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2020-12-22 科學網

血清澱粉樣蛋白A作為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誘導2型免疫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3 15:01:26

血清澱粉樣蛋白A是可誘導2型免疫的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這一成果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rsha Wills-Karp和Ursula Smole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 該研究於2020年6月22號發表於《自然-免疫學》雜誌。

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家族的蟎蟲第13組過敏原是由在進化保守的急性期蛋白-血清澱粉樣蛋白A1(SAA1)識別的,該蛋白可促進2型肺免疫。從機理上講,SAA1與過敏性蟎蟲FABP直接相互作用(Der p 13和Blo t 13)。蟎蟲FABPs與SAA1之間的相互作用激活了SAA1結合受體-甲醯基肽受體2(FPR2),從而以SAA1依賴性的方式加速促2型細胞因子白介素(IL)-33從上皮釋放。

重要的是,在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鼻上皮細胞中,SAA1-FPR2-IL-33通路上調。這些發現揭示了在常見蟎蟲過敏原中,SAA1作為已知保守FABP可溶性模式識別受體的不可識別作用,這些抗原在黏膜表面引發2型免疫。

據悉,很大程度上,部分環境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分子基礎是未知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Serum amyloid A is a solubl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that drives type 2 immunity

Author: Ursula Smole, Naina Gour, Jordan Phelan, Gerhard Hofer, Cordula Khler, Bernhard Kratzer, Peter A. Tauber, Xiao Xiao, Nu Yao, Jan Dvorak, Luis Caraballo, Leonardo Puerta, Sandra Rosskopf, Jamila Chakir, Ernst Malle, Andrew P. Lane, Winfried F. Pickl, Stephane Lajoie, Marsha Wills-Karp

Issue&Volume: 2020-06-22

Abstract: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propensity of a small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ins to provoke allergic responses is largely unknown. Herein, we report that mite group 13 allergens of th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FABP) family are sensed by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cute-phase protein, serum amyloid A1 (SAA1), that promotes pulmonary type 2 immunity. Mechanistically, SAA1 interacted directly with allergenic mite FABPs (Der p 13 and Blo t 1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te FABPs and SAA1 activated the SAA1-binding receptor, 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 (FPR2), which drove the epithelial release of the type-2-promoting cytokine interleukin (IL)-33 in a SAA1-dependent manner. Importantly, the SAA1–FPR2–IL-33 axis was upregulated in nasal epithelial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These findings identify an unrecognized role for SAA1 as a solubl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for conserved FABPs found in common mite allergens that initiate type 2 immunity at mucosal surfaces.

DOI: 10.1038/s41590-020-0698-1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0-0698-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血清澱粉樣蛋白A促進炎性疾病發生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Serum Amyloid A Proteins Induce Pathogenic Th17 Cells and Promote Inflammatory Disease」的文章,發現了血清澱粉樣蛋白
  • 基蛋生物(603387.SH):血清澱粉樣蛋白A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等三隻...
    截至2020年6月30日,血清澱粉樣蛋白A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累計已發生的研發投入約為65.25萬元;血清澱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二合一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累計已發生的研發投入約為79.82萬元;血清澱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二合一檢測試劑盒(乾式免疫螢光法)累計已發生的研發投入約為79.82萬元。
  • 基蛋生物:血清澱粉樣蛋白A檢測試劑盒等三隻產品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
    截至2020年6月30日,血清澱粉樣蛋白A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累計已發生的研發投入約為65.25萬元;血清澱粉樣蛋白A/C反應蛋白二合一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累計已發生的研發投入約為
  • 血清澱粉樣蛋白A升高有什麼意義?
    血清澱粉樣蛋白A,簡稱SAA,其升高多見於機體出現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時。SAA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含量很少,當機體受到病毒、細菌等抗原刺激後,肝臟會合成大量的SAA入血,當抗原清除後,SAA又可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可作為反應機體感染和炎症控制程度的敏感指標。SAA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參數,在炎症發生後5-6小時就開始升高,上升時間早與C反應蛋白,在病毒感染時上升更為顯著,所以與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更高,而且其升高程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檢測HBV顆粒,內吞後內體中核酸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降低受體與蛋白結合力!我國科學家開發重組ACE2-Ig抗體,或可中和新...
    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包括SARS和SARS-CoV-2)的棘突蛋白(S)與細胞受體結合,介導其靶細胞的感染。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新冠病毒的有效受體——這種肽酶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5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的一個片段,該片段被參與神經吸收這種有毒肽的受體識別。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表明針對這一過程的研究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方法。 澱粉樣蛋白在細胞內有毒的方式有很多種,所以如果我們能阻止神經元對它的攝取,不是很好嗎?這是我們可以瞄準的途徑。」
  • 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研究獲進展
    基於前面的研究和對病毒包膜蛋白的了解,作者假設受體結合域(RBD)是一種良好的免疫原,並可以觸發有效的功能性抗體反應,從而在體外中和SARS-CoV-2。4、將這些鑑定出的糖基化位點進一步定位在與ACE2結合的SARS-CoV-2 RBD的結構上。結果表明大多數糖基化修飾位點位於RBD核心子域上,且所有位點都遠離結合的ACE2(圖1e),這表明修飾的聚糖可能不會干擾RBD蛋白與受體的識別與結合。
  • 重磅綜述:細胞外冷誘導RNA結合蛋白在酒精誘發AD中的潛在作用
    作者闡釋了eCIRP作為一種損傷相關的分子模式(DAMP),能夠增加全身和器官特異性炎症後的組織損傷,同時也是神經炎症的新型介體。 此外,飲酒還會影響免疫系統和大腦炎症,酒精性大腦中的神經免疫因子包括Toll樣受體(TLRs)進一步放大了神經炎症。通過增加NF-κB介導的促炎因子的轉錄以及減少cAMP反應元件結合蛋白(CREB)介導的保護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轉錄,酒精可以誘發大腦神經炎症。Kalinin等人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酒精誘發的神經炎症,可能是進一步誘發AD的機制。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bioRxiv:詳解我國科學家開發出針對SARS-CoV-2的CAR-M細胞免疫療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第二軍醫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系列基於識別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的CAR受體,並測試了它們誘導對SARS-CoV-2病毒顆粒的吞噬能力。以前的研究已表明,人類免疫細胞,如THP-1細胞系(人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容易受到SARS-CoV感染。這些作者沒有觀察到任何證據表明他們的SARS-CoV-2假型病毒感染了THP-1細胞。此外,THP-1細胞對病毒顆粒的攝取率非常低,即使是表達與S蛋白結合的截短CAR,也是如此,這就表明THP-1細胞並非先天性地吞噬病毒顆粒。
  • Nature:只需226個胺基酸,華西醫院魏霞蔚等開發出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SARS-CoV-2使用其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這是其感染人類細胞的最關鍵步驟。7月29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提前上線了一篇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論文。
  • 生科肖俊宇課題組報導人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複合體及其與肺炎...
    免疫球蛋白A(IgA)是黏膜免疫系統中最主要的抗體成分,也是人體每天產生最多的抗體。漿細胞生成的IgA分子經過胞移作用穿過黏膜上皮細胞到達黏膜表面,成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與血清中的單體IgA不同,黏膜中的SIgA主要以二聚體的形式存在,其中兩個IgA分子由J鏈(J-chain)介導相連。
  • Nature:只需226個胺基酸,華西醫院魏霞蔚等開發出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SARS-CoV-2使用其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這是其感染人類細胞的最關鍵步驟。7月29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提前上線了一篇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論文。
  • Cell: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RBD結構域的中和位點和免疫顯性位點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新一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突破還是延續?|細胞|腫瘤細胞|介導|亞...
    前言  抑制性受體(IRs)的上調,如CTLA-4(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和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內在機制,它控制自體的免疫反應,以維持免疫穩態和防止自身免疫。
  • B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記憶
    這些抗原,特別是那些天生不能被T細胞(如DNA或多糖)識別的抗原,可以誘導B細胞反應,而不依賴於T細胞的幫助。根據細胞因子環境的不同,B細胞甚至可以進行類別轉換。僅由抗原激活的B細胞不參與生發中心(GC)反應。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馬瑜婷、周鵬輝點評
    RIPK3是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家族成員之一,與RIPK1形成壞死小體,激活MLKL,誘發細胞程序性壞死。RIPK3作為細胞程序性壞死的關鍵調控分子,在炎症和腫瘤中都發揮重要作用 【3,4】。其可以促進炎症性腸病(IBD)腸道黏膜的修復,抑制炎症相關性結直腸癌的形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