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版權歸作者林微雲(微博@林微雲vv)所有,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否則投訴到底。如需轉載文章請微博聯繫。當然,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分享:)歡迎關注「不合邏輯的詩意」。
警告:本文多圖,請在wifi狀態下打開,當然,土豪請隨意:)
17世紀英國,一位活在牛津、死在牛津的作家羅伯特·伯頓寫了本文藝復興時期非常著名的書籍《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他死前此書曾再版五次,似乎這是本探討憂鬱症的醫學教科書,實際上這是本很特殊的偉大文學作品,憂鬱是當時上流社會頗為流行的病症,不憂鬱你都不好意思混上流社會,而書中所謂的「憂鬱」和「解剖」,不過是用憂鬱的筆調來剖析人類所有情感和思想表達方式罷了。羅伯特說「沒有純粹的快樂,一切歡欣中皆藏匿著些許的悲傷。」
這本書中睿智地寫到「每個深陷情網的戀人都深愛著自己的愛人,可能她身心受損、面容不佳、皺紋滿面,可能長了粉刺、面無血色,又或者是滿臉漲紅,或者臉色蠟黃,或者曬若黑炭,或蒼白如紙,可是只要你一旦愛上她,你就會愛她的全部,你再也看不到她的身體上或思想上的任何缺陷。」多有意思,400多年前這樣一位終生未娶的憂鬱男子就曾這樣說道「無論你的妻子多醜,一旦你愛她,你便是愛她。」
400多年後,遠在巴黎的法國女作家對羅伯特的這段話做出了回應。直到垂垂老矣,杜拉斯也忘不了她的中國初戀情人,大概最深情的回憶起來,千山暮雪,都是詩。在《情人》這本書的開頭她這樣寫到:「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讓•科克託在《存在之難》曾說過「一個年輕人的青春是美的,一個老人的蒼老同樣是美的。」相愛就是被對方的容顏、姿態還有內心吸引,穿越人與人之間壁壘森嚴的荊棘叢林,去與它們相識、熟悉。讓我們彼此靠近的是對方的心靈,而不是孤獨。真正愛一個人時,全世界都是你,蝶戀花也是你,玉生煙也是你,佛也由你,魔也由你,直到天荒地老,兩鬢斑白、容顏蒼老、面目全非也都認得你。
只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面容上的痛苦皺紋,愛你現在備受時光摧殘的容顏,那個人才是你值得信賴而又靈魂互賴、生死相隨的真愛。
四、莫奈,十年生死兩茫茫
1075年,宋朝大才子蘇軾寫下一闋情深款款的悼亡詞《江城子》來悼念髮妻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八百多年後,遠在法國巴黎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卻用繪畫藝術再現了蘇軾這闋悼念詞。
Claude Monet,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這是1875年,莫奈一家居住在巴黎郊區阿讓特伊島時期的畫作。夏日陽光明亮,卡米爾站在小山丘上,花草沒過她的雙腳,漂浮在青草地裡,色彩斑駁的陽傘帶著她慢慢遠去,陽光透過湛藍天空灑到衣裙上,長裙在微風中飄動著,金黃、淡藍、淺粉閃閃發光。風吹起了白色裙角,風吹起了她的面紗,擋住了她的面容,7歲兒子站在妻子身後,正回頭探望。順著微風擺動的花草,仿佛可以聞到泥土與花草混合的清新氣味。流動著的白雲和裙擺、起舞的青草,一切都似乎沒有「安定「下來,連空氣都在陽光照射下顫動、流轉著。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別有一種生活安逸的甜美氛圍。莫奈把這幅畫作為18幅畫作中的一幅參加了在第二次印象派畫展。
1879年卡米爾去世。1886年即第一幅畫作完成十年之後,莫奈重返故地思念亡妻,而後讓第二任莫奈夫人的女兒蘇珊娜(Suzanne Hoschedé)為模特在吉維尼草地上,繪製了兩幅畫作。這兩幅畫是莫奈悼念亡妻卡米爾的作品,概因亡妻之故莫奈沒有畫出女子容貌,畫中人物形象很模糊,連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見,但隨著筆觸堆疊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風和女子絲巾上躍動的陽光。或許畫作中被歲月模糊的面容,藏著只有莫奈才能看得到的微笑。失去心愛之人是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痛,猶如細針扎在心裡,一時死不了,也沒法拿出來,只要偶爾感念,想起她的容顏,想起她的微笑,心就會隱隱作痛。可路還很漫長,總得過下去,只能步履不停,繼續向前,這就是生活。
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 Camille Doncieux, 1866, Kunsthalle Bremen
1862年,莫奈從諾曼第的勒阿弗爾來巴黎加入了查爾斯·格萊爾(Charles Gleyre)畫室。他結認了雷諾瓦、巴齊耶以及西斯萊。年輕的莫奈穿著考究的花邊衣裳,長相英俊,風流倜儻,他說「我只跟女僕和公爵夫人上床,最好是公爵夫人的女僕。」1866年,莫奈以女僕卡米爾為模特創作了《綠衣女子》,該畫入選沙龍,因為莫奈名字與馬奈很相似,讓很多人誤以為是馬奈,馬奈很不爽,後來兩人在咖啡館經人介紹認識,一笑泯恩仇,因繪畫理念相同,兩人成為了終生好朋友。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1865–1866, with Gustave Courbet, Frédéric Bazille and Camille Doncieux, first wife of the artist, Musée d'Orsay, Paris
1865年,巴齊耶提議他們進行光和影的繪畫。莫奈率先進行了嘗試,因為崇拜馬奈的畫作《草地上的午餐》,莫奈決定也畫一幅同名畫作。這幅畫尺寸巨大,花銷也特別大,顏料太貴讓莫奈畫完這幅畫之後都沒錢付房租,房東於是把莫奈趕了出去,並用這幅畫做了抵押,待到莫奈贖回時,這幅畫因為藏在犄角旮旯裡已經大部分爛掉了。
1866年,莫奈決定再畫一次戶外光影,這幅畫比《草地上的午餐》小很多,畫中四人皆以莫奈後來的妻子卡米爾為模特。為繪此畫,莫奈在花園挖了一條壕溝,將巨幅畫板豎在壕溝裡,站在壕溝邊沿揮筆作畫,可見規模浩大。為突出四位淺色著裝女性,畫面使用了大量濃綠色,顯得更華麗,尤其是眼前坐在地上展開白色裙子、手持遮陽傘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既有林間射入的陽光,又有樹木的陰影,都是真實情景再現。畫中人物沒有立體感和起伏,色彩在這裡大放其光彩和充分顯示了其多樣性。婦女衣裙上的花飾,草坪上的鮮花,突出在大片濃綠之中的葉子,樹葉空隙間透露出來的天空,穿透陰影的光線,都形成了一幅色彩妍麗的鑲嵌畫效果。這幅畫的光影得到了普遍讚揚,卻不幸被1867年沙龍展拒絕,巴齊耶買下了這幅畫以示支持,因為他知道莫奈沒錢。
Camille on the Beach in Trouville, 1870, painted during their honeymoon
Camille Sitting on the Beach at Trouville1870, painted during their honeymoon
當年莫奈開玩笑說最好睡公爵夫人的女僕,沒想到一語成讖。1870年,卡米爾懷孕,莫奈本不想跟她結婚,因為卡米爾只是一個女僕,無錢沒技能,與莫奈身份地位也不匹配,更何況如果結了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事,莫奈父親將切斷所有給莫奈的補助,但莫奈思考之後,決定還是負起責任,最終與卡米爾奉子成婚,婚後不久兒子出生,取名為讓(Jean)。沒有了父親補助的莫奈生活異常艱難,連巴黎的房租都付不起,兩人不得不搬離巴黎,住到了鄉下,後來他們在海濱城市特魯維爾度蜜月,並畫下多幅以卡米爾為模特的畫作。
Springtime 1872, Walters Art Museum
Camille Monet on a Garden Bench,1873
Camille In The Garden by Claude Monet
因為娶了身份地位很低的卡米爾,莫奈被趕出了家門,於是莫奈風流倜儻的浪蕩公子幸福生活一去不復返,他變成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婚後沒錢,莫奈請不起模特,他就常常以自己的妻子做模特來進行繪畫創作。當時雖然莫奈早期畫作得到了沙龍展的青睞,但他的畫賣得並不好,所以兩人婚後生活窮困潦倒,只能遠離巴黎,生活在邊遠的鄉下,雖然貧窮,他們卻過得很開心。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莫奈一家逃離法國去了倫敦。
Coquelicots, La promenade (Poppies), 1873, Musée d'Orsay, Paris
從倫敦歸國後,莫奈曾在塞納河沿岸的小城阿讓特伊住過一段快樂的時光,因為有了贊助人,他的經濟狀況開始變得穩定。這是阿讓特伊期間的代表作《罌粟花田》。畫中模特是卡米爾和兒子讓。莫奈本來讓他們安靜地呆在罌粟花田較後的地方,但兒子太調皮了,坐不住,於是母子兩人在罌粟花從中快樂地不停走著,畫作近處另一對快樂母子也是卡米爾和兒子。據說這幅畫也表現出了時間的流逝。淡雅的色彩、柔和的光線以及母子之間的互動都變現出了一種甜美的氛圍,這幅畫可謂是把莫奈這個時期的幸福生活描繪了下來。莫奈用簡單的筆觸表現出罌粟的紅花,這些紅色的花朵時而聚集,時而分散,錯落有致,藉此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節奏感,正是這種節奏感讓這幅畫變得獨特,從而更加的詩情畫意。
Camille in Japanese costume, 1876
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日本人展示了大量浮世繪,讓歐洲人眼前一亮,引起了西方特別是法國藝術家的極大興趣,出現了研究日本木版畫的熱潮。印象派諸多畫家對浮世繪大加讚賞,熱心研究並受其影響。畫中浮世繪因素包括流暢自由的線描勾勒輪廓、平面平塗填色、誇張的肢體動作,極富戲劇性、反映平民日常生活以及明朗濃豔的色彩。和服、日本團扇、摺扇、榻榻米、浮世繪歌姬、能劇鬼臉等等日本元素,構成了這幅畫主要的內容。此畫是莫奈是對當時巴黎社會追逐日本元素這一流行時尚的回應,這幅作品和莫奈以往的印象派作品無論是主題、技法、風格等方面都極為不同的,可以稱之為「仿浮世繪風格」繪畫。
Camille Monet on Her Deathbed 1879
1876年卡米爾得了肺結核,1878年夏,次子米歇爾出生更讓她的健康雪上加霜,那年夏天繪畫收入已無法滿足家庭開支,全家搬去藝術贊助人厄內斯特·奧修德(Ernest Hoschedé)所在的韋特伊村(Vétheuil)共住。1879年9月,卡米爾死於盆腔癌。卡米爾是他最心愛的模特,《綠衣女子》讓莫奈在沙龍展上一飛沖天。在她咽氣時,莫奈寫信請求朋友贖回她的小金盒:「這是我妻子能保有的唯一紀念品,我想在她永遠離去之前,把她掛在她的脖子上。」他被黃、灰、藍的死亡色調嚇壞了,卻又忍不住拿起畫筆,記錄下那令人心碎的一刻,畫中憂鬱的色調、紛亂的筆法,傳達出失去愛妻的悲傷,狂亂粗大的筆觸,令每一個人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恐懼和震撼。莫奈說他需要分析的色彩是他生命中的快樂和痛苦。
Sun Setting over the Seine at Lavacourt,Winter Effect (1880)
Floating Ice on the Seine, 1880
卡米爾是莫奈最心愛的模特,莫奈對她情深意長,她陪伴莫奈度過了最初的艱苦歲月,卻沒分享到丈夫此後顯赫的聲名,莫奈一生都對卡米爾充滿了緬懷之情,莫奈喜歡捕捉和表現她的美麗臉龐和優美身段以及身上的動人光彩。卡米爾不僅是莫奈的模特、賢妻,也是他一生的靈魂伴侶、親密愛人。一向以溫暖燦漫色彩動人的莫奈,在妻子過世後的那年冬天,筆下忍不住流露出來了的哀思,心情是那樣沉重,筆端是那樣凝滯,就連筆下的景色也開始荒涼冰冷,一如他冰痛的心情。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五、馬奈&莫裡索 生同裘死同穴
The Balcony, 1868–69, Musée d'Orsay
1868年,法國羅可可重要畫家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的大侄女莫裡索(Berthe Morisot)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已頗具盛名的畫家馬奈,當時莫裡索正在羅浮宮裡臨摹名畫,她在畫一幅魯本斯的裸女。莫裡索早已被馬奈的才華和聲名所吸引,年輕貌美的莫裡索也讓馬奈眼前一亮,他讓她給他做模特,她亦求之不得,此畫便是經年。兩人的相遇終於成就了藝術史上一段傳奇的繆斯之緣。
Majas on a Balcony, Francisco de Goya,1800-1810
《陽臺》是莫裡索第一次出現在馬奈的畫作上,這幅畫是馬奈受西班牙畫家戈雅的《Majas on a Balcony》畫作啟發而作,畫上有四人,皆是馬奈的親友,中間打領帶的男子是畫家Antoine Guillemet,右邊女子是馬奈妻子女友芬尼,背後暗色裡幾乎看不見的人影是馬奈的兒子Léon,左邊的女子即是大名鼎鼎的莫裡索。畫中四人各行其事,似乎彼此毫無關聯,頗為淡漠。
畫中的莫裡索雙目炯炯有神,嘴唇緊抿,眼神堅毅,頗有西班牙女郎的獨特風情,看起來既浪漫多情,卻又讓人無法企及,暗色背景襯託下,她身上的白色絲質禮服顯得華麗而有質感。這幅畫作參加了1869年沙龍展,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都說這幅畫充滿了神秘感。
Manet, Berthe Morisot with Violets, 1872
馬奈因身體原因沒參加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但他參加了巴黎國民自衛軍,巴黎被圍困時他參加了戰鬥,戰爭結束後他再次拿起了畫筆。這是1872年他所畫莫裡索四幅中的一幅,也是最有名的一幅。這是幅黑色形體的習作,在馬奈肖像畫中頗為罕見,莫裡索身著黑色喪服和黑色帽子,光線從側面射到她臉上,她左臉明亮,而右臉全黑,雖然莫裡索眼睛是綠色的,馬奈卻用黑色來描述之。馬奈用莫裡索的服飾和眼睛顏色來暗示這是西班牙風情,畫中莫裡索拿著一束紫羅蘭,這似乎難以察覺。
Manet, Violets, 1872, a gift to Berthe Morisot
這束紫羅蘭也象徵了馬奈與莫裡索之間暗暗滋長的情愫。馬奈用快速、清新而有質感的筆觸描繪了這束紫羅蘭,他籤下名字送給了她,畫中自然還有一把扇子,那是之前她在他的畫作裡的某種信物,這幅畫裡的情意大概只有明白什麼叫做L』amour secret的人才會懂。
Manet, Berthe Morisot with Fan, 1872
Manet, Berthe Morisot in Profile, 1872
Manet, Berthe Morisot Reclining, 1873
Manet, Berthe Morisot in Mourning Hat, 1874
1874年,莫裡索父親去世後,馬奈再次畫了渾身黑色素服的莫裡索。馬奈是矛盾的,他總是用最大膽的風格去描繪現實題材,生活中馬奈非常傳統,衣食住行、穿衣打扮皆如此,可藝術上他偏偏最大膽創新。馬奈有很多繆斯,莫裡索無疑最特別,他畫她的次數最多,馬奈筆下的莫裡索美得動人心弦,他總不厭其煩地畫她的肖像,惹得莫裡索偶爾也會抱怨說自己是畫家而不是模特,但他畫她依然如故。馬奈無疑是懂莫裡索的,他總是一眼看穿了她內心深處的靈魂,知道她自深深處最隱秘的欲望。莫裡索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她出身上流社會,優美嫻雅,她的魅力在於那深邃、黝黑的雙眸,精緻又輪廓分明的臉龐,這些迷人之處在馬奈的肖像畫中全部得到了最佳體現。
Berthe Morisot posing for The Rest. 1870. By Édouard Manet.
馬奈大莫裡索9歲,早在他們認識之前,他就與自己的荷蘭家庭鋼琴教師Suzanne Leenhoff結了婚,這大概是出於長子保護家庭的義務。馬奈在他父親去世後立刻成婚,婚後不久妻子就誕下了Leon,很多人懷疑兩人之間並非愛情,馬奈此舉是出於保護自己身為法國最高法院法官父親的聲譽,leon可能是他弟弟而非兒子。馬奈的婚姻並不容易,他也有自己的感情牽絆,兩人除Leon之外再無其它子嗣,但他總是毫不猶豫地保護家人,維護家族聲譽。每次莫裡索去馬奈的畫室,莫裡索母親總是陪伴左右,這種做法符合莫裡索的社會地位,有時候馬奈妻子也會在場,兩人情感到底到了何種程度,外人無從得知。
Young woman with a pink shoe(Portrait of Berthe Morisot)Manet Edouard
在馬奈的畫裡,莫裡索總是暗色的,他是看見了她心裡的黯然嗎?莫裡索去世後,莫裡索孫子公布了一些莫裡索與母親、姐妹之間的通信,讓世人可以對這份感情得以管中窺豹,莫裡索在信裡承認自己對馬奈有很強烈的愛慕之情,她常常不得不與嫉妒、挫敗感進行自我鬥爭,當然她更多的懷疑來自於她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這種懷疑在藝術家身上很常見。信中也體現了母親對莫裡索的擔心,她害怕自己的女兒拴死在馬奈這棵樹上,因為莫裡索有時候情緒波動太大,不肯吃東西,莫裡索無法離開馬奈,馬奈也對她有很深的感情羈絆。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天下戀人大抵如是。
The Mother and Sister of the Artist by Berthe Morisot
莫裡索雖然很崇拜馬奈的才華,敬重他的名聲,但她不是張愛玲所說的低到塵埃裡再開出花來,在愛情裡她絕不卑微,她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藝術追求是有所要求的,她決不甘心臣服在任何人的腳下,成為別人的附庸,她是獨立而有才華的女子,她的藝術是有自己不同於其他印象派畫家的獨特價值,雖然常為馬奈做模特,但她從未放棄自己的藝術理想。上圖這幅畫原是莫裡索用以參加巴黎沙龍展的畫作,她請馬奈提意見,結果馬奈拿起畫筆就停不下來地在畫上修改,惹得莫裡索非常生氣,她認為這樣就不再是她自己的畫作了。
Berthe Morisot, The Cradle, 1872, Musée d'Orsay
eugène manet et safille à bougival I881
1874年,在經歷過多年痛苦的愛戀之後,莫裡索轉身嫁給了馬奈的弟弟歐仁,她名副其實地成為了馬奈夫人。歐仁性格溫和,並且支持莫裡索的繪畫事業,兩人婚姻生活過得很和順,婚後莫裡索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擺脫了馬奈黑色用色的制約,她的藝術技藝不斷提高,她用上圖的《搖籃》參加了1874年的第一次印象派畫展,此後亦多次參加印象派畫展,多年努力終於讓她躋身印象派著名畫家之列。
Self- Portrait with Cap (1878/79), Bridgestone Museum of Art, Tokyo
1883年,馬奈因為梅毒病發,先鋸掉了早已病壞了的腿,可依然沒能抵擋住病情,12天後一代藝術大師黯然去世,年僅51歲,死後馬奈葬在了家族墓穴。12年後,莫裡索因一場感冒不幸去世,死之前她再次提到了馬奈,她跟德加說,「將來要是建了美術館,一定要把馬奈的畫放進去哦。」作為另一位馬奈夫人,莫裡索死後跟馬奈一同葬在了家族墓穴裡,真正地做到了傳說中的「生同裘死同穴」。
這或許是愛情的執念,這或許是世界上最美的愛情告白。
【情迷畫色】系列
【情迷畫色】10 L.O.V.E 愛情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情迷畫色】09 愛德華•蒙克和他的吶喊
【情迷畫色】08 梵谷,恣意燃燒的向日葵
【情迷畫色】07 邱吉爾,不想拿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不是好畫家
【情迷畫色】06 凜冬已至,冰雪的藝術
【情迷畫色】05 盜走蒙娜麗莎的驚天大案 下
【情迷畫色】05 盜走蒙娜麗莎的驚天大案
【情迷畫色】04 達文西到底畫了幾幅蒙娜麗莎?
【情迷畫色】03 真正的天才都死在37歲
【情迷畫色】02 蒙娜麗莎密碼終極大揭密
【情迷畫色】01 梵谷的戀人絮語 下
【情迷畫色】01 梵谷的戀人絮語 上
【情迷畫色】蒙娜麗莎都被你們玩壞了
【情迷畫色】番外 03 反「雷諾瓦」聯盟大遊行
【情迷畫色】番外 02 莫奈的花園
【情迷畫色】番外 01 梵谷的花園
【情迷畫色】印象派繪畫、文學與音樂
【情迷畫色】藝術類入門書籍推薦
下期繼續推送情迷畫色系列文章,暫定來跟大家聊一聊藝術有關的趣事,千萬要繼續關注,敬請期待哦:)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想鼓勵作者繼續寫下去,可以請作者喝一杯咖啡:)或者任意金額打賞:)
謝謝大家!
歡迎關注「不合邏輯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