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洛房泥塑:用泥土講故事的民間藝術(圖)

2021-01-08 大眾網

張玉明老人和他的洛房泥塑。

張玉明老人向記者介紹洛房泥塑怎麼上色。

張玉明老人演示洛房泥塑如何發聲。

老人講解洛房泥塑發聲的奧秘。

老人向記者介紹自己獲得過的榮譽。

  大眾網棗莊4月15日訊(記者 孟令洋 見習記者 劉廣超)歲月的長河逐漸湮沒了兒時的記憶,孩提時代的玩具正被新興的電子產品所代替。昔日頗具鄉土氣息、形態各異的洛房泥塑正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15日,記者一行來到薛城區洛房村,走進80歲的張玉明老人,走進百年洛房泥塑,聆聽用泥土講訴的那些故事。

  棗莊民間藝術瑰寶 小小泥塑百年歷史

  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洛房村的泥塑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年遍及洛房村的泥塑藝人正在漸漸地老去,如今這門手藝瀕臨失傳。今年80歲的張玉明,自八九歲時就跟父親學習製作泥塑,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說起當地泥塑工藝的歷史,感慨萬千。

  洛房泥塑的創始人張有力早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就開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最初沒有模具,工藝水平較低,製品比較粗糙,只是作為養家蝴口的一種謀生手段。後來隨著十裡八鄉的貨郎到洛房訂貨,洛房泥塑開始在鄉村走俏。

  洛房泥塑在清代乾隆、嘉慶時已成規模,代表傳承人是張有力。目前已傳承到第五代張玉明先生,2006年洛房泥塑被收入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房泥塑經過代代傳承和完善,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抔白塘泥三件工具演繹一段小故事

  在張玉明老人家裡的院子裡,老人從屋裡拿出他珍藏的好多「寶貝」讓記者一睹為快。記者見到了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泥塑作品。「只要一抔白塘泥、三件工具,我就可以捏制一個泥塑。」張玉明拿著自己的三件自製工具向記者介紹。

  雖然泥塑個頭不大,但每個作品形態和色彩的搭配,不由得讓人讚嘆它們的惟妙惟肖。「最大的不倒翁有半米高,最小的就是這種也就一指高。」張玉明拿起一個小書童給記者介紹。

  據張玉明介紹,泥塑有各種動物,如牛、雞、貓、老虎等,還有人物如清朝女子、關公、騎兵等。老人說,這些流傳下來的泥塑作品中很多都有各自的名稱,而且還有很多背後的故事。其中,一個盤著香蕉捲髮型、懷中抱著嬰兒的清朝女子泥塑作品就講述了一個「抱著小孩回娘家」的故事。

  談起洛房泥塑,張玉明向記者,洛房泥塑一般分為兩種,「黑貨」和「白貨」。「黑貨」需要進行燒制晾乾後上色,而「白貨」晾乾後即可上色。洛房泥塑所用的泥土,是洛房村西薛河中的「白塘土」,這種土呈灰白色,土質細膩、黏度高,製成的泥塑胎子光潔通透,經太陽曬後不開裂。

  洛房泥塑的神奇:倆孔就可以發聲

  洛房泥塑的特色除了特有的「白塘土」外,就是每一個洛房泥塑都可以是一個小小哨子。「咱洛房泥塑與其他泥塑的最大區別就是不用安哨子就可發出聲音。」張玉明告訴記者,其他地區的泥塑要想發聲得安裝哨子或內置發生簧片,而洛房泥塑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出氣孔、一個近氣孔,就可以吹出悅耳的聲音。

  張玉明說:「這泥塑不僅好看,還能發出聲音呢!」接著,老人從石板上拿起一個泥塑,對著一個小口吹起長長的小號聲。據了解,這小口就是將胎子從模具取出後,在不同的部位鑽出進氣口和出氣口,晾乾後一吹就能出聲。

  談起製作工藝,張玉明向記者介紹起泥塑的製作過程。洛房泥塑製作時需先將「白塘土」曬乾、碾成細面,細土和水攪拌成泥團,用棍棒砸實泥團成半乾狀,然後用手把泥團拍成兩塊泥餅貼在模具的兩個分片上,再把兩個模具合併在一起用力擠壓,兩片模具結合部周圍壓出的餘泥用自製的弓弦刮掉。隨後打開模具,便可看到光潔的泥塑胎子。將胎子取出後,根據不同的製品,在不同的部位用秫秸棒製作出發聲的小孔。最後將胎子放在通風乾燥處晾乾。泥塑的最後製作過程是上色,而現在有了丙烯顏料後,泥塑表面的灰塵輕輕一擦便可去掉,不掉色易於保存。

  張玉明:沒料想我這一代,泥塑出名了

  在張玉明老人家裡的牆壁上,掛著老人獲的各種獎勵證書和作品相片,一副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洛房泥塑玩具"代表性傳承人」的獎牌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張玉明告訴記者,這是省文化廳為他頒發的獎牌。在向記者講述這些經歷時,老人滿臉的驕傲和自豪。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玩具市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塑料玩具的大批量生產很快擠垮了傳統的泥塑玩具。眼下村裡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在家務農的務農,誰也不願去學泥塑製作的手藝了。就連張玉明老人的兒子、孫女都不願子承父業,紛紛到城裡的建築工地打工去了。

  「最捨不得丟這手藝。」 老人說,他這一輩子酸甜苦辣都吃過了,就是對著泥塑是情有獨鍾。 張玉明向記者坦言:「沒料想到我這一代,泥塑出名了。」自從洛房泥塑被列為省級非遺名錄,張玉明就感到國家開始重視民間藝術了,他感到很驕傲。張玉明介紹,洛房泥塑作品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在全國泥塑中具有鮮明的魯派特色。

相關焦點

  • 民間藝術:小手藝創造大財富
    相繼開展的「我們的節日」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成為陝西文化旅遊新IP;以傳統手工藝逐步走向產業化經營,湧現出了以胡新明、陳良順、胡明富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脫貧致富帶頭人,帶動了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省民協積極搭建線上和線下平臺,推薦民間藝術家、手工藝人與抖音等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促進鄉村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
  • 在河南,在濬縣,一抔泥土可以做什麼?來聽一聽「泥咕咕」的故事
    濬縣處於古代社會的鳥圖騰信仰地區,勞動人民的民間信仰肯定會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反映出來,所以在他們的民間藝術作品之中才會出現鳥圖騰題材。咕咕鳥就是鳥圖騰的最好例證。中原農耕文明的發展下,人們希望大地豐收,而燕子、斑鳩、布穀鳥等都是播種收穫的象徵性動物,得到農耕人民內心的認同,用這些形象來祈禱農事,祈禱風調雨順。
  • 大吳泥塑 兩平方米的孤獨|匠人
    他的泥塑作品被擺在玻璃柜子裡,通常三兩人一組,講一個故事或場景,既有曹操咬靴這樣的戲曲題材,也有清朝鄉人在茶館喝茶的生活場景。打上光之後,這些泥塑忽然有了舞臺感,滿屋子的故事和人頭攢動。早期的大吳泥塑造型脫胎於戲曲故事,因而人物設置有文景、武景、臣景、文寸、喜童、臉譜等諸多類別。按照古時潮汕風俗,每年正月起的一個月裡,各鄉村每天都有遊神賽會,當地人稱拜老爺,需擺燈屏,一屏相當於一出塗安仔故事,所謂的百屏燈就是由一百個故事組成。其中有種樣式叫「大斧批」,每身大小1尺2寸,大多由模具製成,價格並不高。
  • 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精品薈萃
    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於12月27日至31日在山東濰坊舉行,以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本屆展會以「傳承民間藝術,賦彩美好生活」為題,既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匠心精神,又特別關注民間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集中展示與時代同步伐、反映豐富群眾美好生活的創新成果,體現民間藝術的恆久魅力,吸引了全國共有十八個省市100餘名民間藝術家參展。
  •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明日在濰坊開幕
    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深受民間藝術界和廣大市民歡迎。
  • 匯集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第五屆民間藝博會等你打卡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本屆展會主題鮮明,參展層次高。
  • 百餘名民間藝術家參展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深受民間藝術界和廣大市民歡迎
  • 中國泥塑第一村「牛」氣沖天
    記者幾次出國,曾遇見外國朋友提及在當地報刊讀到過記者採寫的關於中國鳳翔泥塑的文章。鳳翔泥塑通過記者筆端,名揚歐美地區,享譽五洲四海。近年來,記者在多個新媒體平臺宣傳鳳翔泥塑,每年傳播量均數以億計,鳳翔泥塑成為全國民間藝術領域的第一網紅!
  • 【潮藝談藪】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南宋末年,曾隨父親在江蘇無錫經商並學會了惠山泥塑藝術的福建漳浦人吳靜山,南遷入潮至此定居,以製作泥塑玩具為生,從此這種手工藝代代相傳,至明朝中期初步繁榮,清朝乾隆年間至清末最為鼎盛,當時,1000餘人口的大吳村就有泥塑藝人400多人,幾乎是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
  • 濟寧五旬農婦玩泥巴玩成民間泥塑藝術家
    泥巴本無親,庸人當泥土,善人獲珠玉。」這首《泥巴人生》的詩句,是一位河北的藝術家題給賀鳳平的,賀鳳平一直當作寶貝。之所以當作寶貝,原因有兩個。一是賀鳳平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擱在以前她哪裡認識過啥藝術家啊,別說認識了,藝術家這個概念對她來說都挺陌生飄渺;再是賀鳳平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順手捏的幾個小泥人,還能引來藝術家的欣賞?
  •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惟妙惟肖的西峰泥塑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多次觀看了西峰泥塑,稱讚西峰泥塑是了不起的歷史藝術,並題詞說:「泥人泥物泥天地,塑古塑今塑歷史。」特點泥塑是純粹的泥土藝術,其塑造的工序複雜,選材講究、嚴謹,慶陽西峰區的泥塑藝術以人們的對現實生活的體驗為主要創作素材,其藝術形象淳樸
  • 視野 大吳泥塑,指間的大千世界
    大吳泥塑中人物的神情動作惟妙惟肖,有些十分逗趣。大吳泥塑之所以叫「大吳」,就是因為這技藝決不傳外姓。從南宋至今,到了吳聞鑫,吳宏誠這一代,已是第二十四代傳人,整八百年的歷史。大吳泥塑的藝術表現手法有雕、塑、捏、貼、刻、印、彩,其中貼、印、彩的有機結合而形成了強烈的漢族民族風格,是區別於其它雕塑和民間泥塑的地方藝術特色。大吳泥塑多取材於潮劇、民間傳說和章回小說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們生活中諧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分為戲曲故事人物,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肖像,神、佛像,兒童玩具(也稱「雜錦」)等五大門類。
  • 服刑人員泥塑作品:阿凡提的故事
    服刑人員泥塑作品:阿凡提的故事 2020-11-10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文明實踐】聽老鄉講小康,蓬江區帶著「泥土」氣息的故事真...
    【新時代文明實踐】聽老鄉講小康,蓬江區帶著「泥土」氣息的故事真不少!10月22日下午,在杜阮鎮中心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報告廳裡,百姓宣講員黃美卿向大家講述著杜阮村民種植涼瓜脫貧致富,在黨的關懷下奔向全面小康路上的真實故事。這是蓬江區為期兩周的「老鄉講小康」暨「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百姓巡迴宣講活動,走進6個鎮街、村(社區)的最後一場。
  • 大衣哥朱之文唱的《沂蒙山小調》出於此,這裡更是泥塑之鄉|費縣
    費縣與《沂蒙山小調》的故事費縣環境優美,北望蒙山巍巍,松柏鬱郁,奇石巉巖縱橫;南望丘陵連綿起伏,又有涑河、費縣不光有《沂蒙山小調》,而且這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製作工藝是一絕,費縣還是著名的泥塑之鄉!△費縣泥塑製作泥塑製作五步中設計畫稿就是根據客戶需要設計出滿意圖案。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廣西廣播電視臺劉曉宇: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
    原標題: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廣西廣播電視臺劉曉宇: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12月19日,2020年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走進湖北,巡講現場,巡講團成員、廣西廣播電視臺劉曉宇生動地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名記者,同時也是隆林各族自治縣者徠村第一書記,帶領大家斷窮根脫貧致富的故事。 他說,者徠村的故事很小,但濃縮了全國12.8萬個貧困村的共同精神—— 不服輸、不認命、不落下一人。
  • 「傻孩子」痴迷捏泥塑 作品打動藝術家(圖)
    因一場高燒,32歲的吳劍瑜智力停留在七八歲吳劍瑜和陳文令(右一)在泥塑作品前合影留念泉州網5月18日訊(記者 吳志明 文/圖)因為兒時的一場病,安溪金谷鎮金東村吳劍瑜的智力停留在七八歲,不過,他憑藉著天賦和記憶力
  • 探尋民間藝術之路 黃河之行回顧展在西安開幕
    展覽同期將推出對話活動,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陽,國家級皮影製作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陝西省民協副主席、國家級鳳翔泥塑傳承人胡新明,陝西省民協副秘書長
  • 探尋民間藝術是一條偉大的路:黃河之行回顧展在西安開幕
    展覽同期還特別邀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陽,國家級皮影製作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汪天穩,陝西省民協副主席、國家級鳳翔泥塑傳承人胡新明,陝西省民協副秘書長、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汪海燕等民間藝術家,開展對話活動,共同探索民間藝術的「魂」與「根」,向黃河兩岸的壯闊生命致敬。中國民間藝術涉獵考古學、哲學、人類學、美學等學科,是內涵豐富的藝術門類。
  • 不一樣神造人故事,神為什麼要用泥土造人
    哈嘍,你好,我是大頭娃娃,歡迎來到我的腦洞故事。今天繼續深挖,另一個版本的神造人的故事。之前已經講過在地球上,阿努納奇神們的領導者們,對於是否要創造新的物種,產生了分歧。不要用尼比魯的水晶容器,用地球泥土製造的新的容器來實驗。這一次成功了,新的男嬰誕生,大家都很高興,但隨著這個孩子長大,發現不能說話,雖然看起來很像阿努納奇神的樣子,但是卻沒有他們的天賦才能。知道為什麼要用泥土了吧。接下來就是造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了。夏娃真的是亞當的肋骨造出來的嗎?這裡面有什麼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