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在濬縣,一抔泥土可以做什麼?來聽一聽「泥咕咕」的故事

2020-12-25 小周周有話說

泥咕咕是鶴壁市濬縣楊玘屯的一項民間傳統泥玩具。泥咕咕濬縣泥塑的統稱,是供孩子玩耍的玩具,傳統濬縣泥咕咕的個頭比較小,因為濬縣泥塑的尾部有氣孔,用嘴吹可以發出「咕咕」的聲音,所以叫「泥咕咕」。

泥咕咕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在史書中並沒有完整的記載。但在當地很多的民間傳說中很多內容都與泥咕咕有著相關的聯繫。顓頊帝教族人制陶大概是歷史上最早關於泥器製作的記載。在民間,還一直流傳著顓頊教部族百姓挖泥捏制各種動物形象,人民也爭相模仿,用黃河岸邊的黃膠泥捏制各種吉祥動物形象放在家裡,用來闢邪驅鬼,祈福納祥。可以看的出濬縣泥塑玩具產生和發展是相當久遠的。

泥咕咕是在怎樣的環境下產生的?

濬縣位於鶴壁市的東南部,曾經是黃河故道,也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非常優越的地理條件,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黃河衝擊帶來肥饒的土壤,是此地農耕發展的基礎。雨水豐富,使得農耕文明優先發展,同時黃河故道形成的豐厚的泥土也是濬縣泥塑產生的基本材料。

濬縣是處於黃河故道上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遠在六千多年前,中原人民們就在此地生活,自盤庚遷殷之後,此地更名黎陽,漢初設立黎陽縣,宋朝開始更名為濬州,明朝降州為縣,史稱濬縣。

大伾山矗立於濬縣縣城東部,當地人稱之為東山。大伾山是文字記載中最早的歷史文化名山之一,山上有中國最早開鑿的大石佛,此石佛是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石佛。大佛有八丈高,依山而建,因為在一個七丈高的樓內,所以又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

由於那時候黃河時常洪水泛濫,所以雕此石佛的初衷是為了鎮壓水患。明朝時候在大伾山對面的浮丘山建立碧霞行宮,氣勢宏大。系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在碧霞行宮供奉有「送子娘娘」碧霞元君而揚名四方。自建立之日起,香火旺盛,廟會會期的時候,一天之內來祭拜的香客十萬有餘。濬縣廟會也居於我國華北四大古廟會之首

泥咕咕產生來源於史前先民的鳥信仰,古代的人民生產生活離不開翱翔的飛鳥,勞動人民與鳥結緣,同時對於會飛的鳥產生強烈的崇拜與敬仰之情,逐步形成了平原地區鳥信仰文化特徵。在靠土地生產糧食的中原人心中,是飛鳥銜來了種子,農耕文明才得以開展。倪寶誠的見解獨到,許多史論民俗也證明的這一觀點,「濬縣泥咕咕是遠古先民鳥圖騰的存世物徵」。濬縣處於古代社會的鳥圖騰信仰地區,勞動人民的民間信仰肯定會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反映出來,所以在他們的民間藝術作品之中才會出現鳥圖騰題材。咕咕鳥就是鳥圖騰的最好例證

中原農耕文明的發展下,人們希望大地豐收,而燕子、斑鳩、布穀鳥等都是播種收穫的象徵性動物,得到農耕人民內心的認同,用這些形象來祈禱農事,祈禱風調雨順。濬縣地處中原文明的腹地,千百年來歷經了無數次歷史變革與戰爭,殘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當戰爭的硝煙散去,人民還要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生活,人民期望得到和平寧靜的生活,用泥巴捏出他們生前的樣子,緬懷戰爭中故去的親人,祈願美好的生活。

濬縣泥咕咕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的?

據史書《資治通鑑》中記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濬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

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泥咕咕的起源。

唐朝初年,崇佛之風日盛。唐玄宗時期重新修繕大伾山大石佛,又在其南側建立興國寺,來大伾山燒香拜佛的人不計其數,濬縣的古廟會也已經初具規模。有一次廟會上一個楊玘屯村人因生活所迫,拿著自己捏制的一批「泥咕咕」到廟會上試著售賣,剛一出攤那些泥玩具就被好奇的香客一搶而空。逐漸地,他的日子好過起來。後來楊玘屯有手藝的人都拿出自己的絕活兒,捏制了大量的泥玩具拿到廟會上售賣,再後來形成了全村都從事泥咕咕捏制出售,在廟會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明朝以後,濬縣的廟會擴大了規模,同時,泥咕咕的市場也隨之增大。這一時期的楊玘屯,每家每戶都從事「泥咕咕」生產和銷售。泥咕咕的製作銷售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清朝時候,隨著廟會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濬縣泥咕咕的生產也更為紅火,村裡老老少少一齊動手捏制泥咕咕,其中泥咕咕的種類,樣式等也有了新的發展,銷量也大大增長。

民國時期濬縣泥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開始進入全年不間斷生產、銷售時段,泥咕咕也不只在本地銷售,人們開始把泥咕咕拿到外地,走街串巷的銷售自己的手藝活兒,泥咕咕的市場進一步擴大。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日漸穩定,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廟會的規模也達到全盛的時期。

廟會上的人流量劇增,五十年代濬縣古廟會客流量已不下十萬,熱鬧的廟會同時帶動了泥咕咕的銷量,泥咕咕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文革時代的到來,濬縣泥咕咕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泥咕咕被列為「四舊」成為了「封建迷信」,濬縣的古廟會也被強制取消,泥咕咕的捏制也被禁止,很多老作坊被破壞,捏制好的泥咕咕被銷毀,老一輩傳下來的模具也遭到破壞,人們東躲西藏才保存下祖上傳下的模具。也有大膽的村民偷偷的捏一點拿出去賣,換一點生活必需品,維持生計。文革的破壞使得濬縣泥咕咕一度停滯。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泥咕咕的發展也迎來了一個較好的恢復的時期。隨著政策的改變,廟會又重新煥發生機,泥咕咕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代,濬縣泥咕咕走出低谷,開始煥發新的青春。改革開放伊始,楊玘屯全村七百多戶人家中就有六百多戶從事泥咕咕製作與銷售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國家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濬縣泥咕咕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2006 年,濬縣泥咕咕經過國務院審批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泥咕咕再不是只能供孩子玩的泥玩具,而是逐步轉變為民間文化藝術品,而且已經成為河南濬縣地區的名片,泥咕咕也開始走出濬縣,走向全國。

濬縣泥咕咕不但受到國家重視,也同時得到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對其做專門研究。但是隨著科技發展,廟會的玩具市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許多人選擇放棄這一不掙錢的行當,泥咕咕新時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泥咕咕是怎麼製作的?

濬縣泥咕咕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取土、曬土、加水和泥、捶泥、捏制、晾曬、窯燒、著色、刷漆等。

取土

千百年前黃河曾經流經濬縣地區,在濬縣大伾山東部山腳下蜿蜒而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也幾經改道,現在的黃河已經不再流經濬縣,但河道中留下的肥沃土壤正是捏制泥咕咕的上等材料,當地人稱「黃膠泥」

土質較其他泥土細膩、柔軟而且可塑性極強,是天然的泥塑材料,在當地的農田裡到處都可以取到這種資源。藝人捏制泥咕咕用土一般都會選取地下一米多的優質泥土,因為農田耕種的原因在地表一米之內的泥土裡會存在許多諸如柴草和植物根須等雜物,妨礙泥塑的捏制。基本上在一米以下的泥土土質會相對純淨,捏製成泥塑之後不容易開裂。在取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所取泥土的質量,不能有雜物,才不會影響以後作品的質量。

曬土

曬土也是一個必要的步驟,泥咕咕藝人人將刨伐下的黃膠泥塊運到家,鋪在地上曬乾,為什麼要曬土呢?首先,泥土剛從不見天日的地底取出來,都是比較溼的,而且土塊僵硬,和泥的時候不容易弄均勻。將取回的泥塊在太陽下曬,並用工具將其打成碎顆粒狀,為和出柔軟均勻的泥提供前提。曬土的時間沒有要求,要根據泥土乾濕程度而定,一般情況下泥土曬到黃白色就可以了。

加水和泥

和泥的時候把曬好的土平鋪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不要弄得太厚,用手蘸水澆灑,或者用澆花的花灑把水均勻的淋在土裡,一次不要灑太多水,最好多灑幾次水,用鐵鏟來回翻動,這樣有利於泥土均勻受潮,更易和出粘合度高的泥巴,在和泥的過程中根據乾濕程度溼水,直至和出滿意溼度的泥巴。

捶泥

加水和好的泥,以往都是用木棍反覆捶打,捶打的的過程也是讓泥巴充分吸水充分粘合的過程,經過捶打的泥巴會變得更加細膩光滑有韌性,以往都是人力捶打,如今工業社會高度發展,泥咕咕藝人也引進了機器來代替人力勞動,現在捏制泥咕咕的大作坊都有了專業的電動捶泥機器,大大的解放了人力。完成之後將泥拍成一個立方體,為了防止水分蒸發,要用塑料布包裹起來放置在陰涼的地方,以備以後使用時候不會幹掉。

捏制

泥咕咕的原料泥巴弄好了接下來就是重要的動手捏制了。手工捏制塑型是泥塑製作中很重要的一步,濬縣泥咕咕有兩種製作方法,一種是用製作好的模具印刻,第二種是純手工捏制。傳統的泥咕咕手工製作比較多,所以藝術水平也高,模具製作的泥咕咕對手藝的要求就低多了,不要求什麼手法造型,把泥塞進模子裡基本上就能完成一件,模具製作的泥咕咕千篇一律,整齊劃一,適用於批量生產。

相比之下手工捏制的泥咕咕作品則對藝人的手上功夫要求很高,需要捏制泥咕咕的手藝人加入自己的主觀創作思維,隨意捏制表現自己對於這件作品的理解,雖然手法大同小異,但每件作品都有獨特的形態,以往泥咕咕的製作都是在農閒的時候,從莊家勞動中得到休息的人民閒來無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捏制泥咕咕也成了家庭聚會,一家幾代在一起互相交流捏制技術,閒話家長。把自己對於生活的熱愛融入自己手裡的泥疙瘩當中,隨意捏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也逐漸形成了泥咕咕這種民間藝術獨特的魅力。

在創作泥咕咕的過程中還要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像小木棍竹籤,小竹筒等簡單的工具。泥咕咕的氣孔就是用一頭尖的木棍扎出來的,竹籤竹筒的使用主要針對所塑形象比較細緻的部位來塑性。隨著新一代泥咕咕藝人的創新和發展,現在泥咕咕的製作工具也是五花八門,他們加入和很多自己用的順手的東西來塑造泥咕咕,如木梳、剪刀、刮刀等工具。

晾曬

泥咕咕捏制完成後還是比較溼的,所以要晾置,晾乾之後才能拿進窯中去燒制。在晾曬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空氣的乾濕程度,陽光的強烈程度,一般夏天是不能放在太陽下暴曬的,那樣容易崩裂,把它放在陰涼處自然陰乾既可。冬天的時候就要放置在太陽下面曬乾了,不然也容易凍裂。晾曬的時間由作品的乾濕度來決定,一般小型的作品只需要一周左右既可晾乾,較大的作品則需要二十天甚至一個月。

窯燒

以往拿到廟會上買給孩子的小玩具是不進行燒制步驟的,因為售價太低小孩子拿著吹吹響就滿足了。後來為了更好的保存泥咕咕,藝人在上彩前加入了一道燒制工序,經過燒制的泥咕咕更為堅固、結實,重量也會變輕不少,方便於運輸。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泥咕咕煥發新生,隨著製作數量的大大增多,楊玘屯做泥咕咕的藝人大都建立的小型的專業燒泥咕咕的土窯,開始有規模的專業燒制。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一些專業生產泥咕咕的作坊引進了高科技的電窯和液化氣窯,使泥咕咕的燒制更加便捷。而且可以顯示窯內溫度和燒制泥塑品在燒制中的狀態。在窯燒的時候溫度大致應該控制在六七百攝氏度左右,如果溫度達不到要求,燒出來的泥咕咕質量就差,容易裂,時間就是一天一夜,在燒制的時候人不能離開,要隨時控制溫度。天工開物中有這樣一句話「水火既濟而土合」。如此一來,泥咕咕也就燒制好了。

著色

以前的泥咕咕用的顏色都是民間藝人自己製作的,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調和而成,勞動人民發揮自己的智慧,用鍋底灰、燈油煙、松香等打底色,用各種有顏色的植物汁液搭配明礬礦物等混合成顏色。這些顏色雖然價格低廉,但民間藝人對其搭配特別講究,製作各種顏色的工序也比較繁瑣,這也是老一代藝人根據自己經驗摸索出的,現在大多失傳了。

近代以來,洋顏色的使用代替了老一輩的自製顏色,使得濬縣泥咕咕的彩繪色彩也更為多樣化。到了現代,價格低廉,色彩鮮豔的廣告畫顏料成了主導,市場上流行的水粉、水彩和丙烯顏料成了藝人們的最愛,這些顏料顏色鮮豔還不易褪色,受到人們青睞。但工業化顏色的使用也讓傳統泥咕咕失去了原有的土味,顯得更加現代化、商品化。

泥咕咕的上彩步驟,第一是上底色,一般是用刷子均勻刷一遍底色,藝人們向我們展示了更方便快捷的上底色步驟,把泥咕咕直接放在調製好的黑色顏色中再拿出,底色就上好了。拿出來後放置幾分鐘等顏色幹了之後就可以上色了。濬縣泥咕咕的彩繪中有水草、花紋、火焰等。繪製用筆基本上是毛筆,繪製風格方面跟中國畫的筆法雷同,藝人隨心勾勒,如寫意畫一般。

繪製紋樣的筆法主要有四種:頓、拉、點、掃

頓筆。筆法主要用來畫泥塑身上的羽毛、花瓣和樹葉等,出筆要求輕快,用筆尖輕輕拖按而後收筆,漂亮的花瓣樹葉就畫出來了。

拉筆。筆法主要用來草和比較常的枝葉,用筆尖中鋒輕輕用力,隨著泥咕咕的形體拖出弧線,這也是繪製筆法中最優美的筆法之一。

點筆。筆法主要用來點泥塑作品的眼睛和點綴花心,用法簡單使用不多。

掃筆。筆法難度很大,主要用來繪製花蕊,在繪製的時候講究一次成功,掃筆的筆法對藝人繪製技藝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技藝非常嫻熟才能一氣呵成。

誠然,泥咕咕在施色賦彩方面沒有什麼刻意的要求和必須遵守的規則,一切的彩繪花紋也是按泥塑藝人自己的想法描繪而出,他們借鑑其他形式作品的東西,如剪紙、年畫裡面的花紋,大膽的繪製在泥咕咕身上。

刷漆。刷漆也是 20 世紀 80 年代以後新加入的一道泥咕咕製作工序,以往的泥咕咕製作是沒有這道工序的。由於近年來泥咕咕產業的不斷發展,銷售市場也延伸到全國各省市乃至世界各地。給做好的泥咕咕罩一層透明清漆,外表顯得美觀透亮,更有利於它的保存和運輸。刷漆的時候根據泥咕咕的大小,選用不同大小的刷子平刷,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平刷一兩層清漆既可。經過刷漆的泥咕咕顯得平整、光滑、整體性好,而且不易掉色。

其實,在河南,不止在濬縣有泥咕咕,在周口市淮陽也有泥狗狗,不管是「泥狗狗」還是「泥咕咕」,其實都是濬縣和淮陽幾千年來結合了先民的古老崇拜和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但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都是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守護我們的家鄉,守護屬於我們的遺產,有你有我。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珍藏】已故濬縣泥咕咕大師王藍田施彩工藝流程
    倪寶誠先生與王藍田老人相識相知30年都是因為泥咕咕,失去摯友後倪寶誠先生說,「他生於泥土,與泥土相伴一生,又歸於泥土。上世紀五十年代首創「活頭獅」,在濬縣美術社工作期間,參與組織過農村合作社藝術創作。1984年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倪寶誠、省雕塑藝術創作室王今棟、李湘生夫婦組織和指導下,帶領當時十來位農民藝人把濬縣泥咕咕作為民間工藝品大批量出口日本,換取外匯,增加農民收入,貼補家庭開支。
  • 王藍田:靠泥咕咕活下來的濬縣老人~
    他父親弟兄四個,每人面前一塊泥,孩子們都跟著各自的父親幹。他父親捏大泥咕咕,二叔捏馬,四叔會捏大頭獅子,小孩子們光捏手指頭肚兒大的小咕咕。那會兒沒多少精美的泥咕咕,生活艱難,做得再好也賣不上價錢,所以不講究好,只講究多,多了才能多賣錢。  一家人忙乎一冬,正月廟會去賣,當時廟會很盛,「不管捏多少泥咕咕,都能賣完。」王藍田說,「每天要往會上擔兩三趟。」
  • 鶴壁市濬縣碧霞宮,你去祭拜過碧霞元君嗎?
    碧霞宮的修建使濬縣廟會開始的時間由分散向正月集中,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碧霞宮所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濬縣當地聲名顯赫,常常顯靈,當地的群眾經常前往膜拜,加以祭祀。雖然浮丘山上碧霞宮的規模並不大,但是由於古時交通並非像如今這樣方便,當時的碧霞宮已經可以滿足一定範圍內的民眾舉行祭祀活動。
  • 近日,一大批人正在前往濬縣,究竟發生了什麼…
    或許你來過濬縣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在濬縣任何一個地方拍照,照片都可以當作電腦上的壁紙,濬縣的美和純粹,令我神往。其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餄餎用的是加入榆樹皮的米麵)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裡,人坐在餄餎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餄餎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撈入碗中,再放入多種佐料,這樣,一碗香噴噴的餄餎面就做好了。吳莊餄餎健胃補脾,很有營養價值。
  • 河南八大地名一個比一個難!會看不會讀,比學《生僻字》還心累
    河南地處中原大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也造成了很多地名的由來千奇百怪,有時候即使是河南人,也對一些地名感到一臉懵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一讀就錯的河南地名吧。1. 羑裡 (yǒu lǐ)羑裡在今天的河南湯陰,因羑水經城北東流而得名。
  • 河南名字最難讀的小城,第一個就被問懵了,剩下你還認識幾個?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的起源都是在這裡記載的。河南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文化底蘊,所以境內也有著大量遺產。並且有著非常多古老的地區,你甚至可能不知道還有幾千年老縣的名字,很少有人不查字典就能正確地讀出它們的名字。今天給大家盤點河南4個名字容易讀錯的城市,你認識幾個呢?
  • 河南鶴壁濬縣善堂鎮小日本花生鮮果價格平穩,上貨量一般
    原標題:河南鶴壁濬縣善堂鎮小日本花生鮮果價格平穩,上貨量一般   2020年9月28日,河南鶴壁濬縣善堂鎮上貨量一般,要貨的可以,花生
  • 一抔家鄉土 撒在犧牲親人墓前
    幾十年後,雲南施甸縣村民在一片茂密的玉米地中發現一塊墓碑,上面清晰記載著,這是一位為國捐軀的成都籍將士,名叫簡少良。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對此進行了獨家報導,終於在成都找到了這位犧牲將士的家人。7月6日中午,簡少良的侄兒、弟媳、侄兒媳、侄孫一行4人飛抵雲南。這趟70多年後特別的「會面」,親人帶來一件最特別的禮物——一抔家鄉的泥土。他們說,要把這抔家鄉土撒在簡少良的墓前。
  • 張蘭洲: 大美濬縣山
    大美濬縣山 張蘭洲 波濤洶湧的黃河水曾經在這裡捲起千層浪沉澱下厚重泥土 面對衛河逝水,感悟滄桑歲月留給濬縣古城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繁榮。去到小街幽巷的古槐蔭裡,面對拙樸渾厚的居民雕飾和那被踏光了的街面上的石板,尋找散落在石縫苔蘚裡的黃河浪濤浸潤的痕跡,仿佛一個久遠的聲音在耳畔縈繞。
  • 胎教故事 | 咕咕雞捉蟲子的故事
    咕咕雞、仔仔鴨、米粒鼠一起在草地上玩識字小遊戲,可是,不專心的咕咕雞卻蹦蹦跳跳地走開了。「快回來,咕咕雞。我們今天要學習蟲字旁的生字了。」仔仔鴨喊道。咕咕雞著急地回答。「哎呀,你弄錯了,是帶有蟲字旁的漢字,不是草地上的蟲子哦!」米粒鼠解釋說。「噢!那蟲字旁的字難道不是和昆蟲有關嗎?」咕咕雞停住腳步,轉過身來問。「那當然,趕快回來認識一下這些漢字,然後再去捉蟲子也不晚。」米粒鼠說。咕咕雞又連蹦帶跳地飛了回來,說:「我來了,開始吧!」
  • 聽欒川老人說,咕咕鳥的叫聲是這麼演變來的......
    在欒川,流傳著許多故事。是咱們欒川人自己的故事,自己家裡的傳說。還有些老輩人傳下來了生活故事看一看那時候的老欒川人的生活吧!傳說在很早以前,伏牛山裡有個小村莊,村西住著一家人,父母早已下世,撇下一雙兒女,哥哥叫海東,妹妹叫水仙。日子過得雖然清貧,倒也妹尊兄,兄疼妹,自由自在。
  • 亡命天涯的14年命案逃犯被濬縣公安局成功抓獲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曹永飛 通訊員 魯懷中 柴瀟瀟14年縝密研判、抽絲剝繭;14年鍥而不捨、前赴後繼;14年千裡追蹤、天涯覓跡,終於撥雲見日迎來了「2006.12.19」命案積案偵破的曙光。犯罪嫌疑人劉某恩潛逃的十四年間,辦案與追逃民警換了一茬又一茬,有的已退休,有的已調離,但「2006.12.19」命案追逃專班一直沒有停歇,命案必破、積案必清、逃犯必抓的決心和意志濬縣公安人從來沒有改變過。月積年累搜集的證據、整理的材料已經開始泛黃,雖然承載著一代代追逃民警的諸多遺憾,但卻見證著濬縣公安初心不改、永不言敗的濬縣公安精神。
  • 濬縣廟會中國式的狂歡節、中國式的硬核搖滾!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
  • 河南鶴壁市濬縣:織密一張「網」守好一座城
    在河南省鶴壁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濬縣上下萬眾一心,打響了一場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阻擊戰。2月28日,在濬縣新鎮鎮馬行村,談到「戶團工作法」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同黨由衷感慨道。  「戶團工作法」是什麼?在疫情防控中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記者充滿了好奇。
  •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遺傳承人|百家故事
    家裡缺什麼,他就做什麼,材料多源於種在自家屋後的竹子。奶奶年紀大,用水壺倒水時手抖,他自製自動倒水機。冬天,子墨把炭火放在木板上烘腳,溫度一高,子墨就得將腳拿下來,小傑看到後,自製了暖腳器。他把對子墨和奶奶的愛,融進每一個作品裡。
  • 河南濬縣專項督查織牢織密兜底保障網
    這是近日濬縣紀委監委專項督導檢查組到新鎮鎮核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和殘疾人救助資金發放情況時,檢查組成員與焦行村村民曹愛香的對話。曹愛香不是唯一遇到抽查的救助對象。據了解,為了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發展的作用,濬縣紀委監委把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作為重要抓手,深入濬縣民政局查看城鄉居民低保、特困供養、孤兒救助、臨時救助相關資料審核是否嚴謹,重點檢查是否將符合條件的低保邊緣人口和返貧風險較高的已脫貧人口納入兜底保障範圍,是否著力解決農村貧困老年人、兒童等特殊群體「脫保」「漏保」問題。
  • 濬縣首屆農民豐收藝術節【高山火鍋公園+中原樂山大佛一日遊
    濬縣首屆農民豐收藝術節【高山火鍋公園+中原樂山大佛一日遊1【高山火鍋公園】一龍臥一山一鎮一火鍋坐落於鶴壁市鉅橋鎮崗坡村
  • 指甲嵌滿泥土手被刮傷,自嘲泥可以炒菜吃
    近日的張馨予又曬出了自己在花園裡幹農活的照片,吸引了一大波網友的圍觀。張馨予寫道:天黑了,農活幹完了,前幾天因為拍廣告做的指甲也該斷的斷了,指甲裡的泥都可以炒菜吃了,還有被我的黑美人抓破的手手,太熱了,吃個冰西瓜,一定要從中間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