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瓜泡饃
我出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甘肅武威。小時候,炎熱的夏季,最喜歡吃西瓜泡饃。
所謂西瓜泡饃,就是將西瓜一分為二,然後將幹饃掰碎放入瓜瓤,待瓜汁浸透了幹饃,即可食用。
據說,這種吃法來自漢朝,當年漢朝名將霍去病西徵路過我們素有瓜果之鄉之稱的武威市民勤縣,當時正逢七月流火,瓜果飄香的季節。當地居民送上西瓜與幹饃,為行軍方便,軍士們便將西瓜一分為二,泡饃而吃。為了紀念霍去病,這種吃法便在民間傳承了下來。
小時候,農村裡沒有冰箱,夏日裡儲存食物極不方便,特別是每天吃的饃饃。剛蒸出來時,鬆軟可口,潔白優雅,外形美觀,可是炎熱的天氣,一過三五天,便發黴變餿,難以下咽,浪費糧食不說,沒有饃饃吃,嚴重影響勞動,出門幹活。
為了使饃饃儲存的久,先輩們想出了曬乾饃的方法。曬乾的饃饃失去了水分,就不會發黴變餿,從而保存的久。這方法通過代代相傳,我們後輩得以享用。
所謂的曬乾饃,就是將饃饃切成片,均勻地擺在簸箕、案板上,拿到院子裡的陽光下曬。七月裡的中午,農村的小院陽光格外熾熱,連鳥都悄悄躲了起來。沒有黃風襲擾,沒有鳥雀打攪,人把饃饃放在太陽底下,就可在屋裡幹別的事,過一會出來翻一下饃饃,連續曬三四天,曬乾了就收起來。
七月,自家地裡的瓜熟了。這些瓜不是賣的,沙地裡的瓜,個頭小,但沙甜,供全家人夏天的時候消遣。媽在地裡拔完草回家時,抱一個瓜回來,放在水桶裡。
我和小夥伴在田野了耍了一個上午,回家時又餓又渴。抱出水桶裡的西瓜,顧不上拿金屬刀具切,只在西瓜的花蒂處,用大拇指甲掐一行印引,揮動巴掌,砰!砰!砰!拍幾下,再用兩個手一掰,嚓一聲,就將西瓜一分為二了。吃掉中間的一些西瓜瓤,用勺子刮下一些西瓜肉弄碎,半個西瓜裡就會出現許多西瓜汁在裡面,將幹饃饃掰碎摁入,使其充分浸泡在西瓜汁裡,浸透瓜汁,就可食用。
曬乾的饃饃滲入瓜水時,會泛出濃濃的太陽味。太陽味兒的饃饃,連同瓜水,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綿軟,令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吃過後,頓覺身心清爽,豪氣頓生,反而那種切成小牙牙兒的有點小家碧玉兒氣,體現不出吃瓜的樂趣。
有時候田地離家較遠,或者地裡澆水中午無法回家,早上裝幹饃時,背上一個西瓜。中午在田地裡吃「午飯」時,西瓜泡饃就成了一種特殊的舌尖享受和能量補充,既解渴又充飢。
現在生活在城市裡,夏日裡西瓜不斷,卻缺少兒時曬的幹饃饃,菜市場買的饃饃鬆軟,不適合泡,西瓜泡饃就成了一個無法完成的願望。但想起兒時吃的西瓜泡饃,再炎熱的日子,似乎心底又泛起了一絲涼意,讓人覺得有滋有味,周身舒泰。
□李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