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讀】夜航星|三體與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下)

2021-02-15 青春生命

「先行者知道,他現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個人了。他是在飛船越過冥王星時知道的,從這裡看去,太陽是一個暗淡的星星……」

——劉慈欣《微紀元》

有人曾經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要是想把自己的科幻長篇拿去賣IP的話,一定要趕在《三體》電影上映之前。」

言下之意是,待到這個普遍被看衰的影視改編真的迎來慘澹票房和無情口碑的那一天,遊蕩在這個圈子當中的「熱錢」資本也將結束瘋狂,迅速抽身而去。

2019年,著名作家江南的作品《九州縹緲錄》與《上海堡壘》分別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都遭遇滑鐵盧,收到了來自粉絲和路人的一致差評。

相當多的粉絲因此粉轉路、路轉黑,江南本人也因此關閉微博,不再更新。

誠然,相比《三體》這樣的硬科幻作品,《上海堡壘》更像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言情小說,全書與科幻相關的僅僅是故事的背景設定,其他情節更像是一部言情小說。

我讀完《上海堡壘》後對江南「新言情主義掌門人」的稱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16年8月21日,中國作家郝景芳的科幻作品《北京摺疊》獲得第七十四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

當時看到這則新聞後,我立刻在網上買了郝景芳的科幻小說文集《孤獨深處》——收錄獲獎作品《北京摺疊》。以為會看到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說,但讀後卻讓我有一點點小失望。

不同於《三體》和劉慈欣的大部分作品所傳達的「硬科幻」,《北京摺疊》是一種更偏向文學的「軟科幻」,需要反覆品讀才能理解其中的要意。

與劉慈欣、何夕等上一代科幻作家不同,以郝景芳為代表的中生代作者筆下的科幻作品罕見國家形象和民族意志的存在,而是更多地充滿了個體生存狀態和社會現實問題的折射。

圖|郝景芳

 當《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復旦大學教授嚴鋒盛讚劉慈欣「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準」時,其他中國科幻人亦為此歡欣雀躍,並相信《三體》這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將標記著中國科幻下一個新紀元的到來。

之後的幾年裡,面對《三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持續升溫,面對媒體一次又一次提問「為什麼到現在才出一個劉慈欣?」、「除了《三體》,中國科幻還有什麼?」,這種喜悅和期望,已不知不覺轉變為某種焦慮。一個新詞出現了:「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這不僅是一種時間上的斷代,同時也是一種空間上的區隔——當下「三體粉」們所佔據的社會與文化空間,已經遠遠溢出了曾經孕育中國「科幻迷」的空間,而後者在未來十幾年間的發展趨勢,依然迷霧重重,生死未卜。

按照美國科幻作家戴蒙•耐特的說法:「科幻小說是少數人的大眾文化。」這意味著科幻作為一種文化(而不僅僅是「科幻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小群人的遊戲,但這樣的小圈子中,卻往往有著驚人的熱情、凝聚力和生產力。

實際上,科幻文化在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產生和傳播,與二三十年代美國的情形極為相似:城市化和大眾傳媒業的發展,使得孤獨的人們可以彼此互聯,並將「科幻迷」指認為彼此共同的文化標籤。

從我自身的閱讀經歷來講,科幻一直處於文學作品中一個邊緣化的狀態,從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大概率也是如此。真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少之又少,而大部分所謂的科幻作品在最後都會更加偏向於玄幻、魔幻這種文學風格。

在我國網絡文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果我們去任何一家文學網站搜索科幻專欄,再挑選幾本作品閱讀一番,便不難發現這種「名為科幻,實為玄幻」的現象。

這一現象好像是《三體》中不斷降維坍縮的宇宙,科幻內容的生產只是在劫難逃的一個偏遠星系,早晚都會被裹挾進其中。

而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正處在一種繁榮與危機並存的局勢下,一方面,國家經濟與科技的蓬勃發展為科幻小說家提供了豐厚的創作土壤,賦予了科幻小說家充足的靈感與未來感;另一方面,傳統的紙媒在網際網路新媒體的衝擊下顯得越來越勢單力薄,科幻期刊數量少,使得科幻小說的受眾縮小,發行量也大打折扣,不利於一種文學形式的傳播與發展。

儘管如此,新的生機正在孕育。在2014年11月初結束的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嘉年華活動中,我們看到西裝革履的科幻作家們放下矜持和拘謹去扮演大眾明星,也看到科幻迷們以cosplay和製作周邊產品等種種小眾方式展現他們自己,我們看到因為《三體》而開始對科幻感興趣的網際網路文化名人們,也看到影視、遊戲、動漫及其他文化產業從業者坐在一起共商大計。所有這些,展現出的是形形色色的邊疆,以及跨越邊疆的探索與交流。

而本文也是借用動漫《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主題曲《夜航星》作為標題。

我是星 利劍開刃寒光鋒芒的銀星

絕不消隱

不回顧永難再折返的故園的光陰

決意前進

點燃星 親手點燃黑暗森林的火星

蒙昧初醒

而我卻輕聲告別這新生的黎明

——《夜航星》

圖|2020嗶哩嗶哩跨年晚會,洛天依演唱《夜航星》

 在「後三體時代」,中國科幻依舊是少數人的大眾文化,但「少數」的形式與內涵卻正在變得更加豐富、龐雜和多元化,從而有可能像星雲獎開幕論壇所期許的那樣,去創造「70億種不同的未來」。

1.地球殊異假說(Rare Earth hypothesis)

根本不存在外星人,地球人類是宇宙中的智慧先祖。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將從地球逐漸擴散至全宇宙。

 

2.大過濾理論(Great Filter)

大過濾器理論認為,在從準生命形式向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的第三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點,在這些點上有一些障礙是所有或者幾乎所有的生命都無法穿越的。這些點就是大過濾器。例如,恐龍亡於天災,人類又可能亡於核戰爭,外星人也可能亡於技術進步帶來的災難。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這個大過濾器會存在於什麼階段?人類已經通過了大過濾器?還是說,大過濾就在我們前方?

 

3.超級智慧生命已經造訪過地球,但是那時人類還不存在

智人只有50000年左右的歷史,那只是很短的時間。而有記錄的歷史更短,只有5500年。某些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的古代部落可能見過外星人,但是他們沒辦法把這一切告訴後人。

 

4.銀河系已經被殖民了,但是地球處於比較偏僻的地方

這就好像美洲已經成了歐洲人的殖民地,但是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小部落卻不知道這一點。

 

5.對於更高級的物種來說,物理殖民是一個非常落後的概念

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的第二類文明,他們能夠利用整個太陽系的能源,為自己創造出完美的環境,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他們可能有非常高級的方法減少自己對資源的需求,完全沒興趣離開快樂的家園,去開發寒冷、空曠的宇宙不毛之地。一個更加高級的文明,甚至可能視整個物理世界為一個蠻荒之地。他們早就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一個虛擬實境世界,在那樣的樂園裡,生命將永恆存在。生活在物理世界,面臨生物、死亡、欲望和需求,可能被他們視為一種原始的生存方式,就像我們看待深海中的原始生物一樣。

 

6.黑暗森林理論

存在可怕的殺手文明,最智慧的生命不會發布信號和宣告自己的位置。這是一種不太令人愉快的想法,有助於解釋為什麼SETI衛星沒有收到任何信號 。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很傻很天真,向外發布信號是愚蠢和有風險的。關於我們是否應該向地外智慧生命發布信號,現在還存在著爭論,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應該。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警告說,「如果外星人來拜訪我們,結果就和哥倫布登陸美洲一樣,對美洲土著人一點好處也沒有」。

 

7.黑暗森林理論的變種

只有一種高級智慧生命——「超級獵手」(就像人類在地球上的地位一樣)——他們比其他任何物種都高級得多,一旦他們發現某種智慧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把這個文明消滅掉,從而保證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新出現的智慧文明可能由於各種原因自己毀滅,而一旦他們進化程度超過了某個點,超級獵手就會採取行動。因為對於超級獵手來說,新出現的智慧文明在發展和擴散的時候,就像病毒一樣。這個理論認為,無論哪個文明成為星系中第一個智慧文明,其他文明就都沒有機會了。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地外智慧文明的活動跡象,因為只有一個超級智慧文明。

 

8.有很多來自地外的活動和聲音信號,但是人類的技術太原始,接收不到這些信號

這就像你走進一座現代化的寫字樓,打開無線電對講機,你沒聽到任何活動跡象(因為每個人都在發簡訊,而不是使用無線對講),就判斷這座大樓是空的。也可能就像卡爾薩根(Carl Sagan)指出的那樣,可能是我們的思維與其他智慧生物相比太快或太慢了——比如,他們要花12年的時間才能說一句「你好」,而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句無關緊要的噪音。

 

9.動物園假說(Zoo hypothesis)

更高等的文明已經發現了我們,並且正在觀察我們。可能有一個類似於《星際迷航》中「最高指令」一樣的原則,禁止超級智慧物種以任何形式與我們這些低級物種接觸,直到低級物種進化到了某種智慧水平。

 

10.存在更高等的文明,他們就在我們周圍。但是我們太原始,所以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總結說:假設森林中有一個蟻穴。緊挨著蟻穴旁邊,修建了一條10車道的高速公路。這些螞蟻能理解什麼是10車道的高速公路嗎?能理解在它們旁邊修建這條高速公路的物種的技術和意圖嗎?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存在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的第三類文明,為什麼他們不和我們聯繫」?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先問問自己——當探險家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進入秘魯的時候,他有沒有在一個蟻穴旁邊停下來,試著和它們交流?他有沒有非常慷慨地嘗試幫助蟻穴中的螞蟻?他會不會很壞,放慢完成原來的任務的步伐,就為了摧毀這個蟻穴?還是皮薩羅完全不會關心這個蟻穴是否完整和永遠存在?我們現在對於第三類文明來說,就相當於這個蟻穴。

 

11.模擬現實假設(Simulated reality)

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宇宙可能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它可能看起來是一回事,而實際上完全是另一回事,就像一副全息圖。也可能我們自己就來自外星,我們被放在地球上進行某種實驗,或被當做肥料。甚至有可能,我們只是另一個世界的某些研究人員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中的一部分,而在這個模擬程序中沒有其他的生命形式。

參考:

劉慈欣《三體·黑暗森林》

《如何評價三體》

神們自己《為什麼三體評價這麼好》

程亦之《破解費米悖論:最好最黑的解釋來了》

PingWest中文網《亂紀元裡的飄蕩: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

夏笳《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

//

文字|青春生命網絡文化工作室 劉驍酈

排版|青春生命網絡文化工作室 盧明欣

相關焦點

  • 中國驕傲!《三體》勇奪雨果獎 現場實錄-劉慈欣,三體,科幻,小說...
    《三體》,「居然像一本小說了」在80、90後的讀者中,這位60後作家被暱稱作「大劉」。他是山西陽泉娘子關電廠的一名計算機工程師,一個圓臉平頭的中年人。戴眼鏡,出差用的旅行包中裝著扁長的牛皮紙信封,信封裡裝著散裝的茶葉。有人認為,這位標準國企技術人員模樣的科幻作家,正在「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的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
  • 《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全體起立
    這是兩句歌詞,出自一部國產Minecraft動畫《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片尾曲《夜航星》,極為貼切地刻畫了故事主角章北海長達200年的偉大一生,盡顯其蒼涼、悲壯和浪漫。對很多人而言,章北海、Minecraft等都是陌生的名詞,乃至《三體》,其作為中國當代科幻小說中幾乎惟一一部出圈的大部頭作品,知名度和讀者數量雖在科幻裡已是現象級,但依然屬於小眾。
  • 從《三體》到《章北海傳》
    這兩句「詩」,對多數「路人」而言,大概十分莫名,而且會感到做作和中二,但在很多《三體》粉絲的眼裡,它們卻極為動人。這是兩句歌詞,出自一部國產Minecraft動畫《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片尾曲《夜航星》,極為貼切地刻畫了故事主角章北海長達200年的一生,盡顯其蒼涼、悲壯和浪漫。  對很多人而言,章北海、Minecraft等都是陌生的名詞。
  • 劉慈欣:科幻的小說顛覆了美國科幻帝國的認知《三體》
    生於北京,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九屆全委會委員,同時也是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同年憑藉該作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於是粉絲們紛紛留言給劉慈欣,讓他趕緊把第2部寫出來,於是劉慈欣在2007年底完成系列續作《三體2·黑暗森林》,於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0月出版第三部《三體3死神永生》再度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
  • 科幻巨作《三體》舞臺劇場景圖先睹為快!
    《三體》舞臺劇概念片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三體》,今年就要搬上舞臺了!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三體》的出現對中國科幻小說界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贏得了許多的讚譽,而且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之後,同樣的風靡海外,在海外圈粉無數,同時將有著「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收入囊中,這不僅有效地改變了中國科幻界長期以來處於的單向交流的尷尬局面,更是我國文化成功走出國門的典範。
  • 《三體》入圍美國星雲獎 別急說中國科幻「逆襲」
    他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的整體嚴峻現實,並不會因為一兩部中國作品入圍西方獎項而改變。他期待,本土科幻輸出在未來漸成規模。  大劉開了好頭,大部隊能跟上嗎   推動《三體》英文版問世的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出口綜合部總監李贇透露,自去年11月亮相美國至今,《三體》系列第一部英文版海外銷量已逾2.2萬冊,而第二、第三部英文版也將陸續出版。
  • 豆瓣9.7的三體,這才是中國科幻
    2019,現象級電影《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元年。提到中國科幻,《三體》是永遠也繞不過的一扇門。它名聲在外,影視化之路卻異常坎坷,以致於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來大批書迷的「地動山搖」。前幾天,傳出來十月文化將重拍真人版《三體》電影的消息,《大聖歸來》的導演,《哪吒》《大魚海棠》的製片。
  • 《三體》三部曲,在中國科幻迷的心中有著不可取代,無法撼動地位
    中國科幻小說巔峰《三體》,楊振寧卻說:「我根本就看不下去!」終於有世界級大佬盯上了我們的科幻神作了,《三體》的劇集改編指日可待。一年多後的現在,夢想成真?《三體》封神,指日可待,說不定能創造出《權力的遊戲》般的現象級。
  • 《三體》不會辜負,科幻不曾停步
    此前一度經受輿論風波的《三體》電影,而今終於給出了踏實的承諾,這部萬眾矚目的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第一巨作,代表中國科幻登頂世界文學之巔的作品,終究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作為中國真正的科幻電影的拓荒者,作為向《星際迷航》這類好萊塢式頂級製作看齊的電影項目,《三體》在中國電影工業這樣一個仍處於初級階段的環境中成長,其中將要遭遇的艱難,是難以想像的。正如劉慈欣在此次科博會上說的,國內缺乏有科幻電影攝製經驗的人才和團隊,所以製作過程比較慢。
  • 《三體》是中國版《星際穿越》?劉慈欣:二者有相通
    「從中學時代起,雨果獎就伴隨我的成長。歷屆雨果獎每一部獲獎作品都是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記憶。」劉慈欣說,「雨果獎在世界科幻文壇具有重要地位,也寄託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情感記憶。因此,得知獲獎的消息,我非常興奮。」  劉慈欣謙虛地說,獲獎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於有一部非常有實力的作品宣布中途退賽,《三體》才得以入圍。  看似偶然的背後,是勤奮力量的匯聚。
  • 權力遊戲的製作人為Netflix改編中國科幻電影《三體》
    中國科幻三部曲《三體》在世界範圍內屢獲殊榮,並受到包括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和科幻巨人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等影迷的宣揚。現在,HBO的「權力遊戲」的創作者正在以英語改編的形式將該系列帶到Netflix。
  • 《三體》將會達到中國科幻電影的頂峰,吳京出演?
    對於「三體」來說,我最擔心的就是一部科幻巨著,拿過銀河獎的小說被拍成愛情片的話,那該怎麼辦?」第一部的開篇之作,到底什麼樣,畢竟有「流浪地球」的打樣,水平必須要在「流浪地球」之上才可以,才能對得起「三體」的科幻巨著,才可以打造中國科幻第一大ID。
  • 《章北海傳》豆瓣評分9.7,《三體》粉絲集體的熱愛
    這是兩句歌詞,出自一部國產Minecraft動畫《我的三體·章北海傳》的片尾曲《夜航星》,極為貼切地刻畫了故事主角章北海長達200年的一生,盡顯其蒼涼、悲壯和浪漫。對很多人而言,章北海、Minecraft等都是陌生的名詞。甚至《三體》,其作為中國當代科幻小說中幾乎惟一一部出圈的大部頭作品,知名度和讀者數量在科幻領域已是現象級,但依然只屬於小眾。
  • 中國3分鐘 |《三體》×Netflix:跨越國界 不止科幻
    中國3分鐘 |《三體》×Netflix:跨越國界 不止科幻 2020-09-16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三體》科幻電視劇殺青特輯公布
    《三體》劇集殺青特輯:導演楊磊在殺青特輯中表示,一個好的科幻一定是有現實意義的,看了這個科幻,也許就是明天的現實。總製片人白一驄則表示,科幻一定要用更加現實主義的手法、更加真實的細節去表達,才能把科幻呈現得更真實。
  • 終於拍出8.7分的《三體》,劉慈欣:這是我心中的《三體》電影
    《三體》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作者劉慈欣更是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隨著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三體」迷們希望早日能看到《三體》電影化。有人說《三體》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部人類文明史,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容納人類學,社會學,物理學,化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的大著作。
  • 《三體》為什麼流浪:《三體》電影難產的背後
    伴隨劉慈欣獲獎,一個口號喊了出來:中國電影科幻元年。這個口號的勇氣,就是劉慈欣《三體》獲獎,伴隨著中國人衝到了世界科幻獎項巔峰的莫名自豪,以及有了小說自然會有電影的莫名自信。 中國科幻站起來了,中國科幻電影也要站起來。美國人能行,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行? 劉慈欣獲雨果獎那天,《三體》電影也發布了海報。
  • 《三體》為什麼流浪?——《三體》電影難產的背後
    這個口號的勇氣,就是劉慈欣《三體》獲獎,伴隨著中國人衝到了世界科幻獎項巔峰的莫名自豪,以及有了小說自然會有電影的莫名自信。中國科幻站起來了,中國科幻電影也要站起來。美國人能行,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行?劉慈欣獲雨果獎那天,《三體》電影也發布了海報。
  • 《三體》導讀| 初讀原著者必看!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加強「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科技強國、科技興國」等宣傳、中國的科技也在不斷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諸多有利於科幻作品創作的條件;科幻就是以科學為基石進行想像力創作的小說,同時期西方的很多優秀科幻作品不斷進入中國,讀者的想像力被不斷地擴展,這為後來很多科幻作家提供了想像力的源泉,在那個時期,一部分科學和技術工作者也深受國外科幻作品的影響,他們中的一些人也開始進行科幻作品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