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隱娘》磨鏡少年、漢代的活雷鋒負局先生以及蘇學軍

2021-02-12 許蠶歷史隨筆

在認識蘇學軍之前,我對磨鏡人的印象主要來自於裴鉶的《聶隱娘》,在小說中,神通廣大的聶女俠玉手親點的丈夫,就是一個磨鏡少年。有一段時間,因為侯孝賢的電影,聶隱娘以舒淇精緻的面容出現於大眾的視野,很是紅火了一番,但片中的磨鏡少年卻不知為何變成了一個扶桑人,也就是日本人,這讓我頗為不滿,磨鏡少年怎麼能是個日本人呢?他應該是20多年前的蘇學軍那樣的漢人少年才對。

20多年前,在蘇學軍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受了表哥的影響,開始接觸並迷上了銅鏡,其中一項重要的工序就是打磨鏡面,所以當年的蘇學軍可算是一個標準的磨鏡少年。

磨鏡曾經是一份職業,遠在聶隱娘時代之前的漢朝,這份職業就開始出現了。《列仙傳》上說,吳地有一個叫負局先生的人,就是靠在集市上給人磨鏡討生活,磨一面鏡子收一文錢。

漢代一文錢的購買力雖然有時還不錯,但說到底也不是什麼大錢,可見磨鏡這一行並非是一個很有錢途的職業,直到聶隱娘所在的時代也還是如此。跟裴鉶差不多同時的劉得仁寫過一首《贈道人》,其中兩句說:「長安城中無定業,賣丹磨鏡兩途貧。」這位道長打了兩份工,又磨鏡子又賣丹藥,但依然窮得叮噹響。

(蘇學軍磨鏡)

磨鏡雖然並非「定業」,但畢竟還能掙幾個小錢,所以直到清末民初,只要銅鏡還在使用,這一行就還有人幹。但到了蘇學軍磨鏡的時候,鏡子的天下早已被玻璃統治,磨鏡就連一份職業都不是了,只能當做一項愛好。

蘇學軍打小對「古物」就有一種強烈的興趣,在迷戀上銅鏡之前,他 「愛好」 的對象是家裡的兩把椅子,在他爺爺小時候,這對椅子就已經很舊很舊了,但卻一直忠實地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歷經百餘年,依然穩固如初,任孩童騎著它嬉鬧折騰,也不曾損折。蘇學軍覺得很奇怪,這兩把椅子,無論扶手,靠背,還是下面的腿,看上去不過就是幾根簡單的「棍棍」組合,怎麼就這麼結實呢?這對椅子深深地吸引了他,有時候會對著它們一動不動地琢磨好長時間,家裡人因此曾懷疑過他是不是個「瓜子」娃。

看了蘇學軍這麼個故事,你很容易就會明白他後來對銅鏡為什麼那麼痴迷。性格使然耳。因為這樣的天性,有一天,當他看到表哥拿著個古裡古氣的「銅片片」把玩,就跑上前要了過來,這銅片片沉甸甸的,背面的紋飾異常精美,他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立即就沉迷到這個名叫「銅鏡」的物件中。

當時還是一個小學生的蘇學軍就這樣開始跟著表哥玩起了鏡子。過了幾年,他不再滿足於「玩」,於是拜表哥為師,開始了課餘的磨鏡生涯。

蘇學軍最初的關於銅鏡的知識和鑄鏡技能都來源於他的表哥,但他人聰明,肯琢磨,讀的書也多,沒幾年就有一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了,舉凡制模打範,燒範熔銅,澆銅鑄鏡,再到打磨拋光,這些工序他樣樣精通,所以說在銅鏡這個領域,他是一個通才,比負局先生和磨鏡少年單純的服務業,範圍要廣得多。

(蘇學軍作品)

但繞算如此,他想靠銅鏡這個行當混一口飯吃也已經不可能,靠它混一個聶隱娘那樣既漂亮又能幹的媳婦更是想都別想,所以他開始了別的營生,大學畢業後先是在工地上起早摸黑當技術員,接著當工長、項目經理,有了點資本和人脈之後,又開了一家公司,專營消防工程,他靠這個娶妻生子、買房買車,過上了像模像樣的城裡人生活。

磨鏡這一行雖然錢途不佳,但倒還是出過幾個異人,前面說的負局先生就是一位。負局先生當然不是一個真名,負是背的意思,局指的就是磨鏡的箱子,但先生卻是一個尊稱,說明他自有功德。原來這位老兄在背著箱子走街串巷的同時,還兼著一份醫生的職業,遇到誰家中有病人,他就拿出一種紫色藥丸給患者吃,藥到病除,很是神奇。

當然他的功德如果只限於此,倒也不值得流傳後世。幾十年後,吳地發生瘟疫,他挨家挨戶送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簡直就是漢代的活雷鋒,但他的貢獻顯然又比雷鋒大,所以在後人的記載中,他就成了一個神仙,比雷鋒的偶像待遇要高很多。

(蘇學軍給小學生講解銅鏡發展史)

聶隱娘嫁了的磨鏡少年或者也算一位,他雖然據記載並無「他能」,但既能被女神相中,想必自有長處,只是俗人眼拙,看不出來而已。你看曾經也是一個磨鏡少年的蘇學軍,現在就越來越有成為異人的跡象。

蘇學軍的異體現於他的堅持精神,自少年學鏡到現在的20多年間,他從未放棄過鑄鏡。我與蘇學軍初見是在一次公益活動中,那天路邊學社要捐一批書刊,王立峰組織了十幾個志願者前來我的辦公室,幫忙分類打包,其中就有蘇學軍。但當時人多,他既不是美女,又不是名流,我對他的印象就比較平淡,不過隨著交往的增多,我對他的印象不但越來越深,而且已經很有些佩服他了,別的不說,但就這一份20年不間斷的執著,就不是常人所能辦到的。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想在西安城裡置辦上一個鏡坊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蘇學軍把自己的古徵鏡坊一直都放在老家,每當周末,他就驅車返鄉——他的鄉在澄城縣城關鎮鎮基村,離西安約180公裡——套袖,扎裙,打範,鑄鏡……

如今鑄鏡,方式很多,用得最多的當屬翻砂法,簡單,高效,但做出來的鏡子粗糙臃腫,且鏡面蜂窩麻面,絕非蘇學軍想要。他所採用的是傳統的範鑄法。既名為「範鑄」,可見「打範」就是其中一個極其關鍵的環節了,極其重要的往往也是極難把握的,土細了紋路清晰美觀了,但透氣性不好,土粗了透氣性好,但紋路又糙了,土的粗細程度全在「醋適量,鹽少許」的拿捏感覺上,得失寸心知。想當年蘇學軍可是經過一連幾爐幾爐的全部報廢,才熬過這一關的。

在歷經大小一百多道工藝流程後,一面銅鏡終於新鮮出爐,再然後的工作就是磨鏡了。蘇學軍先抄銼刀,再用砂紙,就這麼磨啊磨,磨啊磨,磨靜了心緒,也磨走了光陰,少年磨成大叔,鬢角磨出白髮,但那一面一面的銅鏡卻越磨越美了,堪稱精工良作,讓人愛不釋手,觀之即欲據為己有。

(許蠶在蘇學軍鏡室)

最近,我曾到蘇學軍位於鹹陽的鏡室作客。室中靠牆一排竹製鏡架,上面陳列著二十多面精美的銅鏡,另有幾面大鏡藏於楠木盒中,那是他的代表作。他套上白手套,從盒中將銅鏡逐個拿出供我觀賞,小心翼翼,如執聖物,其中一面八角鏡,名為「尖八角花鳥鏡」,尤為出彩,甫一出盒,即令我眼前一亮。

蘇學軍對銅鏡的歷史沿革浸淫頗深,舉凡銅鏡表面的圖案寓意,銅鏡背後的時代特徵,如這串葡萄體現了西域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那隻怪獸四仰八叉代表了唐朝的開放心態,等等等等,皆一一娓娓道來,聽之令人入迷。所謂一鏡雖小,也可千古,當此時也,你就不由得要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鼓掌叫絕了。

我所知道的磨鏡人中,最著名的一個叫列文虎克,這個荷蘭代爾夫特市政廳的看門人,一生磨製了500多個鏡子,只不過他磨的不是銅鏡,而是玻璃制的放大鏡和顯微鏡,他依靠這些鏡子,發現了微生物,最早紀錄了肌纖維和微血管中的血流,對人類社會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蘇學軍的成就當然跟列文虎克沒法比,但他自有他的價值。列文虎克在他磨製的顯微鏡裡照見了人類從未曾見過的世界,蘇學軍則用他磨製的銅鏡讓我們重溫了人類曾經有過的文明。探索未知的世界誠然可貴,但重溫傳統也是我們必須的功課。

相關焦點

  • 時代 | 「磨鏡磨鏡」告訴我: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磨鏡匠人出現得相當早,在《列仙傳》中便有直接記載:負局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衒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十年。後大疫病,家至戶到,與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止吳山絕崖頭,懸藥下與人。將欲去時,語下人曰:「各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
  • 塵中縱有人磨鏡: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磨鏡之職磨鏡匠人出現得相當早,在《列仙傳》中便有直接記載:負局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衒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十年。後大疫病,家至戶到,與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止吳山絕崖頭,懸藥下與人。
  • 唐代人磨鏡也是技術活
    ■ 唐代七瑞獸葡萄鏡◆ 沈嘉祿   有朋友看了電影《刺客聶隱娘》後問我:磨鏡人在唐代算是怎樣一種人?  還有人更直接地問:磨鏡這個活,是不是跟今天的快遞一樣,沒啥技術要求?  要說磨鏡,先說鏡子。中國銅鏡歷史可分為起始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期(春秋戰國),鼎盛(漢代),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繁榮(隋唐), 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 磨鏡少年與聶隱娘合體的真正障礙是什麼?
    有人問我,磨鏡少年和聶隱娘夜晚合體,為什麼不唯美?
  • 聶隱娘外傳——磨鏡的少年郎
    聶隱娘裡有一個極其重要,卻語焉不詳的人物,那就是磨鏡的少年。唐人裴鉶不清楚他的故事,但是我清楚,今天看來不得不寫出來了。
  • 磨鏡少年傳奇(轉載)
    聶隱娘為什麼選磨鏡少年為夫君?       聶隱娘,古代漢族傳奇小說中的女俠。為魏博大將聶鋒之女,10歲時被一女尼用法術偷去聶隱娘,教以劍術,能白日刺人,人莫能見,五年後乃送歸其家。而身懷絕技的聶隱娘,又自擇一個僅會磨鏡、餘無他能的少年為丈夫。       那麼這樣一位奇女子,為什麼她會選磨鏡少年為夫君?      原文中,關於磨鏡少年只有四句話,在這裡提煉出來,由此杜撰了一個新的故事。
  • "辛苦娘子磨豆腐"...那些你看不到的《大話西遊》的內涵
    轉世投胎的二當家考中狀元,衣錦還鄉,摟著兩位賣豆腐的老婆說:「辛苦娘子磨豆腐啊!辛苦娘子磨豆腐啊!」一旁的豬八戒很不屑:「磨豆腐有什麼了不起啊,我也會啊」。在古代,女同性戀之間的行為被稱為「磨鏡子」。漢代劉向 《列仙傳·負局先生》:「 負局先生不知何許人,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炫磨鏡一錢。」清朝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滿足,由於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廝磨,故稱「磨鏡」。
  • 磨鏡少年傳奇
    聶隱娘為什麼選磨鏡少年為夫君?
  • 影評|青鸞舞鏡 · 聶隱娘
    文|廖蔣臻俊圖|胡逸 吉璟軒 網絡      排版|黎浩哲兩年前上映的《刺客聶隱娘》是我唯一一場連職員表都看完的電影,它令我驚嘆的程度遠高於我的預期。若把這部作品比作人,她是和聶隱娘一樣的隱忍,精準,絕美。隱忍的是七年間低調到沒走露一絲風聲的拍攝,精準的是這畫面和故事的極簡,絕美的是這故事和大唐盛世的魂魄。不管是電影,聶隱娘,還是侯孝賢本人,三者都是那喻象中的青鸞鳥。青鸞舞鏡,乃是絕唱。
  •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把聶隱娘寫成了一個完人!
    《刺客聶隱娘》的故事脫胎於《太平廣記》,而人物聶隱娘是唐代裴鉶所著《傳奇》中虛擬人物。原本聶隱娘的故事很簡單,其原著僅僅一千七百餘字,講述作為刺客的她如何保護自己看重的人物,抵擋同僚的刺殺,然後功成身退,隱匿江湖的故事。
  • 聶隱娘傳奇
    某天,一位磨鏡為生的少年來到家門前,隱娘說:「此人可以做我的夫君。」  隱娘為什麼要這個少年做她的夫君,這個少年在娶了隱娘之後沒有發揮出任何作用,這件事值得我們想一想。少年只會磨鏡,沒有任何其它的本領。聶鋒給予他們豐足的衣食,讓他們住在外面。他不願承認這個門不當戶不對的人是他女婿,所以不願他們住在家裡,又不會把聶隱娘逼得學文君當壚賣酒,保證他們豐衣足食。 過了一些年,聶鋒去世了。魏州府帥知道聶家變故,以金帛僱隱娘夫婦擔任左右吏。這樣又過了一些年,到了元和年間,魏帥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和,想請隱娘出山,行刺劉昌裔。
  • 獨家詳解《聶隱娘》被刪戲份,有好多精彩你沒看到
    ▲磨鏡少年回憶故土妻子劇本描述:路途上,少年留意著隱娘,沉入回憶……渡唐土臨行,新婚妻子告訴他這段古鏡之語,亦告知他已有身孕,見鏡中人如見兒女。餞別時,妻子為他鶯舞於庭。隱娘注目著少年流漾著記憶之光的臉,並不懂倭語,但已全部都聽懂了。背景解讀:聶隱娘自認像嘉誠公主一樣「青鸞舞鏡,一個人沒有同類」,快樂的磨鏡少年正是一面鏡子,使她回想起自己少女時的模樣。
  • 追蹤躡跡聶隱娘 | 張怡微
    只記得有人問他,為什麼電影不索性叫《聶隱娘》,而叫《刺客聶隱娘》。導演說得很輕盈,因為《聶隱娘》已經被人註冊了。其實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在明代出現過的俠義小說專輯和小說選所列的俠義專卷中,都將聶隱娘列為「俠」,分別以「劍俠」「女俠」「義俠」參差界定,特別是以「劍俠」為核心(康韻梅語),《太平廣記》將《聶隱娘》歸於「豪俠」一類,但導演卻沒將電影命名為《豪俠聶隱娘》或者《劍俠聶隱娘》。
  • 聶隱娘,一場冷酷到底的修行.| 犀聊
    在解決了家庭的束縛後,聶隱娘立刻就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婚姻,偶然見到一個門前路過的磨鏡少年,她眼都沒眨一下,立刻自作主張地讓他變成了自己的丈夫。此處固然有唐代女性那份後人再難企及的豪橫氣度,更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的傳奇本色。
  • 刺客聶隱娘——好是不好?
    然而,就目前來看,《刺客聶隱娘》的口碑卻遭遇了滑鐵盧,僅從豆瓣評分來看,上映一天就從上映前的8.2跌倒了7.7,不少觀眾甚至表示「無聊至極」,「看的睡著」。這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坎城的評審們不懂中國文化?是中國的觀眾不懂這種情懷?還是導演的指導不接地氣?
  • 拍了44萬英尺膠片的聶隱娘,導演究竟刪了多少戲?
    而且,如果你足夠細心看完片尾演職員表字幕,你會發現8歲、13歲聶隱娘和墨鏡少年的妻子,在電影裡的戲份已經被侯孝賢導演全部剪掉了。電影較之原劇本少了什麼?看好下面的神還原劇情。電影中,前三場序場結束(就是道姑說:以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殺之)之後,原劇本有十場戲是回憶起聶隱娘少年時代的。
  • 刺客聶隱娘:一段傳奇(上)
    等待影片上映的期間,我們把『聶隱娘』的故事又拿出來讀了幾遍。出乎意料的是,在短短千餘字的篇幅中,竟然能夠發掘到不少有意思的細節。這些細節如同凌亂的拼圖,以殘缺不全的姿態,為我們勾勒出潛藏於『聶隱娘』故事本文之下的一段隱秘的江湖傳說,以及與此相關的唐德宗、憲宗時期政治、宗教的風雲變局。
  • 聶隱娘是日本忍者的原型?
    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新片《刺客聶隱娘》即將上映,充滿期待的觀眾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了一些電影的內容,筆者也不例外,冒著劇透風險先睹為快之餘,卻驚奇地發現電影故事和唐人傳奇原著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不過在唐代,藩鎮之間、藩鎮與朝廷之間的刺殺是習以為常的事情,聶隱娘由刺客轉化為保鏢,恰如現代美國最厲害的黑客轉型成國土安全部的電腦網路安全顧問,其專業技能毫無疑問是槓槓的。
  • 幻象裡的情感世界——評電影《刺客聶隱娘》
    家人為保其性命將她交由道姑帶入深山研修武功。十三年後,窈兒成了劍術精湛的刺客,一個無名無姓的「黑衣女子」,她的情感也被深深壓抑在心底,就像冬日裡的樹木,沒有綠葉,只有光禿的枝條刺向雲天。侯孝賢電影《刺客聶隱娘》的戲劇衝突正是建立在這種矛盾性的基礎之上:隱娘的師傅道姑娘娘作為唐王朝的代表令她去刺殺表哥、魏博的現任主公田季安,背景是唐王朝中央政府開始對河溯諸藩鎮開始採取軍事行動。
  • 青鸞舞鏡,孤不孤?
    大唐盛世已過,藩鎮割據。聶隱娘,是藩鎮魏博的大將之女,10歲時被一道姑用法術掠走,教以劍術,能白日殺人,而別人看不到。五年後,道姑送其回家,身懷絕技的隱娘,自擇一個只會磨鏡的少年為丈夫。隱娘的父親去世後,魏博主帥聽聞其神奇本領,便派她暗殺節度使劉昌裔,她卻轉而投劉。劉死後,與丈夫消失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