮太后吸取前代的教訓,決定以更嚴厲的方式教導拓跋宏。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就已經慘遭賜死。在馮太后的掩蓋下,孝文帝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坊間甚至有傳聞,拓跋宏的親生母親就是馮太后,不然為何找不出他真正的母親呢?
  • 從亡國奴奮鬥到太皇太后,北魏馮太后的開掛人生
    但是在公元465年,年輕的文成皇帝由於一場病,帶走了他年輕的生命,文成皇帝的英年早逝,讓馮太后痛不欲生,她內心痛苦,一直痛哭不已,她為自己的命運坎坷痛苦,在自己丈夫火祭之日,馮太后看著即將要火化的丈夫,眼一閉縱身火海,一度想文成皇帝共赴黃泉,但是她的願望沒有實現,她還是被眾人救出。
  • 歷史上最風流的太后:北魏馮太后的房事錄
    她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主人公,千古第一後馮太后。馮太后執掌北魏二十餘年,期間實行了大量社會改革,使得國力達到鼎盛,可以說,北魏的繁榮是由她一手打造的。 文成帝死後,第一個撲進馮太后懷裡的男人是李弈。這個男人俊秀偉岸,面容姣好,讓馮太后甚是喜愛,他們整日在一起,寸步不離。
  • 北魏馮太后:為了情人害死兒子,為了江山培養孫子,真是個奇女子
    久居深宮的她,難免感到寂寞,於是馮太后找了幾個長相俊美的面首陪伴自己。在獻文帝看來,嫡母的這些行為,實在是有辱皇家臉面,於是他找了個機會,處死了馮太后最喜歡的面首李弈。這一下可惹怒了馮太后,她開始逼宮,要獻文帝退位。面對馮太后的逼迫,獻文帝本來還想掙扎一下,禪位給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這樣馮太后就沒法臨朝稱制,把持朝政了。
  • 馮太后為何要害死獻文帝?除「男寵」被殺外,還有一個原因更重要
    其二:馮太后因男寵之死害死獻文帝24歲時,馮皇后變成了馮太后。文成帝的兒子拓跋弘登基,史稱:獻文帝!不過,獻文帝卻不是馮太后的親兒子,他的生母叫李貴人。就這樣馮太后的目光死死盯住一人,他叫李弈,長得風姿俊朗,還文採風流。
  • 千古一後——北魏馮太后:24歲守寡,登上權利巔峰,豢養男寵,卻各個優秀...
    然後這個李衝從此就開始一心一意的為馮太后辦事。不得不佩服馮太后看人的眼光真的很準,選男寵就像是選拔人才一樣,做馮太后的男寵可不僅僅只是靠一副好皮囊就夠了,還要有一技之長,能夠為馮太后所用。她的男寵中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到了後來,甚至連外交官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