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和黃渤飆戲,這一幕很難看到。王不見王,沒想到他們會在電影裡相遇。
#奪冠破億票房#應景不是驚喜,因為國慶前夕,這部最有可能成為票房和口碑黑馬的電影,並未引發觀影熱潮。觀眾並沒有像期待女排精神一樣衝進電影院,而是非常冷靜,直接導致《奪冠》票房首日未能拿下。
兩天不到兩億,挺可憐的。冠虎電影《八佰》成功破30億,達到預期效果。就連諾蘭《信條》也勉強拿到4億,最大的敗筆是劉亦菲電影《花木蘭》遭遇水土不服。很多人以為陳可辛電影《奪冠》會賣得很好,口碑會暴漲,結果平平。
沒有太多驚喜和創新,一切都只是還原。演員本身就是運動員,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就是演自己,這一切都不是夢。反正女排姑娘們都說布景太真實了,就像過去比賽的再現。情感到位,演技自然流露。
問題是有幾個問題不得不說。電影播出前一小時,男一號是彭昱暢飾演的陳忠和,女一號是由白朗扮演的郎平。誰能想到他們之間的戲份那麼多,演了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後才是郎平和黃渤發來。不幸的是,黃渤的戲份太少,沒有地方可演,只有一些含有心靈雞湯的詞。都說黃渤是演技派,但是沒有提供發揮的機會,所以黃渤對陳忠和的還原明顯不夠。
黃渤演喜劇沒有問題,為何演正劇總是做不到令人過目不忘呢?
縱觀整個電影我只記得女排的訓練場景,不停的訓練,反覆的訓練。特別是袁偉民教練沒有很多先進的方法,就是訓練。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女排精神和高考一樣,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在沒有專業場地、沒有醫療保險的時代,袁偉民親自打造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女排,使中國女排首次實現了世界排壇三連冠的歷史性突破。這就是實力。
因為對手太強了,日本女排很厲害,更別說古巴女排,巴西女排簡直無敵,能夠打敗美國女排都是天方夜譚。所以女排一茬一茬又一茶,總有新人換舊人。
我們記住的女排精神是昔日的女排精神,和現在的女排精神,。曾經有一段時間女排完全不行,這些歷史也沒有逃過。如果你做不到,不面對自己,如何才能揚長避短,贏得對手?郎平率領的女排沒有多少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出其不意。
郎平和陳忠都競爭教練,但陳忠最終主動退出選舉,因為他相信只有郎平會給中國女排帶來新鮮血液。郎平率領美國女排擊敗了中國女排。這不是陳忠的失敗,而是郎平沒有按照套路出牌。這是郎平,最好的地方,永遠不要給對手研究自己的機會。當然,郎平的罵也是一閃而過,因為中國人無法接受郎平率領美國女排擊敗中國女排。郎平壓力太大了。專業精神是中國還是愛國主義重要?很糾結。
回到正題,黃渤在演技上輸給了鞏俐?不一定,只是電影的重點不一樣。畢竟,郎平是主角,而陳忠只是一片綠葉。另外,看了《奪冠》,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票房靈藥也不靈。
黃渤, 鞏俐, 吳剛,加上彭昱暢和白朗,這已經是頂級陣容了,再加上打醬油出現的李現,這簡直就是值回票價。然而觀眾似乎不買帳,截至發稿,票房依然沒有井噴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