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晶片在華收縮:大廠急備貨 國產替代機會來了?

2020-12-28 網易財經

(原標題:美系晶片在華收縮:大廠急備貨、小廠受波及,國產替代機會來了嗎?)

2020年年中,一些進口晶片經銷商察覺到美國晶片大廠德州儀器(TI)正接連取消其在中國代理商。TI是美國模擬晶片大廠,在2019年他們通過代理商、經銷商向中國銷售了數十億美元的晶片產品,主流的終端用戶是整車廠和手機廠商。

經銷商也從另一家美系晶片美光科技(Micron)的代理商處聽聞了物料短缺、晶片不夠的消息。美光科技是存儲器晶片的寡頭之一,壟斷全球1/4的產能,存儲器晶片也是智慧型手機的關鍵部件。

一時間,兩大美系晶片巨頭均在中國出現收縮跡象。經濟觀察報以郵件的形式向TI求證代理商取消的原因,至截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一些手機廠商已開始未雨綢繆進行大規模提前採購,有的手機廠商已經提前囤了3年的用量。這種集中採購無疑進一步推高了市場稀缺的程度,對於產業終端的使用者而言,相關晶片變得更難獲得了,也更貴了。

如同原油一樣,半導體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全球每年晶片產量中,四分之三流入中國,而在工業、汽車領域,美系晶片公司供應著一半以上的產能,這種忽然出現的收縮讓相關企業正在面臨陣痛期。

相較於頭部科技企業面臨的顯著衝擊,這種緩慢而尚不知因的收縮更多地波及了中小科技企業,受制於資金、渠道等多種因素,這些企業不受供應鏈青睞,也難以進行大量囤貨。

陣痛期還將持續。晶片從流片到最終成品需要數月,終端設備目前消化的還是4-6個月前的產品,當下的市場變化會進一步在4-6個月後傳遞過來,但機遇也在孕育之中,與7納米晶片等類別不同的是,正在出現拿貨困難的美系晶片並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依然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相關晶片,或者可以在本土找到替代品。

一些此前被頻頻拒之門外的本土晶片企業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客戶,美系晶片的收縮之時,無疑給這些企業一次被市場驗證的機遇,伴隨著政策的推動,中國部分晶片的國產化或許將會進入一個黃金時期。

美系收縮

TI取消其國內的代理商並非從今年開始。晶片經銷商孫振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2019年7-8月,TI就一連取消了數家代理商,在當時的半導體圈內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前所未有的現象」,孫振祥是深圳市虞達美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公司是進口晶片的二級分銷商,上遊從代理商——經過原廠授權認證的一級分銷商者——採購晶片,下遊再銷售給手機、智能音箱等整機廠商。

起初孫振祥和同行的判斷是,整體行情仍然是好的,只是原廠改變了渠道戰略,將更多業務直面終端廠商。2019年來電子元器件利潤率一直在下降,這也造成了原廠和分銷商之間的緊張關係,經銷商們普遍開始囤貨。

直到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孫振祥發現,幾乎已經很難在大陸地區找到TI的代理商,他認識的TI代理商基本全都被取消了代理資格。

TI是美國模擬晶片大廠,過去一年向亞洲出口86億美元晶片產品, 其大部分晶片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進入大陸,再經由代理商、經銷商抵達終端:以汽車和工業應用為主,有部分手機市場。

而孫振祥的另一部分業務,內存晶片拿貨也一直不順利,該晶片主要由美國美光公司供應。

「年中開始,美光的代理商總說沒有貨,並且第一次給出了很多限制條例,包括拿貨流程、供應廠商、採購晶片是否涉及軍工、5G等關鍵領域」,孫振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長期從TI經銷商處採購電源晶片的中小科技企業主陳康(化名)遇到了同樣的情況,他明顯感覺到最近一段時間,晶片價格更高、供貨速度更慢,在涉及敏感晶片方面,還要對採購者進行相關背景審核。

晶片漲價

中國進口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晶片,根據2019年數據,全球半導體收入4183億美元,中國進口額3040億美元,而銷量位於全球前十的半導體公司中,英特爾、美光科技、博通、高通、德州儀器,一半是美國企業。中國的消費電子企業正對美系形成進口依賴。而在工業、汽車領域,美系晶片公司也供應著一半以上的產能。

作為電子元器件中的高價值產品,晶片一直處於交替出現的漲跌循環之中,價格波動劇烈,且不透明。一方面,這是由少數者掌控大額市場份額的格局決定的,另一方面,國外原廠產出的內存,要經海關、代理商、分銷商、配套商,最終流向手機廠商,每一環吃掉的利潤,都會落到終端企業和消費者身上。

尤其晶片代理,一直有一些操盤手,他們主要在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完成交易,選擇將某幾種進口晶片當成期貨來炒。晶片供需之間的微妙變化,容易導致整機廠商物料成本的劇烈波動。

美系半導體收縮,頭部企業特別是手機企業開始大量採購晶片。經濟觀察報自經銷商處獲悉,多家手機企業正大量向美國大廠採購晶片及相關物料。

朵唯集團副總裁張明楚發現,今年年中,一些其他手機大廠開始囤晶片,孫振祥也發現,晶片囤貨的正常周期是4-6個月,有企業甚至提前備了3年的晶片。對於手機囤貨的現象,張明楚認為,主要是人為因素過多,企業的預期不太樂觀。

在供應收縮的情況下,市場的大量囤積必然會推高晶片的價格。張明楚發現,近期手機晶片價格又出現上漲,在採購上,已經出現一些價高、緊俏的現象,不過大部分物料的漲價幅度在正常範圍內。張明楚推斷,目前漲價也許是其他晶片產能被擠壓造成的。

北京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晶表示,原本2020年相比去年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疫情降低了行業景氣度。目前,或許是對於未來中美關係變化不確定的預期,加大了終端廠商囤貨的力度,造成了行業景氣度出現虛高的可能性。

餘波蕩漾

聚光燈下的晶片困局往往聚焦的是中國的頭部科技企業,但面對不確定性,大廠尚可通過直採、囤貨,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而眾多以晶片為基礎的中小科技企業,既難受到供應鏈的青睞,又對價格更為敏感,因此被供應鏈的擺動所波及。

突然緊俏的晶片讓陳康有點措手不及,此前的拿貨渠道幾乎消失,前段時間陳康為了搶購5萬片晶片花費了很大精力,但最後依然只拿到3萬片,這是一段前所未有的經歷。

眼球追蹤技術公司七鑫易維聯合創始人彭凡對記者表示,在晶片供應商的選擇上,VR企業開始對外部環境變得敏感。雖然目前影響目前還未能明顯顯現,但仍舊不能小覷。

「CPU、GPU是VR的核心晶片,而這類晶片目前主流仍然是國外產品,如高通、Intel、NVIDIA等,一旦像高通等公司的核心晶片受到控制,將會給VR行業帶來很大衝擊」,彭凡認為VR企業應該調整方向,儘量避開一些「高危區」。

僅就TI和美光兩家公司收縮業務,在當下對消費電子影響不大。就手機來看,普遍對兩家公司依賴程度不高,晶片中高成本的有CPU、基帶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和內存晶片,這些元器件合計佔據手機成本30-40%。而TI的手機晶片以傳感器為主,並不在此之列,且有部分國貨可替代。美光的大容量存儲晶片是關鍵器件,但美光產能只佔1/4,手機廠商還可將訂單轉移到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公司。

張明楚擔憂的是這種收縮會進一步擴大,「高通也是美國企業,大家擔心的是,下一個被取消的代理商會不會是高通的」。多家國產手機品牌長期採購高通的通用晶片,儘管聯發科、紫光展銳也能供應通用晶片,但在中高端產品上,手機廠商暫無備選。

選擇囤貨,還是保守備貨?手機廠商進入兩難境地。張明楚分析,選擇保守備貨的話,無論當前漲價、物料短缺、代理商取締,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手機廠商可能會面臨貨源短缺的風險,但如果選擇囤貨,企業會面臨與新型號手機無法適配、積壓庫存的問題。

正當其時

陳康的解決方法是自研晶片,他所從事的領域對於晶片的技術要求並非最前沿,目前國內的設計、代工能力都可以滿足。

在此次收縮態勢出現以前,陳康就已經開始與相關企業合作進行晶片的設計,經過兩年的設計,目前已經可以進入代工出片的階段,最終的成本將會比進口要低70%左右。「找代工廠的時候,我們有兩個選項,一個是臺積電,一個是大陸的代工廠,我們選擇了後者」。

儘管美系晶片採購難度在增加,但其中相當一部分領域並非不可替代,一些企業早已經在節點上布局,等待機會的到來。北京久好電子CEO劉衛東的公司從2014年開始研發傳感器信號調理晶片,產品對標TI,從臺積電、中芯國際採購流片,下遊面向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推銷。國內車廠規模較大,晶片公司和車廠中間需要零部件商或模組商來供應,形成一個鏈條。

公司從5年前開始找客戶,器件屢次被企業拒之門外,對方的理由往往是,「暫時不需要國產晶片」。

但在2018年到現在,情形開始變化了,目前久好電子已經陸陸續續開始進入到一些大車企客戶中了,通過了他們的測試環節和量產環節,久好電子的幾款車用晶片作為備選已經進入車企供應體系。現在,劉衛東可以從更多渠道聯繫到車廠了,他回憶一個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公司銷售人員從原來被拒之門外,或拒之電話外,到現在不但成功見到了車企領導,對方還給倒茶水喝,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情況。

張明楚表示,行業內企業一直都在尋求電容、電阻晶片等物料替代,目前部分國產非物料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從國內企業採購的數量也在逐步增加。

在美系晶片收縮之時,部分晶片領域的國產替代獲得空間。

朱晶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我國已經擁有一批工業晶片企業, 數量還是不少的,但總體比較分散,還未形成合力。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工業晶片中高端市場長期被歐美日等國的國際巨頭企業佔據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電力能源、軌道交通等關鍵工業領域晶片自主化率仍不足10%。

今年8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這是繼2000年18號文和2011年4號文之後,又一個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和指導文件,新政在財稅上重點扶持諸如中芯國際等本土晶片製造商,要聚焦晶片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技術攻關上探索新型舉國體制。

本文來源:經濟觀察網 責任編輯:郭晨琦_NBJ9931

相關焦點

  • 市場要聞丨MCU晶片、NOR Flash供不應求,「國產替代」概念股兆易...
    由於晶圓代工廠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受此影響,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32位MCU晶片的企業,航順晶片近日發布調價通知函,包括儲器、NORFLASH、LCD驅動等產品價格全面上漲10%至20%。
  • 功率半導體打造中國芯的突破口,華微電子踐行國產替代戰略
    我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功率半導體器件需求量,更是行業內的消費大國,一直以來國內市場嚴重依賴進口,不過受到某種因素的影響和助推,國產替代進入快車道。華微電子作為功率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緊抓市場機遇,全面助力打造中國芯。   功率半導體產業鏈是本土半導體部分相對最成熟的環節之一,設計、製造、封裝、應用等發展積累豐富。
  • A股唯一GPU晶片設計公司,受益國產替代,晶片業務收入猛增97.7%
    目前國內計算機GPU主要被AMD和英偉達壟斷,景嘉微作為國產GPU領軍企業,其JM7200晶片已完成與龍芯、飛騰、銀河麒麟、中標麒麟等國內主要的CPU和作業系統廠商的適配工作,並與中國長城、超越電子等十餘家國內主要計算機整機廠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同時,公司下一代JM9系列產品預計今年推出,分別採用7nm和14nm製程,其中7nm製程將達到英偉達終端產品水平。
  • 從光耦到數字隔離器的「國產替代」之路
    近二三十年來,容耦、磁耦、阻耦、CMOS數字、SiO2等新型隔離器層出不窮,給光耦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有逐漸被替代的危險。國外和國內光耦廠商經過近50年的發展,全球光耦產業格局已趨於穩固。日美系品牌以高階光耦稱霸市場,臺系品牌壟斷中低端光耦一半以上的產能,而國產光耦品牌則憑藉2019年「國產替換」的風口,也逐漸走到臺前。
  • 從「停產風波」一窺國產晶片的機會
    11月26日,汽車晶片廠商龍頭恩智浦(NXP)漲價函顯示:恩智浦向客戶表示,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對商業和貿易市場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恩智浦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問題,同時用於製造這些產品的材料成本的顯著增加,雙重影響之下,公司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以確保能夠獲得供應的材料和服務,來完成產品的製造銷售給客戶。
  • 射頻器件國產化替代或迎契機
    根據目前市場的競爭格局,射頻領域的中高端IDM廠商主要以國外大廠為首,包括美系廠商Qorvo、skyworks、Broadcom,以及日系廠商Sumitomo Electric和Murata等。而在海外疫情的拐點還未顯現之前,隨著國內5G建設商用不斷加速,再加上國內對射頻晶片需求的增加,相關企業紛紛加入射頻晶片製造產業鏈,射頻國產替代
  • 大眾汽車「晶片荒」 折射汽車晶片的漫漫「自主替代」路
    智能汽車時代到來,自主替代的一次追趕機會   雖然現在汽車晶片產業的主要市場掌握在少數這幾家老牌半導體廠商手中,但是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廠商正在加入到汽車晶片的賽道當中,同時,傳統汽車廠商、造成新勢力們以及 Tier1 供應商們也都紛紛開始嘗試自研晶片或者與晶片廠商合作聯合研製。汽車晶片產業正在迎來一場變革的機會。
  • 大眾汽車「晶片荒」,折射汽車晶片的漫漫「自主替代」路
    汽車晶片產業的現狀和特點是什麼?我國在汽車晶片自主替代上面有哪些機會?計劃沒趕上變化:「晶片荒」是如何出現的?想要了解汽車產業「晶片荒」的真相,可能先要回答這一問題:「為什麼這些廠商要花6-9個月時間才能追趕上短缺的晶片產能?」
  • 國產替代真的是「極端封閉」嗎?
    「希望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主旋律『開放、合作』不要改,而不是用國產替代思維。中美半導體產業在競爭中合作才能發展。」 「希望整個全球半導體還是回到世界半導體理事會的框架當中來協調和發展,政府不要做對產業有影響,特別是會影響到產業健康發展的事。」
  • 晶片半導體板塊整體回落收陰 機構:將加快國產替代進程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18日電 (高曉鍈)5月18日早盤,國產晶片板塊和半導體板塊集體衝高,分別站上1948.57點和921.07點,板塊整體漲幅超過2%,午盤後兩大板塊紛紛回調收陰,截至收盤報收1877.93點和888.34點,跌幅1.66%、1.32%。
  • 手機上的關鍵晶片,幾乎被日美壟斷,中國晶片公司打破技術封鎖
    這導致目前,在許多與晶片相關的行業仍處處受制於人,例如光刻機製造、晶片製造等方面。 雖說華為、聯發科等巨頭已經掌握了手機處理器設計能力,但手機上的另外一種關鍵晶片,目前依舊被日美企業壟斷,該產品正是射頻晶片。
  • 一張圖帶你秒懂5G晶片「五雄爭霸」國產5G晶片自研路在何方
    5G時代來臨,各大手機廠商都在紛紛布局5G市場,5G晶片也成為頭部手機廠商、晶片供應商的戰略要地。2020年將會是5G手機爆發元年,各大手機廠商都紛紛開始推出了5G手機機海戰術,但實際上對於各大手機晶片廠商而言,競爭也開始越發激烈起來。那麼究竟什麼是5G?全球有哪些玩家?國產5G的未來在哪裡?
  • 從「芯」啟航,晶方科技中國的半導體晶片來了
    要重點推進模擬及數模混合晶片生產製造,滿足未來射頻晶片、功率半導體和電源管理晶片、顯示驅動晶片等產品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優先發展特色工藝製程晶片製造,支持先進位程晶片製造,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探索發展FDSOI等新技術路徑。大力發展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IGBT(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高端傳感器、MEMS(微機電系統)、大功率LED器件、半導體雷射器等產品。
  • 全球晶片市場大變革!蘋果華為齊助力:國產芯可借ARM晶片崛起
    ,以替代Intel的晶片產品,在自家的電腦、伺服器產品上替代掉原有Intel晶片,而谷歌方面也有所準備,希望也可以自研晶片,再結合自家作業系統優勢,讓谷歌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軟硬體科技巨頭。面對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們的躍躍欲試,確實也讓ARM晶片發展迎來了最佳發展時期,而目前在伺服器領域,ARM晶片架構已經開始替代X86晶片架構,隨著5G網絡時代的到來,ARM晶片所具備隨時連接,低功耗、高性能等優勢,無疑也讓ARM晶片架構備受重視,因為ARM晶片架構可對全球晶片廠商授權,而Intel的X86晶片架構並不對外授權,全球只有寥寥可數的企業能夠拿到X86晶片架構授權。
  • 國產替代主線明確 國產伺服器首次進入大規模集採
    本次採購透露出的信號本次電信發布的集中採購項目透露出一個信號:國產替代已經進入到實質性階段。從2018年電信與2019年中國移動伺服器集採中標結果來看,華為、中興、浪潮中標數量較多,不過採購的伺服器以搭載Intel的CPU伺服器為主,並未明確採購國產CPU伺服器。
  • 國產替代概念獲驗證?中興通訊AH股大漲,還有哪些國產替代在路上?
    消息面上,6月17日,中興通訊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具備晶片設計和開發能力,7nm晶片規模量產,已在全球5G規模部署中實現商用,5nm晶片正在技術導入。新導入的5nm晶片技術將使中興通訊在半導體領域達到最新標準,這意味著該公司或許將不再依賴美國公司或供應商。
  • 半導體國產替代有望加速,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清單疊加稅務優惠
    從國產替代角度看,這是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商實現國產替代的一大機會。 核心邏輯 1、中芯國際被正式列入實體清單。上周五美國BIS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原因為中國「軍民融合」政策及中芯國際與中國軍工聯合體中重要實體存在來往活動。
  • 華微電子:半導體供不應求,全產業鏈迎來黃金髮展期
    上述華微電子負責人表示,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到現在這個節點上,需要的是半導體產業的上遊企業解決材料、設備等配套,半導體企業自身練好內功,把下遊企業需求的半導體產品做好。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要加快國產替代進程,要加快推進刻膠、化學試劑等關鍵原材料的國產替代計劃。
  • 音圈馬達:下遊應用百花齊放 國產替代持續深化
    作者:林蔓 來源:股市動態分析 音圈馬達,又稱音圈電機,是一種特殊直接驅動電機,用於推動鏡頭移動產生自動對焦的成像組,由磁石、鐵殼、上蓋、線圈、載體、前簧片、後簧片、底座、霍爾晶片
  • 解析國產MCU的突圍之道
    ,在汽車、家電、工業設備等領域,MCU的價格雖然很低,但由於所用MCU晶片的價格佔整機成本的比例非常小,因此這些行業的用戶對採用國產MCU的態度就非常謹慎; 第三,MCU已經不再是高毛利產品,國產MCU與進口MCU的價格差距已經不足以驅動高端用戶選擇尚不成熟的國產M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