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當年的志願軍|老兵王仲權: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

2020-12-23 騰訊網

王仲權

王仲權和舊茶缸

在新疆阿拉爾市紅橋鎮15團的一棟居民樓裡,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總會在午後陽光很好時,坐在客廳的躺椅上曬太陽。而他的手裡總是捧著一個舊茶缸。白色的茶缸搪瓷斑駁,底漆暗沉,一行朱漆印字:「贈給最可愛的人」卻分外醒目。這個茶缸與老人相伴60多年,他不讓別人碰,也不捨得扔,他操著一口樂山方言,緩緩地說道:「這是我經歷的見證,看見它就像回到戰場上一樣」。

這位老人今年85歲,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王仲權。1953年,18歲的王仲權從四川樂山縣參軍,隨後跟隨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3師獨立通信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4月回國。1959年7月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從此紮根邊疆、屯墾戍邊,毫無保留地奉獻青春和熱血,直到退休。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捧著搪瓷缸,飲一口茶,王仲權唱起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依然鏗鏘有力。

舊茶缸

對初到朝鮮的情形,王仲權記憶猶新:「美軍的飛機白天到處狂轟濫炸,簡直沒有一個村莊不冒煙、不著火的,到處都是廢墟,二三月份的天氣那麼冷,朝鮮老百姓只能蜷縮在斷壁殘垣下,用碎磚破瓦搭起小窩棚蝸居度日。」

天一黑,美軍就扔照明彈,王仲權所在的部隊夜間行軍時車輛都不敢開燈,摸黑趕路。他說:「前方的部隊不敢燒火做飯,怕暴露目標,只要一冒煙,敵人的炮彈就到了。戰士們只能吃隨身攜帶的炒麵,喝涼水,因為長期沒有蔬菜吃,不少戰士嘴上都起了泡。」

很快,戰場給這個毛頭小夥來了一個下馬威。「我年齡小,又沒啥經驗,第一次遇到飛機空襲,所有人都往防空洞裡躲,我就跟沒頭蒼蠅似得,躲到朝鮮阿瑪尼家裡的南瓜葉子底下,被一個老兵一把拽出來,他喊著,『不要命了,躲這裡沒用」,然後把我拉進了防空洞,這樣我才撿回一條命。「王仲權說。

王仲權的戰友

由於在家裡念過幾年書,上戰場沒多久,王仲權便成了師部指揮所的一名通信兵。「我負責指揮所接電話的工作,要做到『信號不能斷,保證上面的指揮暢通』。」王仲權說,上級領導的指示關係著一場戰役的成敗,如果在戰鬥中通訊中斷,那將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

在一次持續幾個晝夜的搶奪高地的戰鬥中,指揮所電話線在三天內被炸斷了20多次。最艱難的一次,幾分鐘內電話線就被連續炸斷兩次。

「我們在指揮所外的一棵樹上找到了斷掉的天線,我把工具包掛在脖子上,手腳並用往樹上爬。」王仲權說,美軍飛機炸彈一波一波往下扔,爆炸掀起的氣浪震得他喘不上氣。

沒隔幾分鐘,藏在荊棘叢中的線路再次被炸斷,王仲權和另一名戰友為一組,背著線纜,再次去摸排線路。正當兩人在荊棘叢中匍匐前行,突然附近山頂上的防空炮和機槍響了起來。王仲權和戰友驚了一下,抬頭發現,美軍的幾架飛機正朝他們俯衝而來。「一輪瘋狂掃射後,我一扭頭戰友已經不動了,我想爬過去救他……」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有些哽咽:「我一動才發現自己的胳膊被打穿了,我拼命移到他的跟前,叫他的名字,沒有應答,他還是犧牲了。等我爬到駐地,才發現衣服都被荊棘扯碎,身上是一道道鮮紅的劃痕,那一次戰鬥,我們一個營的戰友為了搶修線路犧牲8人。」

王仲權

為了記住樸長玉夫妻倆的名字,王仲權特意在照片背後寫下來。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王仲權和戰友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一直駐守到1957年才回國。

「戰後的朝鮮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地上隨手一抓,一半是土一半是炮火的鐵屑,到處是殘垣斷壁。我們就幫他們建房子、修路、搭橋。」王仲權說,從1953年底到1957年回國時,朝鮮的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恢復得很好。

「我和一個叫樸長玉的朝鮮小夥還成了朋友,當時我們幫他們夫妻倆建房子,他教我朝鮮語,還有朝鮮歌曲,臨走的那天,他還請人拍了照片送給我,直到回國後我們還通過信。」王仲權說,在朝鮮的那幾年裡,由於和當地人民經常接觸,他也學會一些朝鮮語,如『阿瑪尼』是大娘的意思、『阿珠莫妮』是姐妹們的意思。

「我是通信兵,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走下戰場的王仲權從未忘記過他內心的誓言,1959年7月,他到新疆支邊,從此紮根兵團,直到退休。儘管他早已脫下戎裝,可是他一直保持著軍人本色,衣著樸素,生活節儉。

戰場上的那段經歷,他很少對孩子們提起,只偶爾在飯桌上,他會教孩子幾句朝鮮語。

「我們也問過父親在戰場上的經歷,他經常說,戰場上太慘烈了,他希望我們生活在幸福時代的年輕人,珍惜前輩們拼來的好時代。」兒子說。

天氣好的時候,王仲權也會捧著他的舊茶缸出來散散步,他說:「以前這就是戈壁灘,現在綠樹成蔭,街道寬闊,樓房林立,生活好了,子女也都很孝順,我很知足。」

(文/記者 劉萌萌 圖/王仲權提供)

相關焦點

  • 志願軍老兵走進役家退役軍人服務平臺直播間 分享抗美援朝戰場上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昨天,8位志願軍老兵走進上海役家擁軍便民公益服務站直播間,在《那些年,當兵的故事》的主題欄目,以役家抖音直播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鬥故事,傳播愛國擁軍正能量。 圖說:志願軍老兵與役家團隊在役家文化展廳合影。
  •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其實,有一句話已經很好的問答了這個問題,這句話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的「來」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開始,到哪裡去的「去」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結束,因為人只不過是時空的產物,而時空又是無窮無盡的。搞不清這個問題,對個人來講,人生定會是一塌糊塗的;對家庭來講,定不會懂什麼叫家和萬事興;對企業老闆來講,企業一定不會做到長青。
  •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我就是死,也要把衛生箱背到基地去」
    原標題:「我就是死,也要把衛生箱背到基地去」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張廣平講述當年的崢嶸歲月  2020年10月22日上午,85歲的張廣平以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的身份,接受了一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1952年10月,還不滿16歲的張廣平在老家山東東平縣後泊村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隨23軍入朝,在軍部衛生所呆了一年後進入23軍69師衛生營當衛生員。
  •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那戰火紛飛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浴血故事。 這位身材消瘦,兩鬢斑白的老人就是李才榮,他17歲參加了地下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年僅19歲的他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回憶起當年參軍當兵的情景依然滿腔熱血。
  • 第6課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
    這是拂塵記的第475篇原創文章,字數2760,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上一課,我們講了一個需要你動手的方法——寫日記,不知道你有沒有開始行動了呢做這個遊戲,需要一些勇氣,需要用到前面練習的冥想,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你會產生不適感,如果實在無法繼續,沒關係,可以中斷。回到正題,當我們有了一周的覺察,我們會對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心、更多的探索心、更多的疑惑問題。你有沒有想過這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一身白大褂既是鎧甲也是使命——郭華銳:哪裡需要我,我就該往哪裡去
    「武漢的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確診人數一天比一天多,我就想,希望能學以致用,儘自己的一份力。」2月9日凌晨四點,正在家聽急診班的郭華銳接到了一通讓他終生難忘的電話。「醫院要去支援湖北,你想去嗎?」「想去。」沒有絲毫猶豫,甚至沒有徵求家人的意見,郭華銳一口答應。
  • 「再選一百次,我還是會去朝鮮」——重慶老兵塗伯毅的故事
    當年為了躲避日機轟炸,正在讀小學的塗伯毅不得不從當時的雙江鎮轉到黃石鄉臨時讀書。 「即便這樣,日寇飛機還是經常來轟炸。為躲避轟炸,老師就帶著我們這些小學生躲到樹林子裡去。」即便已是89歲高齡,塗伯毅說起「日寇」二字時,依舊咬牙切齒。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哲學三問的最終解
    儘管這種敘事方式,給出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敘事路徑:我是誰?你是上帝的子民。從哪裡來?從天堂降臨。到哪裡去?回到上帝那裡去。但在敘事之上,產生了西方哲學固有的形而上弊端,即【前提不可懷疑】。一旦人們開始懷疑和質問【上帝是誰?上帝從哪裡來?上帝到哪裡去?】。
  • 《縮小人生》: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一條眉毛的妻子在機場給男主打電話的這個段落,有一絲滑稽,但更多的是傷感和男主的出離憤怒——老子是為了讓你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才選擇變小的,現在你TM的臨時變卦?!超豪華的大別墅啊,可是只有他一個人,面對著家人的背叛和未知的生活,他的內心是多麼孤寂和空虛。離婚在所難免,接下來的日子,他意志消沉、因循守舊。
  • 當我需要你時你在哪裡
    當我需要你時你在哪裡?生命中我把你看作是我的生命,每次自己漫步在路上看到一對對伴侶的時,每次一個人去咖啡屋只有自己獨座上上客時自己感覺到孤獨,當我遇到困難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每次我漫步夕陽下看到一對一對情侶我眼淚情不自禁留下來,每次我需要你時你卻每次都缺席,我知道我對你的愛不能奢侈,每次我想你時你卻遠遠的離開我,我並沒有比別人堅強並不是我不需要依靠,當自己疲倦的時候都是自己在煎熬度過,在愛情裡我需要的是你的陪伴,我和你的愛需要的是平凡而簡單的愛。
  • 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廣州志願軍老兵吳永孚:食物沒了嚼草根,子彈沒了...
    有一年,吳永孚和抗美援朝時的一批老戰友聚會,當年的「娃娃兵」均已成了耄耋老人。席間,大家討論家事國事天下事,有人發起話題:「如果再有戰,我們這些退休老兵該如何?」 跟隨部隊,吳永孚一路南下,隨後又途徑湖北宜昌、孝感,又乘坐火車回師東北,在北大荒幹校進行學習生產,1950年7月,他被分配到志願軍42軍124師步兵第370團2營4連當兵。 「一到連隊,我們就投入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動員教育和臨戰訓練中。當時戰士們請戰的熱情很高,決心堅定,有人還寫了血書。我也寫了請戰書,發誓要走好我作為革命軍人的第一步。」
  • 新一軍:仗打到哪裡,公墓修到哪裡
    說起這段往事,38師老兵們的情緒高亢依然。仗打到哪裡,公墓修到哪裡1945年1月,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通車。《大公報》駐軍記者呂德潤隨軍前行的前夜,到伊洛瓦底江邊的一所木屋向孫立人道別。屋子裡只有孫將軍孤身一人,和一條獵狗。呂德潤問孫立人是否有需要捎帶的國內物件。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哪裡?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我思故我在。現在這個社會上,絕大部分的人,與自己、內在、精神都是疏離的。我們確實擁有的越來越多,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可內在的空虛仍然沒辦法停止。人間這場旅程,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的父母,親人都已經確定了,這是天道的安排,身邊的一切都將在餘生與我們發生關係,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2020-12-01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志願軍老兵李繼德講述:我目睹黃繼光堵槍眼全過程
    」上,一位志願軍老兵讓人印象深刻,他是黃繼光的親密戰友、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6連1班通訊員李繼德。我們背著這十斤炒麵,唱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跨過了鴨綠江。過江入朝後,我被分配到15軍45師135團2營6連1班做通訊員,班裡有16個人。我和一個四川兵最要好,他叫黃繼光。黃繼光是個圓臉,比我矮一點,長得很敦實,他比我大5歲,就像大哥哥一樣照顧我。在朝鮮戰場上,平時吃不到好飯,偶爾吃點好的,黃繼光總是捨不得吃,往我碗裡夾,「你太小,正在長身體呢。」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台州322位老戰士、老同志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國家有需要我就去」臨海抗美援朝志願老兵許克勤,今年86歲。70年前寫著「把青春獻給保衛祖國保衛和平的偉大事業」座右銘的筆記本,至今仍被他保存得好好的。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全國上下參軍熱情高漲,許多有志青年踴躍報名。由於參軍年齡要求在18歲以上,當年只有17歲的許克勤,怕人家不要自己,偷偷把年紀報大了一歲。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因為有多少人被反覆的夢境困擾著,為什麼我老夢同一個夢,還有人有神奇的預知能力,這又是為什麼?還有中國有個少數民族有個再生村,裡面再生人很多很多,都可以記起自己的前世。所以單單拿物質能解釋清楚嗎?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就是有靈魂的存在。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泥人在地上吹一口氣就活了。
  •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人生的三個終極問題?但其實,你很難一開始就非常清楚「你是誰」,往往要到人生的終點才知道。 這是因為,「你是誰」,是由「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定義的,而在人生的長河裡,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流動的。
  • 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什麼歌?《你是我的唯一》歌詞完整演唱者
    進度按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歌十分的火,在這首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抱著我去哪裡哪裡,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名字叫做《你是我的唯一》,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哪首歌  「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歌曲《你是我的唯一》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陶鈺玉 (YOUTY Tao)/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