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唏胡,伊是土來做火來燒,伊做尼啊會也會叫歌。」記得孩提時,巷邊小攤檔就有出售幾分錢一個的「土唏胡」,那惹人喜愛的動物造型、吱吱咕咕的哨聲,給小夥伴們增加了多少歡樂。長大了,才知道這些漂亮的土玩具均出自於潮安浮洋的大吳村,這裡手工捏出來的「塗安仔」,竟與藝術圈津津樂道的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
潮州民間有句俗語叫「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翁」讀「安」),不僅形容銀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贊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土翁仔」巧奪天工,美妙絕倫。大吳泥塑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南宋末年,曾隨父親在江蘇無錫經商並學會了惠山泥塑藝術的福建漳浦人吳靜山,南遷入潮至此定居,以製作泥塑玩具為生,從此這種手工藝代代相傳,至明朝中期初步繁榮,清朝乾隆年間至清末最為鼎盛,當時,1000餘人口的大吳村就有泥塑藝人400多人,幾乎是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在漫長的歷史傳承中,逐步形成了以「壓泥成片和褶片成衣」等獨特的貼塑製作手法,在中國眾多著名民間泥塑中,綻放出亮麗的藝術風採。
大吳泥塑內容取材於地方傳統戲劇——潮劇的主要情節,民間傳說和章回小說故事中人民大眾喜歡的題材,另一方面取材與人們生活有關且有意趣的內容。其人物特點組合分為五大門類:即戲曲故事人物,具體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類是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第三類是肖像,多以真人為形象進行雕塑,是名師高手方能如此,有較高的藝術性。第四類為神、佛像,系供人膜拜或觀賞品。第五類是兒童玩具,如動物、胖娃娃、鯉魚童、也稱「雜錦」。這五大類中的大斧批、文寸已失傳幾十年。其製作技藝分為:挖泥、煉泥、捏塑、燒坯、彩繪五個環節。大吳泥塑鼎盛時期,村頭巷尾厝前屋後,幾乎擺滿了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塗安仔」。日暮時分,家家戶戶燒制泥塑的小陶窯白煙嫋嫋;每年元宵節前後,四面八方的商人絡繹不絕來此採購,平原鄉村每當節日或婚娶生男,人們都到大吳請丁(丁即塗安仔)購買「喜童」,寄託美好願望;元宵賽花燈,花燈藝人也要到大吳村買「紗燈頭」。
大吳「塗安仔」用的是田野間的「牛犟土」,將其揉捻到韌性、水份恰好時即可捏塑。捏塑時先塑身段,確定動態,再安上頭顱和四肢,最後把土泥壓成薄片,量體裁衣的給泥人「穿」上衣服。這種方法叫「貼塑」,「貼塑」是大吳人的藝術獨創,也是他們貢獻給泥塑藝術的「絕步」技法,是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乃至全國全世界都沒有的技法,這種「壓泥成片、拆片成衣」的功夫就是在清代的泥塑鼎盛時期,大吳村也只有少數人會做,如今會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泥人身體的每一部分,包括衣冠鞋履,都是「貼」上去的,衣褶袍甲,小至頭花、鈕扣,貼塑著重的是衣紋,用土拆成薄片,貼上去,竅門在哪裡?就是要像裁衣服一樣,剪出來要多大,衣服大概有多大,裁布料,拆衣紋貼上去,才合適。而且角色不同,「醜」或「旦」的衣服割法就不一樣。而一尊逗人喜愛的大吳泥塑,要經過雕、塑、捏、貼、刻、印、彩多道工序,最後經燒制才能完成。
在近現代,潮州的木偶戲、花燈會、傳統節日上,大吳產的一個個臉譜喜童、玩具贏得了許多國人與外國人的喜愛,大吳藝人還被邀請到國外去進行泥人製作表演,他們的作品在工藝展覽會上獲獎,得到珍藏,成為民族工藝的奇葩;可是與許多民間藝術一樣,大吳泥塑也經歷了幾多風雨,幾多滄桑,漸漸被市場所冷落了。如今,這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只剩下寥寥幾個老人會捏「塗安仔」了。
大吳泥塑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較高的審美價值,較強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在民俗活動中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並具有在群體世代傳承的特點。現住,在大吳村一條小巷裡的吳維清就是碩果僅剩的幾個藝人中最年輕的一個,他自學成才,憑著一份對泥塑藝術執著的精神,守著清貧,陶醉在製作「塗安仔」的快樂之中,在喧鬧的塵世間,保持了一種心的平靜;吳維清簡陋的工作室只有十多平方米,四壁卻堆滿了他心愛、為伊消得人憔悴且朝夕相伴的「塗安仔」,還有那滿櫃的作品得獎證書。
吳維清的泥塑藝術,目前已得到藝術界、收藏界的讚賞和認可,他本人也由一個農民轉而成為潮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正因為有了他一份痴心的執著,才使許多今天慕名前來大吳村的觀光者重新認識了「塗安仔」的藝術價值,喜愛上這些迷人泥塑。
吳維清的作品,除了保有大吳泥塑的傳統特色外,還發揚了一種十分濃鬱的潮汕平原原湯原汁的鄉土味,像泡工夫茶的農人、做刺繡的女子,驅牛犁田的漢子,挑刺的農婦,一個個「塗安仔」都惟妙惟肖、眉目傳情、動態誘人,散發著大吳泥塑的驚人魅力!
(本文部分圖片為汕頭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馬卡先生所拍攝,特此鳴謝!)
———————————————
【關于田品•倉】文化是一種符號,文化是一種印記——《田品•倉》是汕頭市九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屬下一個獨立的文化藝術空間,著力於發掘整理、保護和弘揚潮汕本土文化,內容涵蓋潮汕特產美食、潮汕手工藝、潮汕民居建築以及民風民俗等各方面,是一個全面推介潮汕文化,促進藝術交流的平臺,帶給您的,是一種關乎鄉土的溫馨記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