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港續篇 -- 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1-02-13 杏花春曉

《杏花春曉》:我的居港時間不算短,但寫香港的小文卻不多。因港人喜出遊,一來便捷,二來此地生活空間促狹,得空便往外跑。2020年,足不出港,天地有多大?「雞湯」一句:當你想打開新世界時,其實新世界就已經在你的腳下。於是,開始在香港行行攝攝,記錄所聞所見。幾篇小文,受到朋友喜愛和鼓勵。

「因為疫情,放姐被困香港,於是就有了關於香港前生今世的美文。過去對香港的了解就是買買買,實在太膚淺,感謝放姐補課」。

「香港原本彈丸之地,風土人情被你這麼一寸一寸地探訪,顯得香港好大噢」。「文中延伸的思考也升華了一次簡單的遊覽,充滿人文氣息。文章中的濾鏡充滿了人在畫中感覺,輕鬆的遊玩後卻讀到了富有歷史和文化氣息的遊記,為厲老師的慧眼點讚」。

「帶有人文歷史的筆觸和色彩絢爛的圖片把當天的遊歷串聯在了一起,又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回憶」。「伴隨溫潤細膩的文筆,美好的時光歷歷在目,難忘的日子」。「文章真實細膩,充滿了故事,展示了香港抗疫期間的生活。照片也很漂亮!非常喜歡你的作品!」「跟著你的文字了解疫情下的香港,漁村與現代化城市的交融,世界終是美的,心情也跟著美美的」。「感謝分享,讓我有所認識,發現生活中另一種美。靠勞動創造的幸福感最值得驕傲,那是真幸福啊!非常羨慕你的深度旅遊,發現這麼多世間美好!原本很簡單的旅遊,也許經你的文字圖片一編輯,好美呀!」

「才知道香港除了自然保護區外還有這樣原生態之地,也特別佩服你能在酷熱天氣中走訪這樣的村落」。

「帶著我們遊香港小島,獨特風土人情,有品位」

「跟著你的文章有坐井觀天下的感覺」。

其實,香港有許多徒步徑,郊野綠地,溼地公園。比如,距離港島中環25公裡外的「天水圍」,居住人口超過30萬,高樓林立。卻難得保留一塊雀鳥天堂的「閒地」--香港溼地公園,佔地一萬平方米的室內訪客中心和61公頃的溼地保護區。

這是香港第一個生態環境旅遊項目,建於1999年。孩子小的時候來過一次,當時交通不便,感覺比去趟深圳還遙遠。現在交通便利了許多,又久困香港,某日眾友結伴同行。沒承想這也是滯港人民的共同願望,當日人山人海,可見受歡迎之程度。

你問在寸土寸金的彈丸之地,人口密度極高的都市,為什麼要保留這些「無用」之地?答案只有一個「留得枯荷聽雨聲」,香港之魅力又一例證。下文刊於2020年12月25日香港「大公報副刊」。

在香港新界北區和深圳市鹽田區之邊界上,有個橫跨兩地的地方,叫「沙頭角」。相傳沙頭角得名於一位清朝大臣,當時他巡視沙頭角一帶時,面對大鵬灣優美風光,便題詩兩句:「日出沙頭,月懸海角」,是故得名。深圳的沙頭角一帶曾經出土新石器文物,但香港的沙頭角地區則沒有相關發現。

從前這裡是人煙興盛的村落,已有喧鬧的墟市。自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之時,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及後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

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從此村民往來不便,沙頭角往昔之盛勢再不復還。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鄉郊生活式微,沙頭角人口數十年來一直下降,常居人口變得愈來愈少。

香港直擊

19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到深圳,第一次到了與香港最近的地方–沙頭角中英街(詳見《杏花春曉》,期號155)。那年站在中英街上,望向街之盡頭,跨過一步,就是香港。

我把目光投向港英士兵的身後,極力張望,除了閃爍的霓虹燈,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不免有些失望,但卻印證了我從電影中看到的香港–那裡到處燈紅酒綠。這是我第一次對香港最直接的目睹,沙頭角中英街盡頭的霓虹燈。

彼岸遙望

2020年秋,我來到香港之最北端--鹿頸。到底有多北,隔海對望,就是深圳沙頭角和鹽田港。據說這裡陸地是香港管轄範圍,海面已是大陸的地方,遊人雙腳一踏進水裡已是跨了境。

沒錯,這裡曾屬於香港沙頭角邊境禁區。1997年香港回歸後,要求解封香港邊境禁區的呼聲日益高漲,其中沙頭角是解封之重點,好讓生態旅遊等項目得以發展。香港政府於2006年9月7日表示將會大幅度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但是基於保安理由,沙頭角中英街不擬開放。隨著時間的演進,歷史終於翻開新的一頁。2012年2月15日香港時間凌晨零時,香港政府開放沙頭角墟口前之香港禁區範圍給香港市民自由進出。

鹿頸起步,一直到面向沙頭角海的谷埔村邊界,站在此岸望去,對面高樓林立,鹽田港吊車遍布,與天比齊,貨櫃巨輪,遊曳海面,它已是深圳第一批中港合營及國企民企合作的碼頭之一。我想像當年的自己,此刻從彼岸遙望香港,帶著無限的好奇,懷著無比的憧憬,越過並不寬廣的水面,看到的是什麼?

一抹天然

不是當年我眼中的燈紅酒綠,而是一片自然生態。這裡是香港最大的淡水沼澤,有大量溪流、水潭、魚塘,四周有風水林環繞,是理想的蜻蜓和昆蟲居住地,該處有超過50種蜻蜓,還有64種蝴蝶。沙頭角鹿頸沿岸一帶,保留大量淺灘,有鹹淡水溼地及與蜿蜒海岸線並行衍生的紅樹林,海面雀鳥飛翔覓食,林地蝦蟹嬉戲。

青山綠水間,有零零星星客家村落,村口的柚子樹掛滿果子,村內有張氏宗祠、古屋及老井,海邊更設小碼頭。山海之間的平坦之處是大片葦田,蟬啼蛙鳴。

偶爾更可邂逅多隻黃牛,成群悠閒逛海灘,村狗四處巡遊,走地雞自食其力,古樸自然。沿著海岸石徑前行,可見「水浸咀排」,乃連島之小沙洲。不用講,村中孩童只等潮退,衝上小洲,佔島為王。

谷埔村口有一所已廢置的校舍,原為約80年歷史的啟才學校。這座頗具歐陸風格的建築,其設計參照廣州黃埔軍校總理大樓,現為三級歷史古蹟。地下左側是協天宮,內有上課鈴「鐵板」,牆上木質橫額更刻有校舍捐款者名字。學校地下有兩間教室,當年曾有近百名學生在此就讀。

鄉土、鄉情、鄉物

禁區開放,使沙頭角的6條鄉村獲得解放,村民們早已洞悉所帶來之商機,陸續興建旅遊景點,展示特色物產。

谷埔松記的楊老闆說,他家做的醋鴨,味道全港獨一無二。飯點時間人山人海,一坐難求。正值午餐高峰,他家的野生海鮮已全部賣光,連打包半邊醋鴨都沒啦。老闆連連說,下次要早點來哦。或者先來番電話,為你留備。

你看,香港就是這麼獨特,即是國際級的繁忙都市,但是出走半小時,便可到達青山綠水之地,讓人回歸自然,體味鄉土民情。

城市綠洲令人贊

如今的深圳,已是當年我遙望中的香港印象,高樓林立,燈紅酒綠。是否人們也渴望一片綠地?如果穿越回到當年,我恐怕會為看到的「田園」香港感到驚訝,甚至失望,但是今天,我不會。

城市的燈紅酒綠令人亢奮,而鬧市中的一片綠地,拔腿可至的郊野公園,雀鳥天堂的山野,蝦蟹嬉戲的溼地,同樣甚至更讓我讚嘆。慶幸在一睹沙頭角霓虹燈之36年後,又睹沙頭角之綠水青山。在它邁進繁華都市之途中,依然保留一抹天然。這也正是我眼中之香港。

相望、相望

最後,還有一番感嘆。世上之路,無論怎樣道阻且長,也行則將至,但有一種叫可望不可及。近的,望得到人家窗口,好像憋口氣就可潛過去,遠的,只能從此岸望向彼岸。站在沙頭角,回望和張望,這麼近,又那麼遠。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遠行,至少心在遊,把世界拉到眼前。以久困香港論,此行可算之「遠」也(2020.10.17 打卡鹿頸-雞谷樹下-鳳坑-谷埔)。

同困香港久矣之師妹,贈詩一首,共抒胸襟。收錄於此,以示鳴謝。

《杏花春曉》文章精選

(點擊標題,可直接進入)

/ 下期預告 /

「完整的」2020年--酒店隔離日記(上)

《杏花春曉》
分享原創散文,遊記,人物故事等作品。雖無「以文載道」之境界,但不乏追求真實,感受自然,領悟生活,以文字為媒介傳遞和分享之熱忱。如果你熱愛閱讀,喜歡真誠的文字,也許有興趣。

相關焦點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電視劇《紅樓夢》劇照)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留得殘荷聽雨聲
    《紅樓夢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他的很多詩作,無論是在文學性,還是思想性上,那都可以直追盛唐詩人,他一生寫過了大量的詩作,其中大部分都流傳了下來,並且成為了經典之作。 同時他詩作裡很多非常優美的詩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會經常引用,例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駱氏亭外竹林環繞,雨後景物煥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深秋的天空一片陰霾,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 冬日的枯荷
    我最近想畫一組關於枯荷的寫意畫,參考了很多前輩的畫作,還是沒有創作靈感,於是決定去江南寫生。但是寒潮突襲,嚴寒和風雪改變了我的行程,我只能選擇在北方一個普通的鄉村落腳;聽我的房東說,進出鄉村的路旁就有一個大大的荷塘。一個風塵僕僕準備投宿的路人,是沒有多少興趣觀賞路邊風景的,那個荷塘也沒有多看一眼。寒冷增加了我的疲憊,也增加了不能馬上到江南的焦慮。
  • 愛新覺羅·胤礽,留得殘荷聽雨聲
    OMG,管它是正史還是野史,但這真的是最荒唐、但也是最合理的理由了!賈蓉和一個後來憑空消失了的、叫賈薔的同族兄弟好得形影不離——各方面來看,他還只是個荒唐幼稚的孩子。少年時期的叛逆心理是很可怕的——對父母的恨意,在今日還能讓十二歲的少年殺母,或是十七歲的少年當著母親的面從天橋上縱身躍下:要麼殺你,要麼死給你看。
  • 李商隱重要的一首詩不容忽視,陰涼不散,霜遲飛,只剩下枯蓮聽雨
    李商隱是晚唐最具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細膩感傷,尤其是他的愛情詩在每一個首都都非常感人,對於他晚年的《無題》,他描寫的多愁善感的愛情很傷感,也反映了詩人對愛情的深切感受和渴望。讀李商隱詩,最能感受到唐詩獨特美,以及那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 散文:秋荷靜聽雨聲
    秋荷總覺得,秋的一生很短,總也來去匆匆。似乎,夏天不在意的一轉眼,夏日不經意的一個盹兒,就到了秋天。這些年,你我已經切身體會,秋天短得可憐。這時的蘆葦蕩,已經沒有了春的奔放、夏的熱烈,青翠與它無緣,乾枯與它結緣,它緊緊地伴著敗荷,裝飾秋天。每年到了秋末,家鄉東邊的葦草灣也該收穫了,因為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地表以上的東西普遍低調起來,成片的蘆葦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就躺在了場院裡,葦草灣周圍沸沸揚揚的分明是蘆葦的鬍鬚。
  • 七絕十一首·枯荷|學習絕句56法之第43法練筆作品
    七絕十一首·枯荷1、覌重元寺外枯荷文/仗劍天涯碧水枯荷百草眠,重元寺外霧遮天。嬋娟試評——枯荷眠,霧遮天,春光去,殘香連。池中、天上,空間轉換;荷枯、香還在,視覺轉嗅覺,學習了!非要雞蛋中挑骨頭的話,「一世」還是「一季」?
  • 5首讀幾遍便能背出來的詠荷詩詞,你最喜歡哪一個千古名句?
    荷的美,不僅在於荷花,更在於「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荷葉,那綠如傘蓋的荷葉,襯託著嬌美的荷花,如何不令人心動?夏季賞荷,無疑是最舒適的事情之一,尤其是一陣微風吹過,荷花擺動、迎風送香、清涼一片,讓人流連忘返。
  • 亭亭玉立盼君來,莫等殘荷聽雨聲
    亭亭玉立盼君來,莫等殘荷聽雨聲 2020-08-09 0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花秋月冬雪風,留得殘荷聽雨聲」關於節氣看看古代是怎麼劃分
    小編就最喜歡清明這個節氣,大地經過一冬睡眠精力充沛瞬間又披了一層新裝,滿山的杏花,遍地的嫩草把山河裝扮的分外妖嬈,美不勝收,此時正是滿懷喜悅的春情踏青絕佳時期,她會讓你心曠神怡,目不暇接。初春芳香的空氣會令你身心健康,精神百倍在新的一年裡精力充沛,工作順心,事業蒸蒸日上。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生活息息相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 黛玉為何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
    在這一回裡,黛玉明明白白地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黛玉詩情才情在眾人之上,其詩"風流別致、詩新、立意新"(李紈評)。她的海棠詩、菊花詩,及至後來的《秋窗風雨夕》、《桃花行》。
  • 留得殘荷聽雨聲:三年發燒有感
    當時的我對耳機和播放器的搭配毫無概念,一如在氤氳中踟躕行進,即便看不到發燒的頂端是什麼模樣,但每一次新奇的嘗試給我帶來的都是耳目一新的體驗:先是地攤上隨處可見的劣質MP3,再是淘寶爆款MP4,如今的我很難想像當時的我為什麼能聽著那粗劣不堪的聲音,頂著令人抓狂的底噪在操場旁的樹蔭下閉目微笑。但那是對於一個生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裡的少年來說,得來不易的希望和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