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研究腫瘤和試藥將有最佳模具!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2020-12-27 廣東衛生在線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籤訂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加速推進生物醫藥領域前沿技術在中國的轉化應用。

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施蘊渝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院士、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等6院士共同見證。

近年來,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中國醫學界也在不斷探索腫瘤預測、早診、治療新策略,提高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未來,該項技術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它取自於體內器官組織,在體外通過特殊的培養技術實現與真實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性,並能部分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功能,更能準確地模擬腫瘤內部環境以及對於藥物的真實反應,是體外研究腫瘤及試藥的最佳模型。

陳曄光院士所領銜的華醫再生正是基於類器官技術開發其巨大生物醫學價值的高科技企業。他介紹,企業將依託類器官生物樣本庫,開展大規模癌症治療藥物的高通量篩選以及藥物毒性的篩查服務,為癌症治療提供更精準的用藥指導,實現患者的個體化精準醫療;研究開發擬人化程度更高的類器官疾病模型和再生醫學服務平臺,為藥企研發藥物提效降本;形成類器官大數據中心,為科研機構和醫院提供相關臨床組學數據分析等科研服務。

▲陳曄光

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提到,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是,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要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瞄準市場需求。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

▲裴鋼致辭

此次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的籤訂,將助推各方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助力類器官生物樣本庫的創建,如華醫再生將發揮自己在類器官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生物島實驗室將利用自身人才資源優勢,廣東省人民醫院發揮成果技術轉化的平臺優勢,而金域醫學則會在類器官庫建設、精準醫學、多組學檢測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真正推進類器官行業研究發展。

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教授表示,近年來,金域醫學圍繞人類疾病譜網絡,除自主創新,也積極在各個疾病方向和診療領域,尋找有互補優勢的院士和臨床專家合作夥伴,通過產學研等多種方式,搭建協同、開放的醫學診斷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目前已在呼吸道疾病、慢性腎病、無創產前等多個領域,構建了多個具有國家級水平的醫學科研開放創新平臺,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合作基礎。「此次合作,強強聯合,一定能推動全國精準醫療事業的發展。」

▲梁耀銘發言

記者|陳樂

編輯|周豔梅 責編|張秀麗

通訊員 |林捷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肺癌腫瘤類器官臨床相關性研究多中心臨床實驗正式啟動
    在本啟動會前已完成的部分前期工作中,柳立軍教授團隊與科途醫學團隊合作完成了多達十餘例腫瘤類器官臨床相關性數據的積累。柳教授在學術報告中發布分享了已完成的全部的臨床入組案例,在已完成的非小細胞肺癌入組案例中,腫瘤類器官藥敏檢測的陽性和陰性預測準確率均高達100%。
  • 國際類器官鼻祖Hans Clevers院士戰略合夥加盟丹望醫療
    我們團隊與Hans Clevers院士長期以來有著非常密切的合作,尤其在類器官轉化醫學研究和臨床研究方面雙方優勢互補,成功開展了腸癌類器官迄今全球最大的臨床驗證試驗。Hans Clevers院士同時也是復旦大學類器官中心的名譽主任和教授。我們創立的丹望醫療擁有先進的類器官技術平臺、人力技術資源和臨床樣本資源,將傾力打造成為類器官領域的先行者。
  • 多篇文章解析類器官研究新成果!
    類器官是由幹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形成的微觀自我組裝的三維結構。它們概括了它們的體內對應器官的許多結構和功能方面。這種多用途的技術已導致許多新的人類癌症模型的開發。如今人們有可能利用來自患有多種癌症的個體的腫瘤組織作為起點,構建出無限擴展的類器官。另外,基於CRISPR的基因修飾允許依據癌基因變化的任何組合來設計癌症的類器官模型。
  • 助力新藥研發降本增效 國產器官晶片破冰者大橡科技首批產品面世
    面對緩慢流逝的健康和生命,任何能提高新藥研發速度、降低研發失敗率的方法都值得一試。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橡科技)就另闢蹊徑,希望憑藉近似人體器官的晶片,為疾病機理研究及相關藥物篩選提供模擬人體器官生理特徵及功能的模型。
  • 「上海生物樣本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斯海雄、李侃、甘榮興共同為工程中心揭牌上海 2012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今天,上海生物樣本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揭牌暨合作籤約儀式在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隆重舉行。
  • 上海生物樣本庫達到"國際級"
    東方網4月28日消息:楓林路楓林國際大廈內,一個集納著50萬份生物樣本的數據中心日夜運行著。這個數據中心,是上海生物樣本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智庫」,隨著研究項目拓展,資料庫還在不斷擴容。
  • 廣州開發區迎36歲生日 「兩個千億」開啟新時代
    目前,諾誠健華已有十餘個候選藥物處於不同研究階段,研發的BTK抑制劑奧布替尼剛於12月25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是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抗腫瘤一類新藥,將在廣州生產基地進行生產。未來,諾誠健華將有多個新藥產品投放市場,涵蓋腫瘤免疫治療、腫瘤靶向治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我們非常幸運,選擇了開發區,我們來了以後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創新創業的沃土,是一個人才集聚的寶地。」
  • 大風+寒潮,三班載有活體器官航班得到優先保障
    就在這個「大風+寒潮」的日子,載有三具活體器官的三架航班在8級大風中得到優先保障,及時、準點到達指定位置。6點30分,華北空管運管中心接大興機場電話:由大興飛往廣州的南航3000航班上載有活體器官,預計起飛時間9點30分,申請華北空管優先保障。無獨有偶。6點35分,華北空管運管中心接太原機場電話告知,由太原飛往杭州的東航5235航班上載有活體器官,申請華北空管優先保障。
  • 利用肺類器官研究骨肉瘤:抑制STAT5影響骨肉瘤生長和乾性
    WB和免疫組化分析也證明了幹細胞標記蛋白受到了顯著抑制。綜上,這些數據表明,匹莫齊特治療至少是部分通過抑制STAT5信號通路,靶向增值的腫瘤細胞和腫瘤幹細胞,從而抑制了OS生長。(D-E) 20 μM 匹莫齊特特異性抑制KHOS/NP GFP陽性細胞,但是不抑制TiD體系(tumor-in-a-dish,是作者團隊此前構建的一種多細胞類型的肺類器官模型,這個TiD類器官包含永生性的上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以及內皮細胞,因而創造了一個類似體內的腫瘤微環境,為OS細胞提供了必要的細胞-細胞接觸、組織結構和不同細胞類型的影響)中的正常細胞。比例尺:100 μm。
  • 近期肺癌相關研究進展一覽
    ,因為在其治療過程中患者機體的生物標誌物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療法失效,為此,來自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無創且準確的方法來分析患者機體中腫瘤的突變和生物標誌物,從而就能幫助確定針對患者最佳的治療手段。
  • ...治療一體化研究體系」項目被授予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
    2020年11月14日,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頒獎儀式在廣州舉行,我院消化腫瘤內科沈琳教授團隊「胃腸道腫瘤精準治療一體化研究體系」項目被授予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沈琳教授團隊經過十餘年的辛苦耕耘,建立了「胃腸道腫瘤精準治療一體化研究體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胃腸道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工作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
  • 騰訊優圖亮相PRCV2020,展示人臉分析最新研究與落地成果
    其算法屬於業內首創兩幀輸入模式,可將目標檢測、特徵提取、目標關聯這三個模塊集成至單個網絡中,實現端到端聯合檢測跟蹤,是第一個將跟蹤算法中的目標關聯問題轉化為兩幀檢測框對(Box pair)回歸問題的算法。  二是通過分布蒸餾損失改善人臉識別中的困難樣本。目前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已經可以較好的處理簡單樣本,但對於困難樣本(低解析度、大姿態等)仍表現不佳。
  • 體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肝功能衰竭的系統評價
    擅長各類良惡性肝膽腫瘤如肝癌、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肝血管瘤、肝內膽管結石等的精準肝切除術及腹腔鏡肝臟手術,成人及兒童良性終末期肝病、先天性肝膽疾病以及肝臟腫瘤的經典原位肝移植、劈離式肝移植和活體肝移植治療。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是指運用工程學結合生命科學的遠離與技術,探討正常和/病理狀態下人體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係,研究生物替代物,以恢復維持和改進組織功能。20世紀90年代,各國開始關注組織工程研究,中國組織工程研究始於1994年,1998年提出「原位組織工程」概念。到21世紀,組織工程研究快速發展,部分產品已應用於臨床。
  • Nature封面研究:科學家們摸清了人類癌細胞的轉移路線
    近日,發表在《Nature》封面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為這一難題帶來了光明。他們發現,一種癌症是否會擴散、擴散的程度以及擴散到哪個器官取決於許多遺傳和臨床因素。布羅德研究所擁有全球最大的癌細胞係數據集,並已對每一個癌細胞系進行了系統的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研究。
  • 《自然》封面研究:科學家摸清人類癌細胞的轉移路線
    近日,發表在《Nature》封面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為這一難題帶來了光明。他們發現,一種癌症是否會擴散、擴散的程度以及擴散到哪個器官取決於許多遺傳和臨床因素。
  • 國家衛健委:摘取未滿18周歲公民活體器官將追究刑責
    自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施行以來,我國初步建立了符合國情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體系,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成為移植器官的主要來源,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移植服務能力和質量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隨著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的深入開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目前在實踐中已廣泛開展的器官捐獻、獲取和分配等工作在《條例》中缺乏法制保障。
  • 港大團隊構建全球首個蝙蝠腸道類器官,證實新冠能夠感染腸道
    在過去的十年中,人類在建立類器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幹細胞(ASC)的類器官培養系統已經可以建立大多數人體器官,包括人類腸道類器官和肺類器官的。誘導後的腸道類器官可以忠實地模擬人腸道上皮的多細胞組成和功能複雜性。由於人類胃腸道是微生物入侵的最常見途徑之一,因此人類腸道類器官已成為模擬腸道感染的重要體外工具。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這聽起來好像有悖於日常認知,但聆聽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在「科技會客廳」腫瘤心臟病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給許多腫瘤患者、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敲響了警鐘。今天,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
  • 尋找腫瘤生長所需的代謝物
    比如,我們熟知的葡萄糖和各種必需胺基酸都是細胞所需要的代謝物。細胞的「吃喝」,我們可稱之為「代謝物的吸收」。細胞的「拉撒」我們稱之為「代謝物的排放」。在人體細胞內,已知的代謝物有6800多種。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通過消化系統分解成各種代謝物後,再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血液輸送到各個器官,最後再分派到人體的每個細胞中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