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我不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認真生活,我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熱愛生活。」
作者 | 小眠寶
來源 | 曉雪讀書(xiaoxuedushu)
01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敢發聲了
最近,何炅在《拜託了冰箱》中談及公開表態,有一段話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會表達自己的態度,但是也會擔心,有時候會被過分解讀。」
何炅做主持人22年,公認的高情商,在娛樂圈的好人緣數一數二。
但就算是他,也會遭遇莫須有的網絡暴力。前段時間,網傳何炅推薦某明星參加《嚮往的生活》,一時間,何炅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雖然之後消息被闢謠,但網上那些惡毒的言論,永遠留在了網際網路,也傷害了被無辜謾罵的何炅。
成千上萬的槓精,總會惡意曲解別人的言論,但如果公眾人物不發聲,他們又會說沒有擔當,都是為了洗白。總之,無論發聲與否,在槓精看來,都是大錯特錯。
網絡上爭議很大的郭敬明,在節目中說了一段話:「我以前特別(喜歡)表達,現在基本不表達。」
他改變的過程,也是不斷受傷的過程。有些事情,大家不是不想發聲,是真的不敢了。
5月14日,李榮浩在微博吐槽自家物業太過分,接近500字的小作業,最後不忘加一段:
以上內容單指我家和我以前家的物業,我相信這世界上99.999%的物業都沒有這種問題,都是大好人。可能我情況比較特殊,所以請「物業愛好者們」不要diss我,我說的是我家那個物業。
溢出屏幕的求生欲,看著好笑又無奈。
如今的公眾人物,說個話都會戰戰兢兢,生怕哪一句說得不夠妥帖,就會引來一群人圍攻。
有人說他們作為公眾人物,就應該有被別人罵的覺悟。
可敢於發聲不該成為被抹黑的理由,只要不是惡意輸出,每個人都有發表觀點的自由。
02
最近,papi醬因孩子隨父姓被罵上了熱搜,某些人的評論,更是刷新了人類底限。
從孩子隨父姓上升到對papi醬本人的攻擊,辱罵她自作自受,是「強奴勁驢」,還把廣大已婚已育女性,統稱為「驢」。
papi醬沒有正面回應,但她置頂了一條視頻,漂亮地回應了這群挑刺狂魔。
馬東說過:「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我覺得有些誤解,並非表達者的錯,而是某些人的惡意揣測。
就像papi醬在視頻中的遭遇那樣,明明只是單純地和同事們誇一誇前臺姑娘穿的西裝好看,卻被6個同事圍攻了半天,無論她說什麼、怎麼說,都能被挑刺。
最後,她只能無奈閉嘴。某些時候,選擇沉默,是對槓精最好的回應。不理他們,他們就沒有存在感,沒有戰鬥欲。
港劇《嘆息橋》中,有這樣一段場景,耐人尋味。
逛超市的方小薇,看到被別人弄倒的商品,她會主動收拾,卻被工作人員一口咬定是她弄倒的。如果不是她弄倒的,她為什麼要幫忙?
她怎麼解釋都沒用。之後在超市看到倒滿地的商品,她選擇視而不見。
我們或許也是如此,被誤解過一次,下次再碰到相同的情況,就不會下意識去行動。權衡再三,很有可能會做出和以往相反的選擇。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西安一男子當街毆打女朋友,扇耳光、抱起來往地上猛摔,還多次試圖把女朋友塞進後備箱,他們身旁停著一輛寶馬車。
事件還沒有定論,就有一群人在視頻下方下結論:「坐在寶馬車裡哭;拜金女,活該被打;這就是找有錢男人的代價……」
沒想到,事件很快反轉,女子發聲:「寶馬車是我的,網絡上針對我的不實攻擊,讓我真的很崩潰。」
有些人習慣用惡意揣測別人,急著下結論,做批判,卻從未想過對別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的生活,你永遠不知道他正在經歷什麼。未知全貌,不予評價,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公平。
03
去年大火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曉明在電影院用槍掃射觀眾席,致9人死亡,21人受傷,被判死刑。
但這樣的判決並不足以平民憤,憤怒的民眾,將情緒轉移到了李曉明的家人身上。
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成了被網絡暴力的對象,無論他們說什麼,網友們聽著都像是在推卸責任。
他們的家被砸了,三個人整天戴著口罩,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住在老家的破房子裡,用報紙把所有的窗戶都糊起來,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生怕被人認出來。
他們在街頭被記者們包圍,跪著給受害者家屬道歉,但惡意的聲音仍然沒有消失,因為兒子的錯誤,他們的餘生都被烙上了罪惡。
後來,他們什麼都不敢說,躲避記者,成了他們的本能反應。
選擇沉默,是被逼無奈的結果,當一個人的話,總會被惡意曲解,他怎麼還敢發出一點聲音,他寧願自己是個啞巴。
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老家的朋友,母親節當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無濾鏡照片,母子同框,笑容燦爛。配文:「過的第一個母親節,一定要紀念一下」。
但沒過五分鐘,就被她刪除了。我私信問她緣由,她無奈的說:「有個人在底下評論,說我家小軒長得真醜,眼睛好小。」
我們聊了一會兒,臨了她說:「心累,以後不發朋友圈,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她的遭遇,讓我想到了《奇葩說》陳銘的經歷。
有一年的六一兒童節,陳銘在微博發了和大女兒的合影,祝福女兒節日快樂。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評論區卻出現了惡毒的聲音:「這個孩子真的醜,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
看吧,無論是誰,都會遭遇鍵盤俠。
表妹曾發過一張在醫院打點滴的照片,本想有人安慰,結果評論裡有幾個人諷刺她矯情,「這也能曬,誰沒生過病嗎?」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
有個回答,我很贊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他們只覺得你吵。」
成年人的朋友圈,分組可見是日常操作,還有一些真心話,設置了僅自己可見。
你的幸福快樂,很有可能讓別人不舒服;你的悲傷難過,也會被人解讀為矯情。
那些在深夜編輯的情緒,剛發出去沒幾秒,想想還是刪除了。
不是心情變好了,而是怕被別人誤解、過分解讀,怕在別人心裡留下不好的印象,怕別人給自己貼標籤。
當你越來越沉默,真的是因為累了。
如果你也被誤解過,真的不要自責,這不是你的錯,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說什麼。只管做好自己,不必浪費時間理會。
至於我們是否發朋友圈,我想有句話是最好的答案:
「我不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認真生活,我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在熱愛生活。」
不求感同身受,但求善意相待。
點個「在看」,對言語暴力說「不」!
—THE END—
☀作者:小眠寶,有溫度沒套路,專注職場成長,陪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本文選自:曉雪讀書(ID:xiaoxuedushu),每晚八點,為你朗讀影響一生的好文章。灼見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