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最近兩天的談話,對他的好感增加了。無他,蓋因江啟臣能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去評價臺灣光復這一裡程碑事件,堅持了兩岸之間的歷史連接。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他這兩天的講話。
時代背景是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明天,就是臺灣光復75周年。
昨天,江啟臣出席了「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與僑胞有約」茶會,並發表了講話。中國國民黨官方網站隨後發布了這一茶會的新聞稿,稿件中一如既往稱江啟臣為「江主席」——
江啟臣與華僑昨天舉辦茶會
江主席表示,後天(即明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的紀念日。75年前,歷經八年的對日抗戰,共計造成1300萬名軍民傷亡,以及難以計數的財產損失,迎來最後的勝利,終結日本對臺灣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光復這一天,對於全中華民族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日子,象徵從鴉片戰爭開始的「百年國恥」,走向中華民族再復興的重要轉捩點。
江主席表示,臺灣光復,結束殖民統治,重回中華民國的懷抱,不但是絕大多數臺灣人的期盼,更是兩岸歷史無法斷鏈的臍帶。從建立民國到對日抗戰的五十年間,臺灣人民雖然身處殖民統治的痛苦中,但從未缺席近代中華民族的宏偉事業。臺灣光復,更是世界華僑與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共同奮鬥的光榮成就。
江主席指出,雖然現階段海峽兩岸處於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同樣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上成長,讓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兩岸比鄰而居,彼此禍福相依、休戚與共,更沒有仇視、對抗的理由。中華民國自創建以來,歷經軍閥割據、贏得兩次世界大戰,度過無數的全球政治與經濟風暴,至今109年屹立不搖;文攻武嚇不會癒合民族傷口,只會讓兩岸民心愈離愈遠。
此外,前天,江啟臣參加了「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研討會」。中國國民黨的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中,完整發布了他的講話。
江啟臣前天參加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研討會
在這篇講話中,他說,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切入,臺灣光復都是一個寓意深遠的日子,值得我們去探討,更重要的是把當時的歷史真相還原。
「對我而言,臺灣光復有四項重大的意義」。1、臺灣人在法律上不再是「次等公民」。他說,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臺灣的日本人自稱「內地人」,適用日本的「內地法」;臺灣人為「本島人」,必須遵守總督的行政命令,亦即控管殖民地的「外地法」。臺灣光復後,臺灣民眾成為中華民國國民,享有憲法上賦予的人人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2、臺灣得以擺脫殖民經濟,發展自身產業。他說,臺灣光復,終結了「殖民經濟」的過去。1949年後,以孫中山思想為基礎,轉而發展以臺灣自身為主體的產業經濟,從1950年代起,「進口替代」、「加工出口」是第一波經濟起飛;1970年代遇上兩次石油危機,推出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等其他重大建設來擴大內需,帶動經濟產能;1990年代全面面對全球化壓力,推動自由化、國際化,甚至後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些絕對與過去殖民經濟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格局、模式。
3、臺灣得以走向政治民主化。他說,在憲法保障與執行下,光復隔年臺灣就首度舉辦了鄉鎮市區代表選舉,甚至包括村裡長選舉;1947年、1948年,臺灣分別舉辦了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的選舉。1950年,臺灣人就開始選縣市長、縣市議員,這是落實在地方政治上的民主化。1996年更啟動XX直選,締造華人世界的民主奇蹟。
4、光復使臺灣與中華文化重新連結。江啟臣說,日本殖民後期在臺灣力推「皇民化運動」包括更改姓氏、限制原本語言使用、推廣日本的神道教等。光復後推翻上述政策,民眾開始恢復原本姓名,用原本的中文思考、書寫;各種民間信仰、傳統民藝也可重現。臺灣人得以與自己的祖先傳承下來的精神與文化傳統,重新連結。
(微信公眾號:臺灣論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