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處的記憶——高中門口的豆花泡饃

2020-12-24 樂於平淡崇尚簡單
豆花泡饃

在外漂泊多年,每次回家的第一頓飯就想吃豆花泡饃。或許,這是緩解鄉愁的良方。但怎麼吃,也吃不出那種的味道,不,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回憶。

豆花泡饃是陝西關中西府的傳統小吃,既有蘇東坡口中的金玉瓊漿之美譽,也有中醫報健之功效。因此,成了大人、碎娃早起必吃的美食,好吃便宜還實惠。

我自幼就愛吃豆花泡饃,翻翻走過的老黃曆,每回能刺激起味蕾的饕鬄,肯定要數高中門口的豆花泡饃。

豆花泡麻花

自建校以來,這兩口子就在學校門口的衛生所前面擺個攤子賣起來。這一賣,風風雨雨幾十年有餘吧。老漢曾風趣的說:「你那幾個校長,也是吃叔這泡饃在這念書的。」因此,我們對叔一直是很尊敬的。」

老兩口的屋裡離學校還有一截子路,早上不到5點兩口子就拉著架子車,車上盛放著兩大桶豆漿、一小桶豆花、鍋盔、油辣子、鹽、碗筷、一桿秤。老漢拉著,老婆給掀著,叮叮噹噹的邁著厚重的步伐就來了。

在這前一天,老叔就開始著手泡黃豆。買來上好的黃豆,放在清水裡面不斷的掏洗,不斷的換水,衝洗好的黃豆,個個圓融飽滿、色澤金黃。再將它們泡在一盆清水中,讓它們一直喝到翌日凌晨。次日凌晨,老漢就著手用豆漿機磨豆子,將泡圓的豆子與水一勺一勺的倒進豆漿機裡,只見豆漿機前面的盆子裡,乳白色的豆漿一個勁的往出翻。豆子磨的是越細越好,這樣做出的豆花才有勁道。老叔是磨了一遍又一遍,磨好的豆漿看上去,既沒有漂浮物,也沒有沉澱物,完全是白色的膠體。接下來煮豆漿,在煮的過程中表面會不斷浮出白色的泡沫。老姨一邊用勺舀,一邊給灶火多加硬柴,直至豆漿燒滾。再就不放柴火了,靠剩餘的火焰嘟嘟著向上翻滾的豆漿。待泡沫不再出現時,豆漿就煮好了。濃鬱的豆香氣味瀰漫著兩口子的身影,白熾燈下,兩口先給兩個保溫桶盛滿,蓋嚴實。再將餘下的一小桶豆漿做豆花,打開蓋子,讓熱氣迅速放出,十來分鐘後,將佐料豆腐王與麵粉、溫水以一定的比例拌勻倒入桶中,蓋上蓋子,不到一個小時豆花就好了。

添加佐料更美味

濃鬱的豆漿配上有勁張的豆花、鍋盔、辣子、鹽可謂「渾然天成」。哦,忘了說鍋盔了。這可是個功夫活,沒些許把氣力,就弄不成。先把麵粉和成酵面,拌上油,揉成酥面。再用之前剩餘的酵面,把柔好的酥面包住,就像天上的大玉盤一樣。再者往玉盤裡加入食鹽、茴香、芝麻等佐料。邊揉邊加入麵粉,麵粉要看面的軟硬程度來加。這個揉,得用木槓來壓。這個木槓就是一根不長不短的粗木頭,其重嘛!貌似張飛的丈八長矛,老叔是一槓一槓用勁的砸著。直到表面光滑,貌似鍋蓋的鍋盔初現端倪,然後讓其自然發酵,經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放入鐵鍋,紮上眼,這樣均勻受熱,做出來的鍋盔外脆裡柔,麥香四溢。由於鍋盔比較厚,得用文火慢慢炕制,炕二到三個小時,讓其從外熟到裡。香鍋盔也就這樣做好了,做一次鍋盔夠好幾天賣的。

好香啊!

桌子三張,板凳少許,煙火幾縷,生意就起。老漢興致勃勃的坐在一口大鍋前,煮著不太熱的豆漿,老婆坐在老漢旁邊的小桌子前,用小刀切著鍋盔,切得薄薄的,這樣的鍋盔吸湯,不漏漿,又因其韌性——似老樹的年輪一樣,一層一層的,涇渭分明。用筷子翻攪還不易折斷。為了吃老漢的泡饃,早起翻著校門,生怕被門衛逮到。在黃燈的照射下,鍋前被許多影子包圍的水洩不通。霎時間,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老婆拿著秤,稱著饃,老漢端起饃碗,澆上濃鬱的豆漿,放上油辣子、鹽,再挖兩三塊豆花,可謂「玉液遊龍豆花走,口水不流嘴顫抖。」一老碗熱氣騰騰的豆花泡饃就出鍋了。有的娃愛吃辣子,就大喊道:「叔,把你這辣子給咋放實在噶?話說辣子,才是豆花泡饃精髓之所在,裡面含有桂皮、八角、香葉、麻椒等等,然後將這些配料與碾成粉末的辣椒放在一起,上面澆上燒滾的油,噴香的油辣子就做成了。」老漢就給多挖幾勺,香的娃蹲在地下,嘴裡發出「哧溜哧溜」的聲音。有個奇怪的現象,吃豆花泡饃的男娃長的又高又俊,女子麼,又白又富態。哈哈!言辭雖有些誇張,然並不言過其實。

後來,聽學校附近的同學說,老兩口早不賣豆花泡饃了。他們的後人也沒有從事這一行當,哎,高興之餘未免有些感傷。

但那時的回憶卻永遠的,永遠的藏在我們記憶的最深處。

美味佳餚

相關焦點

  • 關於豆花泡饃的記憶
    豆花泡饃本地人吃不厭,外地人吃不慣,我前些年在我村上賣了八年豆花泡饃!今天晚上我在寶雞鳳翔街道一家麵皮店吃擀麵皮,聽到一位中年大叔對他朋友這樣說道。本地人吃不厭確實不假,外地人咱也不知道人家吃不吃得慣了?
  • 羊肉泡饃與豆花泡饃
    在寶雞美食中,有兩種泡饃膾炙人口,一曰羊肉泡饃,一曰豆花泡饃。 羊肉泡饃是寶雞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不信你走進寶雞的大街小巷去看一看,星羅棋布的羊肉泡饃館,一年四季食客盈門,香味四溢。特別是節假日,到了飯口,那些老字號甚至一座難求。同樣,豆花泡饃也是寶雞人的至愛。
  • 早上起來,豆花泡饃要來大碗,多放辣子哦!
    豆花泡饃作為陝西「泡饃」界的不是特別知名的品類,偏居西府一隅,聽過的人不多,吃過的人更少。相較於其他泡饃如羊肉泡饃、牛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等等,都習慣於用濃湯和肉來化解饃的寡淡,豆花泡饃反其道而行,寡淡的豆花和寡淡的饃進行搭配,算是一股清流。
  • 「早味居」豆花泡饃送一線——記扶風縣愛心人士張斌萬元泡饃送一線
    縣中醫醫院負責人,拉住張斌經理的手激動的說:」感謝張經理奉獻愛心,感謝愛心協會的組織,送來這麼好的豆花泡饃,我代表全院醫護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早味居」豆花泡饃始創始於1990年,是寶雞千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知名品牌,經過三代人30年的艱苦奮鬥,從過去一間鄉鎮小店發展成為一家集餐飲管理、加盟連鎖、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知名餐飲公司。
  • 西府美味之鳳翔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起源於鳳翔,傳說,大文學家蘇軾在鳳翔任判官時,嘗過豆花泡饃後,讚不絕口。身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對這種將南北風味巧妙融合為一體的百姓日常飲食連呼驚奇,竟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形容,只好套用當地俗語:「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捨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鳳翔現在有一句俗語:「白湯雪花紅油轉,不覺吃了九十年。」形容豆花泡饃是鳳翔人終生所愛。
  • 再來一碗豆花泡饃吧
    豆花泡饃豆花泡饃的原料是由大豆、鍋盔饃和各種調料三大部分組成。西府扯麵是陝西和山西的傳統麵食,已有3000年歷史,以寶雞的西府扯麵最為正宗,為中華名吃。
  • 歷史著名小吃煎、嫩、汪、香的鳳翔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秦地西府雍城著名小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任鳳翔通判時,嘗過豆花泡饃後,讚不絕口:「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捨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金玉瓊漿"說的就是豆花泡饃,其中"金"說的是金黃的饃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瓊漿"是對豆漿的美譽。
  • 外地人:泡饃是吃起來「最累」的西安美食!
    主編亂彈妞:兩枚少女心爆棚的"
  • 昆明藏在菜市場的豆花米線,開門就排長隊,沒位子有人端碗門口吃
    這家藏在這個菜市場的豆花米線店,開門就排長隊,飯點的時候常常沒有位置,有人乾脆端著碗在門口吃,這家店就是辣辣小吃豆花米線。由於生意太好,老闆一次租了兩個店面,但仍然人多得坐不下。別看這豆花米線價格不貴,可是用料卻非常講究,調味料有11種,米線本來就是昆明的特色美食,他家的米線品質也非常高,看上去晶瑩剔透潤澤,口感嫩滑。葷的會用肉臊子做澆頭,吃起來口感更香。多數人吃豆花米線的時候,會要一碗珍珠白酒湯圓,這湯圓軟糯,酒糟味兒濃鬱,清甜不醉人。
  • 西府美食,除了臊子麵、豆花泡饃、擀麵皮,還有些啥呢?
    能稱得上美食的,最起碼也要色香味俱全,如果非要槓一嘴,和我們普通對付性的快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比如吃個快餐朋友圈配文整個:美食。那只能說你心態挺好的,當然,現在大家心態都挺好的。雖然對方可能也會在心裡嘀咕一句:一看就沒吃過啥好東西!但秒點讚之後的回覆一定是:哇,一看都好好吃!
  • 記憶中的老味道——傳統豆花的製作
    我就突發奇想,要做豆花。  二十多年前,我開小飯館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做豆花。很多年沒做,已經手生了。  但姐姐是做豆花的高手,請她來製作,我在旁邊學習。熬豆漿的時候,我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鏟著鍋底,害得豆漿裡面有一股淡淡的焦味。  因為突發奇想,沒有準備過濾豆漿的紗布,手忙腳亂。現在一般人家不用紗布,鄰居家也借不到。
  • 一碗超簡單自製豆花,喚起媽媽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下午四五點放學歸家,總能沿路聽到街上豆花的叫賣聲,響徹萬家街巷。飢腸轆轆的我,總是跑得最快的,就為了回到家吃一碗媽媽早早備好的熱豆花。南北豆花總有甜鹹之爭。甜豆花,鹹豆花,大家爭得多是自己的思鄉之情吧。在我記憶最深處,就是回到家,媽媽拿出熱乎乎的豆花,撒上一把白糖,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長大之後,早早離開家鄉,也不在親人身邊。
  • 一碗滾水泡饃歲月長
    於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泡饃」生涯中,我的青茐歲月也是被「泡」大的!從小學、初中,甚止高中。如果不信,你可以聞一下,無論他們當多大的官,混得再好,吃得再開,一個飽嗝,滿嘴都是鹹菜開水泡饃味……        水煮春秋,農村的歲月更是用「滾水泡饃」泡出來的。無論春夏秋冬,無論田間地頭,無論堂前屋後,只要有勞動的場面,只要有汗水的溢出,便有「滾水泡饃」的市場。春季,百花盛開,破土開犁,一個鞭花炸響,一幅春耕圖便如畫展開!
  • 西瓜泡饃
    原標題:西瓜泡饃  我出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甘肅武威。小時候,炎熱的夏季,最喜歡吃西瓜泡饃。  所謂西瓜泡饃,就是將西瓜一分為二,然後將幹饃掰碎放入瓜瓤,待瓜汁浸透了幹饃,即可食用。
  • 武隆特色美食:泉水豆花
    一碗豆花,讓食物牽動情懷  提到豆花,說起豆花飯,武隆人都倍感親切,因為這是一直陪伴武隆人的美食,也更是一種習慣。  「豆花製作不在於複雜,而在於細節。」在江口鎮黃桷樹村黃桷樹農家樂,一大桌子土菜中,最令食客中意的還是那碗白嫩嫩的豆花。
  • 紫茉莉、胭脂花、粉豆花、夜飯花、狀元花,你記憶中它叫什麼?
    #創作有你·4月寫作大賽#去年十月的最後一天 ,去同事店裡拿東西,看到她門口小時候被我們稱為「粉豆子」的小花,有些在盛放,有些已經結出黑黑的豆子大小的黑種子。小時候這種花,是校園花壇裡最常見的花。可能得益於她的頑強生命力,以及超長的花期。突然想知道一直被我叫做粉豆子的它,是不是還有別的名字。於是拍攝了上面的照片,在百度搜索,原來她它有一個洋氣的學名,叫「紫茉莉」,別名更是多且美:胭脂花、粉豆花、夜飯花、狀元花、丁香葉、苦丁香、野丁香。
  • 重慶豆花,墊江第一
    最簡單不過豆花飯,加點創意:豆花煮進水煮魚——豆花魚豆花煮進蹄花湯——葷豆花麻辣小面上加豆花——豆花面把簡單的食材吃出花來,墊江人有多愛豆花,不言而喻。看著豆花一點點成形,最後吃進嘴裡,一嘴滿滿豆香... ...記憶中的老味道重慶豆花在墊江。墊江豆花,推薦下面幾家老店,豆花香安逸!高大姐墊江石磨豆花每個出租司機都知道的老字號。
  • 豆花西施
    原創 閒譚編輯 平叔閒譚豆花西施作者 ▏劉建軍一大早,農貿市場新開張的那家豆花店就排起了10多米的長隊,而這個時候離做好豆花至少也得等15分鐘。倏然,我又覺得她更像沉浸在水裡的豆花潔白無瑕。她可比魯迅筆下的「豆腐西施」楊二嫂年輕多了,也漂亮多了。至少來說,她那張娃娃臉上還未褪去可愛的稚氣,她應該叫「豆花西施」吧。這時,從身後又傳來了一個老女人怪怪的聲音,「這麼漂亮的臉蛋,又這麼好看的身段,可不要拿給那個五大三粗的老男人給壓壞了。」說完,她跟身邊另一個年齡相仿的女人捂著嘴笑得更加怪裡怪氣的了。
  • 成都人吃過這些豆花,富順豆花再不是心中第一!
    @tinajss豆花魚的分量是很足的,魚肉細嫩豆花又順滑,辣辣的味道也是滿足四川人的口腹之慾。還有最接地氣的蘸水素豆花,就是一碗豆花配一碟有辣椒醬、香油和藿香的蘸水,再來一碗米飯,就可以是一頓簡單的便飯了。
  • 外地的西安泡饃簡直太「饃幻」了
    我吃了這麼久泡饃,還沒吃過有豆腐皮的泡饃。④大連最好吃的羊肉泡饃長這樣。你還不讓人反駁廣州最正宗的陝西菜館,特別是羊肉泡饃。我覺得吧,媽媽的話不一定都對。朋友的媽媽可能也被人忽悠了,人家可能就是客套一下,不好意思說難吃。反正饃正不正經看不到,這湯肯定是不正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