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能幹就是假能幹,男人能幹就是真能幹..........」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自己》中闞清子飾演的張芝芝就面對著來自婆婆的偏見詢問
劇中張芝芝作為一個現代女性,深知女性的不易。對於養育自己的女兒,一直無微不至,從小照顧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面對奶奶對女兒有意無意的輕視和怠慢,也是傾儘自己全力保護和疼愛。
闞清子講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女孩子,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變成了「不被期待。」
上一輩人無法改變的「重男輕女」的認知觀念,到現在還一直存在,影響著無數的女孩和家庭。
什麼是「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是社會重視男性的權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義為男性的附屬,並限制她們發展個人才能的機會和人身自由一種男女不平等的觀念。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觀念?
從人類進化的早期,男性在體能的生理的方面天然優於女性,這樣的優勢意味著更多的食物,更多的生存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形成了思維定式,天然認為男性更具有優勢,能幹更多的活,得到更多的養育回報,慢慢形成了父母重男輕女的經濟原因。
慢慢發展到後來,父母在兒子與女兒相比較中,天然認為兒子承擔了四大功能:養老送終、獲得承認、傳宗接代、與感情回饋。
具體到每個家庭上,父母親會有功利性重男輕女,認為男性比起女性更能為自己帶來利益,另一方面,父母親情節性重男輕女。
養兒並不能防老
十幾年前在我們村,有一位老人,她家養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老大是個獸醫,醫術很好,天分很高,自學成才,村邊周圍的人家,家裡生畜生病了都請他去看病。
這人醫術高超,村裡大部分動物別人看不好的,他都能治好。因此他常常自視清高,別人找他幫忙後,經常到處從吹噓自己。經常在村裡的小賣店喝酒吹牛。
老二是個書呆子,成天到晚,不幹活,躲在家裡專研書本。家裡的活兒幹不過來,也不伸手幫忙,老人對待兒子,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老是叫最小的女兒幹活,幹不好就各種辱罵,敲打。
老三是個浪子,一天到晚,到處浪蕩,不到大晚上是不會回家。在村兒裡各種壞事幹盡,就是只過街老鼠。
老人看著自己有三個兒子,老了能幫自己養老,覺得還不錯,一天天的心裡美滋滋。
過了幾年,書呆子老二考上大學,去到了上海讀書。小兒子也耐不住寂寞,南下廣東外出打工,家裡就剩下獸醫大兒子,和小女兒。
大兒子在村裡直視清高,村民請他去醫病,他不去。留在家裡也不幹活,成天去小賣店喝酒。家裡一切操持就全留在了小女兒身上。老人看著這個空蕩蕩的家,越發難受,有事沒事就打罵小女兒。
大兒子一天天喝的難醉如泥,回到家就發酒瘋,砸東西,打人,罵人村裡的人,不找他醫生畜。找別村的人醫生畜。沒有了錢買酒喝酒翻找老人的錢財。
老人拗不過他,但還是每天給他錢買酒喝,女兒想買那個東西,開口要錢,只會招來打罵。
大兒子一天天不工作,慢慢的耗盡了他的存款,女兒忍受不了打罵,逃了出去。一直沒回來過。
有一天夜裡,大爺從別人家吃了晚飯回家,屋裡沒人黑燈瞎火,走到自家的門口時摔了一跤。就是這一摔,老人家尾椎骨摔斷了,從此天天躺在床上,疼痛呻吟。
家裡就剩下老大,每天喝的爛醉如泥,晚上回到家聽到老人家,不停的呻吟喊叫,越發心裡煩躁 ,借著酒勁發瘋似的罵老人家。
白天老大一直不回家,老人挨餓喊疼,聽著慘烈滲人。
老人叫老大給老二打電話,老二一直以學習為藉口不回來,其實老二從出去讀書後就一直對家裡的情況沒過問過。
給老三打電話,老三也說沒空,一直不回來,老三隔三差五還是會寄錢回來,囑咐大哥照顧好爸爸。可惡的老大拿了錢就去喝酒。依舊對老父親不管不顧。
後來只有被老人家打跑的小女兒回來了,細心的照顧著癱倒在床上的爸爸,老人家看著跑出去好多年的女兒。不停的流眼淚。一直念叨著他養的兒子就是來索他的命的,索他的命。
小女兒跑出去後,跑到了湖北潛江,在那裡安了家。男方和家人對她特別好。她也算有了一個自己的家。
沒過幾年,老大死在了一片包穀地裡。就是這幾年老大天天喝酒,喝完酒和別人打架,腦袋有了問題,最後一次看到他,還是我爺爺。我爺爺說,那天他出門人看上去還好好的,穿的乾乾淨淨,手裡提著一大壇自己泡的酒,不知道要去哪。
幾天後卻發現,他死在了別人的包穀地裡。
很多時候我們的偏見,在社會影響中慢慢形成。我們要做的是,在社會的影響下,慢慢認識到我們的偏見,糾正我們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