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很多樣子,很慶幸我的青春有穿軍裝的樣子。」在空軍航空兵某團,有這樣一群熱血少年,入伍之前有著各自的精彩,而今他們領肩上兩道拐,臉龐上略顯稚氣,但絲毫不少成熟與穩重。
去年此時,他們踏進空軍航空兵部隊的大門,成為了一名「一手託舉戰友生命安全,一手託舉國家重大財產」的機務兵。一年之後,他們堅守在各自的機務崗位上,為每一次放飛戰鷹貢獻著力量。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群機務少年,遍歷他們這一年的「淬火錄」,感受他們成長路上的「小歡喜」。
機械員袁浴淳:從「國旗護衛隊員」到「空軍機械員」
我從小在革命聖地延安長大,深受紅色革命精神的薰陶。一上大學,我就加入了學校裡的國旗護衛隊。兩年裡,日復一日地訓練,追求極致的要求,讓我變得更有氣質、更加自信。大三,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了我參軍報國的決心。
畢業後,我毅然攜筆從戎,成為了一名空軍機械員。在這一年裡,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原來的辦事拖拉到現在幹工作雷厲風行,考慮事情變得很全面、很細緻、很較真,因為這樣我才會覺得心裡踏實。我想,這應該就是機務工作帶給我的改變吧。
機械員劉琦:從「火焰藍」到「空軍藍」
入伍前,我曾在武警消防部隊工作,是一名非現役的消防戰士。在那裡,每當火警響起,我和戰友總會義無反顧地衝進火場,上演一幕幕「最美逆行」。
懷著對軍營的美好嚮往,我如願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空軍機務兵。走上機務崗位後,我的武器從水槍、水管變成了解刀、扳手,我的使命從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變為託舉戰友生命和國家重大財產。
變化的是崗位,不變的是我獻身國防的初心。
機械員範俊帥:從「陸軍偵察兵」到「空軍機務兵」
曾經的我是陸軍某部的一名偵察兵,多次參加軍事演習。2017年9月,我抱憾退伍,但心裡始終牽掛軍營。後來,得知退役軍人可以二次入伍,我毅然報名應徵,再次走入軍營,成為了一名空軍機務兵。
從一線戰鬥員到二線保障人員,剛開始的我有些心理落差。在一次團戰備拉動中,我和機組成員如利箭般直奔戰位,火速準備好戰機,值班飛行員駕駛戰機迅疾升空。
從那一刻起我真正明白,機務兵要時刻保持箭在弦上,隨時準備去戰鬥,堅守崗位,練強打贏本領。我無愧自己的執著選擇。
特設員王魯徽:從「摔跤冠軍」到「特設尖兵」
從小到大,我都特別嚮往軍人這個神聖的職業,每當在電視上看到軍旅視頻都會熱血沸騰,希望加入到他們隊伍中。於是,我愛上了健身,不停地鍛鍊提升身體素質,曾在山東省運會自由式摔跤比賽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入伍後,我成為了一名機務特設員,手裡拿著各種電筆電錶,腦裡裝著戰機的電纜線路。每次通電檢查時,戰機的電路是否通暢,設備是否正常運轉,是我最關心的大事。
現在的我變得越來越「敏感」,工作中我全神貫注,絲毫不敢馬虎,每當戰鷹兄弟安全返航,就是我每天最開心的時刻。
質量控制員黃健健:從「實習醫生」到「質量控制員」
「救過人、接過生、扛過槍」,這是我入伍後最大的感受。入伍前,我是醫院的一名實習醫生,急診、產科、骨科、兒科、ICU……醫院各個科室基本都幹過。為了青春不留遺憾,實習期結束後我決心應徵入伍。
現在,我是一名質量控制員,主要負責工具房管理等工作。雖然不能在一線保障飛行,但我認為工具的精細化管理同樣重要。在手術臺上,一根手術針、一塊止血紗布,我都會時刻清點準確,工具管理也是如此。機務工作講究的是「極端負責,精心維修」,而在工具管理上體現的就是「一件不落」。
電子員閆震:從「電競少年」到「電子尖兵」
大學畢業後,我在一家攝影機構上班,工作之餘最愛打電競遊戲,有時一打就是一個通宵。逐漸地我認識到自己的任性,想要改變生活方式。
24歲那年,我以最大入伍年齡應徵入伍。來到部隊後,我的作息變得規律,不再把時間耗費在遊戲上,從事機務工作後更是有了很大的改變。每當我進入座艙,戴上耳機,面對精密的儀器設備,「專注」就是我心中的標尺。每一次慣導對準、每一次檢查電臺通話,我都會將工作做到極致乃至完美,我想這些習慣已然在我身體中形成了「肌肉記憶」。
不負青春、追求理想,無論寒暑,他們紮根一線。
不負信任、守護戰鷹,矢志藍天,他們甘為天梯。
雖然入伍前的崗位、經歷各不相同,但現在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航空機務兵。
儘管前路幾多艱辛,他們也必將不忘入伍初心,攜手堅定前行,在強軍徵程中竭盡所能,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來源:空軍新聞微信公眾號
作者:陳忠宣 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