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紅海行動》真實嗎?」
「怎麼一直在陸上打了?」
網友和軍迷疑問紛紛。
2018年,著名軍旅作家黃傳會奉命採寫葉門撤僑的報告文學。 近日,《大國行動——中國海軍葉門撤僑》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今年適逢中國海軍成立七十周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本報特約黃傳會講述一個真實的葉門撤僑——
時在2018年春節。
以中國海軍葉門撤僑為背景的影片《紅海行動》,令國人熱血賁張,竟讓這個春節意外地變成了「中國海軍節」。
2015年3月26日至4月7日,中國海軍飛彈護衛艦臨沂艦、濰坊艦和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組成的第19批赴亞丁灣護航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緊急趕赴戰亂陡然升級的葉門共和國,撤離被困中外公民897人(含15國外國公民276人)。10天內,中國海軍編隊轉戰3國4港1島,遂行撤離任務5次,總航程5865海裡。
《紅海行動》真實嗎?有網民和軍迷發問:「片名《紅海行動》,怎麼一直在陸上打了?」「葉門撤僑時,並沒有發生海軍派遣蛟龍突擊隊去營救被恐怖組織控為人質的一名中國女性的事件。電影說的是哪次撤僑?」
玄虛火爆的現代影視技術,好萊塢大片式的高科技聲光電效,《紅海行動》畢竟只是一部100多分鐘的商業影片,它所講述的,也並非中國海軍葉門撤僑的真實故事。
寫一部真實的葉門撤僑的報告文學——儘管這是一次「命題作文」,但我欣然接受了。我一次次登上執行葉門撤僑任務的臨沂艦、濰坊艦和微山湖艦,深入到親歷那次軍事行動的將軍和士兵之中。多次採訪我國駐葉門、吉布地大使館和領事館的外交官,採訪從葉門撤離的公民們……
我採訪的第一個對象是一位叫阿美的姑娘。葉門撤僑前一周,她與閨蜜布藍萬裡迢迢前往葉門的索科特拉島旅遊。詎料,戰爭突然爆發,她們驚慌失措:「被扔在這麼個島子上,誰還會管咱們?」沒想到,兩天內,三位大使給她們來電詢問情況,安撫情緒。更沒想到的是,三天後,中國海軍一艘兩萬多噸的綜合遠洋補給艦,緊急馳援,接她們和島上的7名中國醫療隊員回國。阿美對我說:「『國家』、『公民』這兩個原本司空見慣的名詞,那時候聽起來卻感到特別的親切。」
採訪時任葉門大使田琦時,他感慨地說:「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居住國內亂、排華,我國政府組織了近20次的撤僑行動。葉門撤僑是最揚眉吐氣的一次。這次撤僑,我最大感受是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的軍隊強大了。」
2015年3月26日,正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我海軍第十九批護航編隊接到軍委聯指值班室通知:約有600至800名中國公民被困葉門,處境危險。我國政府已決定從葉門撤僑,第十九批護航編隊立即組織臨沂艦、濰坊艦和微山湖艦,向葉門亞丁港機動。
這是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武裝撤僑,第一次實戰背景下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意義重大,卻又困難重重。政策把握難:比如編隊如果遇到襲擊,什麼情況下可以開火反擊,反擊的範圍和程度如何掌控?在國外帶戰爭背景的港口執行任務,我們設置軍事管理區符不符合國際法的規定?特戰隊員和武裝艦員上岸能不能攜槍帶彈?艦艇操控難:臨沂艦和微山湖艦以前從未到過葉門,不熟悉航道和港口,港口有沒有拖船和引水員等等。
3月29日12時。中國駐亞丁總領事館電告護航編隊,臨沂艦進港事宜協調完畢,首批撤離的124人已經在亞丁港集結。經過一個小時高速航行,臨沂艦抵達亞丁港外。
碼頭離得越來越近了,曾經火熱繁忙的世界名港,此時卻顯得空空蕩蕩。為了萬無一失,領事館沒有向僑胞透露護航編隊參與撤僑行動。當望見桅杆上掛著五星紅旗,舷旁懸掛著「祖國派軍艦接親人們回家」大紅橫幅的臨沂艦時,人們激動萬分,齊聲高喊:「祖國萬歲!」「解放軍萬歲!」臨沂艦靠在2號泊位旁。旋梯剛剛架好,20名特戰隊員和武裝艦員立即衝向碼頭,快速布設內外相套的兩個警戒區域,由特戰隊員負責持槍警戒,把124名撤離人員牢牢地保護起來。安全區前立著一塊標牌,上面用英文寫著:這裡是中國海軍所設安全區,閒人勿進!
編隊指揮動情地對驚魂未定的同胞們說:「我們是中國海軍第十九批護航編隊,我們一定堅決執行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海軍下達的撤僑命令,迅速把你們撤至安全的地方,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同胞深陷險境!」
乘風破浪,當夜22時15分,臨沂艦靠上吉布地碼頭,順利轉移124名僑胞。
3月30日1時。濰坊艦緊急奔赴荷臺達港,撤離455名人員,這個數字是全艦員額的兩倍還多!
濰坊艦進港時,許多商船都驚慌地往外撤,只有中國海軍的這艘戰艦往裡衝。
當時艦上除了因為指揮、作戰、機要等原因必須保證外,騰出其餘251個鋪位供同胞們休息。夜裡,巴吉爾水泥廠項目部經理李連海上衛生間,經過通廊時,被眼前的一幕怔住了,禁不住熱淚盈眶。回到艙室,他叫醒身旁的工友:「大家起來,跟我出去看看……」
工友們疑惑地跟著李連海走了沒幾步,在通廊另一頭,他們看見這樣一幕:十幾位身穿作訓服的艦員,有的躺在涼蓆上,有的背靠艙壁和衣而眠……
同胞們讚嘆:不是所有的軍人都叫人民子弟兵,只有中國軍人才配得上這個光榮稱號!
4月2日,臨沂艦二進亞丁港,幫助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德國等10個申請國,撤離其222名公民。
臨沂艦成了一個小「聯合國」。為了讓外國公民吃得可口,後勤人員上網查閱了巴基斯坦、衣索比亞等國民眾的飲食習慣,最後定下了咖喱米飯、土豆燉牛肉等食品。
英國《每日郵報》評論: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動,表現出中國正在更多地參與全球人道主義救援工作,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愈發增強。《愛爾蘭時報》稱,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幫助外國公民在危機中撤離危險地區。
為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大國行動——中國海軍葉門撤僑》,我在深入部隊採訪時,有個突出的感覺:這支我原本比較熟悉的部隊,我原本比較熟悉的官兵,短短幾年間,變得陌生了。我之所以會感到陌生,是因為強軍目標一經提出,全軍上下聚焦備戰打仗,在浴火重生到氣貫長虹的徵途上,大跨步地前行。短短幾年,軍隊的面貌、官兵的素質,發生了質的飛躍——這種飛躍讓我耳目一新,振奮無比。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軍旅作家對這支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發出了各種調門的淺吟低唱或高吭吶喊,評論界將這類軍事文學稱為「農家軍歌」。面對當下波瀾壯闊的新軍事變革,連外國媒體都說「這是中國70年來最大的一次軍事改革」。壯士斷腕,換羽新生,將會演繹出多少精彩的活劇,碰撞出多少鮮活的故事,「農家軍歌」肯定譜寫新的篇章。
《大國行動》出版後,我將樣書寄給臨沂艦報務兵郭燕——書封上那位牽著小姑娘的手「回家」的女兵。郭燕給我發來簡訊:「哇塞,做夢都沒有想到我成了封面人物!」
我開玩笑說:「現在你是明星了!」
「我,明星?哈哈,我只不過是臨沂艦上一位最普通的女兵!」
話筒裡傳出郭燕伴著大海浪濤的笑聲……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