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在離世之前,為什麼將王位傳給司馬昭?原因是這兩點

2021-02-13 寒綹君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紛爭,最終由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勢力三分天下。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分裂,最終又是由司馬家族一統天下。

而司馬家能夠成為笑到最後的人,離不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努力。司馬懿隱忍多年,在高平陵發動政變,初步掌握了曹魏的權力。司馬懿死後,就由他的長子司馬師繼續掌控曹魏的權力,為了司馬家的事業而奮鬥。

但等到司馬師死後,司馬師卻沒有將家族的權力移交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是移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司馬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司馬家並沒有完全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懿雖然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奪了曹爽的權力,成為曹魏政權的高層人物,看似司馬懿成了絕對的權威,但其實曹魏政權內部還有諸多反對司馬家的聲音,並且還有很多人擁護曹魏宗室,司馬家要想完全控制曹魏政權,就必須清除這些反對勢力。

所以在司馬師執政的時期,曹魏的皇帝曹芳就打算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動政變,除掉司馬師,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不過他們的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司馬師發現了,於是乎曹芳被廢黜,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被滅了三族。

廢掉曹芳之後,司馬師就想立一個更利於自己控制的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史書上記載司馬師爭執不過,最後由曹髦當了曹魏的新皇帝。

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諸父,於昭穆之序為不次,則烈祖之世永無承嗣。東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貴鄉公髦。帝固爭不獲,乃從太后令,遣使迎高貴鄉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晉書》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司馬師無法隨著自己的心願選擇下一任曹魏皇帝,明面看是因為郭太后反對,其實是司馬師並沒有完全掌握曹魏政權,還有諸多反對勢力。

朝廷內部沒有被司馬家掌控,朝廷外部也是頻頻出現問題,那就是知名的「淮南三叛」。

第一叛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淮南地區的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想要謀立楚王曹彪為帝,以此來反對司馬懿,不過被司馬懿平定。

第二叛是揚州刺史文欽和鎮東將軍毌丘儉在司馬師廢帝之後,矯稱受太后詔書討司馬師。不過這場叛亂也被司馬師輕鬆平定。

第三叛則是諸葛誕在司馬師死後,為了自保,在公元257年,跟東吳聯合,對付司馬昭。不過這次叛亂還是被司馬昭輕鬆平定。

這就是淮南三叛,這幾次叛亂表現出曹魏內部還有一些反對司馬家的勢力,所以司馬師臨終之前必須尋找一個能夠鎮得住場子的人,才能保住司馬家的家業,而一直跟著司馬懿、司馬師後面歷練的司馬昭無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夠鎮得住場子的人。

二:司馬師沒有兒子,而養子又太過年幼

司馬師跟他的妻子夏侯徽一共生有五個女兒,可惜就是沒有兒子。不過司馬師畢竟是司馬家的嫡長子,將來的家業也是需要兒子繼承的。於是司馬昭就把自己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

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攸才十歲。十歲的孩子能做成什麼事,而且司馬攸還是司馬昭的親兒子,司馬師過世後,什麼事情都由司馬昭說了算。

所以司馬師為了司馬家族的未來,就果斷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了司馬昭,畢竟不管是司馬昭還是司馬攸,都是司馬懿的後代,都是為了司馬家的利益著想的,而司馬昭畢竟更年長,更能成事。

而事實上,司馬昭接過司馬師的位置後,進一步剷除曹魏集團的反對勢力,並且也走上了封王,加九錫的專權之路。

 

 

相關焦點

  • 司馬昭為什麼不搶司馬師的權力?不是不想,是不敢
    自古以來,爭王位都是殘酷的。雖然司馬家族在後期掌管了曹魏,但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年齡較大的,也是實力較強的。兩人對司馬懿的位置,肯定是心心念念的。但是司馬懿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司馬師,那麼司馬昭心裡會服從嗎?為何司馬昭不篡權呢?即使是親兄弟,在皇位面前,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 司馬懿臨終前,為什麼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相信對於司馬懿與司馬昭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三人之中,司馬師就比較不容易被大眾熟記了,主要原因還是那時候的他沒有做出什麼實際的成就。司馬師作為三人之中看似最不起眼的,為什麼司馬懿在逝世時選擇傳位給了司馬師而不是早已經大名鼎鼎的司馬昭呢?今天將探討司馬懿的最終決定,找出選擇司馬師的原因。禮法的不可侵犯,嫡長子繼承制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人都知道,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而司馬昭是次子。
  • 司馬師與司馬昭是兄弟情深還是手足相殘?
    毋丘儉、文欽進兵時,司馬師也召開了軍事會議,「朝議多可謂可遣派諸將擊之」。也就是說,軍事會議中,建議司馬師不要親自出徵,派一員上將領兵的意見佔了絕大多數。司馬師可以派出的名將可以是諸葛誕、可以是胡遵,也可以是鄧艾,如果對這些人不放心,還有司馬家的老將司馬孚和少壯派的司馬昭。司馬家的這一老一小不但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熟悉淮南地形,是非常理想的主將人選。
  • 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不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司馬師要比司馬昭更合適成為繼承人,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根據《三國志》、《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司馬師出生於公元208年,而司馬昭則出生於公元211年。雖然在年齡上,這兩兄弟相差不大,但是,司馬師畢竟年長於司馬昭,這在傳位上確實存在不可忽略的優勢。
  • 司馬師當權時,司馬昭又在做什麼?
    那麼面對父親司馬懿和兄長司馬師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態度和作風,司馬昭在權力面前,又是怎樣的態度和作為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曹魏小皇帝曹髦在位的名句。而且這句名言已經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用來形容野心已經很明顯的表露了。那麼司馬昭是如何將權臣的野心演繹到這一步的呢?接下來我就繼續來講述一下司馬昭。
  • 歷史探秘: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公元265年三國歸晉,前者是三分一,後者是三歸一,有人看著這兩段歷史不由自主的幻想這是不是一個輪迴宿命。晉朝的建立是最避不開這三個人的: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是   原標題:歷史探秘:司馬懿死後 司馬昭司馬師兩兄弟自相殘殺過嗎?
  • 司馬昭為什麼不搶司馬師的權力呢,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在封建社會當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為什麼到了晉朝,司馬昭卻沒有這麼做呢,他心甘情願的臣服於司馬師,二人沒有違背兄弟之間的情義,是真的臣服,還是另有陰謀?在三國末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將魏國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司馬懿從一位大臣變成了君主,司馬一家跟早起的曹操有幾分相似,雖然不能說是皇帝,但繼承者就掌管著全部大權。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您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這司馬昭的權力欲可不比李世民差,為什麼司馬昭沒成為曹魏時期的李世民而取代大哥呢?福認為,一言以蔽之是團結就是力量,具體來說原因有三:第一、司馬師太強了,太狠了。真強!司馬師掌握曹魏的大權,與其說有個好爸爸,倒不如說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為什麼說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一個比一個狠
    其實拋開整個劇不談,只從魏武帝曹操、曹丕辛苦建立的基業被司馬氏篡奪來說,原來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一個比一個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他倆做了什麼以至於後人會給予他們如此的評價。原本在曹操當政的時代,對於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曹操就很是忌諱,想著把他除掉,以絕後患,但由於曹丕的處處維護這才讓司馬懿倖存了下來。
  • 相比之下明明司馬昭更有謀略,為何司馬懿卻傳位給司馬師?
    司馬懿有兩個嫡子,分別為嫡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司馬昭的性格比司馬師要沉穩得多,而且更有才華以及執政能力。按理說,從各個方面,司馬懿的接班人,都應該是司馬昭更合適,那麼為何最終卻是司馬師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一下緣由。第一功勞決定。
  • 真實的司馬師比《虎嘯龍吟》中黑多了,比司馬昭還心狠手辣
    《虎嘯龍吟》中,沒有了司馬昭,司馬師會不會黑化?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因為司馬師本來就不白。
  • 司馬師的皇帝身份為什麼會成為西晉滅亡的「蝴蝶效應」?
    漢末三國歷史上有兩個有名的「兄終弟及」:一是孫策傳位於孫權;二是司馬師傳位於司馬昭。不過兩個弟弟給哥哥的身後待遇卻大為不同,孫權稱帝後僅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而孫策的兒子只是列侯。除了政治局面需要年長者主持之外,司馬師傳位給司馬昭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沒有親生兒子,繼承人是過繼來的司馬師次子司馬攸,當時年僅十歲。對於司馬師來說,傳位給弟弟和傳位給兒子都是傳給司馬昭。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 司馬昭身為司馬懿的二公子,從小就以沉穩著稱,他不像大哥司馬師一樣張揚,在外甚至讓人覺得司馬昭才是長兄,才是未來司馬家之主。
  • 虎嘯龍吟大火的司馬昭司馬師,曾是MIC男團成員!
    而劇中司馬昭司馬師的飾演者檀健次與肖順堯也因此劇大火。歷史上的司馬昭很是歹毒,而劇中檀健次可以說是將司馬昭演活了。他一心想替代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爵位及權力,他殺了夏侯徽及小沅,利用司馬懿的名聲權力濫殺無辜,雖說後來他的伎倆被父親所識破,然而確實沒有什麼可以再阻擋他的野心了。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這裡面的原因,在小編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曹魏內部反對司馬家的政敵勢力太強。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時期,來自於敵對國,也就是蜀漢和東吳的壓力並沒有減少,這就使得司馬師以及司馬昭必須重視外部的壓力,像司馬師掌權後,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攻打合肥,司馬昭掌權後,諸葛誕造反,吳國派出大軍響應,以及蜀漢的姜維不斷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維北伐攻打隴右,253年姜維趁著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響應,254年,姜維北伐出兵隴西,斬殺魏將徐質,255年更是趁著司馬師病危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對於曹操來說,前期確實是不敢殺漢獻帝劉協,後期雖然有實力殺,但是因為漢獻帝劉協已經沒有威脅,自然沒有除掉他的必要了。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
    這裡面的原因,在小編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能夠掌控絕對的權力,就像當年的曹操那樣,怎麼能夠更進一步,所以此時的兄弟倆的心思是往一個方向使用的,在司馬師掌權後,先後遭遇皇帝曹芳和中書令李豐等人要發動的政變,司馬師誅殺李豐等人,並且廢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還有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甚至司馬師的去世都是因為文鴛帶兵襲營;司馬昭掌控後也有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這是來自皇帝曹髦的刺殺行動了,這些反對者的行動都說明司馬家掌權在國內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對
  • 司馬昭為何哭著請求司馬師不要殺夏侯玄?
    但夏侯玄感嘆,司馬懿能夠以通家之好優待我,但是司馬師和司馬昭肯定容不下自己。 夏侯玄具有優秀的文學能力,曾經根據樂毅和張良的作品重新作論,還曾發表《無肉刑論》,他的文章意義深遠,一直到晉朝都流傳且非常著名。  夏侯玄臨刑之前,司馬昭曾經流著淚請司馬師放過夏侯玄。
  • 司馬昭:三國時期的形勢預判高手,走的每一步棋都是環環相扣
    司馬昭成功將曹爽迷惑司馬昭有著一匹酒肉好友,他更是和曹爽身邊大紅人何晏走得極近,很多人認為司馬昭的能力是比不過老爹和大哥的,但這其實是誤解,司馬昭對形勢的預判可謂是深刻而準確。他知道父親司馬懿遲早要掌控權力,但目前為止時機未到,權力還在曹氏手中。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路人真的知道司馬昭之心嗎?
    原是皇帝要殺朝中大臣,而這個大臣就是司馬昭,據說是因為司馬昭把控朝綱,不給皇帝面子。那當然最終的結果就是皇帝死了,最後司馬家造反了。因為皇帝經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司馬昭的野心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比喻他的野心,但是司馬昭之心,真的路人皆知嗎?司馬昭真的貪戀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嗎?小編覺得答案是否然的。嘉平六年,權傾朝野的司馬師廢了皇帝曹芳,「提拔」了曹髦當魏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