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2021-02-06 正商百年

某天與朋友閒聊時忽然被問起,「怎麼好久沒見你更新朋友圈了?」


我有些愕然,點開自己的微信相冊,才發現上一條動態已經是好幾個月之前的。


再點開幾個以前在朋友圈裡很是活躍的面孔,情況也竟然與我大同小異,有的甚至早已經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


 01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地淡出了朋友圈。


仔細想想,與微信朋友圈早些年的熱鬧紅火的景象相比,如今的我們,更新和翻閱的欲望都已大不如從前,而那個標誌著新動態來了的小紅點似乎也不再出現得那樣勤快。


以前的我們,看了一部劇或者電影,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

去了某家新的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

即使是偶然瞥見一片好看的雲,路邊一顆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


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就是轉發些微商廣告。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是我們已經沒有了傾訴的衝動?還是我們已經沒有了交流的欲望?


知乎上有句話形容的貼切,「不發憋屈,發了矯情。」

是啊,我們仍然有渴望傾訴、希望被理解的願望,但我們卻越來越不想發朋友圈了。


 02 

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朋友圈更是如此。


大部分人的微信發展史都是這樣的:


一開始,微信加的都是朋友,可以肆無忌憚地想說啥就說啥;

後來,微信又加了親人,說話就要小心許多,不敢發那些會讓父母擔心的東西了;

再後來,微信又加上了同事和領導,言談更要謹慎,甚至偶爾還要身不由己地幫忙轉發和點讚一些「任務」。


朋友圈,漸漸從一個抒發情緒的「後花園」,變成了你來我往的社交「江湖」。


越來越多的人擠進了你的朋友圈裡,從親朋好友到同事上司,甚至是送快遞的小哥、賣你東西的店主、各種一面之交的人。


即使大部分人是你熟識的,卻未必是可以交心的。


當我們通訊錄裡的名單越來越長,真正深交的人卻越來越少,絕大多數的,不過是「點讚之交」。


等你回過神來,這個叫朋友圈的地方,早已經不全是朋友了,而越是這樣的地方,越是讓人覺得言多必失、人言可畏。


你隨隨便便發的一條動態,可能就會被各種解讀、詢問,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閒話談資,而你防不勝防。


當然,也有人說,你可以設置朋友圈分組可見啊。


可是當你斟字酌句,考慮完「不能太頹廢,不能太激進,不能秀東西秀人,不能亂轉發,不能太矯情,不能……」


再細細地安排好分組,分析完「這個人看了可能會不高興,那個人看了可能會覺得low……」


你最初想要分享的心情早已消失地無影無蹤。


 03 

村上春樹說:「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所謂交流只不過互相尋求安慰。」


正因為我們生而孤獨,所以我們總是有著傾訴和交流的衝動。


然而,如魯迅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你覺得開心的事情,或者在別人眼裡是炫耀或者低級;你覺得難過的事情,可能在別人眼裡是矯情和懦弱。


所以,在眾人面前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永遠都是一場風險不低的冒險。


在這個成分日益複雜化的朋友圈裡發動態也是如此。


有時候只是忽然思緒泛濫,只是想打出一些簡單的文字,來表達一下此時此刻的心情。


然而發出來的瞬間是暢快了,麻煩卻也跟著來了。


有很多人習慣刪掉自己的朋友圈動態,一是因為,每個人回頭看從前的自己都容易覺得矯情又幼稚(你看,連自己都會這樣覺得,更別說其他人了),二是因為,擔心自己一時的情緒發洩會被別人胡思亂想地解讀。


我們總是渴望被人關注、讚賞和懂得,但又總是在追逐這些的過程中,遭遇失落、誤解甚至是曲解。


於是我們越來越不想說了,也不敢說了。


但也許,這也是一種成長。


所謂成長,就是將注意力從曬幸福曬經歷,變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經歷。


人生這條路走下來,你會慢慢將外在的表露衝動,變為內在的前進動力。


重要的不是你幾天更新一次朋友圈,又有多少人給你點讚。


重要的是,你使自己變得充實而自足。


反正,熟悉的人,自然知道你啥情況;不熟悉的人,又不關心你啥情況。


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開心不開心,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珍惜自己,還有身邊那幾個交心的人,最緊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發朋友圈了?
    近幾年不少人都有這種感受:我們加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發朋友圈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前顧後,這條能不能發,發了會不會被吐槽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逐漸發現,生活當中,越來越多人不再發朋友圈了。1 放下過去,活在當下歲月坎坷,人生曲折,那些人,那些事,終究一切都成為了過往。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場繼續前進的旅程,人生旅途孤獨且痛苦,這一輩子永遠都不可能再來過。就如同歷史一般,也不可能再去重現。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不過是已經逐漸放下了,曾經的那些往事罷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
    我翻了翻小敏的朋友圈,最近一次更新是去年11月,也就是說,小敏的朋友圈已經大半年沒有更新過了。按她以往的更新頻率,這太不合理了!我調侃她是不是把我設置了分組,小敏發了個翻白眼的表情過來,然後又發過來一張朋友圈截圖,事實證明我的確是想多了,小敏的朋友圈一直停留在去年冬天。我問小敏為何不在朋友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傳瘋了!
    以前的我們,看了一部劇或者電影,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即使是偶然瞥見一片好看的雲,路邊一課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要不就是轉發些公號文章或是發些微商。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男人不喜歡發朋友圈,因為太優秀了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社交平臺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而微信的朋友圈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很多人在空餘時間的都會打開微信裡的朋友圈來看看裡面的內容。而有一些人則剛好相反,偶爾才會看到發一兩條,內容也是比較正能量和官方,也許不得已為公事做宣傳,也許是認為這些內容非常值得給大家分享。所以有一些人是這麼認為的,一個經常不發朋友圈的男人,一般是比較優秀的。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最近,微信悄悄更新了一項新功能:「朋友圈中可刪除好友評論」。消息一出,立馬引起了網友熱議:「這下終於可以開開心心的發個朋友圈了!」以往面對不喜歡的評論,只能選擇無視或者直接刪掉整條朋友圈,如今長按某一條留言,就可以刪除這條評論的內容。不過尷尬的是,被刪除留言的好友會看到,「評論已被刪除」的提醒,也可以通過長按來刪除這條提醒。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
    不可能大家都閒的刪了自己的朋友圈,只可能是關閉了。我下載了新的微信,果然新增了只允許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內容。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許展示半年的朋友圈,其他全部關閉了。其實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而是不想看了,也不想發了,心累。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這讓我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她最近當上了主管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她見過面了,那天在微信上問她:「朋友,你是消失了嗎?都小半年沒見你發動態了。」
  • 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
    或者你可以看看小視頻,看一段文字,反正打發空餘時間的方法,多得是。越來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有些人的朋友圈,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朋友圈裡的社交,多半是停留在點讚層面。有讀者問我:「如果別人給你的朋友圈裡點讚了,你是不是應該也給他點讚。」我說:「按照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你應該給別人點讚,否則會顯得你很不禮貌。」
  • 我們為什麼不喜歡發朋友圈了?內心越來越堅強,心底也越來越脆弱
    有人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喜歡發朋友圈了,因為不想再跟別人肆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想再被大家隨意評論。我認識的好幾個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內,在兩三年前的朋友圈幾乎是每天一條,甚至一天好幾條,內容大多是抱怨生活,吐槽老闆。當然了,也會分享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是如果今天有人讓自己覺得不順眼或男朋友惹自己不快,都會發出來,再配上一些若隱若現的煽情話,好像全世界最慘的就是自己了。
  • 你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朋友圈刷走了太多的人,多到了我都忘記了過去和現在,也忘記了她。 我給她電話:「好久沒見你發狀態,所以給你打個電話。」想她有點晚,三月之後。 「其實,我一直在看你的朋友圈。最近,我在做微商,怕刷爆了你的朋友圈,從今以後,連朋友都無法做了。」她說得小心翼翼,生怕我的任何情緒。她說,她分了一個閨蜜組,放了三個好友,所有的信息都沒有再發過。
  • 為什麼越來越多朋友關閉了朋友圈?
    在你身邊,朋友圈的潛水黨是否越來越多? 1逃離朋友圈朋友圈這個名字,深得中國文化的精髓。 豆瓣用戶「三鮮」說:「微信朋友圈越來越有那麼點情感綁架的味道,哪個朋友生個娃你忘記給點讚,沒準就暗暗結下了梁子。」就像若干年前QQ給人帶來的社交壓力,隱身容易得罪人,不隱身又受不了別人煩,有時候壓根還忘記了誰是誰。等到壓力積攢到一定程度,再碰上軟硬體改朝換代之類的外力因素,新的IM就容易出現。」
  • 為什麼你的朋友圈越來越少人點讚?
    晉級後,蛋總對norah講了一番話,他說喜劇演員不要給人那麼大的壓迫感,知道你很優秀,也知道你在上海過的很好,但是就是不要給群眾太大的壓迫感。講完以後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你有沒有發現,有很多人的朋友圈每一次發出來都是經過精心編輯的,永遠精緻的妝容,永遠十八層濾鏡下完美的一切。出去吃個飯,吃飯前拍照半小時,P圖半小時,發出來朋友圈點讚的人卻越來越少。為什麼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
    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討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消失在朋友圈#。網友們紛紛評論,也道出了背後的辛酸真相。
  • 為什麼你不發朋友圈了?
    請勿重複加群之前公眾號推過一篇「你為什麼不玩百度貼吧了」  但這個問題的很多答案都是圍繞貼吧這個產品本身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人們連朋友圈也不發了。為什麼你不發朋友圈了?在這個問題下,人們的答案更多的關於自己。反正對於我來講,不發朋友圈就一個原因 : 裝逼要麼就裝一個大的,要麼就不裝。
  • 為什麼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這段話道出了現實。(深刻)
    我們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不知從何時起,微信朋友圈開始變味,各種炫富,各種微商廣告穿梭其中,讓人對朋友圈開始膩味反感。認識的人多了,朋友圈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對熟悉的人,我們發動態只是為了表達現在的生活狀況,對一些不熟悉,而添加的陌生人,則擔心他們會從我們日常發送的一些動態中尋找利益關係。同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在不同人的眼裡便是不同的理解會意,曲解了發朋友圈的初衷。
  • 為什麼我們旅行,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怕被壞情緒的人說是在炫耀
    以前旅行拍照發朋友圈,想發什麼就發什麼,只要心裡兒高興可以直播一整天。 後來從幾十個好友加到幾千個好友,人際圈擴大了,卻不敢再輕易分享自己的旅行生活。 怕被人說炫耀,怕影響他人朋友圈...
  • 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消失:抱歉,成年人的生活沒有矯情
    時至今日,我依然會去看朋友圈,但是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朋友圈了。這個月過了一大半,而我的朋友圈只有僅僅三條。不但只有三條,還設置了「僅三天可見」。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對「發朋友圈」這檔子事沒那麼熱衷了。我越來越怕被人窺探到生活,更希望保持一種神秘感。
  • 為什麼我的朋友圈越來越少有人看見了?
    於是,我就在想,為什麼我的朋友圈越來越少有人看見了呢?然而無論是什麼原因,我都是想不明白,大家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越來越孤獨。03然後我就從我自身找原因。我的確在逐漸減少發朋友圈的次數,也在斟酌要發的內容。
  • 何炅: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他們在街頭被記者們包圍,跪著給受害者家屬道歉,但惡意的聲音仍然沒有消失,因為兒子的錯誤,他們的餘生都被烙上了罪惡。 後來,他們什麼都不敢說,躲避記者,成了他們的本能反應。選擇沉默,是被逼無奈的結果,當一個人的話,總會被惡意曲解,他怎麼還敢發出一點聲音,他寧願自己是個啞巴。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