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最終體現的是情感,你使用的技術再高深,渲染花費的時間再長,觀眾看了沒共鳴,作品就沒有生命。
為什麼Disney的動畫這麼好看?Pixar的動畫這麼吸引人?
我主張所有視頻工作者都應該了解一些動畫原理,哪怕你從事的是包裝,或者特效。了解了動畫原理我們的作品才會有生命,才會充滿魅力。
Disney的九老總結了《動畫12法則》,這12法則是現在所有卡通動畫的基本原則,下面這個影片很好的解釋了這12個法則,你知道幾個呢?
這個動畫的作者根據Ollie Johnston 和 Frank Thomas的著作《the illusion of life》製作了這個動畫。
11君早上5點起來為大家翻譯並且添加了字幕,大家一定要仔細理解。
擠壓與拉伸:
第一條法則的神奇之處就是賦予了物品彈性,使動作不在呆板,在人們眼前這個球就仿佛是有生命的可愛的個體一樣。 同理,這個法則可以運用到幾乎所有的動畫角色上來。
表演:
所謂staging就是要清晰的表現動作的意圖使之容易理解。一般的,動作一次性呈現給觀眾的,但如果同時太多東西展示給觀眾的話,觀眾就不知道該把注意力放到哪裡了,而動作就沒有達到目的。而Staging重要的檢測方法是「動作剪影」。物體或者角色的動作應該富有表現力,甚至只需要通過黑白影響對比就可以表達動作意圖。如果你不能通過動作剪影來理解某一個動作的意圖,那這個動作的幅度就不夠,或者說意圖就不夠明顯,可以考慮修改它了。
對於角色動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認角色所做的每一個動作強度是否足夠清晰的傳達出所要表現的動作意圖,從而觀眾是否能從中領會得到。而且動畫師也要避免同一角色得表演裡由互相矛盾的地方。譬如如果你想表現一個人很沮喪很悲傷的狀況,可以設計角色做出弓著背,雙手垂在身體兩側前方,鏡頭採用俯視的角度等等。。。但如果你同時讓角色臉上出現燦爛的笑容就完全不符合其他動作所表現的意圖了,會很矛盾。彼此應該配合好。
預備動作:
加入一反向的動作以加強正向動作的張力,藉以表示下一個將要發生的動作。
例如這個手筆直的伸向遠方的動作,一般人的動作是直接畫A位置然後到B位置。但是為了加深觀眾對這個動作的印象,就會在AB中間插入一幀X。這樣會更有力度感。
預備動作是個神發明啊!!!讓動畫師們不僅僅只是對於現實生活動作的描摹,而是新的藝術創造。一種嶄新的只出現在動畫師筆下的鮮活生命便誕生了。預備動作的思路繼續延續,發展了關鍵幀的強調動作。例如
表現小老鼠震驚的動作1-9中間會加入7這一個強調動作,然後再加入17 一個結尾動作。使動作更有彈性。
逐幀畫法 VS 關鍵幀畫法:
動畫的一秒鐘為24幀,顧名思義逐幀畫法是一幀一陣接著畫,關鍵幀則是先畫出關鍵的動作點幀,然後再再有加中間幀畫手畫中間的畫。
原畫師畫好了這些,然後交給另外一個人補充完整。
紅色部分。
動作慣性跟隨和動作重疊:
比如說做投擲的動作,投球出去後胳膊因為慣性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擺,所謂的動作慣性跟隨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刻,胳膊沒有停在本應該停止的位置上而是靠慣性繼續擺動一段時間然後反方向擺回來。動作重疊本質上是因為其他動作的連帶性而產生的跟隨動作,而且時間上動作間有互相重疊部分。比方說,如果一隻奔跑的小狗突然停下來,她的耳朵可能仍然繼續向前因為慣性運動著。
慢入與慢出:
動作的起勢和收勢都是慢的,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快的。這樣一個動作才不會特別平板勻速,而會更有力度感一些。
例如一個硬幣主動由1處滾到25處。不是這樣:
而是這樣的:
弧形運動軌跡:
是凡所有會動的生物,其組成的任何部分之運動軌跡皆為平滑的弧形曲線。
次要動作:
次要動作是用來增加動畫的趣味性和真實性,豐富動作的細節的。它要控制好度,既要能被察覺,又不能超過了主要動作。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一個角色坐在桌子旁邊,一邊表演著什麼,一邊手指還在敲打著桌子。後者並不是角色的主體動作,也許角色正在一邊比劃著什麼,我們的視線焦點也是在角色的臉上。例如眨眼等。
節奏:
動畫裡面最重要的概念。自從第一部有聲動畫《汽船威利》誕生以來,動畫師們就不斷的尋找動畫和音樂的結合,音樂的節奏這個概念也被引入到了動畫裡面,為了配合音樂的節拍輕重,動畫的動作也起伏的節奏。
誇張:
利用擠壓與伸展的效果、誇大的肢體動作、或是以加快或放慢動作來加乘角色的情緒及反應,這是動畫有別於一般表演的重要 。
手繪技巧 :
將一個二維的物品加入三維因素的考慮,例如燈光陰影,重量感和平衡感等。
吸引力:
動作的精彩程度,也就是動作的表演。讓你的角色富有魅力,讓觀眾愛上它。
文章中內容參考:
http://the12principles.tumblr.com/
http://daily.zhihu.com/story/242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