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江河深處(新語)

2021-02-08 臺灣頻道

  余光中先生走得有些遺憾。他曾說:「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今天,詩人溘然長逝於海島,長江黃河若有知,應會為他歌一曲。

  少年時讀《白玉苦瓜》,其實難知愁滋味。只覺這位「雪線上了頭頂」的老頭俏皮而浪漫。他愛回溯青春的悸動:所謂妻,曾是新娘;所謂新娘,曾是女友;所謂女友,曾非常害羞。他啊,純真依舊。是啊,不純真,怎能有詩心;不純真,何來長江水、海棠紅、梨花白與臘梅香的灼熱與透徹。

  他也曾曲折。他是浪跡天涯的遊子,曾跨越歷史的海峽,也曾在文學江湖上出遊。早年臺灣的詩歌論戰、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的作品都曾被認為遠離現實、高度西化、無視讀者,就連他自己也反思:「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也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然而,1842年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酵,最終變成了「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江南的杏花村,借問酒家何處,何處有我的母親」,變成了長江水沸騰而成的燒酒。

  江流宛轉,終究不離其源。青山遮不住的,正是兩岸共同的文化之根。「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從玄武湖到日月潭,從川江到淡水河,歷史的大江大河在余光中筆下奔騰恣肆,也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激蕩。「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文學的力量怎不叫人動容;「秦哪秦哪,番邦叫我們;秦哪秦哪,黃河清過了幾次?秦哪秦哪,哈雷回頭了幾回?」血脈的力量怎麼不讓人涕下?沒有餘光中,會有王鼎鈞的《關山奪路》嗎?會激發齊邦媛寫下《巨流河》嗎?余光中,對於一個中國的敘事,是一束強光。

  余光中的江河深處,不僅有歷史的兩岸,更有兩岸的未來。「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舊。日夜在奔流,回聲隱隱。猶如四聲沉穩的川話。四十年後仍流在我齒唇」,60多年來他鄉音無改,而為了守護共同的文化之根,他戰鬥到最後一刻。今年,臺灣當局「12年國教課程綱領」引發爭議,臺灣課審大會普通高中分組委員欲將文言文選文由20篇降為10篇,餘老先生站在保衛文言文的第一線,他鄭重地在「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的聲明上聯署。

  「家」的古漢字頂上就是屋宇,「鄉」的一筆寫下來總如故鄉水,讓人心蜿蜒傷感。其實很早以前,余光中就不再寫鄉愁詩,他要寫還鄉詩。青春作伴好還鄉,然而,「四十年後,所有的鏡子,都不再認得我了」。海峽風急天高,守護共同的根脈,讓遊子歸來,讓詩人還鄉,我輩仍需努力。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5日 12 版)

(責編:劉潔妍、常紅)

相關焦點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余光中 | 不要給我打電話,給我一封信吧
    所以余光中先生說:不要給我一聲鈴,給我一封信吧。電話動口,書信動手,其實寫信更見君子之風。我覺得還是老派的書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優雅形象不用說了,就連現代通信所見的郵差、郵筒、郵票、郵戳之類,也都有情有韻,動人心目。
  • 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余光中《今生今世》02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 下面平鋪著皓影 上面流轉著亮銀 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 月色與雪色之間 你是第三種絕色——余光中《絕色》03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9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
  • 臺灣學者呂正惠講述「你不知道的余光中」
    但在「鄉愁」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很多讀者所不知道的余光中。在送別這位詩人的時候,我們不妨也通過下面這篇文章了解一下。「余光中熱」據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大陸的「余光中熱」讓臺灣的左翼文壇感到很吃驚,我想補充的是,「余光中熱」讓我們大陸稍有臺港文學知識的學者感到慚愧!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余光中 丨 逍遙遊於天地間
    余光中的紀錄片名字叫《逍遙遊》。這個名字並非來自莊子的名篇,而是余光中一本詩集的名字。紀錄片拍攝於2010年7月,當時團隊隨余光中先生到無錫的江南大學進行一次講座。他們一路跟隨余光中和妻子的足跡,並從中穿插了對余光中的採訪和臺灣文人的分析和解讀。
  • 悼念余光中|黯淡了的心中月光
    1971年,臺北廈門街舊居,不惑之年的余光中,望向窗外,思緒越過海峽,踏上熱忱故土,頓時淚流滿面。鄉愁,大時代背景下的異鄉他土,扣動那一代人的家國天下,鄉土情懷。多年後,功成名就後的吳宇森想用一部《太平輪》去撥弄心弦,竟卻鎩羽而歸!
  • 麵包新語敗走青城,會員卡退款為什麼八五折?
    2020年3月23日,呼和浩特麵包新語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消息:其實在2019年7月之前,麵包新語就已經開始陸續關閉,海亮廣場店、摩爾城店、中山東路店紛紛歇業,只剩下萬達店和凱德店兩家門店,只是因為這場疫情,讓原本還在「掙扎」的麵包新語徹底崩盤。01麵包新語來自新加坡,2000年在新加坡成立,以投資開設精品麵包蛋糕連鎖店為主。
  • 余光中:漢語之美的守護者
    余光中孤零零地坐在一排椅子的邊上,白髮蒼蒼。焦等了二十多分鐘,一群人被記者們簇擁著走進會場,領導來了。其中有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他忽然離開那一群,走到正坐著發呆的老詩人余光中面前,與他握了握手。詩歌語言「鄉愁」今天成為一個文化標籤,他功莫大焉。詩人一生寫了無數,其實不過是為文明復活貢獻幾個詞而已。斯人雖逝,文章繼續。鄉愁會越來越重,人們也會懷念這位提醒「鄉愁」的詩人。
  • 朗誦/余光中《母難日》
    ▲點擊關注 | 文學依然神聖 余光中
  • 尋李白 余光中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修竹學生lemon tree給大家朗誦的,余光中的《尋李白》。
  • 【娜一聲】余光中 《鄉愁》
    【1928.10.21~2017.12.14】余光中,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詡「四度空間」,譽稱文壇「璀璨五彩筆」。
  • 李敖痛罵余光中的真實原因,在這!
    舉個代表性的吧,不是別人,就是余光中。余光中是文星時期認識的朋友,此人是王安石看不起的「福建子」,為人文高於學、學高於詩、詩高於品,但聊天時滿有趣,尤善巧思。他為人最喜招朋引類、結黨營詩,我在文星時,他極力拉攏我,邀我參加師範大學的「現代詩朗誦會」,奉我為貴賓,介紹到我時,人人爭看文化太保真面目,掌聲之大,任何人不能比。
  •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余光中
    余光中記憶深處鐵軌上的第一顆鉚釘,當是九九重陽節。「誰言秋色不如春,沒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兩千年來綿延不絕,典出何處?據余光中考,源之《續齊諧記》中記錄了一個家族為避災禍,盛茱萸囊飲菊花酒登高的故事,一個美麗而哀怨的傳說。
  • 余光中 : 先生「尋李白」去了
    但就像讀李白不能只讀「床前明月光」,否則就不知李詩之偉大之處一樣,讀余光中先生,也不能只知道他的《鄉愁》。《尋李白》就是先生詩作中與《鄉愁》迥然不同的大氣、開闊之作。讀余光中的這首《尋李白》,恍若誤入李白天馬行空之詩境,豪氣頓生,酣暢淋漓。
  •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余光中「歌詩」現象論
    演唱會上,楊弦前半場演唱了余光中英文詩IF THERE』S A WAR RAGES AFAR,後半場安排了8首譜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歌,分別是《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羅曼菲伴舞),余光中參加了這場盛會。
  • 南昌多家香巢新語連鎖店關門 訂購的蛋糕取不了
    核心提示  中國江西網訊 昨日,本報接到多位市民反映,南昌市內多家香巢新語連鎖店突然「關門歇業」,導致部分訂購了生日蛋糕的會員取不了蛋糕。  對此,江西省香巢新語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部分連鎖店遭遇市民「搶購」,因此臨時決定歇業一天。其承諾,工廠並未停止生產產品,因此香巢新語連鎖店會陸續恢復營業。
  • 余光中寫給母親的詩《今生今世》
    回看余光中先生的逃難歲月,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會作《今生今世》這首詩了。1937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單獨帶著年僅9歲的余光中為躲避戰亂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他們曾躲進廟裡的神龕內兩天不吃不喝來躲避日軍的魔爪,這段記憶給余光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曾回憶「火光中,凹凸分明,陰影深深,莊嚴中透出獰怒的佛像。火光抖動,每次牽動眉間和鼻溝的黑影,於是他的下顎向母親臂間陷得更深。」
  • 余光中仙逝: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
    文 | 河 西2017年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90歲。余光中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那首《鄉愁》。回憶起多年前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余光中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 記余光中之妻 範我存
    余光中後來回憶見到範我存的情景,寫下了詩句「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兩人很快熱戀,據說在余光中老家的楓樹上刻著YLM三個字母,Y是餘,L是love,M則是範我存的乳名咪咪。後來兩人在臺北登記結婚,那年余光中二十八歲,範我存二十五歲。從此相守六十一年,育有四個女兒,直至余光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