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中國電影倒退30年?我讓你好好看看30年前的電影有多拉風

2020-08-26 壹條電影

引子


「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30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


一個好段子需要具備的條件,上面這條,全有了:


言簡意賅、聚焦當下、以及打破某種刻板邏輯。


可這小小段子背後的情感力量,終究令人既好奇,又神往:


當我們在白日夢似的期待、中國電影業倒退30年時,我們到底在期待什麼?


是留名影史的作品?是;


是魅力四射的演員?是;


是才華橫溢的導演?是;


是百花齊放的環境?是。


可這就是全部了嗎?那時一定有某種情緒,某種氛圍,是我們現在沒有的、缺失的,及至最終,懷念的。


不偏不倚,當我們從2020回到30年前,仔細回看1990的諸多細節,答案似乎也清楚了:


那時的中國電影,一切都是新的。


1.

新王


1990年的「新王登基」,本是出乎多數香港人意料的。


從這年2月開始到年底,這個名叫周星馳的演員,每個月都有一部主演的新片公映。


1年,11部電影+1部電視劇,不同的導演,不同的演員,不同的類型。


相同的是,每一部新片,觀眾都爭相買票,入場觀看。


對這張臉,所有人不厭其煩。



直到9月19日,公映滿33天的《賭聖》,票房定格在4132萬港幣上。


香港的報章雜誌,終於坐不住了,開始對所謂「周星馳現象」大加分析。


熱潮還在繼續,到次年2月初,公映近兩個月的《賭俠》,票房也悄然滑過4000萬。


在這之前,香港電影還從未有過破4000萬的作品,直到90年——一年之內,兩破紀錄。


幾乎所有影評人都在問一句:


為什麼是周星馳?



有人說,是「九七情結」讓焦慮不安的港人尤其熱衷喜劇,於是順理成章地選擇了周星馳;


有人說,是周星馳那檔《430穿梭機》電視節目陪伴多年的一代人終於長大,20多歲的年輕人,從來都是電影市場的消費主力。


91年初,正在繼續向上的周星馳自己說:


我亂說,觀眾就是喜歡你啊,怎樣?沒得解釋。不過,我覺得這個原因不是那麼實在,或者有什麼理由,但我認為自己很看重『新』這個字,就是有沒有新意。


呀,我覺得觀眾是喜歡新的東西,同一個笑話,再好笑也好,聽過十次,你還會不會笑啊?你看,新意是多麼重要,尤其是喜劇裡面,我很希望不要重複以前的東西,有人做過,我希望有新的突破,新的橋段。


我能力範圍有限,我只是一個演員,就是在我能力範圍所能做的,提供一些新的東西,大家研究一下,就是,我注重『新意』兩個字。



那麼周星馳身上的新,又是什麼?


很多人迅速回答:無釐頭啊。


比如下面這樣的對白:


——喝什麼?

——你有什麼?

——我們什麼都有?

——五加皮、雙蒸、二十四味涼茶、豆漿混合,加一個龜蛋,攪拌均勻,再加一瓶墨汁,有沒有啊?

——有。

——全場一人一杯我請客。(悄悄)我自己要一杯柳橙汁。



——我有辦法知道他的下落,不知你相不相信我。

——我知我知,是天眼通。

——錯,(語調升高)是天~眼~通!


影評人舒琪當年的理解是:


所謂「無釐頭」,對我而言是一個ridiculous的方法而已。


整個過程,我們不去要求任何邏輯,傳統價值觀不再存在,是一種玩世不恭、近乎荒謬的態度。


現場性即興性是存在的,一如周星馳的演出,向老一輩的同行說:走開!


可周星馳自己又說,我拍戲,從來沒有什麼即興表演。


一切看似現場靈感的細節,從摔倒的姿勢,到對話結束前的語氣詞,都要提前排練、精準設計。



放在一周拍出一部電影的速食香港,這或許就是「新王登基」的原因。


周星馳的無釐頭,從來不是如《東成西就》那樣徹底癲狂的不管不顧——比起來,那才是不可複製的偶然為之。


他的電影,大多還是標準的三段式故事,唯有在小細節處,幾句對白、幾個動作,看似荒謬絕倫,卻好感升,又不影響核心敘事。


即便5年後,《大話西遊》從頭到腳地無釐頭了一把,但內核依舊傳統,甚至,還破天荒的動人。


可舒琪那句「前輩走開」,還是說對了。


新王到來,總要搭配著「舊王退位」,一切才顯得名正言順。


90年8月24日——就在《賭聖》公映一周後——許氏三兄弟的喜劇《新半斤八兩》公映。


2634萬港幣的票房,排在年度第三。



這部自我致敬的喜劇,是統領70、80年代喜劇之王許冠文,主導的作品最後一次進入年度票房前十。


於是,新舊之王統治了票房前三——交接的意味,很濃了。


好在,宗師退場,總還是體體面面的。


《新半斤八兩》,還是許冠文拿手的「市民喜劇」,極度自覺,又極盡算計,極致諷刺,主題貼合時代,知性且進取。



可終究,沉穩老辣的舊王,在後來者疾風驟雨的「新意」面前,還是拱手讓權。


第二年,在為華東水災籌集善款的群星之作《豪門夜宴》中,臨近結尾,餐桌上,29歲的周星馳和43歲的許冠文同時夾起一個雞頭,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許:這麼巧,你也喜歡吃雞屁股。

周:我不吃雞屁股的。

許:那你幹嘛夾著我的雞屁股?

周:這是雞頭好嗎,老友。

許:這是雞頭?那頭髮呢?

周:(指雞冠)頭頂上這不是頭髮是什麼?你說是屁股那這些又是什麼?

許:這是屁股,那當然這就是痔瘡了。

周:(松筷子)那對不起了,你吃吧。



一旁的黃炳耀和張學友,呆呆地看著兩位喜劇之王,做了一段看似即興、又十足無釐頭的對話。


我們似乎看到了舊王略顯無賴的倔強,又看到了新王自信滿滿的氣量。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


《賭聖》中,展露了一手特異功能的左頌星,徵服了街坊,第二天,吳君如扮演的芝女前來求助,開口就是一聲:


星爺!



最終,權杖交接,新王志得意滿,朝著肉眼可見的巔峰,大步邁進。


2.

新武俠


1990年,同樣的新舊交替,也發生在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武俠世界。


對比那邊廂,喜劇之王的體面與和氣,「新武俠」的誕生,竟帶著些許慘烈。


1988年初,徐克作為迷弟,力邀武俠電影開山宗師胡金銓復出,拍攝金庸小說《笑傲江湖》。


五年未拍戲的胡金銓很是感激,籌拍階段,事事親力親為。


可惜導演身體欠恙,且對於一晚上就寫出三十幾場戲、連軸轉不歇工的香港速度,很是不適。


同時,新舊之間的創作分歧,亦在所難免。


文人氣的胡金銓,遇上江湖氣的徐克,本以為是天雷勾地火,沒想卻成了正正得負。


據傳,對胡金銓的劇本,徐克連改14版仍不滿意,直至最終,不歡而散。



後來,徐克找來程小東和李惠民進行補拍,為了趕工,分七組用替身,不分晝夜地趕進度。


電影在90年4月5日,順利公映。


徐克堅持在導演欄署上胡金銓的名字,雖然成片中屬於胡的素材,只剩區區十幾個鏡頭。


電影如今回看,四不像的矛盾感尤甚,當年1605萬的票房也虧本無疑。


「新武俠電影開山之作」的名號,依舊硬氣響亮。


所謂成王敗寇,獨斷專權的徐克,以略顯慘烈的方式,從前輩手中接過這杆武俠大旗。



《笑傲江湖》的新派武俠,新在動作設計和影像氣質。


蕩劍式、破劍式的獨孤九劍,極致瀟灑,視覺酷炫,又足夠貼合原著,可謂完美詮釋賞心悅目。


這其中,譜唱《笑傲江湖》,才是真正的彪炳影史。


黃霑在《愛恨徐克》裡寫:


「徐克是個很有創意的人,但他真的日日新。以今天的我打到昨日的我,又以明日的我打到今日的我。」


但他又感激「暴君」徐克:


「我必須要講,自己是很多謝徐克的,我最好最流行的作品,幾乎都是和他吵鬧,給他迫,給他蹂躪才跑出來的。」



這首滄海一聲笑,在電影前後五次唱起,每一次,都是對意境的再升華。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曲洋劉正風自燃於海闊天空,在歌聲中灰飛煙滅;


林家染坊,令狐衝劍拔弩張之中彈琴歌唱,江湖豪情,暢快淋漓。


這是來自後浪的神來之筆,也是拍掉前浪的重重一擊。


以致於,幾個月後的《賭俠》,王晶立刻給周星馳設計一場戲,將這首歌拿來惡搞。



有人說,「滄海一聲笑」五個字,足以代表所有武俠電影的總和。


滄海一聲笑,或許是只屬於香港的豪氣幹雲。


而同一年,屬於內地的武俠電影,正在醞釀。


粗糲、渾厚、狂放、寫意。


次年5月,何平這部《雙旗鎮刀客》公映。這是一部幾乎沒有武打場面的武俠電影,形式感和批判性並駕齊驅。


「手起刀落,血光沖天。」



可這兩大開山,後續影響卻大相逕庭。


徐克的浪漫豪情,才剛剛開始,而內地武俠再迎高峰,卻要等到10年之後的張藝謀了。


3.

新文藝範兒


1990年12月14日晚上9點30分,《阿飛正傳》在香港大專會堂首映。


幕後的臺灣老闆鄧光榮,心虛著上臺:


本片現在仍然只有七本菲林到了大專會堂,第八、九本都在衝印中。等下要是電影中斷了,我恐怕只得請在場的主角們上來歌舞娛賓。


當然,這也證明了我們這部電影的製作是多麼嚴謹,力求盡善盡美。


12月26日,投資4000多萬的《阿飛正傳》草草下映,共收票房900萬。同一時間,放映《賭俠》的影廳,一票難求。


「蝕曬大本」,鄧光榮急火攻心,被送進醫院打點滴。出院後,自己的影之傑公司宣布倒閉,不再趟電影的渾水。


次年4月21日,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阿飛正傳》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最佳美術指導五項大獎。


導演王家衛上臺領獎,瘦瘦高高的他,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話:


「多謝鄧光榮先生,所有為《阿飛正傳》付出過努力的人,多謝。」



一邊是「拖稿大王」、「票房毒藥」,一邊是「電影天才」、「得獎專業戶」。


這就是王家衛帶給香港電影的新文藝範兒,也是獨屬於他個人的文藝範兒。


可也在這一年,先於王家衛的「舊文藝範兒」,同樣迎來豐收。


許鞍華的《客途秋恨》,嚴浩的《滾滾紅塵》。


後者在次年金馬獎上大出風頭,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林青霞)、最佳女配角(張曼玉)等八項大獎。


這一年年,新與舊,沒有取而代之,集體大放異彩。


許鞍華與嚴浩代表的香港新浪潮一代,熱衷宏大敘事,國讎家恨,融在愛情與親情中,娓娓道來地講一段悲涼往事。


《客途秋恨》


孤軍奮戰的王家衛,卻固執地走往另一個方向。


他的電影,從來無意於講一個曲折精彩的故事,他不關心娛樂,只在意表達。


拍《阿飛正傳》,王家衛沒有劇本,不畫分鏡,開拍前跟三大主演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聊故事,每個人聽到的版本都不一樣。


電影拍完公映,片場守了幾個月的梁朝偉發現自己被剪得只剩片尾的兩分多鐘(卻也成了影片的華彩段落);


劉德華戲份從原定的主角變成配角,只因王家衛太喜歡片場張國榮的表演,臨時拍板從客串加戲成主角。


而原以為這是一部槍戰愛情題材商業大片的老闆鄧光榮,在次年金像獎的慶功宴上,笑容勉強。



後來的許鞍華和嚴浩,仍然陸續有佳作問世。


後來的王家衛,索性自己開公司,92年與劉鎮偉成立澤東影業。他從未改變自己,依然是「拖稿大王」、「票房毒藥」,依然是「電影天才」、「得獎專業戶」。


好在,上天對固執的天才,和勤奮的匠人,同等寬容。


30年後,許鞍華與王家衛,依然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兩塊「遮羞布」。


而對某些人,《阿飛正傳》公映30年,卻還有著別樣的意義。


1960—1990—2020,這是時間的魅力,也是電影的魅力。


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4.

新演員


有人說,張曼玉對表演開竅,是在王家衛1988年的處女作《旺角卡門》。


1984年初出茅廬的《緣份》,1985年隨成龍《警察故事》走紅,到1987年與周潤發合演《精裝追女仔》,她一直詮釋了何為標準的「花瓶」。


《旺角卡門》中的張曼玉,還是稚嫩的花瓶模樣,面對導演即興拍片的方式,也頗為沒底。


但就在每日擔心「我的角色到底是怎樣的」提心弔膽中,她似乎學會了成為好演員的第一步:


收放自如。


結尾那場離別戲,如今回看,就是對上面四個字的精準詮釋。



88和89兩年,張曼玉每年都有超過10部新片公映。《不脫襪的人》和《人在紐約》分別讓她拿到金像影后和金馬影后,26歲成為雙金影后。


到90年,她放慢了拍片的速度,正式蛻變為一位「新演員」。


《阿飛正傳》《客途秋恨》《滾滾紅塵》《愛在別鄉的季節》《三人新世界》。


她是嬌嬌怯怯、內斂玲瓏的蘇麗珍;是試圖與母親和解的曉恩;是一出現就點亮整部電影的閨蜜月鳳;是偷渡海外生活艱辛的李紅。


……


《愛在別鄉的季節》


對張曼玉,1990年,是厚積薄發中的前者。


這些角色給她帶來一個金馬女配,和兩個金像獎女主女配提名,更重要的,讓她真正磨鍊成了一位技藝純熟的演員。


91年《阮玲玉》《雙城故事》,92年《新龍門客棧》,93年《青蛇》,再到96年《甜蜜蜜》,2000年《花樣年華》。


一個好演員,一個從花瓶蛻變而來的「新演員」,就該是張曼玉這樣。


1993年,她在拿到第二個金像獎影后時,對臺下說:


拿獎拿幾次,就學會一些事情。比如事後都會有很多人說,不應該她拿,以前我會介意,但是現在我學會到,獎在我手裡,你們講什麼,不關我事。


這是好演員的底氣,也是「新演員」的霸氣。


5.

新兩岸


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批准書》,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周南和英國駐華大使伊文思,分別代表中英政府交換批准書,並在互換批准書的證書上簽字。


這意味著,《中英聯合聲明》自當日起,宣告生效。


「九七情結」對港人的影響,在而後的十幾年裡,是深入骨髓的。


但在1990年,對「九七情結」的表現,終於在主流電影中開始變得立體起來。


《表姐,你好嘢!》


嘲諷大陸,幾乎是那個時代香港電影的標配動作。


土氣、窮酸、無知、不講文明,大抵如此。還有表姐、大圈仔這樣的特別稱呼。


比較極致無腦的呈現,比如周潤發梅豔芳主演的《公子多情》。


1990年,《賭聖》中周星馳飾演的左頌星,就是從大陸來香港找三叔的窮小子。


這個大陸人形象,卻也為後來的周星馳電影定下了某種基調:


他的角色,大都是有點小毛病、但內心良善的小人物。


到《表姐,你好嘢!》,這種陸港對比,被更鮮明地當做主題大書特書。


但這裡,也沒有對鄭裕玲飾演的大陸公安,做一邊倒式的挖苦和嘲諷。



她粗枝大葉,滿嘴口號,卻也膽大心細有擔當,且不乏女性愛美的小心思。


最精妙的處理,是她最後解決危機的辦法,那是典型的大陸思維,大陸觀眾看了,或許還會會心一笑。


而結尾國民黨老戰友搭救成功的安排,或許也有著超越歷史的巧思。


梁家輝飾演的香港警察,算是承載了主創想法的那個角色。


他尊重父親那輩人的信仰與堅持,也真誠接納大陸人的差異。


「大陸人、香港人、香港人,我們都是Chinese。」


這臺詞放在現在,意義與價值,似乎更大了。



這部喜劇在90年拿到超2000萬港幣的票房,排在當年票房榜第七。


而90年的票房榜第五,很多人或許猜不到:


程小東導演,李碧華編劇,張藝謀、鞏俐、于榮光主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


雖然80年代大陸與香港就開始了合拍片的合作,但如此體量與規格的合拍片,這是第一次。


電影這個關於穿越的愛情故事,如今來看,或許有些「天雷滾滾」。


但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次空前絕後的創作。



超前的故事,超強的香港幕後班底,更華麗的大陸演員陣容……


這樣的混搭與融合,因為只此一次,而更顯珍貴。


更包容、更開放、更不分彼此。


30年前,一切都看起來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


6.

「新新向榮」


1990年的中國電影,一切都是新的。


1990年,張國榮第一次拿到金像獎影帝(也是唯一一次),吳孟達第一次拿到金像獎男配(也是唯一一次)。


1990年,陳木勝導演處女作,拍出令人難忘的《天若有情》。


1990年,吳宇森拍出票房慘敗的《喋血街頭》,卻成為他個人電影中最有史詩氣質和個人表達的一部。



1990年,《倩女幽魂2》用最入木三分的政治隱喻,成就了徐克浪漫江湖之外,另一面極致的個人表達。


1990年,林正英改革了自己標誌性的殭屍片,《鬼咬鬼》加了洪金寶,《殭屍警察》更是將驅魔和警匪兩大類型合二為一。


1990年,謝飛導演、姜文主演的《本命年》拿到柏林銀熊。


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祿》是最早一批「感動中國」的電影。


1990年,馮小寧導演的《大氣層消失》,則是大陸科幻電影的先驅,也是一代中國觀眾的童年回憶。


而這三部大陸電影,也從作者電影、主旋律電影和商業類型電影三個層面,給後來者做出了標杆式的創作。



1990年,小虎隊和BEYOND正紅得發紫。


吳奇隆、蘇有朋和陳志朋主演電影《好小子之遊俠兒》,票房位列臺灣票房榜前十,這也是三人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的電影合作。


黃家駒、葉世榮、黃家強和黃貫中參演了周潤發、張艾嘉的電影《吉星拱照》,和黃百鳴的系列電影《開心鬼救開心鬼》。


這也是他們少有的集體電影演出。


《開心鬼救開心鬼》


1990年的中國電影,一切都是新的。


結語


當我們在懷念1990年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懷念什麼?


30年後再回望,這一年,其實遠比普遍認知要複雜得多。


1990年,既像是起飛前的蓄力:


臺灣電影在一年後,迎來李安的《推手》和楊德昌的《牯嶺街殺人事件》。


香港電影在兩年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巔峰。


票房前十星爺獨佔前五,第十名的《警察故事3》,票房3260萬,放在1990年直接躍升前三甲。


大陸電影則在四年後,到達如今再難以企及的高峰。


張藝謀《活著》、陳凱歌《霸王別姬》、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0年,又像是崩盤前的預兆:


所有表面的欣欣向榮和百花齊放,都缺乏工業體系的支撐,和成熟市場的保護。


跟風、粗製、審查、經濟下行、青黃不接、創造力萎縮…


1995年之後,從大陸到香港再到臺灣,中國電影,一蹶不振。


30年過去,我們懷念那個起飛之前、更是崩盤之前的1990,卻也忍不住去想:


中國電影,你的未來,又會是哪一個呢?


相關焦點

  • 倒退30年,中國電影有多敢拍?
    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有網友回覆:還有這等好事?30年前,中國電影是什麼樣子?今天,君君就帶大家回首那個「中國電影很牛B」的八九十年代。但你絕對無法想像,我們曾經的大熒幕的「尺度」有多大。
  • 看完《一生有你》,瞬間覺得中國電影倒退了30年
    看了《少年的你》覺得國產青春片進步了至少10年,看完《一生有你》,又覺得瞬間倒退了30年……電影本體真的不想多說什麼,所有你能想到的青春片的俗套,這裡全有:中年傷感,回憶青春,暗戀,追女,玩樂隊,因為一個女生而生出一個夢想,誤會,錯過,遺憾終生,各種美顏,雪中45度仰視天空……這些矯情自戀自作多情,只是證明歌手盧庚戌作為導演沒什麼思考更沒什麼訴求,四五十歲的人了,還活在過去,忘不了自己那點人生巔峰
  • 「我希望中國動畫倒退30年」
    投訴者認為動畫片的「價值導向有問題」。 看完網友對這件事的投票,坦白講,到底誰的「價值導向」有問題,還真不好說。只是苦了現在的孩子們,本來能看的動畫片就不多,質量也大都一般,結果現在連彩色酷炫點的視覺效果都沒得看了。其他行業都希望向前發展,但對於動畫,我卻希望能倒退二三十年,因為對於國產動畫行業來說,「倒退」反而是一種進步。
  • 30年前的那些中國電影,到底有多敢拍?
    那麼,當人們在懷念30年前的電影時,到底是在懷念什麼呢?在我看來,主要就是當時開放的文化環境和自由的創作氛圍。一方面,90年代,是內地電影走向國際的黃金年代。從1988到1999年,幾乎每一年,中國電影都能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拿到分量不小的獎項,並多次獲得最高獎。
  • 假如中國電影倒退十年,會是什麼樣子?
    作者 / 呂世明「真希望中國電影倒退十年。」可能你也看到過這類觀點。如果您極度「討厭」中國電影,面對被疫情重創的中國電影會滿是抱怨;但如果您非常熟悉中國電影,可能又會設想如果中國電影能回歸到十多年前將是多美好。
  • 疫情使中國電影倒退至三十年前?戴錦華:那時,中國電影面臨著哈姆雷特式選擇
    疫情肆虐、種族分裂、暴力橫行、大國摩擦、底層失業、經濟停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電影院關閉似乎是一件不那麼重要的事,但最近廣為流傳的一個關於中國電影的段子卻讓我們印象深刻,又無語嘆息。「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三十年前,80年代的末梢、90年代的伊始,那時的中國電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 「孝感,讓我好好看看你!」
    「孝感,讓我好好看看你!」昔日英雄撤離孝感人民以最高禮遇歡送今日「親人」歸來澴川大地以絕美姿態迎接他們說:孝感,讓我好好看看你!「現在有種過年回家的感覺」在原重慶援孝感市醫療救助組專家組成員、市中心醫院重症一隊支部副書記張雷看來,孝感處處有風景,這次最期待的就是看看孝感的人,看看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和戰鬥過的地方。
  • 10年籌備,30億投資:烏爾善《封神》能否拯救中國電影工業?
    這些觀望的國產大片有很多,除了原本定檔2020年春節檔的幾部大片之外,最受矚目的還有這部大片。號稱籌備10年,投資30億,中國電影工業的大考,中國大片最大豪賭。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對於中國電影工業,確實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電影工業這個東西,不是說有錢它就有了。2010年到2010年。這十年中國電影工業發展非常複雜。
  • 泡芙小姐,讓中國電影倒退20年
    兩部片子有著妙不可言的緣分,一時之間,竟然分辨不出,哪個更「吸引」人。雖然看起來荒誕,但其實,電影是有故事原型的,片尾還打了字幕——「本片原型男女主人公,現在幸福地生活在西安。」可為什麼一段現實中美好的愛情,到了電影中卻完全大變樣?導演張歆藝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我們——「製片人覺得我是一個相信愛情的人,認為我能拍這個故事。」
  • 30年前的環保電影《消失的大氣層》,如今主演安在?
    我們到底還是沒有擺脫先汙染後治理的這條老路,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我們的環保意識並不差,早在30年前,就曾經拍攝過一部關於環保的電影《消失的大氣層》。說實話,小時候看有一條狗叼著火把去引爆毒氣的時候,我哭了,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小夥伴。故事講述的是因為一起盜竊案,大量劇毒品洩漏,燒穿了某地區上空的大氣臭氧層,作為唯一獲悉此情況的人類,一個中國男孩在動物朋友的幫助下尋找洩漏源,並拯救全球生命。
  • 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30.6億美元,成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王爺說財經訊:周五(1 日),據《今 日俄羅斯》(RT)報導,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發生了巨變,因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中國電影票房總銷售額反超美國。報導稱:「這一趨勢甚至在新冠疫情之前就開始了,而且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 30年前,吳思遠對周星馳說:拍完這部電影,你就是影壇巨星
    30年前,吳思遠對周星馳說:拍完這部電影,你就是影壇巨星周星馳,中國人心目中的喜劇之王,現如今從星仔變成了星爺,但是他在熒幕中的星仔形象永遠不會改變,是中國電影史和喜劇史上的一座豐碑所有人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周星馳先生是如何從一名演員成長為巨星的,這很大程度取決於一部電影。早在30年前拍這部電影時,就有人對周星馳說,拍完這部電影,你就會變成下一個超級巨星。這部電影直到現在依然是周星馳系列的經典之作,其背後的故事請跟隨小編為您一一揭曉。
  • 30年前臨泉的小影被拐 30年後...
    30年前臨泉的小影被拐 30年後......這段回家路,她走了30年。30年前,6歲的小影跟隨父母到天津表演雜耍謀生,人群...
  • 誰還記得30年前經典愛情電影《人鬼情未了》?張子楓表示沒看過!
    看到此處,不得不感嘆,時間真是太快了,一轉眼《人鬼情未了》已經上映30周年了!也難怪今年剛滿19歲的張子楓表示沒看過了。現在,又有多少人會記得30年前的經典愛情電影《人鬼情未了》呢?也許,你沒看過電影,但你肯定聽過它的主題歌《Unchained Melody》,這首盪氣迴腸、旋律優美的音樂,通過《人鬼情未了》走進了中國觀眾的心!中國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好萊塢式奇幻愛情電影的魅力衝擊!
  • 30年前盜墓恐怖電影,至今熱評不斷,碾壓「名導」國產盜墓電影
    在國內以盜墓為題材的電影作品不在少數,暫且不論這幾年來的作品,回溯30年前,有一部盜墓題材的電影,可謂是紅極一。1990年的《天朝國庫之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No.2 電影好不好,全賴人設巧不巧影片中,主人公馬良(呂涼飾演)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資深考古學者,同樣也是一名極為愛國的有為青年,那個年代的電影,都是這種套路人設,不然還不得被罵死。
  • 這本十元店裡的相冊,讓我回到了30年前的好萊塢……
    不知道去年年底時《海上鋼琴師》重映大伙兒看了沒有,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好好坐在電影院裡看電影不過要是問哪位男星明明長得很帥,卻不修邊幅又十分接地氣的,那我雙手雙腳投基努·裡維斯。 你看,最左邊這小子像不像沒洗臉沒洗頭中午才睡醒的你,除了比你帥。
  • 30年後,人們回望電影《焦裕祿》
    正在此間舉辦的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當1990版電影《焦裕祿》重新放映,現場觀影的人們,悄悄抹起眼淚。  30年前,電影《焦裕祿》感動了無數的人,焦裕祿精神一直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理想信念而努力奮鬥著。  「他生動、集中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最高境界,這種精神不會過時,將被永遠傳承,激勵代代共產黨人親民愛民、艱苦奮鬥、求真務實、開拓進取。」92歲的老藝術家田華說。
  • 活動預告 9.30(明晚8.30)little電影室:70年前的超前之作——《哀樂中年》
    一代電影之王--石揮的真情演繹,更是這部電影值得細品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時光轉換,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再看這老舊的故事,相信也會給觀眾帶來很多反思與回味。生活於電影之中的呈現,總有種對鏡自審的感覺。願這部經典優秀的中國電影,會讓觀眾有回味與感悟吧。  精彩點評
  • 倒退32年,劉德華比你想像中還猛,27歲的他拍了10部電影
    早期的槍戰片,劇情也簡單,基本上就是幫派仇殺,你打我我打你,從頭打到尾。《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看看那時的莫少聰是有多紅,周星馳、張學友都給他演過配角,劉德華也一樣,他在這裡連自己的女朋友都跟著別人跑了。沒辦法,誰讓你不是男主角呢。
  • 平成30年,我心中的電影十佳
    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固然屹立在上世紀50和60年代,但平成這30年無疑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平成電影十佳。僅僅是拋磚引玉,相信你也有自己鍾愛的那十部。1《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2006年|導演:周防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