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部電視劇,走過了風風雨雨的20年,播放了差不多4000集,到現在依然屹立不倒,這部劇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的歷史,原先計劃只播20多集的電視劇,實際翻了幾翻,這就是珠江頻道著名的劇集《外來媳婦本地郎》。
翻開這部電視劇的歷史,其實它的成功也是環境和時代發展所造就的。20年前,也就是90年代向00年代過渡時,廣東人所選的電視臺其實並不多,特別是粵語的電視臺就更加少。看粵語電視劇只能看tvb的翡翠臺和亞視的本港臺,但是,雖然香港的電視臺說粵語,但與廣東來說,文化上還是有點差異,在情感上,大家都希望有屬於自己本地文化的電視劇。
藉此機會,廣東廣播電視臺旗下的珠江頻道,作為一個純粵語的電視頻道,計劃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電視劇,就這樣,《外來媳婦本地郎》誕生了。
這套電視劇以粵語為主,作為情景喜劇,以輕鬆愉快的氣氛下描述和推廣廣府文化,還講述廣府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矛盾與融合,將省內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省外的上海、河南、四川多地等文化,甚至國外的文化,形成廣府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相環繞的劇情,由於文化不同,語言溝通、生活方式等不同,造就很多笑點,由於緊貼生活,反映時事,一經播出,迅速吸引到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收視率節節上升,受到大家好評,於是,就一直播放下去。
不過到了2006年,情形開始改變,作為劇中的靈魂人物,在劇中扮演」二佬」康祈宗的演員郭昶因病離逝,這部劇開始走下坡路。同時,受到國內其他電視劇的衝擊,收視率進一步下降。為了挽救收視率,開始進行創新,首先把拍攝環境改變,去掉了西關大屋,先是變成城中村,後來變成旅館。同時加入了許多新人物,原本加入了「新二佬」,但表演方式不被大家接受而離開劇組。
但是20年過去了,有很多演員都先後退出劇組了,康伯、康嬸因為年經大,只會偶爾出現,康家第三代的年輕演員,因為去學習也先後退出,康家其他演員,有自己的事業,也會經常缺席拍攝,已經不能出現像以前那樣一家人齊齊整整在一起吃飯的場面了,為了彌補康家人的缺席,新增了很多康家的鄰居,整部電視劇就變成了「康家鄰居們的那些事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這部劇集已經到了要停播的時候,但作為珠江臺唯一拿出手的自拍劇,停播了,也沒有能力去拍攝更好的劇集,停播後,廣告收入可能會更加少。所以,珠江臺寧願繼續打磨外劇。在2018年,外劇以康家第三代康天庥為主,加入新演員,打造了《外來媳婦本地郎之春暖花開》這個系列,一定程度,增加了熱度,增加了話題,收視率也有些回升。但是隨著這個系列的完結,收視率再次降回去了。
於是今年2020年,再次對外劇翻炒一次,舉辦了外來媳婦本地郎相聯的綜藝節目《我要上外劇》,向全國海選新演員。但是,我看了兩集這個節目,非常尷尬,參賽選手尬演,導師尬評,質量實在太差,可以說是為拍而拍,讓人根本看不下去,與其他綜藝節目相比,差太多了。
這部劇集收視下降,除了大環境的變化,還有是它自身質量下降所造成的,劇情中大量引進廣告,對廣告進行大量特寫,甚至還會對廣告推廣的內容專門編寫劇本,有時演著,就突然背起廣告詞來。雖然拍攝電視劇需要廣告費來支持,但是也沒有其他電視劇像外劇這般光明正大的植入廣告。
20年了,劇本創意也逐漸乾枯了,大家覺得外劇還有繼續拍下去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