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和謊言,什麼關係?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或多或少有著自己的秘密,而為了維護其中的秘密,也或多或少會編造一些謊言。總體而言,「秘密」通常是個中性的詞,它體現著一個人的私人空間和自我意識,而「謊言」更多時候帶有貶義,而所謂「善意的謊言」也常常帶著一種自圓其說的無奈,也或者無賴。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秘密」本是一種私人的空間,但是一個人為了維繫這個秘密而發生的行為,是否「淪落」到謊言的地步,卻常常取決於公共空間的道德共識,這實在是一種弔詭的場景,而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則以生活化而又戲劇化的方式,呈現了這種困局。
《完美陌生人》呈現的是一群好友聚會,玩笑玩大的故事,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客體」則是手機。以手機來暗喻現代社會人們關係的變化,已經不稀奇,確實,在人類的諸多現代科技成果中,手機可謂對人際關係改變最大的技術。首先,它普及,在很多國家都到了幾乎人手一部的地步,這種情況下自然足以改變人類社會的一些運行模式。其次,它輕便而又功能不斷增強,成為個人的信息中樞,幾乎已經人類「器官化」,你要是出門忘帶手機,那種惶恐不安應該都有過體會。第三,在前面兩點基礎上,手機也確實成為人際關係的「手雷」,因為它私人化,而又信息化,隨著功能不斷強大,從偷偷接個電話,到偷偷收發簡訊,到偷偷聊個天,偷偷看個照片,偷偷看個片兒,偷偷拍個照,你過去能想像很多「偷雞摸狗」的事兒都能跟一個電子小部件緊密關聯嗎?而「秘密」很多時候就是一種信息,而所謂的「秘密」本質就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如果你是一個毫無社會關係的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因為沒有人回去關心和知曉,所以,作為人類信息與交往的首要工具,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手機都是其中的中心。
在《完美陌生人》中,幾個朋友,有成家的,有單身的,性格各異,大家一起來看月食。本片是很有義大利特色的電影,一群人不停的講,不時起起鬨,給人以一種「吵」的感覺,一幫人也很放鬆,整個氣氛很生活化,但是中間的種種橋段也特別戲劇化,甚至荒誕,這是經典的義大利電影風格。據說,在美國,部分人聚會有這樣的規矩,就是越來越多人不滿聚會吃飯的時候,大家都當「低頭族」,所以聚會前要把手機交出,疊放在一起,誰去動手機,誰就買單。而在本片中,玩了更大膽的遊戲,誰的手機收到簡訊,都要大聲念出來,不藏著掖著。這是個有趣的設定,因為在信息化時代,手機是我們各類信息的中樞,每天經過這裡的有工作信息、生活信息、垃圾信息,當然也有「秘密」,於是,這場遊戲就如「俄羅斯輪盤賭」,你不知道接下來的信息是無關緊要的,還是真的秘密。當然,也有人預料到秘密要露餡,千方百計個人,或者找人合謀掩蓋,但卻往往造成一系列更加戲劇化的後果。本片的劇本還是很不錯的,用我的話說,這是一種「舞臺劇化」的電影劇本,空間人物集中,故事緊湊,衝突密集,給人一種快節奏,現實中帶著超現實主義的荒誕感,對觀眾的衝擊力也更大。
我們知道,「秘密」也分三六九等的,社會往往會對其進行定義,而在《完美陌生人》中,也充分體現了這點,我們看到了各類並不陌生的秘密,但是被導演以更離奇的方式展現。比如婆媳關係、罪責掩蓋、性取向、婚外戀,等等,其性質都不陌生,但是在片中都讓其表現更混亂,混亂可謂本片給我最大的印象,不是說導演拍的亂,而是一些秘密逐步被揭開後,場面的混亂,簡直一副要出人命的樣子。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一種「謊言相對論」,一種人生的糾結,秘密解開了,一切就好了嗎?是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好?這似乎是一種功利主義,結果導向的價值觀,顯然,並不能讓更多人坦然,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私人化的保持著自己的秘密的同時,又在個人意識下渴望被尊重,並獲得自身的利益,而所謂的「知情權」正是其中的一項。
而在諸多「秘密」中,夫妻之間的秘密顯然是最有意思的,婚外戀,圍繞其中的秘密和謊言,可謂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就其對公共空間而言,影響和危害是最小的一類秘密,但是牽扯到個人,又是痛感最強烈的秘密,為什麼此類元素是影視劇永恆不滅的題材,因為容易感同身受,容易激起共鳴或者憤怒啊。說白了,婚姻忠誠在社會價值觀變遷中,依然是一個變動極少的價值觀,也是人類社會形成的一個要素,所以,挑戰它的秘密自然最容易引發道德爭端。與之相比,一些過去天大的秘密,隨著社會認知的變化,卻變得不那麼驚天動地,比如性取向問題,當秘密被揭示,在日漸寬容的社會裡,對此也會「哇」的一聲,可能也會有人感到彆扭,但是因此對之向過去幾十年一樣不恥甚至攻擊的情況也很少了。秘密是個人的事兒,但是你我對秘密的認知,以及因此承受的壓力,卻依然由社會觀念決定。
「完美陌生人」,這個中文譯名很好,當對方的謊言被戳穿,秘密被揭示,總是給他人一種感覺:「他竟然是這樣的人」,真相反倒讓我們對一個人感到陌生。所以,本片的結尾非常巧妙,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讓秘密還是成為秘密吧,大家歡樂的聚會,帶笑告別,這看似一種導演「犬儒主義」的折中,但是考問的卻還是觀眾。作為伴隨導演的鏡頭,以「上帝視角」看到了兩種可能的我們,假設身在其中,又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