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The Good Doctor
《良醫》改編自韓劇,而一些人稱它為青年版《豪斯醫生》,原因是這兩部劇的操刀編劇都有大衛·肖。
弗萊迪·海默,擔任男主,樣子又萌又乖,連自閉症發作起來,都有一種別樣的風採……
在這部《良醫》裡,他飾演的好醫生肖恩·莫菲有點不同,這角色本身就是個病人——患有自閉症和學者綜合症。
「學者症候群」是自閉症患者中,極少數的一部分對學術和藝術方面極具天賦的人。他們既是病人,又是天才。
但關鍵是,一個交流都困難的病人,能做好醫生麼?
這個問題,引發了故事發生地聖何塞聖文德醫院一眾高層的激烈爭吵。
除力薦他入職的院長外,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他。
面對爭議,一開場的幾場戲,莫菲就給出了我們答案。
在去醫院面試的路上,一個小男孩被廣告牌砸傷,玻璃碎片扎進他的身體,性命危在旦夕。
在場的人們束手無措,手忙腳亂地救治。
好心是好心,但他們的搶救手法卻是錯的,好在莫菲及時出現並制止了大家。
接下來,用他出神入化的DIY醫療器械技術,開始了一段起死回生的showtime。
最終,在圍觀群眾潮水般的掌聲中,男孩活了過來。
莫菲在家屬熱情的湧抱下,露出了一抹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受傷男孩被送入他即將就職的醫院,而莫菲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向接洽的醫生表達清楚男孩心臟有問題的事情。
這樣的設置,同時也給接下來的劇情,埋了一個伏筆,造了一個起因。
原來,是一快碎玻璃片隨血液流進傷者心臟…
接著,莫菲的高超醫術給了大醫院的醫生們一個下馬威,更讓輕視和懷疑他的人們震驚不已。
但對他的懷疑和爭議,仍未停歇,直到一段關於他先前治病救人的視頻火爆網絡後,醫院迫於輿論壓力,才決定最終錄取了他。
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能發現在這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其實都是good doctor,每一個人都在不斷成長。
靈魂人物主要是莫菲,這個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是整劇成敗的關鍵因素。
莫菲是一個自閉症患者,首先他的表演難度是有的,因為此類角色真的很容易被表演成抽筋的智障。
海默演得比較自然和舒服,那種無害的敏感,難以與人交流的障礙感,都拿捏得很準確。
一秒鐘前還是閃爍著淚光的羞澀男孩,一秒後就秒變身笑懟上級的嘴炮騷年,自由切換無壓力。
偶爾表現出天才的一點鋒利,比如,在餐廳裡與女同事的一場戲。
由於之前對他不信任,女同事完全蔑視了莫菲提出的檢查病人心臟的建議,而在見識了他高超的醫術後,女同事有些尷尬地想來示好。
但他卻直接質問對方,你的前後行為如此矛盾,所以到底哪次你是裝的?
另外,除了海默優秀的演技外,無處不在的大腦思考路徑結構圖特效也真是神助攻了。
在主角是自閉天才的前提下,一面是演員收斂的表演 ,一面是專業到酷炫的豐富剖析解說,這樣更容易幫助觀眾建立對人物的確信度。
當然,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不是完美無瑕。
他在院長和周圍同事的幫助下,還有接觸到的每一個患者,正在慢慢改善自己的社交障礙,去成長為一個能夠與普通人更好相處的好醫生。
老院長:是每一個人的大樹。
守護著保護著這個醫院,是每一個醫生最忠實的朋友,為所有人排憂解難,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大家
梅倫德斯醫生:刀子嘴豆腐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培養海默成為更合格的醫生。
雖然一直不讓海默主刀或者不願意採取他的想法但其實是因為太保護他,就像父母一樣
還有富家子高個醫生和波浪頭黑人女醫生這對cp:也是在不斷地成長,畢竟是年輕的醫生,也不是見慣了風浪,總有沒有遇見過的情況,需要調整培養自己的心態。
黑人主任醫生:一開始以為他挺賤的,算盤打得很響,說自己若是幫助了海默,海默成功了會感激自己;若是沒有成功,自己就可以坐上院長職位。
不過後來也是在一個手術前的一個交談,老院長說他應該選擇是做好一個醫生還是做好一個院長。
之後他就開始走老院長的路線,不再那麼工於心計,而是對每個人都關心。
這部劇沒有什麼壞人,而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雖然大家都會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但是現實不就是如此嗎?
可是到了生死關頭,患者的病痛的時候,他們又可以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給予患者行動上甚至是心理上的人文關懷,不是為了那份工資,而是為了救死扶傷。
劇裡面沒有大歌大頌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而是每一個醫生甚至是患者都得到了心靈上的成長,還有醫生這個工作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