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權
王仲權和舊茶缸
在新疆阿拉爾市紅橋鎮15團的一棟居民樓裡,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總會在午後陽光很好時,坐在客廳的躺椅上曬太陽。而他的手裡總是捧著一個舊茶缸。白色的茶缸搪瓷斑駁,底漆暗沉,一行朱漆印字:「贈給最可愛的人」卻分外醒目。這個茶缸與老人相伴60多年,他不讓別人碰,也不捨得扔,他操著一口樂山方言,緩緩地說道:「這是我經歷的見證,看見它就像回到戰場上一樣」。
這位老人今年85歲,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王仲權。1953年,18歲的王仲權從四川樂山縣參軍,隨後跟隨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3師獨立通信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4月回國。1959年7月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從此紮根邊疆、屯墾戍邊,毫無保留地奉獻青春和熱血,直到退休。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捧著搪瓷缸,飲一口茶,王仲權唱起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依然鏗鏘有力。
舊茶缸
對初到朝鮮的情形,王仲權記憶猶新:「美軍的飛機白天到處狂轟濫炸,簡直沒有一個村莊不冒煙、不著火的,到處都是廢墟,二三月份的天氣那麼冷,朝鮮老百姓只能蜷縮在斷壁殘垣下,用碎磚破瓦搭起小窩棚蝸居度日。」
天一黑,美軍就扔照明彈,王仲權所在的部隊夜間行軍時車輛都不敢開燈,摸黑趕路。他說:「前方的部隊不敢燒火做飯,怕暴露目標,只要一冒煙,敵人的炮彈就到了。戰士們只能吃隨身攜帶的炒麵,喝涼水,因為長期沒有蔬菜吃,不少戰士嘴上都起了泡。」
很快,戰場給這個毛頭小夥來了一個下馬威。「我年齡小,又沒啥經驗,第一次遇到飛機空襲,所有人都往防空洞裡躲,我就跟沒頭蒼蠅似得,躲到朝鮮阿瑪尼家裡的南瓜葉子底下,被一個老兵一把拽出來,他喊著,『不要命了,躲這裡沒用」,然後把我拉進了防空洞,這樣我才撿回一條命。「王仲權說。
王仲權的戰友
由於在家裡念過幾年書,上戰場沒多久,王仲權便成了師部指揮所的一名通信兵。「我負責指揮所接電話的工作,要做到『信號不能斷,保證上面的指揮暢通』。」王仲權說,上級領導的指示關係著一場戰役的成敗,如果在戰鬥中通訊中斷,那將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
在一次持續幾個晝夜的搶奪高地的戰鬥中,指揮所電話線在三天內被炸斷了20多次。最艱難的一次,幾分鐘內電話線就被連續炸斷兩次。
「我們在指揮所外的一棵樹上找到了斷掉的天線,我把工具包掛在脖子上,手腳並用往樹上爬。」王仲權說,美軍飛機炸彈一波一波往下扔,爆炸掀起的氣浪震得他喘不上氣。
沒隔幾分鐘,藏在荊棘叢中的線路再次被炸斷,王仲權和另一名戰友為一組,背著線纜,再次去摸排線路。正當兩人在荊棘叢中匍匐前行,突然附近山頂上的防空炮和機槍響了起來。王仲權和戰友驚了一下,抬頭發現,美軍的幾架飛機正朝他們俯衝而來。「一輪瘋狂掃射後,我一扭頭戰友已經不動了,我想爬過去救他……」說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有些哽咽:「我一動才發現自己的胳膊被打穿了,我拼命移到他的跟前,叫他的名字,沒有應答,他還是犧牲了。等我爬到駐地,才發現衣服都被荊棘扯碎,身上是一道道鮮紅的劃痕,那一次戰鬥,我們一個營的戰友為了搶修線路犧牲8人。」
王仲權
為了記住樸長玉夫妻倆的名字,王仲權特意在照片背後寫下來。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王仲權和戰友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一直駐守到1957年才回國。
「戰後的朝鮮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地上隨手一抓,一半是土一半是炮火的鐵屑,到處是殘垣斷壁。我們就幫他們建房子、修路、搭橋。」王仲權說,從1953年底到1957年回國時,朝鮮的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恢復得很好。
「我和一個叫樸長玉的朝鮮小夥還成了朋友,當時我們幫他們夫妻倆建房子,他教我朝鮮語,還有朝鮮歌曲,臨走的那天,他還請人拍了照片送給我,直到回國後我們還通過信。」王仲權說,在朝鮮的那幾年裡,由於和當地人民經常接觸,他也學會一些朝鮮語,如『阿瑪尼』是大娘的意思、『阿珠莫妮』是姐妹們的意思。
「我是通信兵,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走下戰場的王仲權從未忘記過他內心的誓言,1959年7月,他到新疆支邊,從此紮根兵團,直到退休。儘管他早已脫下戎裝,可是他一直保持著軍人本色,衣著樸素,生活節儉。
戰場上的那段經歷,他很少對孩子們提起,只偶爾在飯桌上,他會教孩子幾句朝鮮語。
「我們也問過父親在戰場上的經歷,他經常說,戰場上太慘烈了,他希望我們生活在幸福時代的年輕人,珍惜前輩們拼來的好時代。」兒子說。
天氣好的時候,王仲權也會捧著他的舊茶缸出來散散步,他說:「以前這就是戈壁灘,現在綠樹成蔭,街道寬闊,樓房林立,生活好了,子女也都很孝順,我很知足。」
(文/記者 劉萌萌 圖/王仲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