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翻朋友圈,發現好多人都消失了。開始以為是不是我太不要臉了,都刪了我了。
結果打開還是能看到一兩條信息,但也就那麼幾條就沒有了。不可能大家都閒的刪了自己的朋友圈,只可能是關閉了。
我下載了新的微信,果然新增了只允許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內容。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許展示半年的朋友圈,其他全部關閉了。
其實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而是不想看了,也不想發了,心累。
- 01 -
本以為能過上高效人生
結果過上了越來越萎靡的人生
去年特別提倡碎片化這個概念,很多人趨之若鶩,簡直是讓自己過上高效人生的聖經。但實踐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了,碎片化的學習,不僅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越來越找不著北,同時也把自己整塊的時間都碎掉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太多東西手機上可以搞定,於是上下班路上,等吃飯的時候,排隊的時候都拿出手機看兩眼。最後碎片化學習了多少不知道,反倒手機依賴症越來越嚴重了。
手機依賴症是個太可怕的事情了,不僅消耗了時間,更吸走了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氣神。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今晚沒事兒躺著刷手機,通常能刷到睡覺的前一刻。
本來打算一晚上看看書上上課,結果什麼都沒看,還特別累,身體累眼睛累,睡覺的時候心裡還特別懊惱。但看了一晚上手機裡的碎片化信息,得到了什麼呢?什麼都想不起來。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手機依賴症越來越嚴重,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來越難以辨認。
本以為能靠科技進步過上高效人生,結果過上了越來越萎靡的人生。
- 02 -
陌生人越來越多
發朋友圈越來越不安全
朋友圈裡一定是朋友麼?太多的人已經湧入了朋友圈,800裡開外的小賣店收錢也加個微信。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好朋友沒壞心,自己發的內容也不想讓所有的人都看得到。
太多的人與人之間,只不過點頭之交,甚至見都沒見過,或者也就說過一句話,說完也忘了刪掉,就留在了幾百幾千人的通訊錄裡,找也找不見,但是你發的所有的內容都會被他們看見。
現在大家都學會了截圖,你以為發布的內容挺好玩的,但保不齊成了一個大熱點新聞的段子。以前老見人曬孩子,現在也越來越少了,因為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有個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覺得好玩曬了幾張在朋友圈,沒多久我就看到一個群裡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說是自己孩子,當時我都驚呆了。還有朋友在朋友圈曬了自己的前後照,今年初我見一個減肥廣告裡用了她的照片,而她完全知道後也懵逼了。
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裡,我們並不知道他們是誰,也沒來得及屏蔽,而他們卻能看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吃喝拉撒,喜怒哀樂,想想也是有點恐怖了。
- 03 -
低頭族,抬起頭
昨天聽到車裡的廣播號召了一件事:低頭族,抬起頭。瞬間一機靈。
手機已經佔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時間都在刷手機,而刷朋友圈更成為了消磨時間的重點。每天無聊的時候等著朋友圈按鈕上的小紅點,一有更新就刷一下。
我周圍的不少人都已經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因為消磨時間的讓自己內容特別痛苦,甚至於讓自己感到無力和無能。平時口口聲聲說自己特別忙,沒時間學習,沒時間相親,但朋友圈刷起來一點都不手軟。
我也關閉過幾次朋友圈,但沒多久又忍不住打開了。有時候就是想發點什麼,其實這是一種害怕別人不關注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罷了。
現在我給自己規定了晚上睡前的時間刷刷朋友圈,不為小紅點的出現而刷朋友圈,也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了,也有時間學習看書上課了,也看不到別人過的比自己瀟灑了,非常爽。
經歷了碎片化學習的謊言,現在越來越多的給自己製造整塊的時間來做事,儘可能的少關注手機,比如說:
每周末給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詳細的寫好每天都要去做什麼。帶孩子,上課,學習,讀書,寫文章,什麼都不耽誤。
利用番茄學習法工作,每25分鐘休息5分鐘。
擴大自己的學習範圍,涉獵不同的領域,不斷挖掘自己可能的潛力和可能性。
手機打開聲音,有響聲的時候再看。沒聲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機,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以外的地方。
每年給自己找一些大目標,比如讀一個學位,裝修,上十門課程等等。
返璞到十年前沒手機的生活方式裡,用筆記錄生活,而不是用手機記錄,可以看到自己現在寫字有多醜。
讀書讀書讀書,不是用手機讀書。
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也慣出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壞毛病。自控能力差的時候,就用最簡單的辦法來強制自己試試看。
用手機做有價值和有用的事情,而不是無盡的消磨自己的精氣神。
我們一起,共勉吧。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5到10年之後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快餐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快餐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 20 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 20 幾歲年輕人中,99% 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 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 30 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 20 幾或 30 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方便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
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 20 幾歲或已經過 30 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 年或 10 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質量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劃自己 30 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高?
一位 45 歲的中年人和一名 25 歲的小夥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 700 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 3 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夥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 800 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 700 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絡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 25 年的經驗」,而老闆響應他的是:「你沒有 25 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 25 年。」
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僱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 25 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
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能力與貢獻度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
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背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
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背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僱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僱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通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僱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慮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 07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僱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新臺幣)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新臺幣)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
「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儘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映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意的解釋。
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計算機,上網看影片到 12 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計算機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
我聽著這些年輕小夥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
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 70 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 30 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它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
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和上網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註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 09 -現在守著三坪大,未來只能睡草蓆不可否認,現在的 30 世代和 50 年前的 30 世代相比,的確是一個大環境相對更加嚴苛的時代,就連主計處也統計,現在清貧族的收入倒退 17 年,但房價與物價卻是 17 年前的十倍,難怪有個廣告說,現在的白領階級,每個月薪水領了也像「白領」。
我可以體會年輕人對未來不確定感的焦慮,但是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會如此喪志,被大環境嚇得連做夢都不敢?
我告訴兩個員工,如果你們以後買不起豪宅,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你們不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高房價,只不過是你們拿來當作逃避現實的藉口。
你因為房價高而不買房,更因為生小孩的「成本高」決定當頂客族(丁克一族),你樂得不想背房貸,更樂得沒有養育孩子的重擔。
然而,如果你仍舊把每個月薪水的 1/3 拿來付房租,到了月底還得勒緊褲帶,年復一年過著月光族的日子,當你年老退休沒有工作,連養活自己都成困難的時候,屆時孤家寡人的你,還能指望誰來替你付房租?
現在 20 幾歲的你,看起來好像還有本錢可以選擇繼續窩在 3 坪大(1坪=3.30578平米)的世界裡,繼續在網絡上票選心目中的宅男女神,繼續在電玩遊戲中與人交換寶物練等級,但是這種日子,你打算再過多久?
或許現在,你「靠勢」還有「母力」可以依賴,未來還有幾百萬的國民年金可以盤算,再不濟,每個月也有 3 千元(新臺幣)的老人年金可以救急。
但是別忘了,母親會老、政府會倒,租金更只會隨著房價愈來愈高,你自以為能夠掌握的這些錢,在未來,別說養老院你住不起,甚至區區 3 坪大(1坪=3.30578平米)的房租,都足夠成為壓垮你老年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時候,流浪漢的草蓆,就是未來你只能棲身的最後三分地。
- 10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我常問 20 幾歲的年輕人,30 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人生的策略布局和生涯規劃,很像我們去大城市的車站或交通轉運站搭車,當你想離開這個轉運站,一小時後你會在什麼地方,都由你當下買什麼路線車次的票,然後坐上哪一班次的車來決定的。
當你做了決策,當你坐上車,你就沒有回頭路可走了,接下來你的命運,就是由你搭的火車或巴士決定了,它會載你到哪裡,會在什麼地方把你放下,你是無法有太多個人選擇的。
現在的你,不管幾歲,過了 30 歲也好,你眼前的每個當下,都是決定你未來 5 到 10 年,你會被整個世界推到什麼地方或什麼位置的關鍵時刻。
當你站在車站或交通轉運站,茫然地對未來沒有目標和規劃,就隨便買了一張票,車來了就跟著人家上,等過了一小時,你也跟著人家下車,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來到十字路口,而你能做的就是舉牌度日。
這時,你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臺載你來這裡的班車,是單向的,沒有回頭班次的命運專車。
等你無法回頭,且發現人生、工作、位置和薪水都已經不可逆轉時,你就能看見這種班車的車頭上,寫著令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時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