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
作者:燕妮 輕濁
來源:書單(ID:BookSelection
最近,很多人看到了一條非常魔幻的熱搜——「網友舉報動畫人物染髮」。
簡單說,就是有人投訴動畫片《菲夢少女2》,理由居然是片中人物的頭髮是彩色的,而且人物穿得花裡胡哨,還在舞臺上表演換裝。投訴者認為動畫片的「價值導向有問題」。
看完網友對這件事的投票,坦白講,到底誰的「價值導向」有問題,還真不好說。
只是苦了現在的孩子們,本來能看的動畫片就不多,質量也大都一般,結果現在連彩色酷炫點的視覺效果都沒得看了。
其他行業都希望向前發展,但對於動畫,我卻希望能倒退二三十年,因為對於國產動畫行業來說,「倒退」反而是一種進步。
80後、90後小時候看什麼動畫片?你一定可以脫口而出:《葫蘆兄弟》《黑貓警長》。
那是還沒有手機電腦的時代,暑假在家寫完作業,打開電視機,一定能聽到那首熟悉的旋律: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這部《葫蘆兄弟》只有短短13集,加起來兩個小時不到,記憶中它卻填滿了整個童年。
有個朋友說,小時候他特意去買了葫蘆娃的VCD回來,每天一刷,看了至少一百多遍。他說,這是他童年的儀式感——每天要去救一次爺爺。
葫蘆娃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爺爺被抓走以後,七個葫蘆兄弟各自身懷絕技,依次出馬送人頭,即將全軍覆沒之際,終於醒悟過來團戰的重要性,然後齊心協力,打倒了妖精。然而爺爺卻死於魔掌之下,再也救不回來了。
是的,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裡面的蛇精,奸詐狡猾,那張刀削斧劈般工整的倒三角形臉,更是成了那一代人的童年噩夢。
大名鼎鼎的「蛇精臉」,就是出自葫蘆娃。只是,那時我們都沒想到,童年噩夢蛇精臉,忽然一度成為整容模版和流行風潮。
即便如此,《葫蘆兄弟》仍然是一部經典的好動畫。1986年播出的《葫蘆兄弟》的劇情發展,和幾十年後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大片的故事發展模式,幾乎一致。
不僅角色能力的設定有趣,反派也有血有肉,智商在線。更重要的是,兒時的我們,能在其中學到勇氣、智慧、團結和孝順。
其實在那個好萊塢大片缺席的時代,我們早就看過國產動畫版的「復仇者聯盟」了。
其實不只是「復仇者聯盟」,早在30年前,國產動畫版的「美國隊長」,我們也都已經看過了。
沒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貓警長》。
這部動畫片只有短短五集,但那時黑貓警長的英姿簡直是刻在每一個小朋友的靈魂裡。
現在回頭想想,每集片頭裡黑貓警長的側臉回眸,每集片尾裡黑貓警長的連開四槍,簡直是孩子們心中「酷帥英雄」的代言人。
後來的國產動漫,為了討小孩子喜歡,總喜歡把人物塑造得呆萌逗趣。可愛固然可愛,但像黑貓警長這樣的兒時英雄,卻再也沒有了。
如今總在提倡,要弘揚正能量,在我看來,論警察正面形象塑造的深入人心,沒有一部國產作品,比得上這部30多年前的動畫片。
但與此同時,《黑貓警長》裡,也同樣有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第四集描述了兩隻螳螂歡樂熱鬧的婚禮,可新婚之夜後,螳螂丈夫就被吃掉了,而兇手就是螳螂妻子。
螳螂妻子講述了一番事情經過後,黑貓警長宣布,因為螳螂的習俗就是如此,母螳螂會在交配後吃掉公螳螂,所以母螳螂被無罪釋放。
記得當時看完,我嚇得晚上睡不著覺。雖然被嚇到,但還是滿心期盼著下一集的到來,同時也了解了一個關於螳螂的小知識。
只是,在第五集末尾的「請看下集」印出之後,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沒有等到那個「下集」的到來。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一對好朋友,快樂父子倆~」
相信很多人聽到這首主題曲時,都會不自覺地唱出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部25年前的經典動畫,大家實在是太熟悉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大頭兒子尿床那集裡,小頭爸爸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尿床後,都會很生氣,「我昨天都跟他說過,半夜記得上廁所,他就是不聽。」
其實小孩子尿床,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怕尿床,太緊張」。
所以小頭爸爸選擇了一種輕鬆的方式,他把尿溼的地方畫成一隻大象,然後跟兒子說:「爸爸小時候也尿床,還尿過老虎呢!」
這樣不僅化解了孩子內心的緊張情緒,還增進了父子感情。
除此之外,動畫片裡還有倡導愛護動物,「收養鴿子要得到它主人的同意」,講究用餐禮儀,「不能故意為難服務員」,睡前有儀式感,「兒子要給爸爸五個吻」……這些內容非常日常又有趣。
而且,這部動畫片中的父子關係,幾乎是我們所有人嚮往的——父親不再不苟言笑,而是可以像朋友一樣與孩子相處,孩子開個小玩笑、搞個惡作劇也不會擔心被打。
就像主題曲中唱的那樣,「一對好朋友,快樂父子倆。」
如果說《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是一部和諧的家庭劇,那麼,同時期的另一個動畫,就是部科普劇。
2017年,科學家曾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
這個消息公布時,大家紛紛表示:「引力波是啥?」「每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不懂了。」
其實,早在12年前,有部國產動畫就科普過這個問題,那就是被很多人稱為「科學啟蒙」的長篇動畫——《藍貓淘氣三千問》。
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放學後跑到電視機前,等著藍貓出來的激動心情——因為每看完一集,我都能知道一個新知識,然後就可以跑去跟沒看過的同學吹牛:
你知道太陽為什麼會發光嗎?
你知道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嗎?
你知道為什麼胃不會把自己消化嗎?
總之,特別有成就感。動畫裡星際大戰的片段,是很多人的科幻啟蒙。片尾的互動方式,比如有獎競猜、回復觀眾來信,更是被很多節目模仿。
它創造了當時國漫的很多紀錄,在鼎盛時期,全國有1000多家電視臺在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4000多集的片長,也曾創下吉尼斯紀錄。
雖然現在回看,這部動畫在製作上有些粗糙,情節也略顯生硬,但是這些缺點都無法掩蓋它在科普上的巨大貢獻。
它讓很多人相信,「只要你愛學愛問愛動腦,天地間奇妙的問題你全明了。」
我們如此懷念二三十年前的動畫片,並不意味著近幾年沒有優秀的動畫作品,只是跟原來那種百花齊放的狀態相比,現在優秀的國產動畫,確實還是太少了。
所以每出現一部及格線以上的動畫作品時,大家都非常驚喜,紛紛安利。
當我們給某部作品冠上「國漫之光」的帽子時,背後反映出的,其實是整個行業的衰落。
2003年,我們拍出了集神話、童話、傳奇於一身的《哪吒傳奇》,劇中的每個角色都立體而飽滿。
這裡的哪吒,不再是只會惹事的「熊孩子」。他頑皮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善良的心,他在成長中學會了體諒他人,學會了愛與被愛,也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小哪吒。
然而兩年後,《喜羊羊與灰太狼》就佔據了各大電視臺的動畫時間……好吧,雖然情節有些幼稚,但好歹也有些現實諷刺意義。
2013年之後,就是《熊出沒》的天下了,從這部劇的人物形象設計來看,我很難相信這是近十年動畫作品的審美:
三位主角的長相都非常一言難盡,雖然熊這種動物算不上「可愛」,但畫成這麼醜,也確實不太容易。
拋開角色的外表,更重要的是,這部劇沒有什麼內涵可言,劇情也非常單調,無非就是能不能砍到樹,全片唯一的笑點,可能就是看「光頭強」花式出醜。
這種程度的笑點,其實挺低級的。
其實,動畫製作者們自己也知道,幾十年前湧現的那一波國產動漫,是不可複製的巔峰。既然巔峰已經在那兒了,自己又弄不出什麼真正的好作品。怎麼辦?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炒冷飯。
2016到2018年,《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和《葫蘆兄弟》都相繼推出新版,讓我們看著舊版長大的這一代人,有了一種「是不是要重溫童年」的錯覺。
是的,僅僅是錯覺。
在豆瓣上,《葫蘆兄弟》評分9.0,《新葫蘆兄弟》評分3.9;《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評分7.9,而《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評分3.8。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網友是因為不想自己童年被毀,故意把分往低了打嗎?還真不是。
其實,對比下畫風就知道了。
不是十級的美顏磨皮,就是劣質flash動畫效果,劇情上也變得越來越低幼,你再也無法在其中看到小孩子能感受到的那種勇氣和愛,能看到的只有插科打諢和無聊又無趣的搞笑。
為什麼時代發展了30年,好電影越來越多,國漫電影都越拍越好,給小孩看的動畫劇集卻越來越差了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畫的製作人,再也不把看動畫的孩子當人看,而是把他們當鈔票看。
兒童向的動畫動輒幾百集,中間注滿水,沒有了寓教於樂,沒有了快樂童年,這些動畫的製作者們,只想要用最反智的段子吸引小孩,自己掙到錢,就滿足了。
我想,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們懷念30年前的國產動畫。
那時候的動畫片,是真心在講好一個故事,塑造一些人物,傳達一種情感。有些情感,小時候看得朦朦朧朧,只覺得有趣,但長大以後回味,我們能知道,那叫正義、勇氣、善良。
就像《葫蘆兄弟》的導演胡進慶所言:「一部好的動畫片,應該有趣、驚險、幽默,但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內涵。」
我們看著這樣的動畫片成長,小時候覺得只是消磨時間而已,其實它們已經悄悄融入我們的價值觀裡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實在是最幸福的事情。
反觀現在,一群製作動畫給孩子看的人,卻根本不在乎孩子,也不懂什麼是愛和勇氣,更沒有任何童心可言。在他們眼裡,或許動畫與孩子,只是產品與受眾的關係而已。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還有比這更可悲的事嗎?
本文轉載自一個推薦好書的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由來自《南方周末》、《新京報》等媒體的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提升自己,通過讀書變得更好。
沈夢辰和吳昕你選誰?杜海濤的回答亮了……
李佳琦上「特殊」名單,評論區留下1000句嘲諷:「就你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