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

2021-03-02 免費課程號

最近一段時間翻朋友圈,發現好多人都消失了。開始以為是不是我太不要臉了,都刪了我了。

結果打開還是能看到一兩條信息,但也就那麼幾條就沒有了。不可能大家都閒的刪了自己的朋友圈,只可能是關閉了。

我下載了新的微信,果然新增了只允許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內容。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許展示半年的朋友圈,其他全部關閉了。

其實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而是不想看了,也不想發了,心累。

- 01 - 

本以為能過上高效人生

結果過上了越來越萎靡的人生

去年特別提倡碎片化這個概念,很多人趨之若鶩,簡直是讓自己過上高效人生的聖經。但實踐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了,碎片化的學習,不僅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越來越找不著北,同時也把自己整塊的時間都碎掉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太多東西手機上可以搞定,於是上下班路上,等吃飯的時候,排隊的時候都拿出手機看兩眼。最後碎片化學習了多少不知道,反倒手機依賴症越來越嚴重了。

手機依賴症是個太可怕的事情了,不僅消耗了時間,更吸走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氣神。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今晚沒事兒躺著刷手機,通常能刷到睡覺的前一刻。

本來打算一晚上看看書上上課,結果什麼都沒看,還特別累,身體累眼睛累,睡覺的時候心裡還特別懊惱。但看了一晚上手機裡的碎片化信息,得到了什麼呢?什麼都想不起來。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手機依賴症越來越嚴重,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來越難以辨認。

本以為能靠科技進步過上高效人生,結果過上了越來越萎靡的人生。

- 02 - 

陌生人越來越多

發朋友圈越來越不安全

朋友圈裡一定是朋友麼?太多的人已經湧入了朋友圈,800裡開外的小賣店收錢也加個微信。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好朋友沒壞心,自己發的內容也不想讓所有的人都看得到。

 

太多的人與人之間,只不過點頭之交,甚至見都沒見過,或者也就說過一句話,說完也忘了刪掉,就留在了幾百幾千人的通訊錄裡,找也找不見,但是你發的所有的內容都會被他們看見。

現在大家都學會了截圖,你以為發布的內容挺好玩的,但保不齊成了一個大熱點新聞的段子。以前老見人曬孩子,現在也越來越少了,因為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有個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覺得好玩曬了幾張在朋友圈,沒多久我就看到一個群裡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說是自己孩子,當時我都驚呆了。還有朋友在朋友圈曬了自己的前後照,今年初我見一個減肥廣告裡用了她的照片,而她完全知道後也懵逼了。

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裡,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也沒來得及屏蔽,而他們卻能看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吃喝拉撒,喜怒哀樂,想想也是有點恐怖了。

- 03 -

低頭族,抬起頭


昨天聽到車裡的廣播號召了一件事:低頭族,抬起頭。瞬間一機靈。

手機已經佔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時間都在刷手機,而刷朋友圈更成為了消磨時間的重點。每天無聊的時候等著朋友圈按鈕上的小紅點,一有更新就刷一下。

我周圍的不少人都已經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因為消磨時間的讓自己內容特別痛苦,甚至於讓自己感到無力和無能。平時口口聲聲說自己特別忙,沒時間學習,沒時間相親,但朋友圈刷起來一點都不手軟。

我也關閉過幾次朋友圈,但沒多久又忍不住打開了。有時候就是想發點什麼,其實這是一種害怕別人不關注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罷了。

現在我給自己規定了晚上睡前的時間刷刷朋友圈,不為小紅點的出現而刷朋友圈,也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了,也有時間學習看書上課了,也看不到別人過的比自己瀟灑了,非常爽。

經歷了碎片化學習的謊言,現在越來越多的給自己製造整塊的時間來做事,儘可能的少關注手機,比如說:

 

每周末給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詳細的寫好每天都要去做什麼。帶孩子,上課,學習,讀書,寫文章,什麼都不耽誤。

利用番茄學習法工作,每25分鐘休息5分鐘。

 

擴大自己的學習範圍,涉獵不同的領域,不斷挖掘自己可能的潛力和可能性。

 

手機打開聲音,有響聲的時候再看。沒聲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機,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以外的地方。

 

每年給自己找一些大目標,比如讀一個學位,裝修,上十門課程等等。

 

返璞到十年前沒手機的生活方式裡,用筆記錄生活,而不是用手機記錄,可以看到自己現在寫字有多醜。

 

讀書讀書讀書,不是用手機讀書。

 

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也慣出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壞毛病。自控能力差的時候,就用最簡單的辦法來強制自己試試看。

用手機做有價值和有用的事情,而不是無盡的消磨自己的精氣神。

 

我們一起,共勉吧。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5到10年之後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快餐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快餐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 20 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 20 幾歲年輕人中,99% 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 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 30 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 20 幾或 30 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方便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

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 20 幾歲或已經過 30 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 年或 10 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質量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劃自己 30 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高?

一位 45 歲的中年人和一名 25 歲的小夥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 700 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 3 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夥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 800 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 700 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絡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 25 年的經驗」,而老闆響應他的是:「你沒有 25 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 25 年。」

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僱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 25 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

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能力與貢獻度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

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背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

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背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僱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僱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通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僱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慮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 07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

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僱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新臺幣)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新臺幣)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

「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儘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映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意的解釋。

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 08 -下班後,寧可發呆也不要再想工作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計算機,上網看影片到 12 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計算機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

我聽著這些年輕小夥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

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 70 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 30 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它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

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和上網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註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 09 -現在守著三坪大,未來只能睡草蓆

不可否認,現在的 30 世代和 50 年前的 30 世代相比,的確是一個大環境相對更加嚴苛的時代,就連主計處也統計,現在清貧族的收入倒退 17 年,但房價與物價卻是 17 年前的十倍,難怪有個廣告說,現在的白領階級,每個月薪水領了也像「白領」。

我可以體會年輕人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喪志,被大環境嚇得連做夢都不敢?

我告訴兩個員工,如果你們以後買不起豪宅,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們不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高房價,只不過是你們拿來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

你因為房價高而不買房,更因為生小孩的「成本高」決定當頂客族(丁克一族),你樂得不想背房貸,更樂得沒有養育孩子的重擔。

然而,如果你仍舊把每個月薪水的 1/3 拿來付房租,到了月底還得勒緊褲帶,年復一年過著月光族的日子,當你年老退休沒有工作,連養活自己都成困難的時候,屆時孤家寡人的你,還能指望誰來替你付房租?

現在 20 幾歲的你,看起來好像還有本錢可以選擇繼續窩在 3 坪大(1坪=3.30578平米)的世界裡,繼續在網絡上票選心目中的宅男女神,繼續在電玩遊戲中與人交換寶物練等級,但是這種日子,你打算再過多久?

或許現在,你「靠勢」還有「母力」可以依賴,未來還有幾百萬的國民年金可以盤算,再不濟,每個月也有 3 千元(新臺幣)的老人年金可以救急。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 3 坪大(1坪=3.30578平米)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 10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我常問 20 幾歲的年輕人,30 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規劃,很像我們去大城市的車站或交通轉運站搭車,當你想離開這個轉運站,一小時後你會在什麼地方,都由你當下買什麼路線車次的票,然後坐上哪一班次的車來決定的。

當你做了決策,當你坐上車,你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接下來你的命運,就是由你搭的火車或巴士決定了,它會載你到哪裡,會在什麼地方把你放下,你是無法有太多個人選擇的。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過了 30 歲也好,你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 5 到 10 年,你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當你站在車站或交通轉運站,茫然地對未來沒有目標和規劃,就隨便買了一張票,車來了就跟著人家上,等過了一小時,你也跟著人家下車,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來到十字路口,而你能做的就是舉牌度日。

這時,你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臺載你來這裡的班車,是單向的,沒有回頭班次的命運專車。

等你無法回頭,且發現人生、工作、位置和薪水都已經不可逆轉時,你就能看見這種班車的車頭上,寫著令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時間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朋友關閉了朋友圈?
    朋友圈總是陷入到「羨慕別人」和「處心積慮讓別人羨慕」的荒謬境地,發票圈和看票圈變得越來越無趣了。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流行關閉朋友圈?如今,關閉朋友圈後就只有「該朋友暫未開通朋友圈」一行小字橫在那裡,無法查看其他內容。 於是,很多關閉朋友圈的人被親朋好友興師問罪而百口莫辯,最終在壓力下不得不重啟朋友圈,還要先發一條說明情況以求原諒。還有人關了朋友圈沒幾天,就忍不住重新打開,默默潛水點讚。 關了又開,開了又關,反反覆覆。然而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就是轉發些微商廣告。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是我們已經沒有了傾訴的衝動?還是我們已經沒有了交流的欲望?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發朋友圈了?
    近幾年不少人都有這種感受:我們加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發朋友圈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前顧後,這條能不能發,發了會不會被吐槽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最近,微信悄悄更新了一項新功能:「朋友圈中可刪除好友評論」。消息一出,立馬引起了網友熱議:「這下終於可以開開心心的發個朋友圈了!」以往面對不喜歡的評論,只能選擇無視或者直接刪掉整條朋友圈,如今長按某一條留言,就可以刪除這條評論的內容。不過尷尬的是,被刪除留言的好友會看到,「評論已被刪除」的提醒,也可以通過長按來刪除這條提醒。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逐漸發現,生活當中,越來越多人不再發朋友圈了。1 放下過去,活在當下歲月坎坷,人生曲折,那些人,那些事,終究一切都成為了過往。人世間,這種得來快,失去也快的關係,行走在人世間,自己逐漸不去在意。漸漸的,朋友圈中的動態越來越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散亂。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討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消失在朋友圈#。網友們紛紛評論,也道出了背後的辛酸真相。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
    小敏說,「朋友圈畢竟也是個圈子,裡面有太多不怎麼熟悉的人。雖然我現在處於熱戀狀態,但現在還不想那麼快就秀恩愛,等時候到了肯定會和大家說的。」想來也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過得好或不好也不是憑藉一個朋友圈就能證明的。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傳瘋了!
    以前的我們,看了一部劇或者電影,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即使是偶然瞥見一片好看的雲,路邊一課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要不就是轉發些公號文章或是發些微商。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 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
    或者你可以看看小視頻,看一段文字,反正打發空餘時間的方法,多得是。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有些人的朋友圈,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朋友圈裡的社交,多半是停留在點讚層面。有讀者問我:「如果別人給你的朋友圈裡點讚了,你是不是應該也給他點讚。」我說:「按照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你應該給別人點讚,否則會顯得你很不禮貌。」
  • "僅三天可見",朋友圈「隱者」為啥越來越多了?
    「朋友圈裡冷如鬼,微博小號皮斷腿」正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也有一些人是「朋友圈屏蔽者」。他們或是直接關閉了朋友圈功能,或是設置了朋友圈動態不再提醒。總之,他們算是遠離了朋友圈裡的喧囂。不管是微信好友的日常感悟、生活動態,還是圈子裡滿天飛的「10萬+」熱帖,他們一律不再接收。而你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近況,就只能發條消息問候了。
  • 為什麼你的朋友圈越來越少人點讚?
    晉級後,蛋總對norah講了一番話,他說喜劇演員不要給人那麼大的壓迫感,知道你很優秀,也知道你在上海過的很好,但是就是不要給群眾太大的壓迫感。講完以後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你有沒有發現,有很多人的朋友圈每一次發出來都是經過精心編輯的,永遠精緻的妝容,永遠十八層濾鏡下完美的一切。出去吃個飯,吃飯前拍照半小時,P圖半小時,發出來朋友圈點讚的人卻越來越少。為什麼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在朋友圈戒掉了情緒?
    01我的朋友圈幾乎不發情緒,因為在某些人那裡總會變了味。索性我就把情緒戒掉了。 我曾經以為什麼都不說是安全的,直到今天我看到這個視頻,才發現,有時候,即使我們什麼都不說,犯錯的也會變成自己。看完視頻《語言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可怕》,拿著手機的手控制不住地發抖。
  • 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消失:抱歉,成年人的生活沒有矯情
    時至今日,我依然會去看朋友圈,但是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朋友圈了。這個月過了一大半,而我的朋友圈只有僅僅三條。不但只有三條,還設置了「僅三天可見」。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對「發朋友圈」這檔子事沒那麼熱衷了。我越來越怕被人窺探到生活,更希望保持一種神秘感。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男人不喜歡發朋友圈,因為太優秀了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社交平臺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而微信的朋友圈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很多人在空餘時間的都會打開微信裡的朋友圈來看看裡面的內容。朋友圈不僅僅能了解到好朋友最近的生活狀態,還能記錄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美好時刻。但是有些人發朋友圈就不這麼簡單了,有的可能是單純的為了炫耀經濟或者感情上的成就,有的更是別有用心。朋友圈各種生活狀態的展現,也跟我們現實社會一般複雜,猶如人生百態一般。
  • 為什麼我的朋友圈越來越少有人看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一周也就發兩三條;二是,之前發的狀態,大都和自己的心情有關,也生氣的罵過別人「傻X」,也吐槽過,有一點事都要發到朋友圈裡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心情狀態」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一些小雞湯,或者自拍、開心事等等;三是,我發現之前的狀態點讚的評論的人好多好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的朋友圈好像很少有人看到一樣,前幾天我發的狀態,竟然一個點讚的評論的都沒有。
  • 【林孑 · 活動召集】—「關閉你的朋友圈」!
    你又想起你們倆最喜歡吃的也是榴槤……朋友圈裡有個男生朋友發了和一個女生出去玩的照片,但是他明明和上個女生(你也認識)分手才三個多月啊。你又開始憂慮你前任會不會現在也在找新歡了…………隨便刷刷朋友圈,總有一些事會擾亂你的心緒,讓你煩躁不安,不得消停。所以,我提議,把朋友圈功能直接關閉怎麼樣?
  • 教你如何關閉朋友圈廣告
    隨著朋友圈的廣告越來越多,有人戲稱朋友圈是廣告圈,其實朋友圈的廣告是可以「關閉」,但這個關閉隱藏的太深了,10步操作才能將其「關閉」,為了讓你多看點廣告
  • 如何在關閉朋友圈之後優雅地使用朋友圈
    但還是有積極的信息帶動我們的知識更新和快速成長怎樣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又可以免除其他打擾呢?可能大家有些還不知道朋友圈是可以關閉的關閉後還是可以得到自己的信息吶來看看怎麼優雅得在關閉朋友圈之後如何繼續發朋友圈本文針對以下 3 點做詳細的講解:1. 如何關閉朋友圈2.
  • 你的朋友圈不能關閉了?微信升級後,這些新功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TA刪光自己朋友圈了?不,TA只是關閉朋友圈了……以上是網上的一個段子。網友評價稱:@S0y**G:那些3天不發朋友圈的人就莫名其妙讓朋友以為自己被屏蔽了……@悲**姐:以後有沒有被別人屏蔽朋友圈,很難發現了!@安卓論壇:如果說僅展示半年是防新女友,那麼僅展示三天是防新×友咯?
  • 越來越多人從朋友圈消失,我發現了這3點真相
    為什麼隨著微信通信錄裡的人數增加,我們反而逐漸退出網絡社交圈?轉載自公眾號:臨公子的後花園(ID:hi-lingongzi),作者臨公子。上周末,我和一個關係很好的髮小語音聊天,聊著聊著她突然問:「怎麼很少看你發朋友圈呀?」真的,臨公子這幾年寫公眾號,朋友圈發自己的內容比以往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