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上古時代,學校被稱作什麼?「教師」的最古老含義是什麼?

2021-01-17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在中國的各種職業裡,能夠被稱之為「先生」的只有教師和醫生,醫者治病救人、師者教書育人,可見這兩個職業有著多麼重要的社會貢獻。

作為祖國花朵的園丁,「教師」一詞尊稱卻是很晚才出現的。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教」與「師」完全代表兩個不同的意思。

那麼,「教師」是如何一路發展來的呢?

一、私塾之前是官辦

西方史學家認為「教師」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古希臘。最開始一些掌握讀寫技能的祭司或抄寫師對學徒進行教學,但他們的本職工作並不是教師。因此,當時的教師還不能成為一種社會職業。

後來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師徒三傑為代表的「智者派」,這三人的出現讓教師成為一種社會職業,標誌著職業教師真正登上歷史舞臺。這是西方職業教師的起點。

當然中華文明對教育的認知並不落後。據史籍記載,在中國堯舜禹為代表的上古時代,學校被稱為叫「成均」,兼做養老、藏米之所。養老是華夏氏族社會的傳統,將那些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敬養,並賦予他們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這種自然形態的教育持續了很長時間。

到了夏朝就有名為「序」之類的施教機構,商代已經出現正式的學校。至西周立國初,政府實行「學在官府」、「官守學業」政策,開辦國學和鄉學。這時的教師還沒有形成專門的職業,都是由官吏充任,即所謂的「官師合一」。

二、「教」與「師」

「教」和「師」二字幾乎是同時起源,都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漢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較多的「教」、「師」等字。儘管字形不盡一樣。

上古時代的漢語中,「教」字多為動詞,「師」字多為名詞。

「教」字最初專指對一國貴族子弟和初任職官進行舞蹈禮樂教育,對士兵進行搏擊軍事訓練。其次,「教」還被地名,在殷商時期有名「教」的地方,大多是訓練士兵,進行軍事教育的地方。

「師」一字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的逐漸演變,這一字的進而發展不僅是指與軍事相關的人,而且還包括從事傳統教育、傳授軍事機能和祭祀、禮節、音樂等知識活動相關的人,準確的說,這些被成為「師氏」的人是兼職責任較多的高級軍官。在《周禮》中記載:「師氏,掌以微詔王,以三德教國子」。與之類似的還有保氏:「掌教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春秋以前,「師」字單獨使用並沒有教師的含義。春秋私學產生後,「師」的單獨使用才有了教師的意義,戰國後成為常用詞,比如《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提到《論語》就不得不提儒家的之祖——孔子。孔仲尼的家庭成分為「士」。「士」代表著中國的第一代知識分子和第一代教師群體,他們只是流動的、兼職的教師。

孔子一心想將自己的學說發展壯大,於是創辦了私學,日後在中華大地盛行的私塾皆因此而生。所以孔子可以說是私學鼻祖,將其封為「萬世師表」一點都不過分。

三、「教師」的出現

佛教於漢代進入中國,因為其為外來文化,早期經書都是梵文,需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此後一直到隋唐,中國持續掀起了翻譯佛教經書的高潮。

佛教經書的翻譯既有直接引進外來語,也大量使用和更新著原有的漢語言文字,這也極大地促進了漢語言乃至中國文化的發展。「教」字在這時也被賦予了表示「宗教」的含義。

同時,「師」字也與宗教相聯繫,被用於指稱佛教或佛教中各門派負責解說教法、經義和承擔教化事務之人。有學者指出佛教的傳入促進了「教」和「師」兩字的進一步使用和結合。最早的兩字合併後的成詞是借用這兩個字翻譯佛教的對應稱謂:禪教師和親教師。

宋代時,「教師」一詞作為獨立的意義開始出現。《五燈會元》是宋代的佛教禪宗史書,其中記載了一段佛教高僧講經時候的問答:「如何是教師?曰:貝葉收不盡。」

古印度還沒有接觸過造紙術之前,經常用貝多羅樹(菩提樹)葉或棕櫚樹葉記載經文,因為經文經常容易散失,所以想要研究佛學就需要多收藏貝葉。「貝葉收不盡。」的意思就是教師者當為學識淵博之士。

宋初的「教師」一詞用法多與對宗教中承擔學術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稱呼有關。後來官方也開始使用,但未成為正式的官職稱呼。

「教師」作為一個與「師」對應的非宗教性專有名詞在元代大量出現。在元朝,「教師」成為正式的官職。這裡「教師」主要是負責對皇室貴族和樂隊成員進行音樂教學工作。其實,元代設置的教師官職是一個層次很低的音樂專業吏員 。元以後的明清兩代就沒有再設置這一官職了。

從各種史策、文獻記載和流傳的文學作品看,由宋至清朝末年,「教師」一詞的使用範圍主要是:宗教經師、音樂教師、武術教練、教育工作者等。

四、專有名詞之始

鴉片戰爭之後,是漢語詞彙大量發展時期。十九世紀初,內憂外患的中國出現了一批力圖了解世界、願意接受新生事務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他們在向國內介紹國外情況時也大量吸收使用新詞彙。

被史學家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就參與翻譯和整理了不少國外資料,其主持編譯的《四洲志》介紹了許多外國情況。在該書中,「教師」一詞經常出現。

為了達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傳教士學習如何用當地語言傳教以及醫療等方面的只是,以慈善事業作為手段博取人民的信任。這也使「教師」一詞的涵義更向知識傳授者轉化。

同治五年十一月,左宗棠在設立船政學堂的章程內容時向朝廷提出了具體建議,其中有「不準侮慢教師,欺凌同學」的條文。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人研究,近代許多術語的形成與張之洞有密切的關係。如我們現在經常用的「高等學校」等詞,都是張之洞首次使用的。將「教師」一詞確定下來作為專門稱謂的正是張之洞。

在中國,教師職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專業化的過程。歷經「師氏、保氏、師、師儒、師傅、先生、夫子、老師、博士、教授、教諭、西席、教習」之後,「教師」終於成為專有的職業名詞了。

相關焦點

  • 清徐堯舜故地考察記
    上古時候的堯、舜、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有著不同凡響,影響深遠的三位賢人,是開啟中華文明繼炎黃之後的三位聖賢,是三皇五帝之一,被後世稱作「帝
  • 《大舜》還原上古傳奇
    此次搬上螢屏的電視劇《大舜》意在為人們展現遠古時期更為真實的「大舜」,顛覆普通的「好人加明君」的形象,真實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大舜——自幼生長山野的他,骨子裡透出一股野性,有著過人的謀略和膽識,他不僅性格詼諧,而且非常有人情味,特別是忠於愛情這點,拉近了傳說與現實的距離。
  • 盤點反應中華「上古時期」文明的電視劇作品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追根溯源還要到—盤古開天,伏羲女媧,炎帝軒轅的上古時期。當然,這個時期可靠證的資料實在太少,多為神話傳說,因此拍成的影視劇也多神話,玄幻之類,在豆瓣上的評分沒有很高的!但在小編看來這些卻也是不可缺少了,畢竟我們的民族也來自於此!
  • 堯舜禹3代都城,因盛產帝王被廢,這個省見證中華民族發源和融合
    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至今,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地方是哪裡?四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但至少,河東地區被稱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絕對當得起的,河東地區是指今天的山西西南部運城、臨汾等地,堯舜禹時期的都城臨汾、永濟、安邑都是在這個區域。其中4500年前的堯都遺址陶寺文明持續了500年左右後,才跨過黃河來到河南誕生二里頭文化。
  • 你從事教師職業的動機是什麼?
    教師結構化試題中,有這樣一道問題「你為什麼要從事教師職業?我的回答如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經說過,「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的職業。」在中國,教師職業有5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堯舜禹作為部落的首領,靠著「德為先,重教化」的方式統治著部落裡的人民,並帶領他們走向輝煌與強盛。可以說堯舜禹是教師職業的開創者。後來孔子出世,私學興起,孔子被尊稱「萬世師表」。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師這一職業漸漸被人民認可。
  • 探源上古時代的中華文明
    其歷史越古老,樣子就越模糊,我們對它的記憶就越是碎片化,碎片化的歷史記憶因為傳說附會成為神話。,河水泛清白,至禹所導積石山入中國,為中國河,因水濁色黃,是謂黃河。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以河為宗,古老的禹貢、商侯冥大河為我們研究上古都邑、人文、地理提供了可靠參考。
  • 詭異的堯舜禪讓,玩壞的世道人心
    到了帝堯的時代,對於少昊氏後裔共工氏、驩兜氏、三苗之國、鯀氏(四兇)都嚴厲打壓,東夷集團元氣大傷,對堯政權恨之入骨。另一方面,罕見大洪水導致民不聊生,而長年治水不利也讓王朝威信大降,各地人民更加依附本族力量,漸漸形成割據政權,天下離心離德,真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大舜》集結多個「第一次」 再現上古史詩傳奇
    《大舜》是國內第一部反映中國五帝時代的電視劇,也是國內第一部描寫中華文明起源的電視劇,填補了目前國內在這一題材上的電視劇空白!集結多個「第一次」 《大舜》展現中華民族英雄情懷   電視劇《大舜》以上古帝王大舜傳奇曲折的一生為主線,講述了堯、舜、禹三代歷經磨難、治理水患,為民造福、成就偉業的故事,也是第一次以現實主義的手法,還原上古時代的傳奇故事!
  •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上古八大姓,看一看你是否有古老的血脈
    關于姓氏,我國最有名的一部著作那就是《百家姓》,其收錄了我國大部分的姓氏,是記錄中國人姓氏最為專業的一部古書。其實我國的姓氏在最開始的時候多是部落的名稱,因為在原始時代,我國的民眾都是以部落的形式活動的,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姓氏,則更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最古老的的八大姓氏,看看其中是否有你,或許你的體內就流淌著古老的血液呢。
  • 《鯀禹治水》學習案告訴你鯀和禹如何治水的,為何禹能成功鯀失敗
    2、學生匯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3、讀課題。4、理解課題,認識人物。鯀:傳說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禹:即大禹,鯀死了三年後,肚子裂開而鑽出的一個孩子,也就算鯀的兒子,後來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5、學生匯報課文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上古時代,中國鬧過一次大水災,鯀禹父子幫助人們治理洪水的故事。三、自學反饋,交流互動。1、學生分段輪讀課文。2、學生集體評議,及時糾錯正音。3、強調字詞難點。
  • 什麼是「員額制」教師?與教師編制有什麼區別?
    很多參加貴州教師招聘考試同學,應該會發現貴州教師招聘考試近兩年出現了招聘員額制教師的公告。很多同學對這個員額制教師不了解,也不能明白這個員額制教師的含義。今天小編就來給同學們整理一下什麼是員額制教師,讓你們清楚員額制教師的意思。好選擇參不參加這樣的教師招聘考試。
  • 郭靜雲:中國上古文明的歷史脈絡
    從地理與考古情況來看,很多顓頊、堯舜和夏禹的故事較符合長江中遊的環境。第二是東北遼河流域,自紅山文化以來即為純熟獨特的文明,到了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因與草原交界,明顯具有以軍權治理社會的特點,在歷史上成為殷商集權最關鍵之基礎。第三是西北齊家青銅文化,族群流動率很高,文明化、國家化的過程直至商周才明顯,但最後成為周與秦政權的發祥地,掌握了大規模的政治權力。
  • 奈良,古老的宗教城市,被稱作絲綢之路的終點站
    奈良,古老的宗教城市,被稱作絲綢之路的終點站在日本歷史上有一段稱作奈良時代的時期。這是指遷都到奈良的公元645~794年之間的歷史。這時的奈良京城稱作平城京,是模仿唐代的京城長安的風格建造的。另一方面,那個時代是以佛教為中心的中國文明在日本得到發展的時代。在平城京,僧侶的力量漸漸地強大,發展成一個具有宗教色彩的地區。隨著寺院勢力的增強,當時的統治者們感到棘手。為此撤離了奈良,將京城遷移到長岡京(現在的京都府長岡京市)。以後又在現在的京都市建立了平安京,曾經輝煌過的平城京也因此廢都,一下子變得蕭條起來,人口最少時竟減至1.4萬人。
  • 讀書釋疑:人們喜聞樂見的上古神話是否真的存在過?(外一則)
    壹、中國上古神話的形成原因上古神話,意即上古時代的神話故事。中國上古時代的時間界限,是指夏朝以前的時代。上古時代的人類文明有一個很重要的時代特徵,就是當時的歷史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都是經口述流傳後世,因此很多傳說一般很難考證為信史。
  • 上古三大狐:古老天狐、九尾天狐、塗山氏
    上古時期極具神話色彩,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三皇五帝悉數而出,此中歷史悠久卻又所知甚少,於是便演化成了許多的神話故事。在上古歷史神話之中,除了那些先祖及各神之外,許多的動物也非常傳奇,其中關於狐狸的傳說頗為神秘,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上古三大狐:古老天狐、九尾天狐、塗山氏。
  •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上古姓氏排名(有你的姓嗎)
    你的姓氏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關係著血脈與族譜,名字可以隨便改,但是姓氏,不能改。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四個古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姬這是上古八大姓之首,周朝和它所有的諸侯國,都以姬為國姓。因為,這是炎黃子孫的炎帝和黃帝中,黃帝的姓。
  • 從堯舜到大禹,五帝三皇神聖事【新】
    堯帝初不欲用鯀治水,但,共工和驩兜這些奸佞都推薦鯀,堯舜只好先用鯀。(禹跡九州)堯帝在位70年,舜攝政28年堯帝才駕崩,舜為帝又39年,後傳給了大禹。堯舜的帝位都沒有傳給兒子,而大禹的兒子啟卻繼承了帝位,得到了諸侯的擁戴。這並非偶然。為什麼?
  • 中國的三皇五帝,上古時代統治地球的影子政府
    上古中國(古埃及)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堯,堯是黃帝的五世孫(玄孫)。堯活了118歲(公元前2377-公元前2259),在五帝中排第四位。後來他讓位給舜。舜是顓頊的五世孫,黃帝的七世孫。舜活了101歲,在五帝中排第五位。後來他讓位給爺爺輩的禹,禹只是輩分大,年紀並不大。禹是顓頊的孫子,黃帝的五世孫(玄孫)。
  • 中國上古八大姓,他們才是最早的貴族
    妊(rèn )中國最早的上古八大姓之一。《左傳》中記載,妊姓為伏羲氏後代。伏羲為《史記》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可以說這一姓為中華始祖直系後裔,貴不可言。姜姜為中國姓氏及韓國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排第32位,「金魏陶姜」。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一帶),並以水名為姓,後代子孫也相沿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