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2020-12-25 騰訊網

景傑學術 | 報導

免疫代謝(immunometabolism)如今已經成為了免疫學家關注的焦點。和胞內信號通路一樣,新陳代謝改變也被證明是免疫細胞對特定免疫效應分子應答的重要決定因素,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代謝物可以通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途徑調控免疫細胞功能。2020年11月20日,都柏林三一學院生物化學與免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L.A.J. O』Neill團隊,在免疫學領域著名期刊Immunity(IF=22.553)雜誌上,發表了綜述文章「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Metabolites in Immunity」[1]系統總結了多種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乳酸化、乙醯化、丙二醯化、琥珀醯化修飾等)在免疫學這一特定領域內的重要研究進展,文中涉及的大量線索也必將為開發治療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免疫調節療法有所幫助。

一、乳酸化修飾也許有助於解決炎症問題

20世紀德國科學家奧託·海因裡希·瓦博格(Otto Heinrich Warburg)觀察到,大多數腫瘤細胞在有氧條件下仍表現出活躍的葡萄糖攝取和糖酵解(glycolysis)功能,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產生並分泌大量的乳酸(lactate),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瓦博格效應(Warburg effect) 。對免疫細胞新陳代謝關注的興起,也恰恰起始於「Warburg effect」在炎症免疫細胞中的發現。早期研究表明,阻斷糖酵解通路可以影響巨噬細胞產生IL-1β,輔助性 T17 細胞的分化以及樹突狀細胞的活化等一系列作用。此外,乳酸,這一糖酵解主要的代謝產物,如今也被證明絕不僅僅是「代謝廢物」,其在許多重要生理學功能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說,乳酸是關鍵的能量載體,是細胞內 (間) 互相傳遞的重要能源物質。

2019年,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在Nature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上的賴氨酸會發生乳酸化修飾(lactylation)以表觀遺傳方式特異性地調控巨噬細胞表型極化相關基因的轉錄[2]。比如,I 型精氨酸酶(Arginase1) 編碼基因Arg1啟動子區域的組蛋白乳酸化修飾顯著地提高了Arg1的表達水平。這一結果不僅在2014年Colegio, O.R.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乳酸促進巨噬細胞向M2型極化的分子機制,同時,也為巨噬細胞在促炎和抗炎功能間轉換的機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早期,巨噬細胞促炎基因的表達依賴糖酵解功能;而隨後,乳酸則可通過修飾組蛋白,調控極化相關靶基因,促進巨噬細胞向抗炎表型轉換。因此,乳酸化修飾似乎與巨噬細胞抗炎、促進組織修復的功能密切相關。重要的是,除了葡萄糖依賴的內源性乳酸,外源性乳酸亦可以修飾組蛋白[2],從而提示,乳酸化修飾可能也會對浸潤在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的活化過程產生影響。

二、乙醯化修飾及相關免疫炎症研究靶點

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或稱Krebs cycle) 發生於線粒體基質內,是生命體內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TCA循環過程由丙酮酸氧化脫羧或脂酸β-氧化形成的乙醯CoA (acetyl-CoA)與草醯乙酸結合開始,共經過連續八步反應,通過氧化磷酸化(OXPHOS) 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維持細胞生命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步反應產物——檸檬酸,在ATP檸檬酸裂合酶(ATP citrate lyase, ACLY)的作用下可以裂解轉化為acetyl-CoA,acetyl-CoA依靠該機制跨越線粒體膜,進入細胞質或細胞核中,導致眾多蛋白質發生可逆性的乙醯化修飾(acetylation) 作用。

蛋白質乙醯化修飾平衡,主要受賴氨酸乙醯基轉移酶(lysine acetyltransferases, KATs)和賴氨酸去乙醯化酶(lysine deacetylases, KDACs) 這兩類蛋白質動態調控。組蛋白賴氨酸上的 (去) 乙醯化修飾因其在表觀遺傳調控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受到較為廣泛關注[3]組蛋白乙醯化缺陷導致的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功能失調,在動物模型中常常會引起發育和生理功能的嚴重異常,並且也被證明與許多人類疾病的致病機制有關。另一方面,在免疫炎症反應中,最新的研究表明,Toll樣受體4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的激動劑脂多糖LPS具有促進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的作用,以增強那些具有強力促炎作用的基因的表達;在葡萄糖含量很低的腫瘤微環境中,CD8+ 效應T細胞可以利用乙酸(acetate)作為能量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組蛋白乙醯化修飾水平,從而上調IFN-γ等免疫活化基因的表達。此外,在巨噬細胞中,模式識別受體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蛋白3 (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 發生乙醯化修飾而被激活,繼而促進IL-1等炎性因子的分泌及細胞焦亡的發生,誘發劇烈炎症反應;相反地,由沉默信息調節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 SIRT2)介導的NLRP3去乙醯化作用,則被發現可以逆轉與衰老相關的炎症反應和胰島素抵抗。

實際上,除組蛋白外,非組蛋白乙醯化修飾也在細胞功能調控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4]。DNA 感受器——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是一種核酸轉移酶,通過STING-TBK1-IRF3信號激活天然免疫相關信號通路,參與抵抗病原體感染、細胞自噬、DNA修復、腫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等關鍵細胞事件。眾多研究表明,乙醯化修飾是控制cGAS活性的重要機制之一:2019年,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張學敏院士和李濤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乙醯化修飾控制cGAS激活的關鍵機制,在驗證乙醯化修飾對cGAS抑制作用的基礎上,通過質譜技術鑑定到cGAS的多個乙醯化位點,並且發現阿司匹林可以通過直接乙醯化cGAS抑制DNA介導的自身免疫反應;突變cGAS關鍵賴氨酸位點以模擬乙醯化,也可以抑制依賴於cGAS的細胞凋亡。此外,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是糖酵解途徑的一個關鍵酶,乙醯化修飾增強GAPDH催化活性、促進糖酵解功能,並且可以顯著提高CD8+ 記憶T細胞介導的免疫效應。

圖1 在巨噬細胞中,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環過程的重要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三、丙二醯化修飾促進巨噬細胞炎症信號

乙醯輔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羧化胞漿中的acetyl-CoA形成丙二醯輔酶A(malonyl-CoA),這不僅僅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二碳單位,並且可以將帶正電(+1)的賴氨酸修飾為負電(-1)胺基酸,使相應蛋白質被稱為丙二醯化修飾(malonylation)[5]。目前已知,去醯化修飾「多面手」SIRT5是主要的去丙二醯化酶,遺憾的是,丙二醯基轉移酶卻尚未見報導。即便如此,結合malonyl-CoA在新陳代謝途徑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抗體、質譜技術的發展,丙二醯化修飾在調節蛋白質功能中的諸多關鍵作用也在近幾年逐漸被揭示 。

線粒體基質中的醯基輔酶A合成酶家族成員,ACSF3(acyl-CoA synthetase family member 3), 可以直接利用丙二酸(malonate)和CoA合成malonyl-CoA,從而影響線粒體相關蛋白質的丙二醯化修飾水平。另一方面,malonyl-CoA在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的催化下參與脂肪酸的合成。Ulrike Bruning等人在內皮細胞中發現,抑制FASN會引起malonyl-CoA累積,提高雷帕黴素靶蛋白(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的丙二醯化修飾水平,抑制mTOR複合物1 (mTORC1)的活性,最終損害內皮細胞血管生成功能。考慮到mTOR在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等免疫細胞功能調控的核心作用,丙二醯化mTOR必定也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發揮著多樣的生物學功能。

利用丙二醯化修飾組學技術(景傑生物)Silvia Galván-Peña等人在促炎性巨噬細胞中發現,GAPDH也可以發生丙二醯化[6],繼而引起GAPDH催化活性增強,促進糖酵解功能以及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IL-6的釋放,這點也與乙醯化修飾功能頗為相似。區別於乙醯化GAPDH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丙二醯化GAPDH的RNA結合能力減弱,導致GAPDH與TNFβ mRNA分離,提高了後者的翻譯水平以及TNFβ的分泌。

圖2 免疫細胞內蛋白質的乙醯化、丙二醯化、棕櫚醯化修飾

四、琥珀醯化修飾對糖酵解功能的調控作用

2010年,趙英明教授課題組利用質譜技術證明,丙二酸的類似物——琥珀酸(succinate),以及琥珀醯CoA(succinyl-CoA) 同樣可以修飾蛋白質賴氨酸,即琥珀醯化修飾(succinylation)。與丙二醯化修飾類似,琥珀醯化修飾也將帶正電(+1)的賴氨酸修飾為負電(-1),並且,琥珀醯基轉移酶也未見報導。但目前研究已發現,SIRT5、SIRT7是主要的去琥珀醯化酶。

研究發現,在LPS刺激的巨噬細胞炎症模型中,琥珀酸的含量明顯增加並且SIRT5的表達量降低,共同促成蛋白質琥珀醯化修飾總體水平的升高。有意思的是,GAPDH也可以發生琥珀醯化修飾,但目前尚不清楚琥珀醯化GAPDH會引起哪些細胞功能改變。此外,糖酵解途徑中另一個關鍵激酶——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2, PKM2),也是琥珀醯化修飾的重要靶蛋白。在巨噬細胞中,基因敲除SIRT5將導致PKM2第311位賴氨酸(K311)的琥珀醯化修飾水平升高損害其糖酵解活性,促進HIF-1α與IL-1β基因啟動子結合,使得IL-1β的合成增加;而在腫瘤中,PKM2其他賴氨酸(K498)的琥珀醯化修飾卻被發現可以激活其酶活性,這也意味著相同蛋白質上不同賴氨酸位點的琥珀醯化修飾會對蛋白質功能起到截然相反的調控作用。不僅如此,琥珀酸還在琥珀酸脫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延胡索酸,後者可通過琥珀酸酯化(succination)的形式修飾半胱氨酸。

除了上述幾種修飾類型外,文中還簡述了棕櫚醯化、豆蔻醯化、穀氨酸化修飾等多種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在固有免疫以及適應性免疫功能調控過程中的作用。它們通過影響關鍵酶活性、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蛋白質亞細胞定位、基因表達等機制,系統性地管控中免疫反應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蛋白質修飾類型及其功能逐一被揭示,在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免疫反應生物學特徵的同時,也為未來設計、開發治療免疫炎症性疾病的特效藥物指明了方向。

相關焦點

  • ...報導去SUMO化修飾調控線粒體未摺疊蛋白質反應及其介導的天然...
    線粒體是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之一,不僅為細胞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能量,也參與了胺基酸和脂肪等物質的代謝、免疫響應和程序性細胞死亡等過程。因此,維持線粒體的正常功能對於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生存至關重要。
  • Nature綜述珍藏版!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Cancer上發表了重磅綜述,詳細闡述了癌細胞代謝和免疫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癌細胞的代謝產物乳酸,在糖酵解、腫瘤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業已成為腫瘤研究的熱點方向。【景傑生物】獨家提供「乳酸化抗體、乳酸化修飾組學分析「等多種蛋白質修飾檢測服務,助力科研工作者探索更多生命奧秘! 細胞代謝是癌細胞和免疫細胞維持活力和功能的關鍵因素。
  • Cell子刊|蛋白質糖基化修飾表徵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進程
    蛋白質糖基化修飾(glycosylation)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在腫瘤發生、發展、侵襲、遷移過程中都已被證明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黑色素瘤如何對抗腫瘤免疫做出反應?
    然而,許多腫瘤通過激活導致免疫抑制的細胞途徑來逃避。其中一個這樣的機制是由吲哚胺2,3-二加氧酶1(IDO1)酶沿犬尿氨酸途徑產生色氨酸代謝物,這是由IFNγ誘導的。然而,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使用抑制IDO1與阻斷PD1通路相結合的臨床試驗,與單獨的PD1通路阻斷相比,並沒有提高治療的療效,這表明我們對IDO1的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色氨酸在mRNA翻譯和癌症進展中的降解不完全了解。
  • 《自然綜述:風溼病學》中文版2018年第4期
    …… IL-27 將脂質與自身免疫相關聯 IL-27 links lipids to autoimmunity 一項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將動脈粥樣硬化與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 蛋白質異戊二烯化調控效應Treg細胞的分化和維持
    蛋白質異戊二烯化調控效應Treg細胞的分化和維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3:11:05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Hongbo Chi研究小組發現,蛋白質異戊二烯化調控效應Treg
  • 《自然·材料綜述》最新重磅:生物工程材料用於原位組織再生
    在第一階段,免疫系統執行許多任務,包括傷口清創以及趨化因子,代謝物和生長因子的釋放(圖 2)。炎性細胞清除死細胞和感染性生物,從而減少局部炎症並引發組織修復反應。在第二階段,內源性祖細胞和幹細胞向損傷部位的遷移和增殖導致受損ECM的置換和血管網絡的形成。最後階段是組織重塑,該過程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有時甚至長達兩年。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重磅綜述】Cell重磅!健康的八大核心標誌
    (LMP,溶酶體膜透化作用;MMP,線粒體膜透化作用。)線粒體膜的完整性為了維持氧化磷酸化的電化學梯度,線粒體內膜必須保持接近不滲透的狀態,但同時必須促進離子和代謝物的轉運。標誌3:再循環和更替即使在近乎完美的空間分隔的情況下,由於屏障功能的存在和適當調整的遏制機制,構成有機體的每個亞細胞、細胞和超細胞單位都會經歷內源性損傷引起的修飾(如蛋白質、脂類和核酸的氧化修飾,或大分子自發變性和降解,失去其天然構象)或外源性壓力(導致損傷加速)。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活性氧、乳酸、酮、穀氨醯胺和一氧化氮(NO) 都是衰老細胞釋放的高能代謝物,會在其周圍產生有毒的微環境。鑑於離子和代謝物在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方面的特徵不清楚,進一步了解它們怎樣作為SASP新發現的組成部分發揮作用將是至關重要意義。脂質介質包含一系列分子,這些分子與抗炎和促炎機制有關,也能促進微生物的清除。
  • Cell Metabol:靶向作用機體腸道免疫系統就可有效治療糖尿病
    此前的研究工作表明,腹部脂肪中的免疫細胞可以引發促炎性化學物釋放,從而使得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而胰島素則可以調節機體血糖水平。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將重點從脂肪轉移到了腸道,研究發現餵以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的小鼠往往機體的促炎性免疫細胞較多,而幫助結束免疫反應的調節性免疫細胞的數量則相對較為貧乏(相比正常小鼠而言);研究者在14名人類個體(其中7人肥胖)的研究中也發現了相同的結果,高脂肪飲食會誘導腸道中免疫細胞的炎性變化,使得免疫不再平衡,從而釋放一系列的化學級聯信號,最終損傷腸道壁,促進細菌滲透入血管中。
  • 曹雪濤院士在《自然綜述-免疫學》發表評論 介紹新冠肺炎免疫病理...
    南開新聞網訊 日前,曹雪濤院士應邀在《自然綜述-免疫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的免疫病理及其對於治療的啟示」的評論文章,介紹了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與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病理特徵及其對於臨床治療的啟示,針對新冠肺炎免疫藥物的研發與潛在新靶點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NRP1
    Vignali博士說:「在改進癌症免疫治療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人受益,甚至在這些人中,我們看到許多腫瘤復發。我們的發現指出了一種重要的新抗腫瘤機制,可以提供持久而長期的腫瘤免疫應答。」Vignali和同事們發現一種叫做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蛋白質在抑制對癌症的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
  • Nature丨透過現象看本質,黑色素瘤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作為回應,機體會啟動一個協調的先天性和適應性抗腫瘤免疫反應,導致幹擾素γ(IFN-γ)的產生。IFN-γ是腫瘤微環境中由活化的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和NK T細胞產生的關鍵細胞因子,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高水平的浸潤性T細胞和IFN-γ信號反映了廣泛的腫瘤炎症,可以改善黑色素瘤患者對檢查點免疫治療的反應。
  • 減肥蛋白質一定要補充夠!來了解下蛋白粉的功效和作用
    然而,肉類同時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減肥時蛋白質補充不足,無論是對身體的健康,還是減肥的效果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這是為什麼呢?蛋白質對減肥到底有多重要?一起來看看吧!  減少肌肉丟失  減肥時補充充足的蛋白質,第一個好處就是能保護肌肉,避免肌肉丟失。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2020年3月Anup K Biswas等人在《Nature Reviews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Understanding cachexia in the context of metastatic progression》的綜述,討論了循環因子促進惡病質發展的機制,並探討了腫瘤轉移過程中信號觸發和放大的過程,現介紹如下: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讀博期間寫的第一篇綜述促使我去研究如何修飾納米顆粒的表面特性,以增強生物傳感。 博士後期間,這段經歷讓我發現了細胞膜曲率的作用,發表了研究論文,還讓我聚焦到現在的研究上。如果沒有寫那篇綜述,我可能不會在這個領域開始。 學生在寫第一篇綜述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往往過於「雄心勃勃」。
  • 使用免疫調節劑作為治療方法丨杜蘭大學醫學院COVID-19摘要
    本期摘要中,編者回顧總結了近期在新冠治療中使用免疫調節劑的研究和臨床試驗進展,並附有原文連結,內容非常翔實。根據編者的導語,本文無償提供給任何需要並由此受益的人。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文中提及的,對有關COVID-19免疫響應途徑現有的理解,譯者在文末引用另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Immunology of COVID-19: Current State of the Science」中的插圖,以供參考。
  •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3 15:01:26 血清澱粉樣蛋白A是可誘導2型免疫的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這一成果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rsha Wills-K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