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步行城市⑥︱全球專家暢想步行城市

2021-01-10 澎湃新聞
公共空間步行化的未來

David Sim,Gehl Architects創意總監

問題:大趨勢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城市設計的方式,你認為步行化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步行化不僅僅是一種趨勢。幾千年來,建立城市一直都是為了拉近距離。即使在運輸和技術飛躍的今天,我相信這仍然是正確的。世界上最宜居的地方就是在步行範圍內可以做任何事。它仍然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每一次旅行都以步行開始和結束。當我們認為汽車是未來的時候,我們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為汽車在規劃城市。城市的未來應該是簡單地把街道作為行走的重點,因為這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

問題:為人們規劃城市時,你看重什麼社會福利?這些挑戰如何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一個城市最偉大的社會福利是由不同的人相遇而產生的。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間為社區的發展創造了場所。一個關鍵的方面是,人們在大街上,在街道的咖啡館,在公共汽車上,或者步行去上學的路上。這些日常的情況會讓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為鄰居。

在有些地方,傳統的公共領域被私有化,比如購物中心或封閉式社區,或者僅僅是大家開車的地方。這些地方並沒有促進多樣性,這帶來了最大的挑戰。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促進步行化,創造地域感,並實現更具凝聚力的社區?你有什麼推薦的行動計劃嗎,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

關鍵的策略就是要讓人們花時間在大街上。這樣他們就成為了這個空間的一部分,能熟悉他們的鄰居,並且與城市生活步調一致。

海諾德廣場改造前。本文圖片均來自《城市活力——走向步行世界》研究報告

海諾德廣場改造後

步行使城市智能化

Dan Hill,Arup Digital副主任

問題:大趨勢可能會改變我們調查生活和城市設計的方式,你認為步行化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步行的舒適程度和騎行一樣,是城市根本的循環效益之一。圍繞步行設計城市景觀會產生很多積極的影響,這些影響很難被忽視。圍繞步行的舒適程度進行設計會導致影響廣泛和有意義的結果,包括健康到空氣品質的改善,這也許是最明顯的正面效益。

然而,活躍的街道景觀所產生的影響,從本質上講,是從人的範圍、模式和步調上體現的。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社會互動。設計步行城市,能讓我們從城市的本質——街道開始,這樣做會導致系統性的改變,提升我們對城市所抱有的全部期待,比如開放的公民生活,社會互動的多樣性,繁榮的地方經濟,乾淨、綠色低碳的環境,等等。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步行性成為了城市未來的關鍵之一。

問題:數位技術對促進和監控步行化的環境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數位技術使我們能夠首先專注於人們自身。智能城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行人走在大街上用手機得到數字服務。得益於智慧型手機(更廣泛地說,這種支持性的數位化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地被稱為「物聯網」),數位技術已經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產品,並直接影響人們使用、採用、適應步行環境。現在,地圖服務讓步行和騎車像開車一樣容易。數以百萬計的人現在攜帶著手機內置的計步器,如果它們的設計和運作優良,這可以積極地鼓勵人們走路。更廣泛地說,傳感器——包括手機地圖——讓我們能夠理解行人的活動軌跡。

問題:決策者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實現以步行者為中心的城市?你有什麼推薦的行動計劃嗎,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城市設計和發展的模式與過程,以便以人為先。我們行業中的大多數仍本能地習慣於適應所謂的硬物——建築、基礎設施和重型車輛——市政當局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數字行業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深入的設計研究、敏捷的迭代開發和原型設計,最終將其與長期規劃、建築和工程綜合在一起。在這種綜合的影響下,會出現更明晰的方法,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空間和地點,可能自然而然就適合步行(和騎行)的環境。

我們需要利用城市發展來設計、測試和構建這些新過程和新文化,這些新文化是通過數位技術來實現的,但不是完全由它們驅動的。現在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我們可以從過去十年間拉美城市激進的公民參與運動中汲取靈感。這些運動促成了新方法及新嘗試。反過來,像都靈的石柱廊這樣的現存的古老案例,在當時是毫不費力地適應了步行化。這些都為下一步的行動提供了線索。

在都靈的石柱廊步行的行人

重新審視城市距離

Penny Hulse,奧克蘭副市長

問題:大趨勢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城市設計的方式,你認為步行化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它會改變我們對距離的看法。我們有大型的購物中心,但你只能通過機動車(主要是汽車)前往。而且它們分布較為分散,在大型零售商之間有大量停車場和道路,因此這些中心間聯繫的交通工具也是汽車。現在這些問題越來越被視為預測、規劃和監管的失敗。

散步對地球有好處,對你的大腦有好處,對你的身體也有好處。隨著它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們不得不設計舒適和安全的公共空間和走廊。它需要在公共領域進行深思熟慮和正確的投資。

問題:對步行化促進城市的領導力,創造一個良性的城市治理這方面的展望是什麼樣?

對未來的展望需要被那些受其影響的人所理解和相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涉及到的社區必須是整個規划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廣泛提倡步行的基礎設施和步行的友好環境,那麼政治支持自然就會隨之而來。

問題:在決策過程中涉及到哪些利益相關者?你會推薦哪些行動計劃?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研究或案例?

必須有廣泛的支持,才能在政治變革中生存,也才能影響政治。社區受到直接影響,他們會為該項目帶來當地的關切和智慧。在奧克蘭,決策人員會與當地的理事會一起討論,地方治理機構的代表也應尋求支持,同樣,地方議會議員也可以發揮作用。因此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層級結構,包括:來自受影響的社區的居民,地方選舉出的官員和議員,甚至可能是由地方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代表。

也應該諮詢當地商人,因為他們可能會對本地步行化帶來的機遇有更獨到的見解。

奧克蘭兩條街道的改善:Elliot Street。

奧克蘭兩條街道的改善:Jean Batten Place。

步行化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

Joanna Rowelle,Arup 部門經理

問題:大趨勢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城市設計的方式,你認為步行化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如果我們想讓城市更加適宜步行,那麼我們設計城市的方式就必須改變。步行化的地區更緊湊,密度更高。街道必須與陽光、雨水、綠地、樹木和公共空間有更多的聯繫。而且,我們必須更加關注公共空間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提供可步行空間的數量。

配合更好的城市設計,步行化可能會改變人們居住和使用城市空間的方式。通過步行,人們在個人層面上理解城市,成為城市環境的積極組成部分。這就使得人們和城市(他們的鄰居、社區和企業)之間的聯繫更加牢固,也提高了歸屬感、生活質量和當地經濟。

步行化程度越高的城市也可能對「共享經濟」更加開放。例如,由於汽車擁有率較低,將會有更多的汽車俱樂部或計程車。人們更可能將公共空間作為他們的共享後花園,因為在越密集的區域,越適宜步行和享受便捷。

問題:決策制定者在考慮城市重建的問題上,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投資是什麼?收益是否會高於成本?

城市政府和開發商往往不重視步行的方便程度,因為收益範圍是廣泛和長期的。然而,有大量證據證明,步行化地區可以給利益相關者帶來經濟和社會回報。

企業和業主可以從步行化中受益。在市中心地區更多的停留時間和零售收入的增加與客流量的增加有關。這些都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在人流量大的交通樞紐或節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項研究表明,步行化程度提高1%,房產價值將提高1329美元;人行道密度提高了1%,房產價值將提高785美元。

步行化對公眾來說也有巨大利益。它創造了一個更安全、更方便的城市環境,減少了機動車的交通量、擁堵和潛在的事故。它還可以改善空氣品質,在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影響下改善健康。總之,步行化改善了公眾健康。同時,這樣也可以省錢,因為步行化的基礎設施在各種交通系統中是最便宜的,而且其外部成本(如汙染、噪音、擁擠等)比汽車運輸要低得多。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並通過步行化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你會推薦哪些行動?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

為了充分利用步行化區域,城市應該進一步發展城市規劃和相關政策,引導土地和交通的規劃。在住房和商業發展中應考慮步行政策,而其利益應與其他城市戰略相結合,如健康衛生、教育和多式聯運。

也應該用更廣的視野看待步行化。我們需要用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為各年齡段和不同身體狀況的人設計人行道,有吸引力的空間和清晰的道路標識。步行化應該服務於每個人。

最後,城市需要步行化戰略,重點關注天然就更適宜行走的地區,然後向外輻射。這樣,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催化投資,增加步行的吸引力,並培養市民步行的習慣。在Arup,同事們有一個想法,目標是發展大規模步行和騎行的基礎設施,以增加開發的密度,並鼓勵積極的交通。同時其對周邊社區產生的漣漪效益使城市更適合行走和宜居。

倫敦的千禧橋連接著兩個主要的城市景點:聖保羅大教堂和泰特現代藝術館。

步行化的全面發展

Prof. Becky P.Y. Loo,香港大學

問題:大趨勢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城市設計的方式,你認為步行化如何影響城市的未來?

我們生活和設計城市的方式將受到許多與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相關趨勢的影響。步行化要求將道路「還給」人們,它改變了建造道路的目的,即達到汽車交通的最大流量,達到最高效和最流暢的通行。促進步行化不僅僅是優化步行系統,而是要求所有其他交通方式的綜合規劃(例如與行人步行道的互動設計),甚至是更多其他領域(包括一般土地使用分區和大型設施落地)。

問題:步行的方便程度如何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創造一個更宜居的環境?挑戰如何隨地理環境而變化?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很有趣。這與上面提到的因地制宜方法是一致的。位於環境敏感地區的城市需要規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地理環境固然很重要。但各地區(如歐洲和亞洲)在指導政策和規劃方面並不是很有幫助。環境敏感政策應在適當的環境資源和/或危險的環境下制定。例如,沿海地區的許多城市正忙於規劃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然而,靠近山區的城市可能會促進生態旅遊來支持當地經濟,又不會削弱生態系統。在城市裡,步行的方便度需要考慮到氣候、地形和生態系統,這樣能使步行變得愉快和有吸引力。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關鍵戰略來通過步行的改善來建立更有效的交通系統?你會推薦哪些行動?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

答案不止一個,無論是道路電子收費系統、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交通系統(TOD),還是城市步行化,都可能成功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交通運輸系統需要全面考慮。當地的環境,包括人口規模、主要經濟活動和收入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將不適用於低密度人口的城市。關鍵是確保與其他交通政策的協同作用,允許當地參與,並營造良好的治理體系。雖然香港以其高密度的開發而聞名,但我最喜歡的例子是「愉景灣」。它是一個無車社區,人口超過1.2萬。這個例子表明,城市將保持「大熔爐」,以實現不同創新型可持續交通理念的共存。

周日在香港中環的露天活動中跳舞的婦女們。

(本報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SustainableCity),經澎湃新聞重新編輯和整理,獲Arup授權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城市更新︱從棚戶區看到城市的未來–戴維•金爵士
    城市更新︱從棚戶區看到城市的未來–戴維•金爵士
  • 步行西安城牆有感:沒有建過城牆的城市,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城市!
    對未來、對城市一無所知的我,在火車站廣場上迷茫地呆了幾個小時,就被挾裹著離開了西安。從此,很長時間裡,西安只是我路過的中轉站,只是我臨時落腳的一處休息點。 後來,隨著在外面漂泊地方的增多,對於城市有了一些膚淺的知識,並不能說是了解,更不談不上深入,因為一直都生活在軍營中。
  • 中國南方邊境城市,步行100米就出國,當地婦女越過國境做生意
    很多邊境城市因為距離外國太近,就會和外國人密切的來往,甚至進行貿易,就像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座邊境城市一樣,它就是廣西的東興市,東興市的牆外便是越南的芒街市,一牆之隔的距離使得他們來往非常的方便。生活在東興市內的人們常常趁著休息去隔壁的芒街市進行越南一日遊,隔壁芒街市的越南人經常來東興市參觀和旅遊,很多越南婦女甚至專門跨過國境來這邊做生意,生活在邊境城市的人們基本上人手一本邊防證,隨時想跨境就可以跨境。
  • 城市步行指南|漫步瀋陽鐵西鬼樓、豔粉老平房、蘇老闆夜總會
    「城市步行指南」是給散步者的系列專題,介紹各個城市散步的舒適指數。這個可愛的老頭大概已經走遍了整個紐約,也經常在書裡介紹自己是怎樣步行從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如果把所有那些文字都整理下來的話,或許可以做成一張紐約的地圖了。我曾是全職汽車媒體,經常會到處出差,也時不時去陌生的地方過幾天生活。我很喜歡散步,我認為那是認識一個城市最棒的方式。
  • 市民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走進一座公園讓城市融入生態 讓公園融入生活
    原標題:市民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走進一座公園讓城市融入生態 讓公園融入生活   12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 羅馬步行深度遊記
    曾經有這一覺話,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海亮也一直想要親自去羅馬看看,去轉轉這座隨處可見上百年古建築物的城市。我們也順著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線路進行羅馬的一天步行深度遊記。  2.因為羅馬市區並不是很大,而且很多經典非常密集,所以建議大家步行,這樣也才有意思。  3謹防小偷!沒錯,主要在歐洲都要時刻提防小偷,他們太厲害了。  4.餐廳不一定要給服務費,小費都是自願的。
  • 中國南方的邊境城市,步行100米就出國,當地婦女越過國境做生意
    在中國南部的廣西省有一座邊陲小城-東興市,它與越南的芒街市相接,步行100米就能出國遊玩。東興口岸是國內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2019年出入境人次超過千萬。除了往來兩地工作,做小生意的當地人,更多的是往返越南芒街市一日遊的遊客。
  • 女性步行速度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日本某健康機構對13,535名女性(調查時年齡在30至55歲之間)的步行速度以及對她們今後的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據了解,該機構對上述女性9年後的步行速度進行了預測,並對這些女性70歲時是否會患上重大疾病、痴呆和身體、精神狀況是否良好進行了分析計算。
  • 「長三角太湖論健」萬人萬步行再啟動 知名專家教宿州市民如何...
    拂曉新聞網--皖北晨刊訊 10月22日,2020·「長三角太湖論健」暨第七屆心腦健康萬人萬步行(宿州站)啟動儀式在宿州豐大國際酒店隆重舉辦。運動專家趙之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言傳身教健步走,與現場觀眾親切交流,妙趣橫生的演講贏得現場雷鳴般的掌聲。醫學專家劉玄重及江蘇孝仁堂董事長袁偉、心健康雲健康項目組策劃總監副主席邵光宇等業內人士與廣大市民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共享健康資源。據悉,「萬人萬步行」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每一屆都以豐富的內容、健康的理念吸引萬餘名市民參與。
  • 數碼攝影技巧,模特的步行姿勢攝影,步行姿態美妙自然
    模特的步行姿勢擺拍,步行姿態美妙自然在拍攝模特步行的姿勢時,最重要的就是要自然,不要讓一些搔首弄姿、矯揉造作的姿勢影響畫面整體的美感和動感。活潑俏皮的步行姿勢模特伸展雙臂,並且一高一低,身體稍向左傾,兩腳一前一後,展現了一種活潑的動感。
  • 春天到了,是時候買一雙高質量的戶外步行鞋了
    這個時候就是驢友出發的季節,背上行囊,遠離喧囂的城市,來到荒無人煙的地方冒險,這個時候步行鞋是必備的單品,一雙好的步行鞋可以減輕負擔,讓旅途的體驗更加完美。春天到了,是時候買一雙高質量的戶外步行鞋了。都知道一雙不好的鞋子,會讓人痛不欲生,所以鞋子對大家來說很重要。
  • 東京,最好逛的5條步行線路你知道嗎? TRAVEL
    今年《Monocle》雜誌連續第10年評選出了全世界最宜居城市TOP25 LIVEABLE CITIES,今年他們增加了夜間生活的指標,像是在晚上10點以後仍然能找到好吃的餐廳,
  • 中國銀行杯「摘下口罩你最美」海濱健步行啟動
    中國銀行杯「摘下口罩你最美」海濱健步行啟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7.08 星期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本報7月7日訊 7月19日,
  • 步行減肥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
    核心提示:雖然說大家每天都在走路,但是對走路卻沒有正確的認識,走路是一項不需要強迫自己,隨時都在進行的一項運動,不過走路也分為很多種形式,正確的走路對身體也是有很多好處的,並且還可以幫助減肥,那麼步行減肥的正確方法是怎樣的呢?
  • 第十屆全球城市形象大使暨全球城市小姐大賽兩岸總決賽 以人為本、以城市人文文化為本,創造美麗夢想 魅力城市
    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也是國內首屈一指文化講師--香黛宮華服創始人,中國十傑設計師龔航宇女士和臺灣國寶級畫荷大師許忠英大師,這次全球城市佳麗身上穿著的旗袍,都出自許忠英大師親手繪製,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經典作品,大師作品讓參選佳麗以最優雅卓越的風姿,淋漓盡致展現。
  • 人們寧願步行也不願坐
    人們寧願步行也不願坐隨著現如今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身邊的交通工具也是越來越多樣化,以前人們一般都是騎自行車,或者是乘坐公交,計程車出門,現在的人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小轎車,自駕出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 堅持步行,身體會有四個喜人變化,但步行時距離、速度你了解嗎?
    其實,很多時候,你忽視了生活中最好的運動方式——步行。作為最簡單、最有效的運動方式,步行是有利於身體保健的,如果你能堅持下去,身體或許會發生這些明顯的變化,一起來看看吧。堅持步行,身體會有哪些喜人變化?
  • 冬季戶外鍛鍊可選步行 保持正確走路姿勢很重要
    德州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步行其實是非常健康的,能改善身體內的血液循環,刺激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等。每天步行6000步,不只對健康有益,更促進長壽。怎麼走才最健康呢?專家認為每天走6000步才能達到健身的效果,最佳的鍛鍊時間是早上8點至10點。研究表明,一口氣走6000步,約等於3至4千米距離,相當於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長久堅持下來,健康狀況就會有很好的改善。
  • 正常人一天步行走路多少為宜?
    正常人一天步行走路多少適宜?這要因人而異了走路是人類的一個正常行為,正常的人每天都會有不同程度地走路,只是走的時間長短、路程多少而已。那麼,一個正常人每天走多少路適宜呢?中年人一天步行走路,最好控制在10公裡以內。中年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好,恢復起來也比較快,所以每天步行走路可以適當的多一些。但是人進中年後,身體各項機能是開始呈衰退趨勢的,骨質也逐漸的開始變得疏鬆了。步行走路過多,容易疲勞,也會給腰腿關節施加了過大的壓力。
  • 為了完整的人生體驗,請放下一切設備選擇步行
    步行,或許是一個生活中最平淡、最乏味、最單調的詞。我們不想過步行的生活。然而也許我們應該這樣做,因為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都是步行者。亨利-戴維-梭羅和威廉-華茲華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和沃爾特-惠特曼、弗裡德裡希-尼採和維吉尼亞-伍爾夫、阿瑟-蘭波、聖雄-甘地、威廉-詹姆斯--所有的作家都是將自己的思考工作與步行聯繫在一起,他們覺得有必要站起來讓血液流動,離開書本戴上帽子到外面去散步。他們這樣做,運動和休息的相結合,完全符合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