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殘荷聽雨聲:三年發燒有感

2021-02-13 乙迷音樂俱樂部

本文來自玩家真實感受,文中對器材的褒貶不代表乙迷觀點

作者:AirMIRAI

前言:

家父年輕時也酷愛發燒音響,家宅易地數次,沉甸甸的音箱和功放卻從未缺席。而我有幸能夠沉浸在這樣的發燒氛圍裡,自幼就能擁有理想的音樂環境。我並非在自我吹噓,只是想說,這正是我走上耳機發燒之路的啟蒙。

擁有了一副隨心所欲欣賞音樂的敏感耳朵,無奈天賦平平,沒能掌握一門像樣的樂器,這可以說是我一生的遺憾。拉開家父CD機下的抽屜,碼放的整齊劃一的唱片見滿溢而出的是富有情感的鮮活的音符。

我常常想,雖然我不能親手製造這些美妙的音符,為何不能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去感受這些由那些天賦異稟的音樂家所創造出來的美呢?

於是,我的耳機發燒之路開始了。

氤氳

我還能清楚的記得,我得到的第一個耳機是鐵三角ATH-IM50。

如今即便無法清楚地回憶出它的聲音,但那小小的黑白相間的腔體卻承載了我半個高中的回憶。當時的我對耳機和播放器的搭配毫無概念,一如在氤氳中踟躕行進,即便看不到發燒的頂端是什麼模樣,但每一次新奇的嘗試給我帶來的都是耳目一新的體驗:

先是地攤上隨處可見的劣質MP3,再是淘寶爆款MP4,如今的我很難想像當時的我為什麼能聽著那粗劣不堪的聲音,頂著令人抓狂的底噪在操場旁的樹蔭下閉目微笑。

但那是對於一個生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裡的少年來說,得來不易的希望和救贖。暗淡枯燥的封閉生活,耳機就是我唯一的調劑,就像久旱逢甘露的旅者,含著淚喝下的最後一口清泉。

距高考還有一個學期,一向頑固的母親在我的軟磨硬泡下,終於同意為我購入一款千元的發燒耳機——索尼MDR-EX1000。

我戴上耳機的第一刻就被那分毫畢現的聲音所折服:原來我聽過的音樂能夠如此清晰嗎?令我驚訝的還有EX1000犯規一般的分離度:它就是這樣一副神奇的耳機,能把樂器組和樂器組相互剝離,如一位經驗老道的指揮家一般有條不紊的擺在你的面前。

雖然有時我會無法忍受它的尖銳的齒音,抑或是鑔鈸貫穿大腦般的刺激聲音,但EX1000無疑刷新了我對發燒耳機的認知,而於此同時,我也能得以抬頭看看,我半隻腳踏入的這個妙趣盎然的世界。

再後來,我慢慢認識到了播放器對耳機的重要性,但只是初燒的我遠遠沒有現在的我這樣認識的深刻,每周200元的飯錢,我勒緊了褲帶每周省下100塊的飯費,咬牙堅持了一個月,終於把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發燒播放器帶回了家。

那是個小小的,湛藍色的飛傲X1。回想起那時的X1,無疑是一種非常年輕化的刺激聲音,它沒有強調播放器的硬素質,而是著重去強調一種類似拔高高低頻的刺激聽感,雖然現在來看這不一定能能稱作健康的聲音,但也無疑給我的EX1000增色不少。

EX1000伴隨我度過了短暫的高考時光。走出考場的那一天,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在假期做做兼職,攢出一個HD800出來。沒錯,當時天真的我啊,以為HD800就是耳機世界的巔峰作品。

弄潮

高考完的那個暑假,由於過於貪玩,沒能攢下太多錢。所幸閒時也跑了不少地方,挖到了本地屈指可數的幾家發燒耳機店。在試聽了許多塞子後,我慢慢開始發現自己已經很難接受除了EX1000以外的其它聲音,我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陷入一個死循環中。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在如今的許多燒友看來,EX1000的頻響設計相比如今的耳機是比較失敗的,這也是為什麼EX1000一介動圈塞被戲稱有「動鐵」味的原因。

之後我把目光放在了便攜大耳上,此時我購入了兩副耳機:一副歌德愛麗絲M1,一副索尼MDR-CD900ST。也許屏幕前你會疑惑我為什麼要同時選擇風格和用途差異如此之大的兩幅耳機。

其實當時的我想親身感受一下欣賞音樂和製作音樂的耳機之間的差異。歌德愛麗絲完全不負欣賞音樂之名,它有種戴上去讓人摘不下來的魔力:

即便它的外形復古,做工粗糙,但歌德愛麗絲就是好聽,單純的好聽,你甚至無法從它熱情而奔放的聲音中找到任何一處槽點,它是一副能讓你忘記去關注所謂的解析,瞬態,結像的耳機,即便它的聲音素質並不優秀。用歌德聽槍花的《November Rain》,我竟有了想哭的衝動。

而CD900ST則是日本錄音室久負盛名的人聲監聽,毫不誇張的說,十個日本聲優八個用過CD900ST。CD900ST同樣也不是一副素質優秀的耳機,它著重刻畫反映人聲的頻段,甚至不惜放棄詮釋音樂氛圍感透明度的低頻與高頻段,所以CD900ST不是一副能讓你欣賞音樂的耳機。

而它值得誇耀的人聲,十分貼臉,而且齒音極少,不愧為人聲專用的監聽,為了營造類錄音室的傾聽體驗,CD900ST將聲場壓縮的極小,實際傾聽體驗也是如此:仿佛器樂被擠在了一個小小的房間裡。

這兩幅耳機是在我廣泛欣賞數量眾多的耳機前,明確了我的主觀評價的兩幅耳機,而現實也是如此:不是監聽用,就是鑑賞用。

這是我在耳機這一海洋裡弄潮所經歷的必不可少的試水。爾後,我聽過了形形色色的耳機,也結識了不少臭味相投的燒友,耳機發燒所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音樂本身,甚至給我的世界帶來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反璞

高考志願填報落下帷幕,我最終走出了大山,來到了北京。

紮根帝都,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聞,各色耳機店音響展也大大豐富了我的聽音經驗。而我也能有幸接觸到那些數十萬上百萬的Hi-End級設備。

我的心裡,HD800終於不再是耳機世界的巔峰,我也終於能找到能和HD800平分秋色,甚至更加優秀的耳機了。百感交集之時,我也收集了許多符合我聽音習慣的耳機,對聲音的認識也逐漸深刻。

而ER4的出現,則徹底的讓我的觀念發生的改變。由於認識了ER4,我也了解到了例如哈曼曲線,HRTF,失真等專業概念。

而ER4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它改變的是我對音樂的態度,ER4把我從耳機的舒適聽感圈裡拽了出來,讓我更加純粹的去直面音樂本身。

ER4的準確和直白,雖然容易令人疲勞,但也會給人一種穿越回放設備這一媒介,直接與音樂交流的錯覺。ER4沒有耐人尋味的音染,沒有華麗的高頻泛音,它只是一把尺子而已。度量工具不需要主觀情感,難道不是嗎?

然而,我同樣也深愛著塑料夜壺華麗的鋼琴聲還有逼真的空間感,F7200的溫潤和渾然一體的平衡感,金夜壺的細膩中頻和龐大聲場,這些被某些燒友稱作「HuFi」的耳機,我照樣兼容並包,來者不拒,要問我為什麼?

這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對撞,藝術與現實的取捨。Final抽象了音樂,讓音樂變得鮮活而有了生命,把Final的耳機叫做一種二次創作也無妨,然而同樣也無法妨礙到那些懂得欣賞Final的「瘋子」們。

尾聲

我聽過的那些耳機們,如同星星點點的殘荷般點綴著我的池塘。驟雨落下,雨滴拍打殘荷的聲音在我的心裡久久地縈繞著,最終化作了我靈魂的一隅淨土。

三年發燒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那些存在的,衝突的,特異的,早已化為腳邊的黃土。留在手上的,若還有舊日那口中呢喃的隻言片語所帶來的悸動,那也不枉發燒這一回。

相關焦點

  • 留得殘荷聽雨聲
    《紅樓夢》四十回中寫,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
  • 愛新覺羅·胤礽,留得殘荷聽雨聲
    【圖片說明:無情殘荷——賈蓉】後來滿口「髒唐臭漢」、行止荒淫猥瑣的小蓉大爺,在書中亮相時正是十六歲,四年之後他正式亮相沒多久就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但是無論從哪方面看,他和自己的妻子都形同虛設,相反,他的父親一言一行都在宣告:她是我的妻子!
  • 亭亭玉立盼君來,莫等殘荷聽雨聲
    亭亭玉立盼君來,莫等殘荷聽雨聲 2020-08-09 0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電視劇《紅樓夢》劇照)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春花秋月冬雪風,留得殘荷聽雨聲」關於節氣看看古代是怎麼劃分
    春花秋月冬雪風,留得殘荷聽雨聲,四季的每個片段都值得我們用心感受和欣賞。
  • 蕭蕭殘荷·別有韻味
    從花港公園望去,西裡湖畔煙波浩渺,山色空靈,一片低垂的殘荷,煢煢獨立,別有風情。告別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日盛景,迎來「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冬日韻味。歷經了風霜的殘荷看似寥落,其實卻有了錚骨,雖已不見馥鬱多姿的綠荷,卻多了一份歷經歲月後的滄桑與寧靜。餘輝殘蓬,清風透骨。
  • 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塘殘荷,半蓬枯葉如果再有淅瀝的雨滴打落在焦黃的圓葉上須臾墜入水中那便是一幅孤寂靜美的秋日圖古詩詞裡的殘荷是一個總是跟禪意掛鈎的美景01《宿楚國寺有懷》唐·趙嘏風動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駱氏亭外竹林環繞,雨後景物煥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深秋的天空一片陰霾,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 殘荷之美,如詩如畫.別有韻味!
    有一種美,需要跨越時光的長廊,在繁華凋盡的心卷反覆吟讀,反覆咀嚼,才得其深味。枝葉凋零的殘荷,可能不是一副張揚的開放模樣,亦可能失去了所有取悅於人的顏色。殘荷是生命的記錄,如詩如畫。殘荷之美,別有韻味!
  • 殘荷聽雨,墨染冬韻,以深情守望,換餘生安暖
    留得枯荷聽雨聲荷花盛開在夏季,十裡碧波如傾,微風過片,蓮葉田田,荷花亭亭玉立,有著綽約的風姿,清雅的芬芳,那是一場盛大的花事。就算季節流轉,經光陰漂洗,葉落蓮枯,它仍有不可抵擋的韻致,仍是一道清幽的風景,仍是最好的詩料。
  • 殘荷之美!
    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巜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新世紀的口號,快樂來自於內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閒對殘荷把一杯,青椒瘦肉墨魚絲…|「陳謝詩書畫」之十三
    這些年來,其實洒家拍的荷花多,畫得並不多,枯荷基本就沒畫過。荷花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應該是其它所有花卉都無法與之比肩的。還是回到眼前水面枯殘的荷梗,此時正在下雨,唐代李商隱有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宋代周密看見廢園還呼籲「園翁莫把秋荷折,留與遊魚蓋夕陽。」可是眼前的荷塘裡連殘葉都沒有了,就算急雨打在荷梗上,也如粗指撥斷弦,亂糟糟全是噪音。這兒誠如王鎡描述的「一片傷心雲錦地,也曾遮月宿鴛鴦。」豈止辛棄疾吟詠的「枯荷難睡鴨」, 更是許棐的「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等等這些經典的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而且這些詩句,不僅寫得很是深刻,同時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這也正是李商隱詩作,能夠一直打動我們,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的原因。 其實說起李商隱的詩作,它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深沉,他的一些詩作表面看好像很簡練,單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的話,也非常好理解,但是李商隱是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
  • 【監利人情懷】 故裡殘荷
    在這塘邊,我從春到夏,由秋入冬,驚喜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欣賞夏的「映日荷花別樣紅」,感嘆秋的「一夜西風,殘荷敗柳,都做秋聲」,不知不覺,已是初冬,當「秋陰不散霜飛晚」,只「留得枯荷聽雨聲」時,一種想回老家看看的想法在心中悸動。    其實,自母親最後離開之後,故裡老宅幾乎只是大家族春節相聚的驛站了,「田園蕭條胡不歸?」,是啊,胡不歸!
  • 最香港續篇 -- 留得枯荷聽雨聲
    因港人喜出遊,一來便捷,二來此地生活空間促狹,得空便往外跑。2020年,足不出港,天地有多大?「雞湯」一句:當你想打開新世界時,其實新世界就已經在你的腳下。於是,開始在香港行行攝攝,記錄所聞所見。幾篇小文,受到朋友喜愛和鼓勵。
  • 【微文化】我讀你聽——《殘荷》
    你,看過殘荷麼?如果是深秋或者初冬。寒冷的風中,有一片殘荷,幾乎是枝零飄落,幾乎是失去了所有取悅的顏色。完全是一副慘落的表情。那荷葉凋零的七零八落了,以枯萎的姿勢倒在池塘裡。你看你看,這荷開得多妖多燦。——是掩飾不住灼灼鋒芒的。太過外露的東西消逝得快。荷最茂盛時帶著不顧一切的表情,看著羞澀其實是瘋狂了。開呀開呀,開得沒了邊,也沒了際,沒了未來,也沒了過去。一意孤行,孤芳自賞——有誰知道蓮的心事?說到底,蓮是霸氣的,是不顧一切的。她的完美,她的無意跋扈,都埋下了一個伏筆——當初有多盛大,以後就會有多低迷。
  • 殘荷聽雪,枯寂之美
    枯寂得像溪流盡處的一聲絕響,像人逢末路一揮手,喚來一隻老船,反倒有一種無言的美。我是那麼喜歡這種枯寂。於是,便想在自家門前養一池荷。春天,等春風一寸寸來,泥土甦醒,我要將蓮子一粒粒植入池塘。秋天,我要等著紅葉織錦,殘荷披霜,看乾枯的蓮蓬穿上一襲老僧衣,白露沙沙頌著經文,深藏的蓮子俯首傾聽。薄霧遊走其中,畫出一痕痕淡煙疏影,萬裡枯寂不過一塘殘荷聽雨。你聽那秋雨,多像一把刻刀,將綠肥紅瘦雕刻出雋永的稜角。
  • 枯藤老樹、衰柳殘荷……古人為何以呆傻殘破為美?|國學講堂
    正值中秋過後,殘荷時節。小說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一閒,天天逛,哪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 從玉菡到賈璉,從菡萏到殘荷,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首先:芙蓉其實是木芙蓉,荷花得水芙蓉之名,是因為她和木芙蓉很像。我認為【芙蓉女兒誄】裡的芙蓉,是作者有意混淆了,因為他要悼念的是【被毀滅的人性,不分男女】細看細品,我們會發現在書裡木芙蓉只有林黛玉,水芙蓉則有賈蓉、蔣玉菡、柳湘蓮、藕官、甄英蓮,甚至賈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