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海工裝備市場潛力大!我國海上風電10年內將超過50GW!

2020-12-23 世紀新能源網

今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

太陽能

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約1200GW)以上。

風電和

光伏

將是未來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形式,風電因為能部署到海上,因而市場前景更加廣闊。SinorigOffshore根據2030年風電和光伏的裝機容量比例以及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比例預測2030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規模將超過50GW。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中國風電裝機和光伏發電裝機同為2.23億千瓦(約223GW),合計446GW。目前我國風電和光伏的裝機比例為50:50,假定未來10年風電和光伏的成本降低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裝機比例也保持一致,即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和光伏裝機容量平分754GW(1200GW的2030年目標減去現有的風電223GW和光伏223GW)的增量,即中國未來10年風電和光伏的增量均為377GW。

目前海上風電隨著風機和風場大型化趨勢,度電成本正在迅速降低,而光伏海工技術目前還不成熟,光伏目前主要應用在陸地,內河水庫項目也不多。光伏發電無法部署在海上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惡劣,目前所有海上光伏的研究基本均在海況良好的海域。

根據風電佔可再生能源比例為50%的情況判斷,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在2030年超過600GW,而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陸上+海上)裝機容量為230GW左右(國家能源局今年9月數據為223GW,SinorigOffshore預計2020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30GW),也就是說,未來10年的增量將超過370GW,平均每年的增量約為37GW。

在國家發改委的補貼政策下,SinorigOffshore預計今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7GW,與國際風電研究諮詢機構伍德麥肯茲的預測基本一致。

2020年底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將達到10GW,到2030年,SinorigOffshore預計我國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將超過50GW,而之前伍德麥肯茲的對中國市場到2030年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的預測為40GW。SinorigOffshore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最新規劃和發展目標所推導出的數據比伍德麥肯茲高出10GW。

在廣闊的市場增量環境下,隨著中國風電海工裝備將向大型化發展,國內風電海工裝備市場潛力大。


中國海上風電2030市場規模展望

中國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將從2020年底的10GW增加到2030年的50GW,未來發展空間大。目前陸地風電裝機容量遠高於海上風電,10年後海上風電裝機佔所有風電的比例將提升。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在風電和光伏在未來10年平分秋色的情況下,SinorigOffshore預計2030年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將達到628GW,其中絕大部分為陸地風電,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51GW,陸地風電裝機總量為577GW。

我國未來10年陸地和海上風電的年均增長量約為35-40GW,其中大部分為陸地風電的增量,但海上風電的年裝機增長額將從目前的3.7GW(強補貼環境下)增長到2030年的5GW左右。

目前國內風電安裝平臺主要分為浮吊(起重船)、坐底式風電安裝船、非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船和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船。根據SinorigOffshore風電海工裝備中國區資料庫,目前中國海域在運營風電安裝船32座,其中2020年交付9座,目前在建7座,風電安裝船已經大大增加。

一般而言,一座風電安裝船安裝一座風機的時間受天氣影響為2-5天,但實際上風電安裝船還要安裝過渡段、打樁等作業,中國風電安裝船實際每年最多能安裝的風機平均數量在30臺左右。

根據CWEA數據,2019年海上風電裝機數量為588臺,裝機總容量共2493MW,平均每颱風機容量為4.2GW。2019年在運營的風電安裝船數量為21座。

根據一座風電安裝船一年30颱風機的安裝量以及目前風電安裝船在建數量,預計2021年參與建設的風電安裝船數量為35座。預計2021年海上風電單機平均容量將從2019年的4.2MW增長到4.5MW,得到2021年的海上風電安裝能力為4.7GW,考慮到補貼將取消,市場將吸引更多非專業的安裝船搶裝,預計2021年實際裝機量將達到5.3GW。

值得注意的是,受國家補貼退坡影響,2020和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明顯偏高,預計將分別達到3.7GW和5.3GW。

也就是說,國家目前的補貼政策將海上發電發展速度短期內快速提升至10年後的水平,刺激行業在未來10年保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

目前中國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在4-4.5MW左右,而歐洲目前最大的風機已經做到13MW,國內的上海電氣和明陽智能也已經開始安裝7MW和更大的海上風機,現有風電安裝船中的部分將無法滿足安裝條件,未來10年的風電安裝船將向大型化、高效化趨勢發展。

預計到2025年後,中國市場將需要更多的適應超過7MW風機安裝的高效風電安裝船、打樁船、運維船等其他裝備,SinorigOffshore將在即將發布的《全球風電海工裝備供需2021-2025展望報告》分不同情景展望,把全球風電海工裝備市場分為歐洲市場、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對各個市場的海工裝備需求進行研判和展望。

結合我國總體風電的2030年發展目標,預計我國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將持續穩定上升,但短期內受補貼退坡影響大。

國家補貼退坡後,預計地方補貼將繼續維持一段時間,預計2022年海上新增裝機容量將回到2018-2019年的水平,然後行業將伴隨風機風場大型化趨勢繼續降低成本,每年海上風電新增儲量將在2025年左右增加到4GW左右,然後在2030年上升到5GW左右。

影響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比例的因素

大型風機技術

大型葉片技術

遠距離傳輸技術

光伏組件的效率和成本

風電和光伏兩大可再生能源是未來所有可再生能源最有前景的兩大能源,兩種能源也將在未來長期持續競爭。競爭的主要方式可簡單理解為成本下降曲線。

根據可再生能源分析機構Irena數據統計,過去10年光伏發電和集中式太陽能電站的度電成本下降速度非常快,光伏發電從2010年的0.378美元每度降低到0.068美元每度,成本下降曲線最陡峭,集中式太陽能發電也類似。

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從2010年的0.16美元降低到2019年的0.115美元,陸上風電類似,從0.086美元降低到0.053美元。

光伏和風電的技術進步速度快慢具有較大不可預知性,過去10年光伏成本快速降低,但不代表未來10年光伏成本還能保持類似的成本降低幅度。

影響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比例的因素

影響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比例的還是成本。首先,從油氣行業類比,全球海洋油氣工業已經發展了大約70年,但陸地油氣產量還是主流,目前陸地油氣產量和海洋油氣產量的比例約為7:3。海上風電主要和煤電和天然氣發電競爭,如果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低於煤電,那將毫無疑問的大量替代。我國的海上風力資源好,有利於海上風電發展。

圖片根據國家發改委對我國陸地和海上風力資源的測定,我國海上風力資源豐富。我國海岸線長約一萬八千多千米,島嶼六千多個,相對於陸地,我國近海風能資源更為豐富。根據中國氣象局近期對我國風能資源的詳查和評價結果,我國近海100米高度層5~25米水深區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約為2 億千瓦,5~50米水深區約為5億千瓦。

風力發電最關鍵的因素就風的大小,而海上風況普遍優於陸上,離岸10千米的海上風速通常比沿岸要高出20%。風機的發電功率與風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因而同等條件下海上風力機的年發電量能比陸上高70%。同時海上很少有靜風期,因此風力機的發電時間更長。通常來說, 陸上風力機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大約是2000小時,而海上風力機往往能達到3000多小時。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國風電裝機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海上風電份額逐步...
    2019年中國風電發電大幅增長到4057億千瓦時,增長率高達10.85%;2020年上半年,全國風電發電量為237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91%。風電裝機容量逐年增長。據統計,2019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21005萬千瓦。2020年上半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21675萬千瓦,其中新增風電併網裝機容量632萬千瓦。
  • 風電板塊10大概念股價值解析
    (1)公司計劃收購平山重工,增強風塔重要零配件——法蘭的供應穩定性,提高綜合競爭力;(2)公司負債率較低,貨幣資金充沛,涉足風電場開發以此促進產品銷售貢獻盈利;(3)公司通過新設和收購在歐洲、印度設立產生產基地,有利於減少運輸成本,進一步開拓當地市場,鞏固出口優勢;(4)「3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塔架建設」募投項目順利投入試生產,預計年內可為客戶提供海上風塔產品和服務。
  • 海上風電塔筒最新紀錄:高84米、重450噸、直徑7.5米!紀錄改寫者...
    2019年8月19日,我國海上風電的超級工程——三峽陽西沙扒300MW海上風電場首套單樁塔筒正式下線。高84米,重450噸,直徑長達7.5米的塔筒創造了國內最大直徑海上風電塔筒製造的新紀錄,也為我國海上風電裝備製造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海上風電...
    風電作為清潔能源備受各國關注,近年來,我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風電市場之一,風電裝機量和風力發電量逐年增長,棄風問題逐漸改善。近年來,隨著國家風電價格調整和補貼政策的變動,海上風電項目進入搶裝階段。
  • 看國家電投能源科技工程海上風電發展之路
    2020年2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僅用了8個月時間,能源科技工程「海風人」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搶裝潮」的雙重考驗,於2020年10月就完成首批風機併網發電任務,同時在海上風電人才隊伍建設、管理標準體系創建、管理工具研發與應用、海上風電工程建設邏輯甄別、施工運維檢修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以堅定的戰略定力和超強的行動力,用驚人的毅力、速度和科學的舉措,踏踏實實地走好了海上風電專業化建設道路上的每一步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108米長的B108大葉片;與燃煤發電比較,一颱風機全生命周期大約可減排140萬噸二氧化碳;與歌美颯上一代風機相比,年發電量可增加25%;發電機艙重500噸,更輕便,可降低下部承載基礎的材料和運輸成本;樣機有望在2021年準備就緒,2024年正式商用
  • 海上風電單樁在漳州港交付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4日電 (許小燕 曾宇欣)10月3日12時12分,一根重908噸、直徑7米、長達69米的「巨無霸」鋼圓筒成功在漳州招銀港區被裝載上船,通過貨輪,它將運往徐聞海上風電工程項目進行安裝。
  • 日本艱難重啟海上風電
    事實上,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政府曾多次表示將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但時至今日才重新開啟海上風電招標,不禁令業界質疑,日本海上風電產業能否真的藉此迎來轉機。從資源稟賦上來說,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海上風電完全可以成為日本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由於受限於近海資源,瞄準遠海、深海區域的浮式海上風電應該是日本的「首選」。國際能源署(IEA)曾有統計表明,如果浮式海上風電技術發展成熟,日本海上風電資源的潛力甚至能夠滿足日本全部的能源需求。
  • 十年裡程碑 華銳風電推動中國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
    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是我國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也是亞洲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一期工程採用華銳風電生產的34臺SL3000/90離岸型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2萬千瓦。2009年3月20日機組開始吊裝,於2010年6月8日全部完成安裝調試、併網發電,2010年8月31日全部完成風電機組試運行考核驗收,投入商業運營。
  • 平價趨勢下風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機遇與策略
    因此,從能源安全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未來我國能源領域一項不可忽視的舉措。 2.電源結構優化,風電潛力較大 受政策導向影響,「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穩步提升。4.風電市場待開發空間較大 從往期的發展情況看,截至2019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已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國新增併網裝機2574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2376萬千瓦、海上風電新增裝機198萬千瓦),當年投資也較上年增長82%;而平均棄風率已從2011年的16.23%下降到4%,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2082小時,雲南(2808小時)、福建(2639小時)、四川
  • ​日本提升海上風電目標:2030年10GW,2040年30~45GW
    12月15日,日本政府澄清說,日本將力爭到2040年將海上風電裝機目標提升到30-45GW。據透露,日本政府將首先在2030年之前將裝機容量提高到10GW,這相當於10個核反應堆的總裝機容量。在電價方面,日本透露到2030-2045年,使用固定基礎海上風電其發電成本將降到每千瓦時8-9日元,或相當於歐洲的水平。作為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海上風發將成為實現日本政府提出的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淨零的關鍵。
  • 禾望電氣亮相中國海上風電大會
    禾望電氣亮相中國海上風電大會,智慧變流助力海上風電揚帆遠航  12月10日,「2020第五屆中國海上風電大會」在廣東汕頭召開。
  • 日本海上風電達成裡程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2月15日,在日本政府-行業海上風電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各方就日本海上風電遠期目標達成共識:2030年完成10GW,2040年完成30~45GW。會上,還根據戰略目標討論了許多細節問題,為未來日本海上風電的發展方向定下了基調——在2035年前降低8~9日元/千瓦時淨髮電成本;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將參與其中,以確保高效、公平、透明的海上風電招標,並推動高壓直流輸電在海上風電的應用研究;
  • 海上風電單位千瓦造價仍然居高不下 距離平價風電還任重道遠
    海上風機的技術挑戰-如何應對風機變大從技術上而言,海上風電的主要裝備-風機面臨挑戰巨大。根據行業專家統計,有四個大:  一個是大葉片,大葉輪直徑的葉片輕量化,生產工藝難度等問題突出,目前尚未得到批量的解決,短期內是個大問題;  一個是大型軸承的問題,載荷加大,尺寸越來越大,製造工藝和加工難度加大,壽命評估周期存在不確定性;  一個是大功率變流器:如何解決海上大功率的可靠性問題,以及平臺機型的容量冗餘問題  一個是大功率傳動及發電機
  • 全球漂浮式風電項目匯總及我國漂浮式風機發展現狀
    導讀漂浮式風機的概念從誕生以來,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技術逐漸趨於成熟,現已逐步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研究和應用。本文盤點了全球漂浮式風電項目,並重點梳理了我國漂浮式風機發展現狀。漂浮式風機機型選擇上,西門子和維斯塔斯的風機佔有優勢,基本與海上固定式風機的市場佔有率一致,說明海上風機市場的壟斷趨勢加大。
  • 《山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9-2035)》新進展!涉41個風場
    2018年9月,《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指出,培育壯大海上風電製造與應用產業集群:以青島、煙臺、東營、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市為重點,圍繞海洋強省戰略組織實施和「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規劃建設,加快推進6兆瓦、8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製及使用,帶動相關配套裝備產業發展,建設高端海上風電裝備製造基地。
  • 風電行業需求旺盛,華伍股份淨利同比預增逾九成
    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受風電行業需求旺盛促進,公司風電業務快速增長,公司預計在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來風電新能源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報告期內,軍工業務穩步推進,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擴建軍工產能規模的力度,加快軍工業務發展步伐。
  • 三峽集團上海院技術引領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
    上海院成立於1954年,隸屬世界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這個迎著新中國的曙光誕生的老牌設計院,從規劃設計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起步,在行業內創造了多個首個、第一,為中國電力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 國內首座12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振江號」首吊成功!
    此次圓滿完成任務,證明「振江號」是經得起實戰檢驗的風電重器,彰顯振江股份在運維領域的實力和雄心,為風電行業的發展不斷貢獻力量,助力中國海上風電場的安裝運維走向專業化、高端化。
  • 亞馬遜與Ørsted籤署歐洲最大海上風電PPA
    CPPA與位於Borkum Riffgrund 3上的亞馬遜合作將推動這一突破性的零補貼項目向實現這一目標邁進一步,該項目將為德國的綠色轉型提供大量清潔電力。德國對Ørsted仍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其最近的決定是到2040年擁有40GW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