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老人和他的洛房泥塑。
張玉明老人向記者介紹洛房泥塑怎麼上色。
張玉明老人演示洛房泥塑如何發聲。
老人講解洛房泥塑發聲的奧秘。
老人向記者介紹自己獲得過的榮譽。
大眾網棗莊4月15日訊(記者 孟令洋 見習記者 劉廣超)歲月的長河逐漸湮沒了兒時的記憶,孩提時代的玩具正被新興的電子產品所代替。昔日頗具鄉土氣息、形態各異的洛房泥塑正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15日,記者一行來到薛城區洛房村,走進80歲的張玉明老人,走進百年洛房泥塑,聆聽用泥土講訴的那些故事。
棗莊民間藝術瑰寶 小小泥塑百年歷史
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洛房村的泥塑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年遍及洛房村的泥塑藝人正在漸漸地老去,如今這門手藝瀕臨失傳。今年80歲的張玉明,自八九歲時就跟父親學習製作泥塑,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說起當地泥塑工藝的歷史,感慨萬千。
洛房泥塑的創始人張有力早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就開始在家中用手工捏制泥娃娃,最初沒有模具,工藝水平較低,製品比較粗糙,只是作為養家蝴口的一種謀生手段。後來隨著十裡八鄉的貨郎到洛房訂貨,洛房泥塑開始在鄉村走俏。
洛房泥塑在清代乾隆、嘉慶時已成規模,代表傳承人是張有力。目前已傳承到第五代張玉明先生,2006年洛房泥塑被收入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房泥塑經過代代傳承和完善,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抔白塘泥三件工具演繹一段小故事
在張玉明老人家裡的院子裡,老人從屋裡拿出他珍藏的好多「寶貝」讓記者一睹為快。記者見到了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泥塑作品。「只要一抔白塘泥、三件工具,我就可以捏制一個泥塑。」張玉明拿著自己的三件自製工具向記者介紹。
雖然泥塑個頭不大,但每個作品形態和色彩的搭配,不由得讓人讚嘆它們的惟妙惟肖。「最大的不倒翁有半米高,最小的就是這種也就一指高。」張玉明拿起一個小書童給記者介紹。
據張玉明介紹,泥塑有各種動物,如牛、雞、貓、老虎等,還有人物如清朝女子、關公、騎兵等。老人說,這些流傳下來的泥塑作品中很多都有各自的名稱,而且還有很多背後的故事。其中,一個盤著香蕉捲髮型、懷中抱著嬰兒的清朝女子泥塑作品就講述了一個「抱著小孩回娘家」的故事。
談起洛房泥塑,張玉明向記者,洛房泥塑一般分為兩種,「黑貨」和「白貨」。「黑貨」需要進行燒制晾乾後上色,而「白貨」晾乾後即可上色。洛房泥塑所用的泥土,是洛房村西薛河中的「白塘土」,這種土呈灰白色,土質細膩、黏度高,製成的泥塑胎子光潔通透,經太陽曬後不開裂。
洛房泥塑的神奇:倆孔就可以發聲
洛房泥塑的特色除了特有的「白塘土」外,就是每一個洛房泥塑都可以是一個小小哨子。「咱洛房泥塑與其他泥塑的最大區別就是不用安哨子就可發出聲音。」張玉明告訴記者,其他地區的泥塑要想發聲得安裝哨子或內置發生簧片,而洛房泥塑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一個出氣孔、一個近氣孔,就可以吹出悅耳的聲音。
張玉明說:「這泥塑不僅好看,還能發出聲音呢!」接著,老人從石板上拿起一個泥塑,對著一個小口吹起長長的小號聲。據了解,這小口就是將胎子從模具取出後,在不同的部位鑽出進氣口和出氣口,晾乾後一吹就能出聲。
談起製作工藝,張玉明向記者介紹起泥塑的製作過程。洛房泥塑製作時需先將「白塘土」曬乾、碾成細面,細土和水攪拌成泥團,用棍棒砸實泥團成半乾狀,然後用手把泥團拍成兩塊泥餅貼在模具的兩個分片上,再把兩個模具合併在一起用力擠壓,兩片模具結合部周圍壓出的餘泥用自製的弓弦刮掉。隨後打開模具,便可看到光潔的泥塑胎子。將胎子取出後,根據不同的製品,在不同的部位用秫秸棒製作出發聲的小孔。最後將胎子放在通風乾燥處晾乾。泥塑的最後製作過程是上色,而現在有了丙烯顏料後,泥塑表面的灰塵輕輕一擦便可去掉,不掉色易於保存。
張玉明:沒料想我這一代,泥塑出名了
在張玉明老人家裡的牆壁上,掛著老人獲的各種獎勵證書和作品相片,一副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洛房泥塑玩具"代表性傳承人」的獎牌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張玉明告訴記者,這是省文化廳為他頒發的獎牌。在向記者講述這些經歷時,老人滿臉的驕傲和自豪。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玩具市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塑料玩具的大批量生產很快擠垮了傳統的泥塑玩具。眼下村裡人外出打工的打工,在家務農的務農,誰也不願去學泥塑製作的手藝了。就連張玉明老人的兒子、孫女都不願子承父業,紛紛到城裡的建築工地打工去了。
「最捨不得丟這手藝。」 老人說,他這一輩子酸甜苦辣都吃過了,就是對著泥塑是情有獨鍾。 張玉明向記者坦言:「沒料想到我這一代,泥塑出名了。」自從洛房泥塑被列為省級非遺名錄,張玉明就感到國家開始重視民間藝術了,他感到很驕傲。張玉明介紹,洛房泥塑作品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在全國泥塑中具有鮮明的魯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