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2021-02-08 國學文化醫道堂


《魯班經》

凳不離三

門不離五

床不離七

棺不離八

桌不離九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

 

但在過去,木匠是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火爆職業。

農村的木工可是一項體面的手藝活,因為那時候的家裡都買不起家具,所以大多時候是請工匠製作。


其祖師爺魯班不僅把精細的做工工藝流傳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活經驗及世俗文化也影響著木匠們做活的規矩。


他們不僅考慮每種木材的材質特性,還考慮到不同器具使用場景及世俗常識。



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


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取至「桃園三結義」的典故,「三」有忠義的象徵,寓意期盼坐在這條板凳上的是兄弟和朋友。


圖 | 方形抹角文竹凳 清中期


「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



「床不離七」,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

 

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

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

 

「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還有一種寓意是有了這個「七」,希望睡在床上的人不用擔心獨自一人,可以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圖|黃花梨月洞門架子床


如今,很多人做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定製尺寸,除了個別身高突出的人需要定製以外,這些尺寸已經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家庭的需要。


可見,「床不離七」不但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也是按照人的身高來量制的尺寸。

 

還有一個說法是「床不離半」。

過去民間的雙人床也常見四尺二寸半,若是問起師傅,他必定回答:

「床不離半(伴)嘛! 討個彩頭,這是行家規矩。」因為「半」和伴」諧音。

圖 | 清 黃花梨架子床


「棺不離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時候,不管是給什麼人打棺材,個子高也好,矮也好,棺材的尺寸只有八尺,不多不少。

 

因為「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

 

另一方面,古時候的人身高最多是七尺左右,有「七尺男兒」之說。


所以為了放下一些其他陪葬品,棺木尺寸就需要大於七尺,所以八尺就成了棺木的一般尺度。

 


「桌不離九」,桌是指吃飯桌,分為簡易方桌和八仙桌兩種。

 

「桌不離九」,有一種解讀是從使用便捷上來說。

因為成年男人女人一般的肩寬是44—46釐米左右,平均下來是45釐米。


因此在製作桌子的時候,為了能同時坐下兩個人,桌子長度都會大於等於90釐米,這便是「桌不離九」。


圖 |  紫檀長桌


另一層意思就是吉祥寓意。

「九」與「酒」諧音,意即吃飯不離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桌上離不開酒也證明這家人賓客很多,預示著家族興旺。

 

所以大桌的邊長、高度尺寸,都要講究「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



這些有趣的俗語老話,有一定的專業性,照此打出的家具不僅實用,也凝聚了歷代木匠的智慧。

此外,每個數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萬事圖個吉利,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國學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一起交流學習

微信號:15376873579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發布道文化及道醫相關信息部分內容與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所轉載內容僅供參考,若想深入了解和實踐,請諮詢相關!

相關焦點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魯班經》「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家有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
  • 農村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像每次做凳子的時候,老木匠量過尺寸後,這些數字的最後一定要有個三,例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做桌子的時候,截取尺寸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是九,做床的時候,這個數字七出現的次數就多了,剛開始的還沒注意,不過聽得多了,總免不了好奇心,就趁著師傅不忙的時候問了一下原因。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老木匠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關於魯班的軼事傳說,很多帶有神秘色彩,其中,做木匠活有條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就是一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定這樣一個規矩,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四句:棺不離八 意思為:指木匠做棺材的時候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棺不離八 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啥意思?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這句農村老話便是木工行道的尺寸規矩,出自木工師傅的祖師爺魯班的經書《魯班經》。《魯班經》涵蓋了製作常用家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以及各類建築的構架形式、稱謂等等,堪為木工行當裡最有代表性的教科書。它被後世的徒弟們奉為典藏珍籍。
  •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你知是何意?
    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但在過去,木匠是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火爆職業。
  • 古人講:「床棺桌」分別不離「七八九」,啥意思?生活處處皆學問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生活學問。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之後,才能真正了解這句俗語的含義。 木匠行業中的俗語文化 相信一提起木匠,很多人都會想到魯班,作為所有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不僅具有心靈手巧的氣質,而且也為木匠行業定下了行業。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為何農村不管身高,床和棺材的尺寸都一樣?
    也有的地方說「床不離半」,以前農村的雙人床大多尺寸是四尺二寸半,木匠師傅會說「床不離半(伴)」,是行家規矩,給客人討個好彩頭,帶來好運,也是一種祝福。棺不離八除了嫁娶,農村的大事還有喪葬白事。農村做壽棺的時候,不管身高是高是矮,大多都會按照八尺來做,不多不少。原因是農村覺得「八」和「發」諧音,而「棺」和「官」發音一樣,所以常說「棺材棺材」,既升官又發財!農村普遍的認知裡都覺得,把老人的白事辦好是能影響後人的,是能庇佑後代的。
  • 老話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古代裝修有哪些講究
    老話說得好「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在之前的農村啊,教育水平不高的時候,有一門手藝的話,也能養活家裡的人。今天,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就和手藝有關,是「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我們來看看古人做東西都有哪些講究。
  • 「桌不離三,門不離五」 為什麼是3和5?古人真實的意圖是什麼?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吶,為什麼是3579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在民間,關於此的解釋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解釋,3579都指的是這些物件尺寸的尾數。
  • 農村老木匠:「凳不離三,床不離半,桌不離九」!啥意思?
    隨著歷史的發展,經驗的積澱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人們往往把一些美好的願景寄托在所做的家具上,這也是木匠口中津津樂道的,如「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半,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這句箴言,無非是所做家具的尺寸要求
  • 人們常說:「凳不離三,桌不離九」,到底什麼是「離九」呢?
    比如有句俗語叫做「凳不離三,桌不離九」,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凳不離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製作凳子的時候,其長度一般不會是整數,尾數都要留成「三」,比如長度是三尺三寸或者三尺一寸三分等,這種凳子就是以前農村常見的板凳,凳面窄而長,一般一個板凳上面可以坐兩三個人。
  • 在農村,老人常說:「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啥意思?
    俗類:八月摸秋,摘柚抱瓜子不算偷;又如有些禁忌類,正月忌頭,臘月忌尾,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古語。為能更好地融入這一群體,或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人們在生活中的言行各方面都有講究與忌諱,今天老農跟大家聊聊下面這幾句老話,你聽過沒?第一,東高不算高,西高斷腰。這是關於房簷房脊高低的說法。俗話說:水往東流,水往西流。
  • 不要以為「棺」和「槨」是一個意思,區別大了!很講究
    漢字講堂「棺」字的本意是什麼?咱們看「棺」這個字。它是個形聲字,左邊一個木字旁,說明一開始棺的材料是由木頭做成的。棺材下葬,入土為安「棺」的材質如何選擇?關於「棺材」的選擇其實我們中國人有很多講究:咱們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松木、楠木等製造棺材。
  • 從鼓盆而歌至「黑人抬棺」,對於辦白事,我們老祖宗也有特別講究
    據不完全統計,這段視頻其點擊量可能超過一個億,僅在中國便達到3000萬之多。然而,這群黑人小哥並非作秀,乃應邀逝者家屬進行抬棺。不少中國朋友覺得"人死為大",家中有長輩逝去必定悲慟不已。非洲國家為何對待白事不那麼上心?甚至還有點幸災樂禍的味道。只不過筆者認為,"白事喜辦"這個問題上,我們誰都不要笑話誰了。
  • 農村老輩人講究:「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有道理嗎?
    怎麼坐有講究、怎麼吃有講究、吃多少有講究、上多少菜有講究,到處都是規矩。像是這種「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更是牢牢刻在一些老年人的腦子中。那有些人會覺得奇怪,這句話究竟是說了個什麼意思?有沒有啥道理呢?
  • 屏風|「隔而不離」才是最高的隔斷境界
    以往屏風主要起分隔空間的作用,而更強調屏風裝飾性的一面,既需要營造出「隔而不離」的效果,又強調其本身的藝術效果。圖 | 古美術拍品 花梨木雙面精工八頁大屏風中國屏風文化歷史非常久遠,《物原》就有「禹作屏」之說。以此推算,屏風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