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系晶片在華收縮:大廠急備貨、小廠受波及,國產替代機會來了嗎?)
2020年年中,一些進口晶片經銷商察覺到美國晶片大廠德州儀器(TI)正接連取消其在中國代理商。TI是美國模擬晶片大廠,在2019年他們通過代理商、經銷商向中國銷售了數十億美元的晶片產品,主流的終端用戶是整車廠和手機廠商。
經銷商也從另一家美系晶片美光科技(Micron)的代理商處聽聞了物料短缺、晶片不夠的消息。美光科技是存儲器晶片的寡頭之一,壟斷全球1/4的產能,存儲器晶片也是智慧型手機的關鍵部件。
一時間,兩大美系晶片巨頭均在中國出現收縮跡象。經濟觀察報以郵件的形式向TI求證代理商取消的原因,至截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一些手機廠商已開始未雨綢繆進行大規模提前採購,有的手機廠商已經提前囤了3年的用量。這種集中採購無疑進一步推高了市場稀缺的程度,對於產業終端的使用者而言,相關晶片變得更難獲得了,也更貴了。
如同原油一樣,半導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全球每年晶片產量中,四分之三流入中國,而在工業、汽車領域,美系晶片公司供應著一半以上的產能,這種忽然出現的收縮讓相關企業正在面臨陣痛期。
相較於頭部科技企業面臨的顯著衝擊,這種緩慢而尚不知因的收縮更多地波及了中小科技企業,受制於資金、渠道等多種因素,這些企業不受供應鏈青睞,也難以進行大量囤貨。
陣痛期還將持續。晶片從流片到最終成品需要數月,終端設備目前消化的還是4-6個月前的產品,當下的市場變化會進一步在4-6個月後傳遞過來,但機遇也在孕育之中,與7納米晶片等類別不同的是,正在出現拿貨困難的美系晶片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依然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相關晶片,或者可以在本土找到替代品。
一些此前被頻頻拒之門外的本土晶片企業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客戶,美系晶片的收縮之時,無疑給這些企業一次被市場驗證的機遇,伴隨著政策的推動,中國部分晶片的國產化或許將會進入一個黃金時期。
美系收縮
TI取消其國內的代理商並非從今年開始。晶片經銷商孫振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2019年7-8月,TI就一連取消了數家代理商,在當時的半導體圈內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前所未有的現象」,孫振祥是深圳市虞達美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公司是進口晶片的二級分銷商,上遊從代理商——經過原廠授權認證的一級分銷商者——採購晶片,下遊再銷售給手機、智能音箱等整機廠商。
起初孫振祥和同行的判斷是,整體行情仍然是好的,只是原廠改變了渠道戰略,將更多業務直面終端廠商。2019年來電子元器件利潤率一直在下降,這也造成了原廠和分銷商之間的緊張關係,經銷商們普遍開始囤貨。
直到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孫振祥發現,幾乎已經很難在大陸地區找到TI的代理商,他認識的TI代理商基本全都被取消了代理資格。
TI是美國模擬晶片大廠,過去一年向亞洲出口86億美元晶片產品, 其大部分晶片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進入大陸,再經由代理商、經銷商抵達終端:以汽車和工業應用為主,有部分手機市場。
而孫振祥的另一部分業務,內存晶片拿貨也一直不順利,該晶片主要由美國美光公司供應。
「年中開始,美光的代理商總說沒有貨,並且第一次給出了很多限制條例,包括拿貨流程、供應廠商、採購晶片是否涉及軍工、5G等關鍵領域」,孫振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長期從TI經銷商處採購電源晶片的中小科技企業主陳康(化名)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他明顯感覺到最近一段時間,晶片價格更高、供貨速度更慢,在涉及敏感晶片方面,還要對採購者進行相關背景審核。
晶片漲價
中國進口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晶片,根據2019年數據,全球半導體收入4183億美元,中國進口額3040億美元,而銷量位於全球前十的半導體公司中,英特爾、美光科技、博通、高通、德州儀器,一半是美國企業。中國的消費電子企業正對美系形成進口依賴。而在工業、汽車領域,美系晶片公司也供應著一半以上的產能。
作為電子元器件中的高價值產品,晶片一直處於交替出現的漲跌循環之中,價格波動劇烈,且不透明。一方面,這是由少數者掌控大額市場份額的格局決定的,另一方面,國外原廠產出的內存,要經海關、代理商、分銷商、配套商,最終流向手機廠商,每一環吃掉的利潤,都會落到終端企業和消費者身上。
尤其晶片代理,一直有一些操盤手,他們主要在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完成交易,選擇將某幾種進口晶片當成期貨來炒。晶片供需之間的微妙變化,容易導致整機廠商物料成本的劇烈波動。
美系半導體收縮,頭部企業特別是手機企業開始大量採購晶片。經濟觀察報自經銷商處獲悉,多家手機企業正大量向美國大廠採購晶片及相關物料。
朵唯集團副總裁張明楚發現,今年年中,一些其他手機大廠開始囤晶片,孫振祥也發現,晶片囤貨的正常周期是4-6個月,有企業甚至提前備了3年的晶片。對於手機囤貨的現象,張明楚認為,主要是人為因素過多,企業的預期不太樂觀。
在供應收縮的情況下,市場的大量囤積必然會推高晶片的價格。張明楚發現,近期手機晶片價格又出現上漲,在採購上,已經出現一些價高、緊俏的現象,不過大部分物料的漲價幅度在正常範圍內。張明楚推斷,目前漲價也許是其他晶片產能被擠壓造成的。
北京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表示,原本2020年相比去年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疫情降低了行業景氣度。目前,或許是對於未來中美關係變化不確定的預期,加大了終端廠商囤貨的力度,造成了行業景氣度出現虛高的可能性。
餘波蕩漾
聚光燈下的晶片困局往往聚焦的是中國的頭部科技企業,但面對不確定性,大廠尚可通過直採、囤貨,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而眾多以晶片為基礎的中小科技企業,既難受到供應鏈的青睞,又對價格更為敏感,因此被供應鏈的擺動所波及。
突然緊俏的晶片讓陳康有點措手不及,此前的拿貨渠道幾乎消失,前段時間陳康為了搶購5萬片晶片花費了很大精力,但最後依然只拿到3萬片,這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經歷。
眼球追蹤技術公司七鑫易維聯合創始人彭凡對記者表示,在晶片供應商的選擇上,VR企業開始對外部環境變得敏感。雖然目前影響目前還未能明顯顯現,但仍舊不能小覷。
「CPU、GPU是VR的核心晶片,而這類晶片目前主流仍然是國外產品,如高通、Intel、NVIDIA等,一旦像高通等公司的核心晶片受到控制,將會給VR行業帶來很大衝擊」,彭凡認為VR企業應該調整方向,儘量避開一些「高危區」。
僅就TI和美光兩家公司收縮業務,在當下對消費電子影響不大。就手機來看,普遍對兩家公司依賴程度不高,晶片中高成本的有CPU、基帶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和內存晶片,這些元器件合計佔據手機成本30-40%。而TI的手機晶片以傳感器為主,並不在此之列,且有部分國貨可替代。美光的大容量存儲晶片是關鍵器件,但美光產能只佔1/4,手機廠商還可將訂單轉移到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公司。
張明楚擔憂的是這種收縮會進一步擴大,「高通也是美國企業,大家擔心的是,下一個被取消的代理商會不會是高通的」。多家國產手機品牌長期採購高通的通用晶片,儘管聯發科、紫光展銳也能供應通用晶片,但在中高端產品上,手機廠商暫無備選。
選擇囤貨,還是保守備貨?手機廠商進入兩難境地。張明楚分析,選擇保守備貨的話,無論當前漲價、物料短缺、代理商取締,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手機廠商可能會面臨貨源短缺的風險,但如果選擇囤貨,企業會面臨與新型號手機無法適配、積壓庫存的問題。
正當其時
陳康的解決方法是自研晶片,他所從事的領域對於晶片的技術要求並非最前沿,目前國內的設計、代工能力都可以滿足。
在此次收縮態勢出現以前,陳康就已經開始與相關企業合作進行晶片的設計,經過兩年的設計,目前已經可以進入代工出片的階段,最終的成本將會比進口要低70%左右。「找代工廠的時候,我們有兩個選項,一個是臺積電,一個是大陸的代工廠,我們選擇了後者」。
儘管美系晶片採購難度在增加,但其中相當一部分領域並非不可替代,一些企業早已經在節點上布局,等待機會的到來。北京久好電子CEO劉衛東的公司從2014年開始研發傳感器信號調理晶片,產品對標TI,從臺積電、中芯國際採購流片,下遊面向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推銷。國內車廠規模較大,晶片公司和車廠中間需要零部件商或模組商來供應,形成一個鏈條。
公司從5年前開始找客戶,器件屢次被企業拒之門外,對方的理由往往是,「暫時不需要國產晶片」。
但在2018年到現在,情形開始變化了,目前久好電子已經陸陸續續開始進入到一些大車企客戶中了,通過了他們的測試環節和量產環節,久好電子的幾款車用晶片作為備選已經進入車企供應體系。現在,劉衛東可以從更多渠道聯繫到車廠了,他回憶一個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公司銷售人員從原來被拒之門外,或拒之電話外,到現在不但成功見到了車企領導,對方還給倒茶水喝,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情況。
張明楚表示,行業內企業一直都在尋求電容、電阻晶片等物料替代,目前部分國產非物料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從國內企業採購的數量也在逐步增加。
在美系晶片收縮之時,部分晶片領域的國產替代獲得空間。
朱晶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國已經擁有一批工業晶片企業, 數量還是不少的,但總體比較分散,還未形成合力。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工業晶片中高端市場長期被歐美日等國的國際巨頭企業佔據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電力能源、軌道交通等關鍵工業領域晶片自主化率仍不足10%。
今年8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這是繼2000年18號文和2011年4號文之後,又一個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和指導文件,新政在財稅上重點扶持諸如中芯國際等本土晶片製造商,要聚焦晶片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技術攻關上探索新型舉國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