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化不僅僅是一種趨勢。幾千年來,建立城市一直都是為了拉近距離。即使在運輸和技術飛躍的今天,我相信這仍然是正確的。世界上最宜居的地方就是在步行範圍內可以做任何事。它仍然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為每一次旅行都以步行開始和結束。當我們認為汽車是未來的時候,我們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為汽車在規劃城市。城市的未來應該是簡單地把街道作為行走的重點,因為這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
問題:為人們規劃城市時,你看重什麼社會福利?這些挑戰如何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城市最偉大的社會福利是由不同的人相遇而產生的。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間為社區的發展創造了場所。一個關鍵的方面是,人們在大街上,在街道的咖啡館,在公共汽車上,或者步行去上學的路上。這些日常的情況會讓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為鄰居。
在有些地方,傳統的公共領域被私有化,比如購物中心或封閉式社區,或者僅僅是大家開車的地方。這些地方並沒有促進多樣性,這帶來了最大的挑戰。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促進步行化,創造地域感,並實現更具凝聚力的社區?你有什麼推薦的行動計劃嗎,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關鍵的策略就是要讓人們花時間在大街上。這樣他們就成為了這個空間的一部分,能熟悉他們的鄰居,並且與城市生活步調一致。
海諾德廣場改造前。本文圖片均來自《城市活力——走向步行世界》研究報告步行的舒適程度和騎行一樣,是城市根本的循環效益之一。圍繞步行設計城市景觀會產生很多積極的影響,這些影響很難被忽視。圍繞步行的舒適程度進行設計會導致影響廣泛和有意義的結果,包括健康到空氣品質的改善,這也許是最明顯的正面效益。
然而,活躍的街道景觀所產生的影響,從本質上講,是從人的範圍、模式和步調上體現的。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社會互動。設計步行城市,能讓我們從城市的本質——街道開始,這樣做會導致系統性的改變,提升我們對城市所抱有的全部期待,比如開放的公民生活,社會互動的多樣性,繁榮的地方經濟,乾淨、綠色低碳的環境,等等。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步行性成為了城市未來的關鍵之一。
問題:數位技術對促進和監控步行化的環境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數位技術使我們能夠首先專注於人們自身。智能城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行人走在大街上用手機得到數字服務。得益於智慧型手機(更廣泛地說,這種支持性的數位化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地被稱為「物聯網」),數位技術已經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產品,並直接影響人們使用、採用、適應步行環境。現在,地圖服務讓步行和騎車像開車一樣容易。數以百萬計的人現在攜帶著手機內置的計步器,如果它們的設計和運作優良,這可以積極地鼓勵人們走路。更廣泛地說,傳感器——包括手機地圖——讓我們能夠理解行人的活動軌跡。
問題:決策者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實現以步行者為中心的城市?你有什麼推薦的行動計劃嗎,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城市設計和發展的模式與過程,以便以人為先。我們行業中的大多數仍本能地習慣於適應所謂的硬物——建築、基礎設施和重型車輛——市政當局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數字行業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深入的設計研究、敏捷的迭代開發和原型設計,最終將其與長期規劃、建築和工程綜合在一起。在這種綜合的影響下,會出現更明晰的方法,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空間和地點,可能自然而然就適合步行(和騎行)的環境。
我們需要利用城市發展來設計、測試和構建這些新過程和新文化,這些新文化是通過數位技術來實現的,但不是完全由它們驅動的。現在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案例研究——但我們可以從過去十年間拉美城市激進的公民參與運動中汲取靈感。這些運動促成了新方法及新嘗試。反過來,像都靈的石柱廊這樣的現存的古老案例,在當時是毫不費力地適應了步行化。這些都為下一步的行動提供了線索。
在都靈的石柱廊步行的行人重新審視城市距離它會改變我們對距離的看法。我們有大型的購物中心,但你只能通過機動車(主要是汽車)前往。而且它們分布較為分散,在大型零售商之間有大量停車場和道路,因此這些中心間聯繫的交通工具也是汽車。現在這些問題越來越被視為預測、規劃和監管的失敗。
散步對地球有好處,對你的大腦有好處,對你的身體也有好處。隨著它變得越來越流行,我們不得不設計舒適和安全的公共空間和走廊。它需要在公共領域進行深思熟慮和正確的投資。
問題:對步行化促進城市的領導力,創造一個良性的城市治理這方面的展望是什麼樣?對未來的展望需要被那些受其影響的人所理解和相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涉及到的社區必須是整個規划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廣泛提倡步行的基礎設施和步行的友好環境,那麼政治支持自然就會隨之而來。
問題:在決策過程中涉及到哪些利益相關者?你會推薦哪些行動計劃?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研究或案例?必須有廣泛的支持,才能在政治變革中生存,也才能影響政治。社區受到直接影響,他們會為該項目帶來當地的關切和智慧。在奧克蘭,決策人員會與當地的理事會一起討論,地方治理機構的代表也應尋求支持,同樣,地方議會議員也可以發揮作用。因此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層級結構,包括:來自受影響的社區的居民,地方選舉出的官員和議員,甚至可能是由地方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代表。
也應該諮詢當地商人,因為他們可能會對本地步行化帶來的機遇有更獨到的見解。
奧克蘭兩條街道的改善:Elliot Street。如果我們想讓城市更加適宜步行,那麼我們設計城市的方式就必須改變。步行化的地區更緊湊,密度更高。街道必須與陽光、雨水、綠地、樹木和公共空間有更多的聯繫。而且,我們必須更加關注公共空間的質量,而不僅僅是提供可步行空間的數量。
配合更好的城市設計,步行化可能會改變人們居住和使用城市空間的方式。通過步行,人們在個人層面上理解城市,成為城市環境的積極組成部分。這就使得人們和城市(他們的鄰居、社區和企業)之間的聯繫更加牢固,也提高了歸屬感、生活質量和當地經濟。
步行化程度越高的城市也可能對「共享經濟」更加開放。例如,由於汽車擁有率較低,將會有更多的汽車俱樂部或計程車。人們更可能將公共空間作為他們的共享後花園,因為在越密集的區域,越適宜步行和享受便捷。
問題:決策制定者在考慮城市重建的問題上,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投資是什麼?收益是否會高於成本?城市政府和開發商往往不重視步行的方便程度,因為收益範圍是廣泛和長期的。然而,有大量證據證明,步行化地區可以給利益相關者帶來經濟和社會回報。
企業和業主可以從步行化中受益。在市中心地區更多的停留時間和零售收入的增加與客流量的增加有關。這些都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在人流量大的交通樞紐或節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項研究表明,步行化程度提高1%,房產價值將提高1329美元;人行道密度提高了1%,房產價值將提高785美元。
步行化對公眾來說也有巨大利益。它創造了一個更安全、更方便的城市環境,減少了機動車的交通量、擁堵和潛在的事故。它還可以改善空氣品質,在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影響下改善健康。總之,步行化改善了公眾健康。同時,這樣也可以省錢,因為步行化的基礎設施在各種交通系統中是最便宜的,而且其外部成本(如汙染、噪音、擁擠等)比汽車運輸要低得多。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哪些關鍵策略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並通過步行化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你會推薦哪些行動?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為了充分利用步行化區域,城市應該進一步發展城市規劃和相關政策,引導土地和交通的規劃。在住房和商業發展中應考慮步行政策,而其利益應與其他城市戰略相結合,如健康衛生、教育和多式聯運。
也應該用更廣的視野看待步行化。我們需要用以人為中心的原則為各年齡段和不同身體狀況的人設計人行道,有吸引力的空間和清晰的道路標識。步行化應該服務於每個人。
最後,城市需要步行化戰略,重點關注天然就更適宜行走的地區,然後向外輻射。這樣,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催化投資,增加步行的吸引力,並培養市民步行的習慣。在Arup,同事們有一個想法,目標是發展大規模步行和騎行的基礎設施,以增加開發的密度,並鼓勵積極的交通。同時其對周邊社區產生的漣漪效益使城市更適合行走和宜居。
倫敦的千禧橋連接著兩個主要的城市景點:聖保羅大教堂和泰特現代藝術館。步行化的全面發展我們生活和設計城市的方式將受到許多與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的相關趨勢的影響。步行化要求將道路「還給」人們,它改變了建造道路的目的,即達到汽車交通的最大流量,達到最高效和最流暢的通行。促進步行化不僅僅是優化步行系統,而是要求所有其他交通方式的綜合規劃(例如與行人步行道的互動設計),甚至是更多其他領域(包括一般土地使用分區和大型設施落地)。
問題:步行的方便程度如何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創造一個更宜居的環境?挑戰如何隨地理環境而變化?城市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很有趣。這與上面提到的因地制宜方法是一致的。位於環境敏感地區的城市需要規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地理環境固然很重要。但各地區(如歐洲和亞洲)在指導政策和規劃方面並不是很有幫助。環境敏感政策應在適當的環境資源和/或危險的環境下制定。例如,沿海地區的許多城市正忙於規劃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然而,靠近山區的城市可能會促進生態旅遊來支持當地經濟,又不會削弱生態系統。在城市裡,步行的方便度需要考慮到氣候、地形和生態系統,這樣能使步行變得愉快和有吸引力。
問題:城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關鍵戰略來通過步行的改善來建立更有效的交通系統?你會推薦哪些行動?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案例?答案不止一個,無論是道路電子收費系統、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交通系統(TOD),還是城市步行化,都可能成功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交通運輸系統需要全面考慮。當地的環境,包括人口規模、主要經濟活動和收入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將不適用於低密度人口的城市。關鍵是確保與其他交通政策的協同作用,允許當地參與,並營造良好的治理體系。雖然香港以其高密度的開發而聞名,但我最喜歡的例子是「愉景灣」。它是一個無車社區,人口超過1.2萬。這個例子表明,城市將保持「大熔爐」,以實現不同創新型可持續交通理念的共存。
周日在香港中環的露天活動中跳舞的婦女們。(本報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覽眾山小-可持續城市與交通」(SustainableCity),經澎湃新聞重新編輯和整理,獲Arup授權刊發。)(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