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要到哪裡去

2020-12-28 拂塵記

這是拂塵記的第475篇原創文章,字數2760,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上一課,我們講了一個需要你動手的方法——寫日記,不知道你有沒有開始行動了呢?

如果有,那就堅持下去;

如果沒有,那今天就拿出漂亮的本子和筆,記錄起來吧!

今天我們來玩遊戲,希望你已經很認真地完成了前面幾課的作業,對自己的內心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觀察,對冥想比較熟悉。

做這個遊戲,需要一些勇氣,需要用到前面練習的冥想,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你會產生不適感,如果實在無法繼續,沒關係,可以中斷。

回到正題,當我們有了一周的覺察,我們會對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心、更多的探索心、更多的疑惑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這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閉上眼睛,問一問你的內心,你會怎麼回答?

你是某某的媽媽(爸爸)、某某的愛人、某某的女兒/兒子,某個公司的員工/創始人?

你從哪裡來?你本質上是什麼?你是蝴蝶還是蝴蝶是你?你是不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你想如何度過你的未知長度的一生?什麼樣的人生,你會在生命終點到來時,沒有太多遺憾和後悔?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做遊戲。

遊戲一

第一步 寫出自己是誰。

找一個確保半小時內不會受打擾的空間,深呼吸十次,讓自己完全沉浸於自我的狀態中,完全放鬆自己,讓意識清空,讓大腦中紛雜的思緒,減下來、慢下來。

拿出一張白紙,對摺,在左邊寫下,至少20個「我是誰」的項目:姓名、性別、民族、職業、職務、學歷、興趣愛好、求學經歷、我的手機號;

再寫下我擁有什麼,固定資產、存款、公司、車子、房子、親情、友情、愛情……;

我曾經做過什麼,求學經歷、創業經歷、工作履歷……;

我想要什麼,名利、愛情、孩子……

一一認真寫在紙上,好了,半張紙寫滿了嗎?

看著這張紙,覺察一下內心的感受,滿足、遺憾、渴望、期待?你對你已過的人生,有怎樣的評價,你已經承載了多少?

再仔細回味一下,你剛剛寫的速度是快還是慢,你寫的內容深還是淺?你對自己的描述,正面與負面孰多孰少?這些內容,是有一個比較集中的主題,還是比較分散?

好了,記下你心中的感受,我們開始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 捨去

面對這張左邊寫滿字的白紙,想一想,哪一個是我最能放下的、捨棄的,把它划去,停下來,感受內心,觀察失去它的感受;

所有的人、經歷、擁有,一個個失去,你的心,有沒有不舍,有沒有被刀划過的痛楚,不要評判,只是感受這個感受。

一樣一樣,直到最後,剩下你的名字,把它也划去,這個名字已經在這個世界消失,所有一切,都歸零,你在想什麼?不甘?憤怒?委屈?……

看著那些意識來來去去,在紙的最下面,寫下三個字——「我是誰」。

當一切都不屬於你,「你是誰?」

第三步 失而復得

5分鐘後,在紙的右邊,寫上你最想擁有的,按照你的迫切程度,一個一個,重新寫上,注意觀察,他們「回來」的順序,哪些是你最看重的?

相關焦點

  •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其實,有一句話已經很好的問答了這個問題,這句話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的「來」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開始,到哪裡去的「去」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結束,因為人只不過是時空的產物,而時空又是無窮無盡的。搞不清這個問題,對個人來講,人生定會是一塌糊塗的;對家庭來講,定不會懂什麼叫家和萬事興;對企業老闆來講,企業一定不會做到長青。
  • 《縮小人生》: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即便玉蘭對他很粗魯,但他似乎對她充滿興趣,不僅跟著她一起在小人國的平民窟四處扶貧,還天天從很遠的地方跑來給玉蘭治腿。之後他一不小心把假肢弄壞了,玉蘭還賴上他了,讓他幹很多雜事。當我們以為這個故事越來越扯的時候。男主和鄰居等人準備出海去挪威,玉蘭也要跟著,而且那一段臺詞說的特別感人。
  •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人生的三個終極問題?但其實,你很難一開始就非常清楚「你是誰」,往往要到人生的終點才知道。 這是因為,「你是誰」,是由「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來定義的,而在人生的長河裡,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流動的。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去哪裡?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我思故我在。現在這個社會上,絕大部分的人,與自己、內在、精神都是疏離的。我們確實擁有的越來越多,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可內在的空虛仍然沒辦法停止。人間這場旅程,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我們的父母,親人都已經確定了,這是天道的安排,身邊的一切都將在餘生與我們發生關係,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因為有多少人被反覆的夢境困擾著,為什麼我老夢同一個夢,還有人有神奇的預知能力,這又是為什麼?還有中國有個少數民族有個再生村,裡面再生人很多很多,都可以記起自己的前世。所以單單拿物質能解釋清楚嗎?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就是有靈魂的存在。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泥人在地上吹一口氣就活了。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聖墟:楚風到底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所以本文方哥秉著思考的態度,和小夥伴們分析一下,辰東的「太監」之作(雖然還沒說要太監,但也相去不遠了,完全沒有看到作者要更新完結的表現和努力)《聖墟》,甚至連它的主人公楚風都是不清不楚,到底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本來,這是一個偉大的命題,多少先賢和智者曾為此事折腰。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哲學三問的最終解
    儘管這種敘事方式,給出了一個完整的邏輯敘事路徑:我是誰?你是上帝的子民。從哪裡來?從天堂降臨。到哪裡去?回到上帝那裡去。但在敘事之上,產生了西方哲學固有的形而上弊端,即【前提不可懷疑】。一旦人們開始懷疑和質問【上帝是誰?上帝從哪裡來?上帝到哪裡去?】。
  • 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曾經有一首歌這樣唱到:「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進你的窗口……」,歌手毛阿敏在八八年春節晚會上演唱的這首《思念》,可以說在當時紅遍了大江南北,就是現在,有時我們也會經常不經意地唱上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不僅僅是問候,有時還代表了疑問。
  • 我是誰?誰是我?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就能"我的青春我作主",也叫自(真我)然(造化)。《道德經》道篇。密:無,名天地之始。顯:有,名萬物之母。圓通: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清靜經》:密:大道無形,顯:生育天地。密:大道無情,顯:運行日月。密;大道無名,顯:長養萬物。
  • 賞析高更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但是這幅富含哲學意味和神秘主義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卻是高更整個藝術家生涯中最知名的一幅大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是高更所創作的最大的一幅油畫,創作於1898年上半年,尺寸為139.1cm*374.6cm,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不是我們有生以來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嗎?在一幅畫中能找到答案嗎?1891年時,保羅·高更因厭倦充滿淺薄物質主義的現代文明,毅然將自己放逐到了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與當地土著一起在熱帶叢林裡過活。到了1897年,高更已患上危及生命的傳染病,生活在困苦之中。
  •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接著上一期,聊完工作的零零總總之後,我們再把思維半徑放大,來聊一聊人生的意義。(聽起來貌似雞湯,但你是否曾經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過呢?)放眼世界,任何一種動物的生命軌跡都是這樣的:吃飯、睡覺、玩耍、繁衍後代。
  •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佛用三部經告訴你答案!
    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佛在《大寶積經》、《業報差別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為我們揭示。 ,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
  • 第19課《霧在哪裡》二年級小學生聽得雲裡霧裡,這套筆記來幫你!
    第19課《霧在哪裡》是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19課課文,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作者將「霧」描述為一個又淘氣又頑皮的「孩子」,寫他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也讓我們感受到謝爾古年科夫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但是,整部作品中涉及最多的,是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大數據和最新的時尚應用,比如Uber和特斯拉汽車..並且延續了丹布朗一貫擅長的「科學與宗教的衝突與未來」主線,因此,雖然本作沒有超越《天使與魔鬼》的高度,甚至整部作品的節奏和過程都遠遜於前作,但是無論從涉獵的領域、文化藝術和科學背景,還是最終表達出來對於社會人文的思考及那個徹底哲學話的永恆主題「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 你心中的無名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帶著憤怒去開車,一遇交通阻塞,這種憤怒情緒就表現得格外明顯。路怒症者,往往也不明白自己的火氣從哪裡來。很早以前,看過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殺人短片》。一個無所事事的流浪漢毫無預謀地殺了一位出租汽車司機。最後,流浪漢被判決絞刑。整部電影似乎都沒有回答流浪漢殺死計程車司機的理由,殺人者、被殺者、見證者,都是一筆糊塗帳。
  •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
    《可疑的身份》:餘秀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何處靈魂追問,第一個問題,總是,我是誰?許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我是我呀,其實這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你到底是誰,難道是一個名字嗎,是一個地域嗎,是一個國籍嗎,當問題的維度越來越多,你突然發現,你並不知道你是誰。人生一世,弄不清楚自己是誰的人,不計其數,有的人苦苦追問,我是誰,我在幹什麼?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普羅米修斯》
    在我看來,現在的電影技術如此精緻,能儘量接近30多年前的野性已經不容易,雷德利在盡力呈現由他掀起的科幻片精神--不技術流地非常直接地反映恐懼。至於人類起源這麼龐大的主題,任誰都很難在120分鐘展現令人深思的哲學形態,如果將其看做是雷德利一個人的尋根之旅則更容易信服,75歲的雷德利仍然相信那個弱肉強食的外太空世界,太令人感動了!!
  • 我是當年的志願軍|老兵王仲權: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
    這個茶缸與老人相伴60多年,他不讓別人碰,也不捨得扔,他操著一口樂山方言,緩緩地說道:「這是我經歷的見證,看見它就像回到戰場上一樣」。 這位老人今年85歲,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王仲權。1953年,18歲的王仲權從四川樂山縣參軍,隨後跟隨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6軍133師獨立通信營奔赴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4月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