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侯進攝影高家輝視頻黃玉凱通訊員李明貞
回想起38天的武漢抗「疫」經歷,躍入郭華銳腦海的第一個畫面仍然是離開武漢時,大巴車外武漢市民不斷揮舞著的國旗與雙手。他們的樂觀勇敢、大恩知報,已似烙印一般,永遠留在了郭華銳心裡。「我永遠不會忘記武漢人的堅韌、包容和感恩。」郭華銳說。
獲悉消息起便進入戰鬥狀態
早在疫情暴發之初,臨邑縣人民醫院就進行了新冠肺炎的防控培訓,包括臨床症狀、治療和防護,作為心內科主治醫師,郭華銳專業對口,所以培訓時他學得格外認真。「武漢的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確診人數一天比一天多,我就想,希望能學以致用,儘自己的一份力。」
2月9日凌晨四點,正在家聽急診班的郭華銳接到了一通讓他終生難忘的電話。
「醫院要去支援湖北,你想去嗎?」「想去。」沒有絲毫猶豫,甚至沒有徵求家人的意見,郭華銳一口答應。
激動、忐忑,獲悉消息的他再也無法安睡,郭華銳拿起手機,再次查看了湖北疫情的最新消息,提前熟悉情況——他已經進入了戰鬥狀態。
凌晨接到通知,中午便踏上徵程,逆行的路一路通暢,很快,飛機降落到武漢天河機場,戰「疫」打響了。
迅速調整狀態準備進艙
「雖然去之前也進行了防護穿脫培訓,但看教學視頻和實際操作,那是完全不一樣的,說實話,也怵。」彼時的德州尚是一片沉寂,更何況是位於風暴中心的武漢。人們帶著口罩,病毒仿佛漫天飛舞,要說不怕,那是假的,即便是英雄的援鄂醫療隊員。「參加防護培訓時,老師緩解了我們的焦慮。」郭華銳記憶猶新,老師說,「 我們戴的是N95口罩,只能過濾95%的病毒,它不是N100。在艙內工作,肯定會接觸到病毒,但不要怕,只要保持樂觀心態和健康體魄,就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病毒。」聽了老師的一席話,郭華銳迅速調整好狀態。
進艙前的最後一次碰頭會,郭華銳和來自泰安、聊城的兄弟姐妹們相互囑咐、互相鼓勵,大家來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醫院,卻像家人一樣,溫暖踏實。
彼時的武漢,防護用品依然緊張,物資來自世界各地,所以郭華銳和戰友們每天的防護服品牌型號各不相同,常常今天還是「大黃」,明天就成了「小白」。但不論防護服是什麼顏色、型號,每一次穿脫,郭華銳都會打起十二分精神,為自己,也為身邊的「家人」。
面對患者,送上暖心幫助
還記得第一次進艙,一位50多歲的阿姨一直坐在角落沉默不語,看得出來,她情緒低落。上前詢問,郭華銳知道,阿姨的丈夫患新冠肺炎不幸離世,兒子尚在定點醫院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隨時可能離她而去。
不能送別老伴兒,不能陪伴兒子,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阿姨獨自一人在漢陽方艙醫院黯然神傷,默默掉淚。這一刻,郭華銳說不出的心疼,他想安慰,卻不知該如何開口。這時候一切的語言都蒼白無力,最重要的是,阿姨如果一直情緒不好對自己的康復也不利。郭華銳將這件事上報給領隊,通過層層關係,最終聯繫到了正在定點醫院治療的阿姨的兒子。「阿姨您放心,您兒子已經摘掉呼吸機了,很快就會好起來的。」獲悉兒子平安,阿姨臉上逐漸有了笑意,精神也好了許多。「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越過時空,這句名言在2020年的武漢漢陽方艙醫院,在郭華銳身上,仍熠熠閃耀著人文之光。
哪裡需要我,我就該往哪裡去
29天,山東醫療隊日夜不斷地在漢陽方艙醫院奮戰,直到3月8日14時,漢陽方艙醫院正式宣布休艙——它的使命已經完成。
關艙前一夜,醫院僅剩十幾個病人,連日來一直不斷忙碌的郭華銳終於有時間趁著夜班的間隙仔細看一看這裡,看一看這個自己曾經留下汗水的地方。
微亮燈光下,圍著方艙,郭華銳緩慢地走了一圈,隔著三層手套,溫柔撫摸著醫院的每一張桌椅、每一塊磚石。這兒的牆壁上掛著許多暖心的標語,於郭華銳而言,不僅激勵著患者,也鼓舞著那時的自己。
來路走的坎坷,歸時,迎接戰士們的是鮮花、掌聲和閃光燈。採訪中,有記者問他,當初為什麼選擇去武漢。「其實也沒想什麼,就是覺得既然穿上了這身白大褂,那這身白大褂就是我的鎧甲和使命,哪裡需要我,我就該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