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黃藥師曾在桃花島上自創一首碧海潮生曲,"這套曲子模擬大海浩淼,萬裡無波,遠處潮水緩緩推近,漸近漸快,其後洪濤洶湧,白浪連山。"其曲律聽似大海潮浪之聲,暗藏深厚內功,聲情飄忽,纏綿宛轉,旁人聆聽則難以自制,不住手舞足蹈,情慾繽紛。碧海潮生曲、黃藥師、桃花島都是小說家言,但在南海之濱的汕尾,有著真實存在的千年漁歌,描繪海上人家的生活勞作,蘊藏汕尾人的思想文化"內功",以流動的旋律、流露的情感、流傳的文化載著悠悠歲月在南海上蕩漾飄揚。
汕尾漁歌是海上漁民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傳統的汕尾漁歌則特指甌船漁民所唱的歌調。
當地海上漁民分為"拖船"和"甌船"。拖船漁民從事深海拖網作業,船大,人多,每次出海短則半個月,長則一個月以上。甌船漁民從事中海作業,船比淺海漁民的大而比深海漁民的小,每船十人左右,每次出海半月左右,其家眷或同住船上,或住在小木船裡,泛遊於內海之中曾形成了漂泊不定的"浮水鄉",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多已上岸居住,如海濱岸上就建起了漁民小區,成立漁民村居委會,也不再限於打魚為生,但逢年過節時,唱漁歌仍是大家的保留節目。
甌船漁民俗稱"疍民",故漁歌亦稱"疍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的疍家史。汕尾漁歌的歌詞格式多為七言四句體,每句都加有襯字,結構工整,用韻也有自己的特點;修辭手法多以漁民熟悉的魚、鳥、船、帆以及海水的顏色、海浪、浪花等物象作比興,歌詞生動活潑、饒有趣味,具有濃鬱的海洋生活氣息和韻味。
汕尾漁歌按其內容歸類,大體可劃分為捕魚歌、戀情歌、婚嫁歌、鬥歌、生活情趣歌等,題材豐富,既可低吟淺唱,亦可引吭高歌。下面摘錄幾首汕尾代表性漁歌。
徐十一《放水歌》
上山放水落下山,
下山放水飼大鰻。
後生著意十七八,
老人著意炒米幹。
上坑放水落下坑,
下坑放水飼大蝦。
後生著意十七八,
老人著意炒米茶。
蘇少琴《情理歌》:
綠蒼蒼,兄你唱歌要大方。
一千八百俺來唱,勿來船邊偷睇人。
白絲絲,兄你唱歌要知理。
一千八百俺來唱,勿來船邊惹是非。
李香桂《送兄歌》:
月兒彎彎水粼粼,
搖櫓送兄趕漁汛。
兄妹好比船與水,
四目相對情意深。
祝兄這去風流好,
網網牽金又牽銀。
魚蝦滿載早回港,
莫給阿妹多操心。
《是阮二人晤甘嫌》:
節瓜甜,
苦瓜慍糖嗦嗦甜,
是俺窮女嫁窮仔,
是阮二人晤甘嫌。
2014年11月,"汕尾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海上故事漫嗟嗟,光陰穿過漁網,留下歲月斑駁。汕尾漁歌是現代與歷史對唱的詠嘆調,為逐漸遷移到陸地上的疍家人保留了文化記憶,潮起潮落,濤聲依舊,那是一個族群穿越千古的回聲。
圖片來源:汕尾日報、汕尾聚焦
文:馮嘉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