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版權歸作者林微雲(微博@林微雲vv)所有,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否則投訴到底。如需轉載文章請微博聯繫。當然,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分享:)
警告:本文多圖,請在wifi狀態下打開,當然,土豪請隨意:)
一大早起來就被人催更新,好吧,雖然天這麼冷,微雲還是有諾必守地來更新了。這幾天最可怕的就是百年不遇的寒潮了,你們那裡有沒有下雪哈?反正北京還沒有,朋友圈下得比較多,微雲最喜歡《權力的遊戲》裡那句話「Winter is coming , all men must die!」(凜冬將至,所有人必須死!)然後戲裡刷刷地以為是主角的角色統統都死掉了,看得人熱血沸騰,還好再過兩個月就到第六季開播了,感覺人生沒有那麼漫長了。據說上季死掉的John Snow要滿血復活黑化,簡直是最終大boss的感覺啊,好激動!!就連Snow這種姓都跟微雲要跟大家掰的冰雪藝術有關呢,簡直了。
You Starks are hard to kill
冬日寒苦,微雲小時候在四季如春、繁花勝錦的地方長大,最嚮往下雪,真住在北方,冬日下雪固然有下雪的好,然隨之而來的寒冷卻非那麼好消受。話說幾百年前歐洲比中國真是落後太多了,中國書畫最高峰的宋朝結束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才剛剛開始,所以冰雪藝術裡,宋朝範寬(約950年-約1032年)的多幅冰雪畫作(如臺北故宮收藏的《雪山蕭寺圖》,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雪景寒林圖》)流芳百世時,歐洲藝術裡關於冰雪的畫作還不知道在哪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彼時歐洲人比國人遠遠不如,並不為過。
一、老彼得·勃魯蓋爾《雪中狩獵》,1565年
歐洲藝術史上,第一幅關於冰雪的畫作是老彼得·勃魯蓋爾的《雪中狩獵》。
1564年是歐洲歷史上百年不遇的寒冬,莊稼凋零穀物欠收,到處饑荒、騷亂,持續寒溫降雪更是雪上加霜,饑寒交迫中無數人死去,這是小冰河時代(1550 -1850年)的前奏,對仍處農業社會的歐洲來說不締是沉重的災難,直到19世紀地球才重新溫暖起來。在荷蘭,政治騷亂和宗教衝突讓這場寒流更加讓人無法忍受,西班牙統治更是加深了這種不幸。同一年在弗蘭德畫家在布魯塞爾的畫室開始一場繪畫大革命,老彼得·勃魯蓋爾畫就了西方藝術史第一幅冰雪的畫作,就是這幅《雪中狩獵》,這不僅僅是第一幅冰雪的畫作,也是西方藝術史第一幅風景畫。
勃魯蓋爾家一門三傑,有三個著名畫家,簡直堪比蘇軾他們家,老爺子彼得·勃魯蓋爾最有名。他是16世紀弗蘭德地區最偉大的畫家,一生以農村生活作為創作題材,人稱「農民的勃魯蓋爾」。如果畫中密密麻麻都是人,這些人看起來又很正常,那無疑就是老勃魯蓋爾畫的。老勃魯蓋爾畫作大多粗野歡快,卻又可愛迷人,畫家本人定在打穀場、玉米地、農民婚禮坐席的人群裡面,與眾人默默體味生活,才能畫出如此真實動人的鄉村四季生活。文藝復興時期,畫作大都謳歌宗教和神話人物、描繪王公貴族,很少以平民百姓做為繪畫的主題,老勃魯蓋爾卻選擇日常生活為主題,在樸實平凡中發現生命之美、藝術之美,也就是說在弗蘭德北方文藝復興派興起後,風景畫和靜物畫才開始風靡。
北方寒冬,白雪皚皚,村莊靜謐,近景和遠景中正在狩獵的人們為這幅油畫平添了幾分生機。冬季狩獵歸來的人和狗都疲憊了,積雪沒足,步履艱難,眾人顯得疲憊,生活黯淡無光。可不遠處,白雪覆蓋的大地安靜肅穆,更遠處的溜冰者和天空低翔的鳥兒又帶來了活潑的生機,靈動得讓心情都變得歡愉起來,美!不是一般的美!這幅畫作在歐洲藝術史引起了恍若地震般的震動,彼時畫家都認為天空應該是藍色,一切都該是溫暖和煦的才是美麗的畫作,而老勃魯蓋爾卻用白色體現出完美的寒冷冬季。
此畫也是最早記錄冰壺等冰上運動,荷蘭大師的兩幅油畫《冬日風景》和《雪中狩獵》畫中展示了一種與現代冰壺類似的巴伐利亞遊戲,不同的是遊戲者用一根長棍推動巖石,這個遊戲今天依然有人在玩。除此之外,老勃魯蓋爾的《冬日風景》和《無罪的大屠殺》都是非常著名的冰雪畫作。
《冬日風景》
《無罪的大屠殺》
二、洪第烏斯《冰凍的泰晤士河》,1667年
《冰凍的泰晤士河》
《冰凍的泰晤士河》細節
亞伯拉罕·洪第烏斯(Abraham Hondius,1631–1691)是荷蘭黃金時代著名的弗蘭德畫派畫家,有大量描寫動物打鬥場面的畫作,他出生在鹿特丹,後移居阿姆斯特丹,1666年移居倫敦。1667年倫敦大風暴持續降溫,泰晤士河冰凍了整整十周,洪第烏斯用畫作《冰凍的泰晤士河》(The frozen Thames)見證了這一冰冷時刻。不像荷蘭人對於冰雪早已習以為常,倫敦市民冰凍的泰晤士河很新奇,他們爭相在冰凍的河面上玩耍,擺渡人因為河面冰凍沒有生意可做,但仍處心積慮地想鑽空子掙錢,而有錢的爵爺也不吝嗇,掏幾個銅板給之了事。
Arctic Adventure 1677
此後,小冰河時代漫長而苦寒,倫敦市民便在冰封的河面上聚會玩樂,甚至國王都親臨河面探視玩樂,好似某種狂歡節,洪第烏斯又畫過不少冰凍的泰晤士河來見證這些場景,有意思的是好多畫面情景更像是荷蘭的民俗而非倫敦人的所作所為。當然,如今多是暖冬,泰晤士河不冰封早已多年,這些畫面只能留存在畫作中,留在想像中了。
A Frost Fair on the Thames at Temple Stairs 1684
三、弗朗西斯科•瓜爾迪《威尼斯狂歡節》,1766-70年
相比倫敦市民在泰晤士河上的小打小鬧,威尼斯的狂歡節才是真正的狂歡節。
弗朗西斯科·瓜爾迪(Francesco Guardi,1712-1793年),義大利威尼斯畫派,其風景畫具有明亮的冷色調及柔和的氛圍效果,以亮麗的威尼斯風景畫為代表作,被視為是印象派先導人物。這幅畫是畫家為了體現音樂家葛塔諾·多尼採蒂(Giovedi Grasso)歌劇《周四狂歡節》中的狂歡節景象。這幅畫最靈動的地方在於表現出了狂歡節的那種狂歡氣氛,眾人都穿這華麗的節日禮服,戴著精美的面具,迷醉、頹歡、墮落、瘋狂,大家都用這種歡樂來表示漫長寒冷的冬季並不一定要苦哈哈的,大家也可以找點樂趣。
Portrait of Francesco Guardi (1712-1793)
威尼斯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神農節,每年冬去春來之際,人們聚集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的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也有說1162年初春威尼斯城邦共和國戰勝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稱霸一方,為慶祝這一勝利,威尼斯人走上街頭高歌歡舞。1296年,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歡慶活動時間固定下來,即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一天開始,延續大約兩周時間。
18世紀,威尼斯狂歡節盛極一時,歐洲各國王公大臣、紳士淑女紛紛趕來威尼斯,觀看精彩的音樂和戲劇演出,參與街頭和廣場上的民眾狂歡,又或是戴起面具欲蓋彌彰地偷情,縱情歡愉,欲生欲死,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之城」的稱號。畫家萬萬沒想到他無意中記錄下了威尼斯最盛大的狂歡節,因為他死後四年即1797年,拿破崙揮劍北上,攻破城牆,攻下了整個義大利北部,而有千年傳統的威尼斯共和國從此隕沒,狂歡節也從此再也沒有舉辦過,直到1970年代,由於商業上的考量,威尼斯狂歡節才重新恢復。
四、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對於法國第一執政官拿破崙來說,冬日冰寒並不可怕,戰勝冬寒不過是他戰勝整個世界邁出的第一步罷了。
(一)大衛《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1801-05年
Château de Malmaison, Rueil-Malmaison version
大聖伯納德山口橫亙在法國和義大利北部之間,自古以來視為不可跨越的凌霄聳壑,即使時至今日,這條道路也僅在夏季開放。可在1800年,拿破崙率領4萬大軍,踏雪行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抄近道越過聖伯納隘道,進入義大利,跨越了這些無法跨越的屏障,出其不意地打擊了奧地利幹涉軍隊,最終贏得馬倫哥戰役,把戰火席捲了整個歐洲。
First Versailles version
跨越阿爾卑斯的壯舉,堪與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大敗羅馬軍隊以及公元8世紀查理曼大帝徵戰義大利的戰績相媲美。這場戰役的勝利,提高了拿破崙的威望和地位,投機革命畫家大衛為拿破崙畫下了這一見證奇蹟的時刻,拿破崙跨馬揚蹄,揮手向空,整幅畫華麗、奮發,到處洋溢著戰爭的熱情,迸發出對勝利的渴望。
Second Versailles version
義大利戰役後,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向大衛訂製了這幅畫。大衛把畫面人物安排在聖伯納山口積雪的陡坡上,天色灰黯,雪色陰沉,地勢奇險,都加強了畫作的英雄主義氣概,年輕的拿破崙身著紅色鬥篷,充滿夢想和自信,揮手指向高高的蒼穹和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馬與鎮定堅毅的人物形成對比,畫面輝煌激昂,戲劇效果十足。雖然實際上拿破崙騎的是驢而非馬,穿的是普通軍大衣而非紅鬥篷,但這些修改確實渲染其「英雄的氣概和史詩般的遠徵」。這幅畫,大衛一共畫了五個版本,現存在五個不同的博物館,有些版本拿破崙穿的是金色鬥篷,所以如果在不同地方看見不同的畫作,都是真跡,並非贗品哦。
(二)保羅·德拉羅什《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1850年
描述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藝術作品很多,大多美化了拿破崙的形象。50年後,當另一位法國保羅·德拉羅什畫同一題材的畫作時,大衛那種象徵勝利的隱喻手法早已消失殆盡,兩幅畫作相同的就只剩下拿破崙頭上的那頂帽子。德拉羅什這幅畫作雖受大衛畫作的啟發而作,風格卻迥然不同,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真相,拿破崙腸胃不好,經常手捂胃部,因為拿破崙精力旺盛,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他大約每三小時要吃一隻雞,生活不規律導致腸胃和消化不好。
德拉羅什看過凡爾賽宮的第二版本的大衛畫作之後,覺得非常的不真實,於是決定畫一幅真實的歷史畫作。在此畫中拿破崙不再是鮮衣怒馬,甚至他座下的戰馬都需要一位瑞士農民手牽著走,因為他不識路。拿破崙此時不僅僅是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同時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這幅畫更多的體現了拿破崙的人性,真實地再現歷史。
(三)愛德華·卡斯特爾《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
相比前兩幅有名的同一題材畫作,瑞士畫家卡斯特爾也畫出自己對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的理解。軍隊穿越大聖伯納德山口,拿破崙站在自己的軍隊前方,眺望遠處,群山之巔白雪莽莽,蒼山巋然不動,如此豪邁的景象讓拿破崙覺得自己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然後時光荏苒,十二年後證明他也不過同凡人一樣,只是血肉之軀。他揮劍進軍俄羅斯,可惜後備供應不足,俄羅斯冬季的寒冷大雪困住這一代英豪,百萬軍隊折損過半,最後冬季用它可怕的寒冷向拿破崙討回了公道。
五、透納《阿爾卑斯山雪崩》,1810年
1802年,透納去瑞士短途旅行,8年後他用速寫的方式畫出當年阿爾卑斯山雪崩的場景。對於透納來說,他已經偏向抽象繪畫,而冰雪的白色題材,正是他可以用抽象畫法來實踐的好題材。畫中高山大雪崩塌,雪花雪渣滿天飛轉,鋪天蓋地直直地樸面而來,驚險萬分,動感十足。透納喜歡畫這樣動感的畫作,所以還畫過不少冰雪作品,漢尼拔穿越阿爾卑斯山自然也不在話下了。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Turner 1812
最後放上範寬著名的《雪景寒林圖》鎮樓。
範寬《雪景寒林圖》
天太冷,大家記得多穿點啊!
【情迷畫色】系列
【情迷畫色】05 盜走蒙娜麗莎的驚天大案 上
【情迷畫色】04 達文西到底畫了幾幅蒙娜麗莎?
【情迷畫色】03 真正的天才都死在37歲
【情迷畫色】02 蒙娜麗莎密碼終極大揭密
【情迷畫色】01 梵谷的戀人絮語 下
【情迷畫色】01 梵谷的戀人絮語 上
【情迷畫色】蒙娜麗莎都被你們玩壞了
【情迷畫色】番外 03 反「雷諾瓦」聯盟大遊行
【情迷畫色】番外 02 莫奈的花園
【情迷畫色】番外 01 梵谷的花園
下期繼續推送情迷畫色系列文章,暫定來跟大家聊一聊藝術有關的趣事,千萬要繼續關注,敬請期待哦:)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想鼓勵作者繼續寫下去,可以請作者喝一杯咖啡:)
或者吃一碗麵
吃一個冰淇淋
或者任意金額打賞:)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