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0-12-23 廣東省國學會

一塘殘荷,半蓬枯葉

如果再有淅瀝的雨滴

打落在焦黃的圓葉上

須臾墜入水中

那便是一幅

孤寂靜美的秋日圖

古詩詞裡的殘荷

是一個總是跟禪意掛鈎的美景

01

《宿楚國寺有懷》

唐·趙嘏

風動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

寒生晚寺波搖壁,紅墮疏林葉滿床。

起雁似驚南浦棹,陰雲欲護北樓霜。

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

清風吹動著這滿池塘衰敗的荷葉,只散發出淡淡的荷葉餘香,被風吹散的孤煙和那殘缺不圓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廣闊天際下相互映襯,共同生出那悽靜又蒼茫的夜色。

入秋的夜總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頓生寒意,悽涼之感襲來,好似碧波江水正搖撼著這楚國寺,屋外的紅葉也在獨自旋轉、飄零落地,落滿井臺。

不知何處的棹聲驚動了草叢中的睡雁,大雁紛紛從南浦飛起,漫天的陰雲籠罩在那高高的北樓之上,似乎是想要遮蓋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邊上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經枯敗荒蕪了吧,可憐了這八月的長安,漫漫長夜,該如何度過。

02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駱氏亭外竹林環繞,雨後景物煥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深秋的天空一片陰霾,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03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五代·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迴蕩在小樓中。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04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陳與義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

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劃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平穩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後退去。我因為託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遊,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後新秋的美麗景色。後悔去年乘船的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麼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詞的上闋,以輕鬆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致,彰顯出詞人無官一身輕的瀟灑自在。詞的下闕,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種種感情變化,便曲曲傳出,沁人心脾。

05

《甘草子·秋暮》

宋·柳永

秋暮。

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

奈此個、單棲情緒。

卻傍金籠共鸚鵡。

念粉郎言語。

秋天的一個傍晚,大雨瓢潑,胡亂打著池塘衰敗的荷花,顆顆雨珠如珍珠般晶瑩。雨過風停,明月升空,鴛鴦浦空寂冷徹。

她獨自憑欄凝望,憂愁無侶而獨宿。孤眠冷清煎熬著她的心。她站在鳥籠旁逗弄鸚鵡,向它訴說著對郎君的無限思念。

06

《普天樂·翠荷殘》

元·滕賓

翠荷殘,蒼梧墜。

千山應瘦,萬木皆稀,蝸角名,蠅頭利。

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

良田數頃,黃牛二隻,歸去來兮。

翠荷凋殘,蒼梧葉落;山也憔悴消瘦,樹林稀疏枯殘,俗世的虛名小利皆是過眼雲煙。

在識時知機、進退行藏的認識上,自己怎能與陶淵明相較。一想到歸隱後滿目黃菊繞東籬,自耕良田數頃,就無比嚮往啊!

此曲語調蒼涼而憤激,作者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和對官場的批判,表現了歸隱田園的志趣。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電視劇《紅樓夢》劇照)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其實說起李商隱的詩作,它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深沉,他的一些詩作表面看好像很簡練,單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的話,也非常好理解,但是李商隱是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
  • 留得殘荷聽雨聲
    《紅樓夢》四十回中寫,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想像此情此景,別有一番意韻,秋雨、殘荷,來自大自然的樂音,以一種殘缺之美打動人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悽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
  • 李商隱重要的一首詩不容忽視,陰涼不散,霜遲飛,只剩下枯蓮聽雨
    霜不散,霜遲飛,只留下死蓮聽雨。根據《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只有這首是李商隱中寫得最好的一首詩,最後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也讓她擔心。當然林黛玉是一個虛構的角色,歸根結底,他也是曹雪芹。這首詩也很受歡迎,流傳很廣,他已成為李商隱的代表作。
  • 冬日的枯荷
    荷塘裡的水已經結冰,冰層有厚有薄,薄的地方可以看到水中的枯藤,輕敲一下,就可以抓取一塊冰凌,透過冰凌可以看到散散的陽光;厚的地方多處在枯草灌木的陰影中,上面還殘留著白雪。或許是光照和地氣交錯作用的結果,形成了薄厚不同的冰層。成千上萬的枯荷葉柄從冰層抽出,除了顏色已經發黑變枯消瘦外,亭亭而立一如盛夏時的模樣。
  • 月落烏啼霜滿天——50句落滿霜花的唯美詩詞,推薦收藏
    霜初降,天漸冷,心火不能滅。念一念落滿霜花的詩詞,安然等候冬季來臨。1.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 三國魏 · 曹丕《燕歌行》2.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 唐 · 溫庭筠《商山早行》3.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唐 · 張繼《楓橋夜泊》4.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抬頭看那窗外的一輪明月,低頭沉思,想起了遠方的故鄉。
  • 秀秀書院 通音律 擅詩詞 雅生活
    於書院習琴之初,因聞合拍,頗感不耐,「急得人不行…..」,後經師諄諄勸引,唱彈皆領,如是二三,終自悟其道:「真是……不合拍還是不行。原來我以為會了指法回去練就行了。」場景二:小蓉蓉,榆林小丫。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有不通者。一日習字觀書,本自安寧。
  • 散文:秋荷靜聽雨聲
    秋荷總覺得,秋的一生很短,總也來去匆匆。似乎,夏天不在意的一轉眼,夏日不經意的一個盹兒,就到了秋天。這些年,你我已經切身體會,秋天短得可憐。秋風勁吹,蘆葦傳遞了秋的悽涼,像撲來的快要成熟的麥浪般,窸窸窣窣,音調乾澀。這時的蘆葦蕩,已經沒有了春的奔放、夏的熱烈,青翠與它無緣,乾枯與它結緣,它緊緊地伴著敗荷,裝飾秋天。每年到了秋末,家鄉東邊的葦草灣也該收穫了,因為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地表以上的東西普遍低調起來,成片的蘆葦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就躺在了場院裡,葦草灣周圍沸沸揚揚的分明是蘆葦的鬍鬚。
  • 5首讀幾遍便能背出來的詠荷詩詞,你最喜歡哪一個千古名句?
    荷的美,不僅在於荷花,更在於「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荷葉,那綠如傘蓋的荷葉,襯託著嬌美的荷花,如何不令人心動?夏季賞荷,無疑是最舒適的事情之一,尤其是一陣微風吹過,荷花擺動、迎風送香、清涼一片,讓人流連忘返。
  • 最香港續篇 -- 留得枯荷聽雨聲
    《杏花春曉》:我的居港時間不算短,但寫香港的小文卻不多。
  • 中華古詩詞 春華秋實 秋意濃濃 無限秋意感懷皆在「秋」
    5、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9、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10、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 秋雨微涼,三十五句詩詞,帶你看盡秋雨之美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總愛把自己的心情融入雨中,再引雨入詩詞。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曹雪芹《秋窗風雨夕》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慢煮歲月,不懼蒼老!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慢煮歲月,不懼蒼老,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鳥語花香,約二三知己小酌數杯,閒庭信步,何等愜意。願餘生,能與詩中所寫的一樣,雅致,自在。垂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 【推薦】古人筆下關於「荷」的詩詞
    16、新荷 唐.李群玉田田八九葉,散點綠池初。嫩碧才平水,圓陰已蔽魚。浮萍遮不合,弱荇繞猶疏。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17、北亭 唐.李群玉斜雨飛絲織曉空,疏簾半卷野亭風。荷花開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18、採蓮曲二首 唐.王昌齡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