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關聖宮是陝西人修建的會館,館內敬奉、祭祀的是義薄雲天的關二爺關羽。然而,金堂五鳳古鎮的陝西會館關聖宮則不盡然,它不僅是陝西人的會館,也是「湖廣」人的會館。他們不僅敬奉、祭祀關羽,也祭祀大禹王、崇拜孔子,還祈求觀音,整個會館儒、釋、道皆有。
會館門前石階「左寬右窄」的設計、正殿的鐵鑄對聯和「異形」的書寫方式等等,如謎一樣讓人琢磨不透。
2004年秋天,因工作原因我調到五鳳,正值中國鄉土建築研究著名學者、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季富政先生在五鳳古鎮深入考察。在此期間,我有幸親耳聆聽季教授教誨,承蒙指導和答疑解惑,一些謎底被揭開。但是,仍有一些疑問還需進一步考證。
壹
三百年前關聖宮何人所建?
始建於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間的五鳳陝西會館關聖宮是迄今為止「西南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個武廟。」而且,這種館中有館的會館屬「全國唯一」。
關聖宮,位於玉鳳街尾,背倚玉鳳山,面臨黃水河,河對岸是南華宮。該廟佔地約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方形二層石木結構,居高臨下,莊嚴肅穆。最北端的正殿供奉著關羽、關平、周倉等牌位,最南端中央為戲臺。戲臺兩端及東西廂房(耳樓)為二層設計,窗臺、欄杆、檣體均為木質結構。整個廟宇布局,洋洋大觀;正殿氣派肅穆,廊柱粗壯威嚴,殿內寶頂映日,翹角企天;戲臺藻井彩繪及臺沿木雕製作精美,耳樓窗欄雕鏤技藝精湛。
在關聖宮正殿西側有一處完整的四合院落,面積約200平方米,建築製作及細部裝飾極為精緻,有獨立大門,西面山牆疑似徽派風格的風火牆,氣勢逼人,據院內一通碑文記載,此院落應是湖南湖北移民修建的湖廣會館禹王宮,館內供奉著大禹王神位。
關聖宮為誰人所建,一直是一個謎,三百年來爭論不休,各執一詞。認為關聖宮是入鳳陝西人所建的,是因全國多處關聖宮均為陝西會館,《金堂縣誌》亦謂如此。認為是「湖廣人」建的,以關聖宮大門上的第一副對聯是原禹王宮的對聯,即「神為萬國九州主,人自三湘七澤來」,而落款有「楚省弟子述」及「禹王會」之碑文為證,因為,「楚」「湘」又代指湖南湖北,所以,關聖宮又疑為「湖廣」人所建。
關聖宮究竟是誰人所建?
剛到五鳳時我也是一頭霧水,在走訪老人、尋訪社會賢達後,得到的答案同樣是模稜兩可。當時,正遇季富政教授為古鎮古建做規劃,空餘之時有幸與季教授交流並請教。由於季教授的課題研究要經常帶學生來五鳳,前後長達十餘年,我經常隨他考察。
季教授說,明末清初,兩湖兩廣的移民來到五鳳,他們用辛勞建起了湖廣會館禹王宮,隨之而來的陝西移民也大批地湧入五鳳。後來的陝西移民實力漸漸超過湖廣商人,並壟斷了井鹽和白糖的貿易。富裕後的陝西人四處選址想修建自己的會館,他們看中了禹王宮附近的空地,便與其商議,買下禹王宮周圍的空地,進行規劃、設計、修建,將禹王宮納為陝西會館關聖宮。雙方商議,建成後的陝西會館關聖宮門樓、戲樓、正殿為共有,湖廣人用西面,陝西人用東面,大殿作為公用,供奉各自的神靈:大禹王和關聖帝。而這種大會館套小會館的格局被季教授稱為「會館一奇」。
他說,「五鳳關聖宮,是陝西人的驕傲,也是湖廣人的驕傲,更是五鳳人的驕傲,因為它充分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和諧共處的胸懷。」(《一隅山江出五鳳》光明日報出版社)在五鳳七大會館中,陝西會館關聖宮是一種獨特現象,即陝西人和湖廣人攜手共建的會館。這種合建現象,體現了當時入鳳即五鳳人的思想,把「異鄉當故鄉」的曠達與包容。
貳
山門石階為何「左寬右窄」?
關聖宮山門那「左寬右窄」的梯步,那形似人字一撇的臺階,無論誰到此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偏向一邊的臺階是原來就如此,還是後來為之?為何要這樣設計?
「我們不能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在與季教授的接觸和交流中,常常聽到他這樣說。考察古鎮、考證古建,一定要走進歷史,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思考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更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來觀察古代建築、格局和表象,合建的陝西會館是這樣,山門的四十二級臺階也是這樣。
五鳳溪是成都唯一的山地古鎮,也是離成都最近的水陸碼頭,因水而生,因碼頭而興。鎮內的五座山崗在沱江與黃水河交匯處,形成了一處背山面水(「五山攢集,兩水交匯」)的基本格局,正所謂「山來水回,富貴而財」的風水寶地。因此,「湖廣填四川」期間,繼湖北、秦晉、閩贛等地移民相繼來到五鳳後,廣東人也移居於此。他們同樣也需修建會館。
由於來得較晚,廣東人只能選擇青鳳街靠近黃水河的尾端謀劃修建會館南華宮。如果南華宮也與關聖宮一樣坐北朝南,那麼南華宮就背對關聖宮,這樣的選擇是對關聖宮的「大不敬」;而坐南朝北大門相對,似乎又不合風水;坐西向東因青鳳山東高西低,背臨黃水河,又遭「冷水洗背」;故而「求其次」坐東向西,既順應了地勢又符合「風水」理論。
於是,廣東人在精心規劃後修起了會館南華宮。南華宮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其格局與關聖宮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坐東向西以及更加細膩、繁複的建築風格,館內祀奉南華老祖。南華宮不僅是舊時廣東移民共敘鄉愁的地方,也是商賈洽談生意、大宗物資交易的場所,故有民謠「南華宮滿地金銀」之說。
季教授的講解讓我對關聖宮臺階「左寬右窄」的設計恍然大悟。
叄
鐵鑄對聯究竟寫的啥字?
關聖宮正殿廊柱上保存著三副對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副是正殿大門對聯,資料上記載、辨認的是「當蜀魏吳鼎峙□□□ ,歷粵閩楚□□□□□」。此副對聯鐵鑄陽文鑲嵌於石柱上,文字古樸,似篆非篆,而且,筆畫精細不一,行筆無序。
無人識得此聯,每當來賓問及,我們都非常尷尬。2016年,金堂作家、楹聯愛好者鍾方林先生通過郵件並附對聯照片致《人民日報》總編室,得到了楊立新老師的鼎力相助。
楊立新老師很謙遜地說「試解此謎」。他在《試解歷史文化名鎮五鳳鎮古謎聯》一文中這樣寫道:看上聯,前五字應為「當蜀魏吳鼎峙」正確,後二字為「公室」,當無疑義。其中「公室」意指國家政權。關鍵是第六字——鍾方林先生認為是個「孛」字,但楊老師看「孛」的篆書,兩邊並不連接,且與聯意不合。因此,他判斷可能是個「存」字。上聯即為:當蜀魏吳鼎峙存公室。是說關羽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為保存蜀國政權而竭盡全力。
下聯難認字最多,有4個,但基本都可以破解。首字為「歷」,第三字像是個「國」字,五、六、七字分別為「各」「宮」「享」。第二字即遇上「攔路虎」——朝。此字由三部分構成,上部為一橫一豎(屮,小草),中間為「日」「月」,上部也是一橫一豎(屮)——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月亮尚未落下,是個「朝」字。第四字,有人斷為「楚」字,非也。此字上「林」下「土」,為「埜」。《玉篇·土部》:「埜,古文野。」我們看《六書通》收錄的古篆字「野」。八、九兩字(「祀」和「禋」)均屬改變漢字結構用法,變左右結構為上下結構。這樣下聯即為:歷朝國野各宮享祀禋。意思是說關公神像遍及朝、國、野各宮,永享祭祀。
楊老師還就關聖宮古謎聯特別說明,古人書寫者愛寫古文奇字、用字刻意追求生冷怪癖,或許是「與後人作文字猜謎遊戲,有意考倒天下人。」故有「炫耀學問」之嫌。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多內容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id:ourcecn)