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走進一座公園讓城市融入生態 讓公園融入生活

2020-12-2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市民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走進一座公園讓城市融入生態 讓公園融入生活


  12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我市「珠海市民公園建設項目」從近千項民生工程案例中脫穎而出,獲評2020年度「民生示範工程」。

  還綠於民,還景於民。近年來,珠海一直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持續加大對城市公園的建設力度,致力於打造一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花園城市。12月15日,香山湖公園三期正式對外開放。11月20日,鳳凰山山地步道香山湖示範段向市民開放。短短一個月時間裡,珠海市民陸續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的城市休閒空間。

  用最貴的土地來建公園,把最好的空間用於建設公共建築。「我們一直堅持以『人的尺度』來審視城市建設,把市民安全、便利、舒適作為最大的價值追求。」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局長潘偉明表示。如今,708個免費公園遍布全市,公園已充分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最貴的土地用於建公園

  珠海一直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嚴格管控山形、岸線、天際線。最貴的土地用於建公園。香山湖公園和海天公園作為珠海市重點民生項目,就位於城市最核心的區域。最好的空間用於建設公共建築。50公裡的情侶路臨海一面,除了公共建築以外,全部留白給市民。珠海大劇院「日月貝」建在四面環水的小島上,歌聲與濤聲相伴;博物館、規劃館依山面海,與漁港、沙灘遙相呼應。

  將於2022年建成的50公裡山地步道,更是將珠海的山、海、城連為一體,精心串聯公園景點與山脈,形成通山達海、移步異景的獨特景觀帶。白天有鳥語花香,傍晚賞落日晚霞,夜晚看萬家燈火。率先開通的鳳凰山山地步道香山湖示範段,儘管只有500多米,卻也讓市民攢足了期待。一名遊客說:「希望以後把棧道建設好,讓大灣區人民都有機會享受這一優美的休閒勝地。」

  此外,近年來,我市還大力推進香爐灣城市陽臺重點景觀建設項目,在西部城區建設了大門口溼地公園、黃楊河溼地公園,在橫琴新區建設天沐河碧道景觀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這一系列惠民生態景觀休閒項目中有了細緻體現。把最好的資源和最美的景觀留給廣大市民,為建設「美麗珠海、幸福珠海」注入了強大動力。

  把公園建在市民家門口

  過去,每座城市往往只規劃幾個大公園,很多市民距離公園很遠,只能節假日去遊覽,公園與市民的日常生活並不密切。為了真正讓公園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我市下決心推動公園進社區,讓市民在家門口500米範圍內就有社區公園,隨時享受綠色休閒空間。

  「為了實現公園社區化,我們從小處挖掘公園建設空間,把散布市區、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閒置地、邊角地用起來,清除了9萬多平方米違規搭建物和亂堆亂放物,為社區公園騰出土地。」潘偉明說。

  扒「窩棚」、清荒地,以香洲區為例,目前全區已建成大鏡山體育運動公園、梅華城市花園等140個社區公園。一個個城市「黑點」變成了宜居亮點,市民步行10到15分鐘,就能走進一座公園。2015年,香洲區社區體育公園規劃建設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因地制宜,節約集約用地,我市建設的社區公園,面積最大的22萬平方米,最小的不到1000平方米。在具體選址上,綜合考慮了土地資源、基礎設施、交通出行和人群特點,使社區公園與綠道網和慢行系統無縫銜接,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低碳立體全民健身休閒網絡。

  讓市民成為公園的主人

  公園怎麼建?過去往往是主管部門和專家說了算。在謀劃建設社區體育公園時,我市轉變理念,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以市民需求為導向,把決策權交給社區居民。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深入各個小區走訪調查,聽取民意;還通過市民熱線、微信、論壇等方式,廣泛收集整理市民意見,形成了小型化、開放性、家門口、多功能、生態型公園的概念。」潘偉明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種新型公園強化了體育健身功能,又保留了優美的生態環境,更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在公園設計上,根據地塊條件,結合周邊社區的居民結構,設置了尺寸靈活的各類球場、廣場舞場地、兒童樂園,還配備了無障礙設施、書吧、咖啡屋、淋浴房等。同時,公園建設還注重保留原有生態,精心配置花卉和喬木,開闢可供市民認種的城市菜地,構建「花在眼前、綠在身邊、運動健身在其間」的宜人生態空間。

  如今,茶餘飯後去社區體育公園健身、遊戲、賞花,已成為很多市民每天的生活常態,公園不再是節假日才有機會踏足的場所,而是市民每天都離不開的樂園。

  公園進社區以後,市民與公園的關係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市民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比如,很多的社區體育公園就自發制訂了『鄉規民約』。在尖峰時段,體育公園場地供不應求,市民便約定在一定時間內輪換使用。」潘偉明說。

  同時,公園依託自身資源和特色,邀請市民開展農作物採摘、動植物知識學習、書法寫生等豐富的文化活動,將公園的生態福利與市民共享。許多原來「宅」在家裡的市民也紛紛走出家門,打破了對門不打招呼、上下樓不認識的城市通病,社區的人情味更濃了。

  「讓城市融入生態,讓公園融入生活,我們一直秉持這樣的理念。」潘偉明表示,「我們將繼續以『繡花』功夫建設管理城市,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城市公園建設管養工作,讓生活在珠海的市民感到更加幸福。」

  作為香山湖公園和海天公園等項目的建設方和管養方,香洲正方控股有限公司表示,將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一個個民生工程做成精品工程。通過精細化管養,堅持不懈推進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鞏固生態環境優勢,守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章來源:珠海特區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武漢將打造「12分鐘文體圈」 市民步行12分鐘有公園
    武漢將打造「12分鐘文體圈」 市民步行12分鐘有公園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3日 09:47 來源:楚天都市報   武漢打造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市民步行12分鐘路徑內 有書店公園或文化廣場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李月媛 通訊員熊歡)打造12分鐘文體圈,讓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在家門口就觸手可及「詩與遠方」。
  • 文昌:生態公園 走進市民美好生活
    2020年7月9日,在文昌文城鎮霞洞湖公園,市民葉薈女士一家人在公園漫步,享受美好時光。據了解,霞洞湖是文城鎮城區內的一個內湖,曾經水體發黑髮臭,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
  • 雙流區市民:期盼生活在「公園城市」裡
    家住雙流區東升街道國奧村的居民肖煜,對雙流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感受頗深,對未來雙流加快建設舒適宜人的「美麗空港」更是充滿了信心。在如今的雙流,和肖煜有著同樣感受的市民還不少。今年「兩會」,當地市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兩會」信息,並圍繞雙流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熱點問題,話心聲、說期盼。大家紛紛表示,「兩會」描繪了雙流未來發展藍圖,讓大家對雙流的未來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期待未來能生活在「公園城市」裡。
  • 大足提升城市品質 市民出門樂享「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 鮮花綻放 通訊員 周勇 攝大足區政協提案委負責人說,這裡原來是一片山坡荒地,現在之所以能提升城市品質,這是區政府採納政協委員建議,修建大型生態公園後,讓這裡居家的城區市民,出門就能享受「生態公園」
  • 不斷營造公園城市新場景 簡陽市大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一平方公裡」核心區、人才公寓及配套住房、仙女灘溼地公園項目……在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的規劃藍圖中,傳統產業園區的面貌正被生態公園融化,新業態新場景相得益彰,「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美麗格局初露端倪。從「產—城—人」到「人—城—產」,折射的是公園城市建設思路的改變。
  • 易門:城市公園讓生活更美好
    近年來,易門縣以打造「滇中水城·菌鄉易門」為契機,在原有城市綠地的基礎上建成了龍泉河景區、南屯湖生態旅遊園等8個城市公園,這些城市的靜謐之地成了周邊居民聊天、健身休閒、文娛活動的好場所,增強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運動生活新場景與綠色生態和諧相融 大美公園城市 躍然畫卷之上
    運動生活新場景與綠色生態和諧相融 大美公園城市 躍然畫卷之上 成都日報 2020-12-22 07:10
  • 城市公園-臺北士林官邸生態公園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石子影像生活」每晚推送數位化時代,走進影像生活!
  • 「空中花園」詮釋公園城市美學 新都超線公園首期將於成都大運會前...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狹長的空中綠廊從城中穿過,綠植環繞,綠蔭盎然,這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城市公園和商業綜合體的組合,更是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示範樣板。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正在不斷刷新。
  • 中和將添一座芙蓉島公園
    中和將添一座芙蓉島公園 2020-12-02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至此,屏邊縣城區內長達7.6公裡的河道水系實現了環城流淌,4.3平方公裡的縣城建成區中,綠地覆蓋率達到38.02%,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達到11.95平方米。「市民-公園-城市」三者關係不斷優化和諧,「公園城市」在屏邊不再是一個「烏託邦」,呈現出可見可感可觸的雛形。
  • 整治社區環境,綠道公園助力幸福心城
    ■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④每天傍晚,只要天氣晴好,家住河源市區東江灣公園附近的張女士都會到公園慢跑,在運動中迎風欣賞東江美景。自東江灣公園開園以來,越來越多人像張女士一樣,喜歡來公園運動、散步。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廈門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的閩南曲藝匯舞臺經常循環展演南音、講古、答嘴鼓等閩南曲藝,讓普通市民、遊客近距離接觸閩南傳統藝術。  「全國各地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紅磚厝融入城市建設中,定能成為閩南城市的特色標誌。」葉子說,雖然深知閩南文化的傳承斷層現象比較嚴重,卻從未想到,城市建築也能跟文化傳承扯上關係。  無獨有偶,對閩南文化見解頗深的媒體人陳加偉也曾談到城市辨識度問題。
  • 星沙再添一座10萬平方米公園
    華湘公園效果圖 資料圖片 長沙晚報10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伍玲 通訊員 羅剛)8日上午,中國一冶承建的長沙經開區黃花及大眾片區PPP項目華湘公園景觀工程開工,預計明年春節前竣工。 記者了解到,華湘公園景觀工程位於灕湘東路與東十二路交叉口,毗鄰華湘安置小區東側,總用地面積106182平方米,淨用地面積87468平方米,含景觀設施、景觀遊道、景觀綠化亮化工程、配套設施建設。 該公園是一座集生態、人文、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市民活動公園。
  • 尋韻濱江生態公園
    位於青原區贛江東岸的濱江生態公園就是這片花紅綠柳的春色,這片春色渲染的濱江畫卷徐徐展開,已然美不勝收。漫步濱江生態公園,眼前展現的是詩情洋溢的城市綠廊,心中感悟的是水韻瀰漫的玉帶瓊漿。從井岡山大橋河岸溯水而上,綠帶蜿蜒,一路風光躍然。放眼望去,那目不暇接的綠色,恍若一段起伏跌宕、引人入勝的交響樂。
  • 「人城產」融合 紫光海闊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定義美好生活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的內涵發生轉變,公園城市成為各地探索、追求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起源地,先行先試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天府新區,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 【生態】推窗見綠處處景!鄭州已建成遺址生態文化公園41處
    > 如何讓古老而厚重的遺址融入現代時尚的鄭州都市生活?鄭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一邊是古老而厚重的遺址,一邊是現代時尚的城市生活,二者如何和諧共生?鄭州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出「生態保遺」新模式,使古遺址融入現代生活,惠及民生,讓廣大百姓享受到來自中原地區的厚重文化歷史的滋養。
  • 綠色"資源"變現"資產"​ 成都江家菜地"逆襲"生態公園
    鬆軟平坦的草坪沿綠道延展,秋天裡依舊盛放的繁花星星點點,肆意鋪灑如打翻的色盤,裝點了大地的景色……剛過去不久的國慶中秋假期,位於錦江區的江家藝苑二期完美呈現,再次刷新了江家藝苑城市生態公園的顏值,為市民和遊客獻上一處秋遊出行的好去處。「『五朵金花』還是成都人心中的『金花』,而『江家菜地』早已不是城郊菜地。」
  • 看成都公園
    來成都,找答案成都露天音樂公園 胡大田 / 攝2020年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開幕本次論壇主題聚焦「公園城市·未來之城——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毫無疑問,成都一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圖源:MIK米克新發展理念的踐行不僅融入到了既有公園的維護、升級中也體現到了新公園的設計、創造中更沉澱在「城市-公園」關係的交互中「公園-人」距離的消融中市民在人民公園裡晨練
  • 壯麗70年 蝶變新永康︱燦若繁星環境之「美」成就公園城市
    這70年裡,公園從無到有,這是城市發展對人們的饋贈,直接改變了休閒娛樂的方式;從有到多,大大小小遍地開花,服務範圍與日俱增,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從多到優,打破固有格局,承載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讓城市公園化、景觀化,燦若繁星的環境之「美」繪就了一幅幸福生活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